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弓弦力学系统脊柱上肢下肢关节囊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脊柱上肢下肢关节囊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脊柱上肢下肢关节囊

脊柱弓弦

上肢弓弦

肩带肌的起止点及作用

名称起点止点作用

斜方肌枕骨上项线、正外粗隆、项韧带、颈7和全部胸

椎棘突

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内收肩胛骨

背阔肌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髂嵴后部,骶

正中嵴

肱骨小结节嵴上臂后伸、内收及旋内肩关节

肩胛提肌上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肩胛骨内侧和内侧缘上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上方

大菱形肌第1~4胸椎棘突肩胛骨内侧缘上部上提、内收肩胛骨

小菱形肌第6~7颈椎棘突肩胛骨内侧缘

胸大肌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胸骨体前面第1~6肋软骨肱骨大结节嵴上臂前屈、内收、旋内及屈肩关节胸小肌第3~5肋肩胛骨喙突内1/3 拉肩胛骨向前下

前锯肌第1~8肋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拉肩胛骨向前

锁骨下肌第1肋锁骨外侧段下面牵引锁骨向内下方

上肢肌的起止点及作用

三角肌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肱骨三角肌粗隆上臂外展、前屈或后伸

冈上肌肩胛骨冈上窝肱骨大结节上部上臂外展

冈下肌肩胛骨冈下窝肱骨大结节中部上臂外旋、内收

小圆肌肩胛骨外侧缘后面,冈下窝下部肱骨大结节下部

大圆肌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后面肱骨小结节嵴上臂后伸、内收、旋内

肩胛下肌肩胛前面肱骨小结节嵴上臂内收、旋内、后伸

肱二头肌长头在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在喙突桡骨粗隆屈肘,前臂旋后

喙肱肌喙突中1/3 肱骨中部内侧上臂前屈、内收

肱肌肱骨下半前面尺骨粗隆屈肘

肱三头肌长头在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内侧

头分别在桡神经头的外上方、内下方

尺骨鹰嘴伸肘

肘肌肱骨外上髁鹰嘴、尺骨后面伸肘

肱桡肌肱骨外上髁上方桡骨茎突屈肘、前臂旋前

旋前圆肌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桡骨中部后外面前臂旋前、屈肘

桡侧腕屈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第2掌骨底前面屈肘、屈腕、手外展

掌长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掌腱膜屈腕、紧张掌腱膜

尺侧腕屈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豌豆骨屈腕、手内收

指浅屈肌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状突、桡骨近端前第2~5指中节指骨底屈腕、屈掌指关节、屈近侧指关

方节

拇长屈肌桡骨及骨间膜前面拇指远节指骨底屈拇指

指深屈肌尺骨、骨间膜前面第2~5指远节指骨底屈腕、屈掌指关节、屈远侧指关节

旋前方肌尺骨远侧1/4前面桡骨远侧1/4前面前臂旋前

桡侧腕长伸肌

肱骨外上髁第2掌骨底背面伸、外展髋关节,伸腕

桡侧腕短伸肌第3掌骨底背面伸腕关节

指伸肌第2~5中指中节、远节指骨底伸指、伸腕

小指伸肌小指指背腱膜伸小指、伸腕

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伸、内收腕关节

旋后肌肱骨外上髁、尺骨桡骨前面上1/3 前臂旋后,有肱二头肌帮助旋后

拇长展肌

桡、尺骨背面第1掌骨底外展拇指及腕关节

拇短伸肌拇指近节指骨底伸拇掌指关节拇长伸肌拇指远节指骨底伸拇指

示指伸肌示指中节指骨底伸示指

拇短展肌腕横韧带、舟骨结节拇近节指骨底外侧缘外展拇指

拇短屈肌浅头:腕横韧带

深头:腕横韧带、小多角骨

拇近节指骨底屈拇掌指关节

拇对掌肌腕横韧带、大多角骨第1掌骨桡侧缘拇指对掌

拇收肌斜头:头状骨、腕横韧带

横头:第3掌骨前面

拇近节指骨底拇指内收、屈曲

蚓状肌(4块)第2~5指指深屈肌腱桡侧第2~5指近节指骨背面和指背腱膜屈掌指关节、伸指关节

骨间掌侧肌(3块)第2掌骨尺侧缘,第4、5掌骨桡侧缘第2、4、5近节指骨底和指背腱膜2、4、5指内收、屈掌指关节、伸指关节

骨间背侧肌(4块)第1~5掌骨相对侧缘第2、3指近节指骨底桡侧缘,第3、

4指近节指骨底尺侧缘,指背腱膜

2、3、4指外展、屈掌指关节、

伸指关节

小指展肌豌豆骨、豆钩韧带小指尺侧缘小指屈、外展小指短屈肌钩骨、腕横韧带小指近节指骨底尺侧缘小指屈

小指对掌肌钩骨、腕横韧带第5掌骨底尺侧缘小指对掌

韧带

喙肱韧带喙突背外侧肱骨大小结节

盂肱韧带盂上结节肱骨从前面加强关节囊

肱骨横韧带骺线上结节间沟

胸锁前韧带锁骨的胸骨端的前上面第一肋软骨

胸锁后韧带锁骨的胸骨端胸骨柄上后面

锁骨间韧带颈深筋膜锁骨的胸骨端上面

肋锁韧带第一肋和肋软骨上面内侧端锁骨下压迹边缘

肩锁韧带锁骨外侧端上面临接肩峰

喙肩韧带肩峰顶端肩锁关节面的前方喙突外侧缘

喙锁韧带锁骨肩胛骨喙突维持锁骨和肩峰的并置斜方韧带喙突上表面锁骨下面

锥状韧带锁骨锥形结节喙突根后内侧

肩胛上横韧带肩胛冈外侧缘关节盂缘

尺侧副韧带肱骨内上髁鹰嘴和冠突

桡侧副韧带肱骨外上髁下部环状韧带

环状韧带桡切迹滑车切迹

方形韧带桡骨颈尺骨旋后肌窝上部的薄的纤维韧带

桡舟头韧带桡骨茎突、桡骨掌侧唇头状骨

桡月三角背侧韧带桡骨远端背侧三角骨

桡腕背韧带桡骨、舟骨、月骨及三角骨

桡侧副韧带桡骨、舟骨、大多角骨及桡头舟关节

桡尺背侧/掌侧韧带尺桡骨头状骨尺侧

尺侧副韧带/尺侧腕屈

尺骨第5掌骨

尺月韧带尺骨掌侧面月骨掌侧角

尺三角韧带尺骨掌侧面三角骨的内侧面桡月短韧带桡骨月窝的掌侧唇月骨

桡月长韧带桡骨掌侧唇月骨掌侧角尺侧副韧带尺骨及豌豆骨

桡腕掌侧韧带桡侧副韧带及豌豆骨

豌豆钩骨韧带豌豆骨至钩骨钩骨

豌豆掌骨韧带豌豆骨第5掌骨

腕关节侧副韧带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头三角韧带头状骨三角骨

近侧列骨间韧带手舟骨韧带和月三角韧带

远侧列骨间韧带位于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之间

掌侧腕骨间韧带手舟骨结节大多角骨、小多角骨

背侧腕骨间韧带小多角骨和手舟骨远端三角骨

伸肌支持带尺侧端附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桡侧端附于桡骨远侧端外侧缘覆盖腕关节背侧

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及钩骨钩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

覆盖腕关节掌侧

掌侧副韧带后结节和掌骨头表面指骨底前面

指骨侧副韧带指骨头端外侧相邻指骨的基底部掌侧

下肢弓弦

脊下肢的韧带弓弦

髋关节的韧带:髋关节的韧带可分为囊内囊外两部分,囊内的有髋臼横韧带、股骨头圆韧带、轮匝带。囊外的有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

1、髋臼横韧带:位于髋臼切迹下方,与髋臼唇连接,坚韧可动,增强髋关节头与窝的嵌攘关系。

2、股骨头(圆)韧带:起自髋臼横韧带和髋臼切迹,止于股骨头凹。该韧带外有滑膜被覆,内含血管。其在关节腔内有一定活动度,其功能尚未完全清楚,不过圆韧带内的血管进入股骨头,对股骨头的血供肯定有作用;而且,圆韧带的存在必然增加髋关节的稳定。

3、轮匝带:是关节囊内层横行纤维的增厚部,位于股骨颈之后下,正好托住股骨头,增加其稳定性。

4、髂股韧带(“Y”字形韧带):位于髋关节囊之前,最为坚强,呈三角形,与关节囊前壁纤维层紧密相连。其尖端起自髂前下棘,向下分为二,分别抵止到转子间线的上部和下部。直立时,人体重心落于髋关节的后方,髂股韧带有限制关节过度后伸的作用。站起时,此韧带能保持身体稳定于髋关节上,体重落在股骨头上,在臀大肌的协同作用下,使髋关节伸直和保持直立的姿势。髋关节的各种动作,除屈曲外,髂股韧带均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尤以伸髋及外旋时显着紧张。

5、耻股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前下方,起于耻骨上支,斜往下外,与关节囊的内侧部分相融合,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此韧带有限制髋关节外展及外旋运动的作用。

6、坐股韧带:在关节囊的后方,与关节囊密切融合,略呈螺旋形,起自坐骨体,斜往上外,止于大转子根部,可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旋。膝关节的韧带:膝关节的韧带较为复杂,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伸膝韧带、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和关节内韧带四部分。

1、伸膝韧带:为伸膝装置的主要部分。

髌韧带:起自髌骨下缘和尖部的后面,内侧起点低于外侧1.25cm,止于胫骨粗隆。

髌内、外侧支持带:又称髌副韧带。分浅、深两层,浅层垂直,深层横行,均属于股四头肌的纤维腱性扩张成分。内、外侧支持带的表面有膝固有筋膜覆盖,并在外侧与髂胫束,内侧与缝匠肌的腱性纤维相连,使其力量加强。

2、侧副韧带:由内外侧副韧带组成。有限制膝关节的侧向运动,保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内侧副韧带:为大收肌腱的延续部,起自股骨收肌结节处,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胫侧副韧带的前端纤维在膝关节的所有位置都处于紧张状态,而后部纤维在屈膝时松弛,由后部纤维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所以膝关节半屈状态而受到旋转的力量时易发生胫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的损伤。

外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于腓骨小头下方。该韧带在屈膝时松弛,其余位置均紧张。但由于股二头肌腱附着于该韧带的后缘,所以当曲膝时,股二头肌把该韧带向后拉紧。腓侧韧带一般不易损伤。

3、交叉韧带:膝交叉韧带位于关节囊内,但在滑膜囊之外,所以它们位于膝关节前的滑膜囊后壁之外。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上端关节面的髁间隆起的前部和内、外半月板的前角,向后止于股骨外髁的内面。在膝屈曲时平均长约2.7cm。前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并与侧副韧带、关节囊后方增厚部一起限制膝部过伸,并在小腿固定的情况下,防止股骨内旋。

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上端髁间隆起的后部,外侧半月板的后角,接近腘切迹,止于股骨内髁的外侧面。当膝关节伸直时,后交叉韧带松弛,而屈膝时则紧张。其功能是防止胫骨在股骨上面向后移动。

4、其它关节内韧带:滑膜粘液韧带,即髌下皱襞;横韧带,连接两半月板的前角,出现率55.53%;半月板腓侧韧带,起自外侧半月板的后缘,在后交叉韧带的后方,止于股骨内髁,出现率94.67%;半月板股骨前韧带,起自外侧半月板的后部,在后交叉韧带的前方,止于股骨内髁,出现率13%;冠状韧带,为关节囊纤维增厚部,连接半月板侧面与胫骨髁之边缘。

踝关节的韧带:踝关节周围主要有三组韧带。

1、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内踝韧带,是踝关节内侧唯一的韧带,又是踝关节诸韧带中最坚强的韧带,对防止踝关节外翻起到重要作用。它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舟骨、距骨和跟骨。根据其纤维走向及止点的不同可分为四束韧带:

舟胫韧带:位于三角韧带最前方,是连接内踝与舟骨的纤维束。参与跟舟韧带(弹簧韧带)的组成。

距胫前韧带:位于舟胫韧带的深层,是由内踝至距骨颈的纤维束,此韧带与跟胫韧带相融合,其下方有部分纤维与越过距舟关节至舟骨的纤维束相续。

跟胫韧带:为三角韧带的浅层,位于舟胫韧带的后方,是由内踝至跟骨载距突的纤维束组成,相当于外侧的跟腓韧带,其下方部分纤维止于舟骨及跟舟趾短韧带。该韧带十分坚强,在内踝对加强踝关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距胫后韧带:是三角韧带最后方的纤维,由内踝至距骨后内侧的纤维束组成,它与距腓后韧带的起点相近,均紧靠关节轴,在运动时,该韧带维持紧张状态。

2、外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外踝韧带)起自外踝,分三股纤维止于胫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自前向后可分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距腓前韧带:由外踝前缘发出,行于前方稍向内,附于距骨颈,是三束韧带中最短者,甚为软弱。

跟腓韧带:为一狭窄纤维束,形状与膝关节之腓侧副韧带相似,也位于关节囊的外侧。从外踝发出,稍向后下止于距骨外侧上方的小粗隆上,为三束韧带中最长者。它位于踝关节运动轴线之后,较为坚强,背屈时紧张,趾屈时松弛。此韧带如果松弛或撕裂,可引起踝关节过度活动或脱位,因此在撕裂时一定要进行修补。

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的后部,稍向下方附于距骨后突的粗隆上,为三束韧带中最坚强者。此韧带几乎是水平走向,在外踝上的附着处十分坚强,有助于防止踝关节的前脱位。

3、胫腓韧带联合的韧带:有骨间韧带,外踝前、后韧带(胫腓下前、后韧带),胫腓横韧带,组成胫腓韧带的联合。

足弓处的韧带:足弓包括纵弓和横弓。维持足弓的韧带有跟舟趾侧韧带、趾长短韧带、舟楔趾侧韧带、骨间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趾腱膜。

1、跟舟趾侧韧带:亦称弹簧韧带,居于内侧纵弓最弱之点,即距骨头的下面,防止其沉没于跟舟二骨之间。此韧带由多数弹性纤维软骨所组成,具有相当弹性,对内侧纵弓起弓弦作用。

2、趾长、短韧带:趾长韧带一方面可以拉紧跟骰二骨,另一面可以拉紧骰骨与趾骨,对外侧纵弓的维持甚为重要。趾短韧带可以保持跟骰骨的正常关系,对外侧纵弓的维持起辅助作用。

3、骨间韧带:连接除第一趾骨外其余趾骨底之间及各跗骨间,这些韧带按照它们的功能有一定排列次序。外侧纵弓各骨间的骨间韧带排列方向,可以抵抗肌肉向后牵引,以及走路或跑跳时在第

4、5趾所引起的后冲力。内侧纵弓各骨间的骨间韧带,可以使行走或跑跳加于第一趾骨的后冲力分散至第2、3趾骨,然后间接经楔、舟、距骨传至胫骨。

4、内侧副韧带: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踝关节,同时可以保持跟骨一定内翻位置,防止其外翻。

5、趾腱膜:一方面可以保护足底肌肉,另一方面对于足弓的维持亦极为重要。趾腱膜一般很坚强,有如韧带,是维持足弓的“弓弦”。

整理:①脊柱:任海涛②上肢:冀丽丽、刘小曼

③下肢:王国元、周围④关节囊:曾晶山⑤筋膜:陈功

(如有疑问请与上述同学联系)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脊柱生物力学 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 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的椎间盘和后部的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动态的关系。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的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对脊柱的冲击能量。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和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和肌肉的协同作用产生脊柱的运动。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 形式是多样的。脊柱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的各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的运动是三维的,表现为两椎骨的角度改变和位移。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运动节段的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和平移。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动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

脊柱生物力学基本知识完整版

脊柱生物力学基本知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青少年脊柱侧凸概述 脊柱侧弯的经典定义为“脊柱在额状面上发生的侧方弯曲”,实际上应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额状面上畸形大于10度的传统标准仍然适用于现行的脊柱侧弯定义。然而由于近来对力偶合认识的加深,目前我们知道侧弯的脊柱不仅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存在有差异,在横断面上亦存在有畸形。因此在脊柱侧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人体的三维平面进行评估。 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频率。由于侧弯严重程度的不同,脊柱侧弯的患病率而有所差别,角度大的侧弯发生率较低,世界范围内各种类型脊柱侧弯的患病率约为1%,且在各种群中相对恒定。勿将患病率与发病率 相混淆。发病率是指在观察期内(通常为一年),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的频率。绝大多数研究所涉及的是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脊柱侧凸的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病因多种多样。Moe 在其经典的教科书中列举的病因多达50余种。我们将其粗略地将脊柱侧弯分为以下四类: 神经肌肉性侧弯 先天性侧弯 某些疾患(疾病,肿瘤和创伤)导致的侧弯 特发性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通常在儿童期发病。这类畸形多呈进展性且伴有明显的心肺并发症。该 类患者的寿命通常缩短。神经肌肉性疾病又可进一步分为:神经病性和肌病性。然而,并非所有患有神经肌肉性疾病的儿童都会 发展为脊柱侧弯。 多数神经肌肉性侧弯患者需接受脊柱融合手术。以使其能直立地坐在轮椅上并能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坐立有助于改善患儿的 肺通气,且有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 神经病性疾患使神经系统受累。神经病性侧弯包括脑瘫,脊髓小脑功能障碍及脊髓灰质炎。 肌性侧弯的病因在于肌肉组织疾患。Duchenne 肌萎缩和关节弯曲是肌性疾患的典型病例,并有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先天性侧弯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

脊柱疾病和损伤与脊柱受力的异常有明确关系,而康复治疗和预防也需要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有清楚的了解。本文旨在为临床和治疗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1、结构特征: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主轴。由多个椎体、多重关节(椎间“关节”、椎小关节)、众多肌肉和韧带紧紧围绕、生理弯曲,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可动性(柔韧性)。其活动有三维方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六个自由度(3个平动、3个转动)。 2、位置特征:颈段支撑头颅,重心处于颈部前2/3和后1/3的交界处;胸段重心偏后(胸廓前后径的后1/4),与胸廓共同分解胸以上躯体的重量。腰段居中,甚至前凸,以支撑体重。 3、解剖特征: (1)椎管:椎骨构成一个可褶曲的有效管腔以容纳延髓和脊髓。 (2)椎骨:由椎体、椎弓、上下关节突、棘突、横突构成。椎体是椭圆形短扁骨,一圈致密的骨皮质包围海棉状的髓质(松质骨),上下骨皮质中有较厚的软骨板衬垫,边缘由较厚的环形衬板构成。椎体的骨小梁除按应力线斜行交叉外;还可看到一组从椎体上面向后延伸,至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另一组则从椎体下面向后延伸到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椎体前缘最薄弱,易于发生压缩性骨折。横突和棘突作为脊柱肌肉的附着点,是脊柱动态稳定性的基础之一。 (3)椎间盘:内部为髓核,外部为纤维环。髓核为半液态,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胺酸聚糖的胶状凝胶所组成。除了下腰椎的髓核位置偏后外,髓核均位于椎间盘的正中。纤维环为多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彼此斜行交织而成,自边缘向心分布,致密的纤维环开始是垂直的,越接近中心越倾斜,到中心接触髓核时,几乎近水平走向,并围绕髓核成椭圆形。椎间盘受压时,髓核承受75%的压力,其余25%的压力分布到纤维环。髓核还同时具有稳定脊柱运动的功能,在伸展运动时,上方椎体向后移位,缩减了椎间隙后缘,髓核受挤向前方偏移。在前屈运动时,正好相反,从而使椎体获得较强的自稳性。椎间盘总厚度约为脊柱全长的25%。白天站立和行走的压力使髓核丧失少量水分,而在睡眠或休息时由于髓核压力减小,水分又得到重储存。因此早晚身高有2厘米的差异。20岁以后髓核对水分重储存能力减退。由于提重物和年龄增长产生的微损伤使纤维环纤维成分增加,而能复原的弹性成分相对减少。因此30-50岁的成年人纤维环易遭受损伤,继后髓核脱出而压迫神经根。 (4)椎小关节:椎小关节由相临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和椎间盘的载荷分配随脊柱位置而异,一般承受0~30%的脊柱载荷。脊柱过伸位时小关节突承载力显著增加。 (5)脊柱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黄韧带。韧带主要作用于脊柱的静态稳定性。大多数脊柱韧带由延伸度较小的胶原纤维构成。黄韧带含有较高比例的弹力纤维。韧带还作用于拉伸载荷在椎体间的传递,使脊柱在生理范围内以最小的阻力进行平稳运动。 4、运动节段:由两个相临的椎体、椎间盘和纵韧带形成节段的前部。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和棘突以及韧带组成节段的后部。椎弓和椎体形成椎管以保护脊髓。运动节段是脊柱的最小功能单元。

人体脊柱与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脊柱与健康的重要性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头晕目眩、头重重的、易疲惫不堪、心慌气短、胸口闷、哮喘、失眠、头痛头晕、耳鸣、心跳过速过缓、失眠多梦、早晨恋床、没精打采、情绪化紧张、体虚乏力猛起立时眼前一片黑、易感冒连绵不愈、心烦气燥、身体热、脱发、月经紊乱、性功能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视力模糊、嗜睡、鼻塞、老打喷嚏、恶心、落枕、血压波动、胃肠功能失调、四肢冷凉、双腿双膝软无力、颈肩腰背胸腿酸、手足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到医院去化验、检查都很正常,这种现象往往让人们不知所措,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症状。 众所周知,上述亚健康症状是由于人体组织缺血、缺氧,脊髓神经系统反应能力减低、人体的生理身体机能减低、下降、身体代谢、淋巴免疫系统失衡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人的五脏六腑经络循环不畅和代谢机能障碍所致,那么又是什么病因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呢? 目前人类有85%的疾病症状源于脊柱,为脊柱骨关节错位而导致,使脊柱平衡失稳,导致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椎动脉等造成压迫和牵拉的刺激,引发各样疾病症状,即脊柱病变。 第一、二颈椎错位,就会出现晕眩、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等。 第三、四颈椎错位,就会出现面、牙、三叉神经疼、心跳过速等疾病症状。 第五、六颈椎错位,就会出现血压高、血压低、肩背痛等疾病症

状。 第二、三腰椎错位,就会出现骨股头坏死及女性妇科病。 第三、四胸椎错位,就会出现乳房增生、胸闷气短等疾病症状。 更不用说颈椎病、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椎体侧弯等椎体的直接疾病症状了,可以说“病由脊生”。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注意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脊柱关节错位可导致心电图异常、早搏、心绞痛、心律失常、腹泻、痛、头昏、头痛、脑供血不足、耳鸣耳聋、失眠等症状。颈椎型血压高、心脏病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据对颈椎研究中发现,很多脑中风、脑梗塞与椎动脉、颈动脉狭窄病变有关,如不能早期治疗有可能导致瘫痪。古代医家对中风也有论述:“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所以早期有效地治疗颈椎病是预防中风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脊椎病是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是指颈椎、胸椎、腰骶椎、骨盆、椎间盘及椎周韧带、软组织,遭受损伤或蜕化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如轻微扭伤挫伤,过度疲劳,姿势不良,感受风寒,内分泌失调,其它疾病等),发生脊柱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产生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病症。 脊柱锻炼的至关重要 脊柱和身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身体的毛病大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内分

脊柱生物力学基本知识

青少年脊柱侧凸 概述 脊柱侧弯的经典定义为“脊柱在额状面上发生的侧方弯曲”,实际上应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额状面上畸形大于10 度的传统标准仍然适用于现行的脊柱侧弯定义。然而由于近来对力偶合认识的加深,目前我们知道侧弯的脊柱不仅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存在有差异,在横断面上亦存在有畸形。因此在脊柱侧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人体的三维平面进行评估。 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频率。由于侧弯严重程度的不同,脊柱侧弯的患病率而有所差别,角度大的侧弯发生率较低,世界范围内各种类型脊柱侧弯的患病率约为1%,且在各种群中相对恒定。勿将患病率与发病率相混淆。发病率是指在观察期内(通常为一年),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的频率。绝大多数研究所涉及的是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脊柱侧凸的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病因多种多样。Moe 在其经典的教科书中列举的病因多达50 余种。我们将其粗略地将脊柱侧弯分为以下四类: ?神经肌肉性侧弯 ?先天性侧弯 ?某些疾患(疾病,肿瘤和创伤)导致的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通常在儿童期发病。 神经病性和肌病性。然而, 为脊柱侧弯。 多数神经肌肉性侧弯患者需接受脊柱融合手术。 上并能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坐立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肺通气, 减少肺部并发症。 神经病性疾患使神经系统受累。神经病性侧弯包括脑瘫, 碍及脊髓灰质炎。 肌性侧弯的病因在于肌肉组织疾患。Duchenne 肌萎缩和关节弯曲是肌 性疾患的典型病例,并有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先天性侧弯

先天性侧弯是由于发育过程中胚胎受到损伤而造成的椎体或椎节 这种先天性脊柱缺陷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类型: ? 形成不良 ? 分节不全 ? 混合型 形成不良可累及单一椎体或多个椎体,指脊柱在宫内发育过程中,一个椎 体的部分或全部不能完整发育成型。形成不良最常见的情况是半椎体。该种畸形在侧弯中较为常见,并可使侧弯畸形加重。若脊柱后部结构发生形成不良,可导致脊柱裂或脊髓脊膜突出。右方插图显示的形成不良为半椎体。 混合型是指形成不良和分节不全同时发生。这一类型较难判别和评估,需加以定期随访。混合型最重的情况通常为脊柱的一侧存在有多个未分节的骨桥,而另一侧则为半椎体。单纯的形成不良或分节不全较为少见,相反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形成不良和分节不全两者并存。 某些疾患造成的侧弯 某些全身性疾患也可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如:感染、肿瘤或创伤。诸如间质病变的 Marfan 综合征和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的 神经纤维瘤病往往同时伴随有脊柱侧弯的发生。但并非这类疾病都有脊柱侧弯的发生。 急性和慢性感染(例如:结核)有可能造成明显的脊柱侧弯。脊柱肿瘤及楔变的骨折,最终也会导致脊柱侧弯,但这些情况在儿童中罕见。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往往造成医源性侧弯,此在成年中亦较为常见。

脊柱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脊柱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老先从哪里老”?有的说先从牙齿老、有的说先从腿脚老、也有的说先从眼睛老。其实,人老是先从脊柱开始的,近百年的医学研究发现,当椎间盘的发育完成后,退行性病变就开始了。换言之,人体老化就开始了。脊柱是人体的脊梁,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自己的脊柱进行挑战,它支持体重及主导躯干的生理性活动,包括伸屈、侧屈和转体。正常情况下,脊柱是人体中最易发生慢性劳损的部位,当颈、胸、腰、骶各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急性损伤时,椎关节错位和软组织损伤是同时发生的,而脊柱的慢性劳损或退行性改变则是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病理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的(若发生急性外伤,受伤的脊柱将提前或加速退变)到椎间失稳时,若身体仍可代偿,则临床上可偶有不耐劳或发生轻度疼痛,此时只需自体活动,变换体位或推拿按摩、理疗等便会使症状消失,称为脊柱关节功能紊乱期(失稳期)。此时必须重视自我保护和适当治疗,否则让脊柱失稳继续存在发展,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将发生脊柱关节错位、椎间盘膨出(突出)、韧带钙化和骨质增生,这些病变将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间动(静)脉、脊髓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临床各种疾病,如:颈椎病(颈椎综合征)、胸椎病(包括背肌疼痛、肥大性脊柱炎、肋胁痛、肋间神经痛等)和腰椎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腿痛)。(图) 临床上有许多原因不明的慢性疑难病症的病因来源于脊柱,例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多汗、厌食、乏力等)、头晕头痛、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上肢关节肌肉痛、肩周炎和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顽固的呃逆等均与颈椎综合征相关。胸椎病(胸椎综合征)的范畴更为广泛,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在胸髓侧角,其节前纤维通过椎间孔时,因椎间关节错位,而受损害,随损害阶段不同,导致相应的内脏功能障碍。例如T1-5椎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可发展到心肌梗塞而猝死,脊柱病因是已有冠心病者心绞痛的诱因之一。腰骶椎间错位,除腰腿痛外,还可导致肠痉挛、肠麻痹、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排尿功能障碍等。由此可见矫正脊柱不但能大大降低颈、肩、腰腿痛的发病,还可降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图) 同时,在人体脊柱发生正常的退行性变化时,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细节,慢性刺激脊柱,就导致了脊柱病年轻化现象的发生。比如:体育锻炼不当和工作姿势不当,引起扭伤,容易诱发脊柱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不科学的寝具如枕头的高度和床的硬度不当引起韧带和肌肉张力过大,从而出现劳损、脊柱间盘突出等脊柱病。贪凉使身体受寒,影响局部

针刀整体松解术常用术式(图谱)

针刀整体松解术常用术式 针刀整体松解术是以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为指导,松解弓弦结合部及弦的应力集中部位的粘连、瘢痕和挛缩,调节人体力学平衡的针刀术式。 针刀治疗 ①软组织损伤型:1次; “T”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松解枕部及颈后侧的主要软组织。 ②骨关节移位型:3次;微信号:hzylsl 第1次:“T”形针刀整体松解术。 第2次:松解病变颈椎及上、下相邻关节突关节囊及关节突韧带的粘连和瘢痕。 第3次:松解两侧颈椎横突后结节及结节间沟软组织附着处的粘连和瘢痕。 术后效果

针刀整体松解术后颈部疼痛、僵硬、酸胀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度增加,头痛、头晕、麻木的症状明显改善。 其他辅助治疗 ①针刀术后施颈椎弹压手法一次,进一步拉开粘连组织。 ②配合针灸、推拿、红外线等康复治疗。 针刀治疗:2次 第1次:“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

第2次:松解三角肌肌腹部的粘连和瘢痕。 治疗效果 针刀整体松解术后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恢复。 其他辅助治疗微信号:hzylsl ①针刀术后辅以肩关节上举外展手法或后伸内收手法。 ②配合针灸、推拿、红外线等康复治疗。 针刀治疗:4次

第1次:“回”字形针刀整体松解术。 第2次:松解腰椎关节突关节韧带的粘连和瘢痕。 第3次:松解胸腰结合部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 第4次:松解坐骨神经行径路线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 治疗效果 针刀整体松解术后患者腰部疼痛及放射痛明显减轻,下肢麻木症状缓解甚至消失。其他辅助治疗 ①针刀术后施腰部拔伸牵引法、腰部斜扳法或直腿抬高加压法。 ②配合针灸、推拿、红外线等康复治疗。 ★“五指定位法”适用于Ⅰ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Ⅱ—Ⅳ型参照膝关节强直的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针刀治疗的关系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针刀治疗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教研室?张天民吴绪平 1976年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以来,全国各地医院应用针刀治疗了众多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只要使用过针刀治疗的大夫,无不为针刀神奇的疗效所折服。由于过去的针刀治疗主要以压痛点针刀治疗为主。临床上频频出现针刀治疗术后无效,或者有效率高治愈率低的缺点。究其原因,过去的针刀基础理论体系自身不完善,更多地借用了中医经络学理论及脊柱相关病因学理论,从而导致针刀治疗机理模糊,限制针刀医学的纵深发展。笔者经过近十年来的针刀临床研究,提出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及网眼理论的物质基础一一人体弓弦力学系统,阐述了人体力学解剖结构在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类疾病以及慢性内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为针刀治疗这类疾病奠定了人体力学解剖基础。 1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运动是人体的根本属性之一,人类在逐渐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在人体各骨骼与软组织之间形成了力学连接,这种力学连接类似弓箭连接,骨骼为弓,软组织为弦,软组织在骨的附着部为弓弦结合部。笔者将人体骨与软组织的力学连接系统命名为人体弓弦力学系统。 按照力学规律,弓弦力学系统由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和静态弓弦力学单元和辅助装置三个部份组成。静态弓弦力学单元是以骨为弓,以连接骨骼之间的关节囊、韧带、筋膜为弦,它的功能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动态弓弦力学单元是在静态弓弦力学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弦即肌肉,它的功能是以肌肉为动力,形成骨骼杠杆力学系统,它的功能是使人体骨关节产生主动运动;辅助装置是维持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辅助结构,包括籽骨、副骨、滑液囊,皮肤、皮下组织、脂肪等。籽骨、畐9骨的作用是在人体运动应力最集中部位,将一个弓弦力学系统分为两个,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该部位的运动功能,比如,髌骨将膝关节分为以髋骨、股骨、髌骨为弓以股四头肌为弦的动态弓弦力学系统和以髌骨胫骨为弓以髌韧带、髌周支持带为弦的静态弓弦力学系统;滑液囊的作用是弓弦结合部(软组织在骨面的附着处)周围分泌润滑液,减少软组织起止点与骨骼的磨擦,皮肤、皮下组织、脂肪保护弓弦力学系统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破坏。 弓弦力学系统分类 单关节弓弦力学系统是弓弦力学系统的基础,它是以骨骼为弓,以关节囊、韧带、筋膜、肌肉为弦,关节囊、韧带、筋膜及肌肉在骨骼的附着处称为弓弦结合部。单关节弓弦力 学系统组成众多的人体力学传导体系,以保持人体正常的姿势,完成各种运动力学功能。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图完整版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 表图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图)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 有种思念叫牵肠挂肚, 有种爱情叫至死不渝, 有种约定叫天荒地老, 有种等待叫心甘情愿, 有种幸福叫认识你真好!!!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 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注: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理睬日志链接浏览!入门秘笈 制作技巧 电脑使用 个人情感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基础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基础 基础理论 - 生物力学 (脊柱) 脊柱疾病和损伤与脊柱受力的异常有明确关系,而康复治疗和预防也需要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有清楚的了解。本文旨在为临床和治疗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1、结构特征: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主轴。由多个椎体、多重关节(椎间“关节”、椎小关节)、众多肌肉和韧带紧紧围绕、生理弯曲,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可动性(柔韧性)。其活动有三维方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六个自由度(3个平动、3个转动)。 2、位置特征:颈段支撑头颅,重心处于颈部前2/3和后1/3的交界处;胸段重心偏后(胸廓前后径的后1/4),与胸廓共同分解胸以上躯体的重量。腰段居中,甚至前凸,以支撑体重。 3、解剖特征: (1)椎管:椎骨构成一个可褶曲的有效管腔以容纳延髓和脊髓。 (2)椎骨:由椎体、椎弓、上下关节突、棘突、横突构成。椎体是椭圆形短扁骨,一圈致密的骨皮质包围海棉状的髓质(松质骨),上下骨皮质中有较厚的软骨板衬垫,边缘由较厚的环形衬板构成。椎体的骨小梁除按应力线斜行交叉外;还可看到一组从椎体上面向后延伸,至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另一组则从椎体下面向后延伸到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椎体前缘最薄弱,易于发生压缩性骨折。横突和棘突作为脊柱肌肉的附着点,是脊柱动态稳定性的基础之一。 (3)椎间盘:内部为髓核,外部为纤维环。髓核为半液态,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胺酸聚糖的胶状凝胶所组成。除了下腰椎的髓核位置偏后外,髓核均位于椎间盘的正中。纤维环为多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彼此斜行交织而成,自边缘向心分布,致密的纤维环开始是垂直的,越接近中心越倾斜,到中心接触髓核时,几乎近水平走向,并围绕髓核成椭圆形。椎间盘受压时,髓核承受75%的压力,其余25%的压力分布到纤维环。髓核还同时具有稳定脊柱运动的功能,在伸展运动时,上方椎体向后移位,缩减了椎间隙后缘,髓核受挤向前方偏移。在前屈运动时,正好相反,从而使椎体获得较强的自稳性。椎间盘总厚度约为脊柱全长的25%。白天站立和行走的压力使髓核丧失少量水分,而在睡眠或休息时由于髓核压力减小,水分又得到重储存。因此早晚身高有2厘米的差异。20岁以后髓核对水分重储存能力减退。由于提重物和年龄增长产生的微损伤使纤维环纤维成分增加,而能复原的弹性成分相对减少。因此30-50岁的成年人纤维环易遭受损伤,继后髓核脱出而压迫神经根。 (4)椎小关节:椎小关节由相临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和椎间盘的载荷分配随脊柱位置而异,一般承受0~30%的脊柱载荷。脊柱过伸位时小关节突承载力显著增加。 (5)脊柱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黄韧带。韧带主要作用于脊柱的静态稳定性。大多数脊柱韧带由延伸度较小的胶原纤维构成。黄韧带含有较高比例的弹力纤维。韧带还作用于拉伸载荷在椎体间的传递,使脊柱在生理范围内以最小的阻力进行平稳运动。 4、运动节段:由两个相临的椎体、椎间盘和纵韧带形成节段的前部。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和棘突以及韧带组成节段的后部。椎弓和椎体形成椎管以保护脊髓。运动节段是脊柱的最小功能单元。 (1)前部:椎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承担压缩负荷,上部身体的重量加大时,椎体就相应变得更大,因此腰椎的椎体比胸椎和颈椎的椎体要高,其横截面积也大一些。腰椎椎体的尺寸增大,是它们能承受这部分脊柱所需的较大负荷。 (2)后部:后部控制运动节段的运动。运动的方向取决于椎间小关节突的朝向。第1、2颈椎小关节突朝向横面,其余颈椎的椎小关节突均与横面呈450夹角而与额面平行,从而能

人类脊柱的结构和体表定位

人类脊柱得结构与体表定位

为了确定病变得位置,首先应了解各椎骨体表标志。 从枕骨结节向下,第一个触及得就是第2 颈椎棘突;它与第2 颈椎椎体约在同一水平。第7颈椎棘突特别长,颈前屈时更为明显,故又称隆椎、 将双上肢垂于体侧,两肩胛冈内端连线通过第3 胸椎得棘突,棘突下缘约平第3 、4胸椎间隙。两肩胛下角得连线、通过第7 胸椎棘突,约平第8 胸椎椎体。 腰肌两侧可触及得最长得横突为第3腰椎横突,同第3 腰椎椎体水平。双侧髂嵴最高点得连线,一般通过第4腰椎椎体下部或第4、5椎体间隙。双侧髂后上棘得连线,通过第5 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之间。

脊柱各结构得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得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就是利用人体得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得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得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得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得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得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得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得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得T1棘突比C7得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得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得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脊柱上肢下肢关节囊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脊柱上肢下肢关节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脊柱弓弦

上肢弓弦 肩带肌的起止点及作用 名称起点止点作用 斜方肌枕骨上项线、正外粗隆、项韧带、颈7和全部 胸椎棘突 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内收肩 背阔肌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髂嵴后部, 骶正中嵴 肱骨小结节嵴上臂后 肩胛提肌上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肩胛骨内侧和内侧缘上部上提肩方 大菱形肌第1~4胸椎棘突肩胛骨内侧缘上部小菱形肌第6~7颈椎棘突肩胛骨内侧缘 胸大肌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胸骨体前面第1~6肋软 骨 肱骨大结节嵴上臂前 胸小肌第3~5肋肩胛骨喙突内1/3拉肩胛前锯肌第1~8肋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拉肩胛锁骨下肌第1肋锁骨外侧段下面牵引锁 上肢肌的起止点及作用 三角肌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肱骨三角肌粗隆上冈上肌肩胛骨冈上窝肱骨大结节上部上冈下肌肩胛骨冈下窝肱骨大结节中部上小圆肌肩胛骨外侧缘后面,冈下窝下部肱骨大结节下部 大圆肌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后面肱骨小结节嵴上肩胛下肌肩胛前面肱骨小结节嵴上肱二头肌长头在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在喙突桡骨粗隆屈喙肱肌喙突中1/3肱骨中部内侧上肱肌肱骨下半前面尺骨粗隆屈 肱三头肌长头在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内侧 头分别在桡神经头的外上方、内下方 尺骨鹰嘴伸 肘肌肱骨外上髁鹰嘴、尺骨后面伸肱桡肌肱骨外上髁上方桡骨茎突屈旋前圆肌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桡骨中部后外面前桡侧腕屈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第2掌骨底前面屈掌长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掌腱膜屈尺侧腕屈肌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豌豆骨屈 指浅屈肌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状突、桡骨近端前 方 第2~5指中节指骨底 屈 节 拇长屈肌桡骨及骨间膜前面拇指远节指骨底屈

人体脊柱简介

人体脊柱简介 2009年06月22日22:43:40 来源:安徽省阜阳市董廉生推拿按摩专科学校【字体:大中小】 人体脊柱 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很多(如图:脊柱的韧带) 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三条: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图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 表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图)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对照表 有种思念叫牵肠挂肚, 有种爱情叫至死不渝, 有种约定叫天荒地老, 有种等待叫心甘情愿, 有种幸福叫认识你真好!!!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注: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理睬日志链接浏览!入门秘笈 制作技巧 电脑使用 个人情感 杂谈随感

10.脊柱模型及腰椎生物力学

1.SPINAL MODELING AND LUMBAR SPINAL BIOMECHANICS 脊柱模型及腰椎的生物力学 Ray Wiegand,D.C. Adjunct Faculty Logan College of Chiropractic 2.INTRODUCTION介绍 *The purpose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to develop a geometric spinal model using frontal and sagittal plane radiographs. 本讲座的目的是介绍用正面和侧面X-光片创立一个脊柱几何力学模型 3.PURPOSE OF THE SPINAL MODEL脊柱模型的作用 *Provide a method to record the architecture and geometry of the spinal pelvic system to investigate 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提供一个方法以记录和测定脊柱和骨盆系统的结构极其几何力学,用以研究其组成和功能*Identify abnormal segmental alig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spinal adjusting 确定异常的关节排列以确定脊柱调整方案 4.BIOMECHANICAL ORGANIZATION生物力学结构 *All living organisms demonstrate optimum efficiency through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所有有生命的肌体组织都会通过其结构和功能组成来达到其最佳和最有效的生存方式 *The human skeleton is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organized including the alignment of the bones and the symmetrical attachment of the ligaments and muscles 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以骨骼的排列、韧带和肌肉的对称附着来达到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结合的*Any injury to the spine or pelvis causes functional compensation within the spine,pelvis and extremities 所有对脊柱或骨盆的伤害都会引起脊椎、骨盆和四肢的功能代偿 *For every action there is a reaction每一个作用都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反应 5.SPINAL REACTION TO INJURY(COMPENSATION)IS PREDICTABLE脊椎对损伤的代偿反应是可预见的 *Once injured,the spinal system predictably reorganizes脊椎系统一旦受到伤害随即会发生可预见的重新整合 *From Optimum form and function *To Organized compensation with reduced function 从最佳形态功能到有组织的代偿并伴随功能下降 *With repeated injury the spinal system moves *To Disorganization with dysfunction 反复的伤害脊椎系统就会发展成组织紊乱伴随功能障碍 *Patients usually have multiple injuries and the spine is disorganized and dysfunctional 病人通常都是由于多次的损伤导致组织紊乱和功能障碍 6.DEVELOPING THE SPINAL MODEL脊椎模型的建立 使用X-线的投影原理 7.SPINAL GEOMETRY脊椎的几何学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人体脊椎疾病对照表 颈椎:C1眩晕、偏头疼、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颈椎:C2眩晕、头疼、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 颈椎:C3眩晕、偏头疼、头昏沉、颈肩综合症

颈椎:C4头晕、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 颈椎:C5胸疼、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疼 颈椎:C6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 颈椎:C7气短胸闷、第4、5指麻疼、颈根、肩胛疼 胸椎:T1气短、气急、肘手疼、凉、早博 胸椎:T2气短胸疼 胸椎:T3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T4胸背疼、胸闷、长叹气 胸椎:T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 胸椎:T6胃疼、消化不良、胃痉挛、椎间关节症状 胸椎:T7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 胸椎:T8免疫功能下降 胸椎:T9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 胸椎:T10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T11肾功能障碍、尿道疼 胸椎: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 腰椎:L1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疼、下腹疼 腰椎:L2腰酸疼、下腹疼、性机能减退 腰椎:L3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疼无力 腰椎:L4腰疼、坐骨神经疼,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疼放射至腿肚外侧 腰椎:L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疼麻至腿肚后外侧

骶椎:腰低关节病变、足跟疼麻凉感、膀胱病 骶椎:尾骨疼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脊柱生物力学基本知识

脊柱生物力学基本知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青少年脊柱侧凸概述 脊柱侧弯的经典定义为“脊柱在额状面上发生的侧方弯曲”,实际上应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额状面上畸形大于 10 度的传统标准仍然适用于现行的脊柱侧弯定义。然而由于近来对力偶合认识的加深,目前我们知道侧弯的脊柱不仅在矢状面和额状面上存在有差异,在横断面上亦存在有畸形。因此在脊柱侧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人体的三维平面进行评估。 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频率。由于侧弯严重程度的不同,脊柱侧弯的患病率而有所差别,角度大的侧弯发生率较低,世界范围内各种类型脊柱侧弯的患病率约为 1%,且在各种群中相对恒定。勿将患病率与发病率相混淆。发病率是指在观察期内(通常为一年),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的频率。绝大多数研究所涉及的是脊柱侧弯的患病率。 脊柱侧凸的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病因多种多样。 Moe 在其经典的教科书中列举的病因多达 50 余种 。我们将其粗略地将脊柱侧弯分为以下四类: 神经肌肉性侧弯 先天性侧弯 某些疾患(疾病,肿瘤和创伤)导致的侧弯 特发性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 神经肌肉性侧弯通常在儿童期发病。这类畸形多呈进展性且伴有明显的 心肺并发症。该类患者的寿命通常缩短。神经肌肉性疾病又可进一步分为:神经病性和肌病性。然而,并 非所有患有神经肌肉性疾病的儿童都会发展为脊柱侧弯。 多数神经肌肉性侧弯患者需接受脊柱融合手术。以使其能直立地坐在轮椅上并能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坐立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肺通气,且有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 神经病性疾患使神经系统受累。神经病性侧弯包括脑瘫,脊髓小脑功能障碍及脊髓灰质炎。

脊柱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完整全面)参考word

1、脊柱健康问题的必然 追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由爬行脊椎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爬行脊椎动物就是恐龙。考古化石所能证实的恐龙的生存年代至少是在三亿年前,而远古时代的恐龙,其脊椎骨骼形态和现今世界上的爬行动物脊椎架构就已经基本一致了。这说明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形态已进化得十分完善,这也说明了脊椎动物的“脊梁”进化定型费时至少是3-5亿年。 而以爬行方式生存的改变成直立行走方式的早期原始人类——猿,其出现在至少200多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脊柱直立起来的年龄却只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应该说,相对于爬行动物的数亿年进化历史来说,一两百万年直立行走人的历史还远远不足以使现代人类的脊柱结构得以充分的进化。这也就是说,人类脊柱还是较为脆弱或不完善的。 也有研究证明,原本适应于爬行的脊“梁”虽然现在彻底改换成了“柱”,但现代人类“脊柱”的基本结构与其它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仍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而,其椎体及椎间盘等基本结构还很难胜任直立行走人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人类才会遭受无数脊柱问题的困扰,才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比如:人们从幼儿开始学习走路起,就在对自己的脊柱进行挑战,不断加重脊柱的负担。脊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因被频繁使用而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使26节(或者33节)椎骨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移位。没有发生任何脊柱移位或侧弯的脊柱几乎是没有的,我们确信这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和坐立工作有关。因为,人类直立或坐立时,从侧面来看,脊柱并不是垂直的一条直线来支撑身体,而是骨盆以上稍呈S形弯曲,骨盆相对于地面也稍稍倾斜,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受向前移动力的作用,使腰部负担过重。另一方面,颈部要支撑4-5千克重的头部,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以完成转头、抬头、低头等动作,致使颈部负担加重。支撑头颈部的是肩背部,对肩而言,悬挂着占体重1/8的两条胳膊,且两条胳膊在拿重物时,所有的负担就全落在肩背上了。由此可见,人类在直立行走时,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两只胳膊来提重物或搬运东西等,这无疑就得以脊背为中心来完成各种动作或技能。因而,颈部和腰部经常要承受过重的负担,加之颈腰背部的结构精密、灵巧复杂,因而很容易受损而患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