《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活动二:赏析诗句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作业:背诵诗歌教学资料备忘:背景资料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及相关知识。

2. 生字词的注释及翻译。

3. 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荆门关、长江等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文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渡荆门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结合诗文,绘制一幅意象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李白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送别诗,要求运用意象、情感等元素。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检查诗文背诵、意象画等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实践1. 课堂实践:根据教案进行实际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

2. 调整教学:根据实践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十、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魅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 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 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 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
景及情,
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