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应用

电法勘探在配合地质填图、圈定隐蔽含煤地层范围、测定隐伏煤层露头和老窑采空区、探寻地下水迳流带和岩溶裂隙发育带帮助找水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同时,由于装备轻便、操作灵活、费用较低,至今仍在不少地区继续发挥作用。
2、地震、电法勘探技术再上新台阶三维地震高分辨技术是煤田地质综合勘探方法创新的重点,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其勘探成果的精度、质量和对勘探对象的研究程度,都有了质的提高。
它不仅可以查清落差大于5米以上的断层、3—5米的断点,而且可以解决煤矿小构造问题,可以探明小褶曲、小陷落柱、煤层冲刷带等。
依靠其严密的数据体,还可以揭示煤层的赋存形态、薄无煤带、采空区和水文地质等矿井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地质任务。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丰富、数据严密的地质信息。
充分发挥三维地震勘探优势,为煤矿生产服务。
物测队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围绕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和矿井生产的需要,依靠科技发展,深入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步提高了整个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地震勘探技术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用和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地质效果的取得是物测队技术创新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在全国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不仅在我省各大煤业集团的部分国有煤矿和地方煤矿进行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在江苏省大屯和山东省兖州矿业集团三维地震勘探招标中也连连中标。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FM67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唯一全套引进的电法设备,它对大地的探测深度从地表几米到地下一千多米。
可清晰有效的完成工程、环境、矿产、考古及地下水等各种高难度勘探任务。
21世纪是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新契机。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高度发展的机械化采煤对精细地质勘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要求查明1/2煤厚的小断层以及其它更小的地质构造;另一方面,要求地震勘探解决其他诸如水文地质、煤层厚度、宏观结构、火成岩分布、小陷落柱、老窑采空区等问题;并且随着地震勘探的广泛应用,施工难度明显加大,山区、湖区、沙漠、卵砾石分布区等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地区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对地震勘探提出了新的课题。
地质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介绍

地质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介绍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球表层和地下的研究,获取有关地质结构、矿产资源等信息的技术和方法。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及其意义。
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触发人工地震源产生地震波,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物性和矿产资源等信息。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过程受到地下介质的物性、密度、速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记录的地震反射波形,可以揭示地下构造和沉积物层序等重要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在资源勘探、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方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地下地层反射信息,判断油气储集层的存在、性质和分布情况,从而指导油气勘探活动的部署,极大地提高勘探成功率。
其次,在矿产资源勘探方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矿床的地下形态和分布范围,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土地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阶段,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提供地下构造和地层信息,以便设计师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和灾害防范措施。
在隧道工程和桥梁基础等工程的设计中,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地下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在环境地质领域,地震勘探技术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地下污染物迁移研究。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水层的位置、厚度和质量等信息,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地震勘探技术还可以帮助评估地下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扩散规律,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的地震勘探工作中,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
地震反射法是通过检测地震波在地下界面上的反射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的方法。
地震折射法则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通过观测反射和透射波来推断地下构造和物性。
地震勘探技术在矿产探测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技术在矿产探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的矿产探测领域,地震勘探技术犹如一位无声的探秘者,默默地为我们揭示着大地深处的秘密。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地下矿产资源宝库的大门,为人类的发展和需求提供重要的支持。
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它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
我们通过在地面上激发地震波,这些地震波会向地下传播,当遇到不同的岩层和地质构造时,它们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然后,我们在地面上布置一系列的接收点,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就能够推断出地下的地质情况,包括岩层的厚度、深度、形态以及是否存在矿产等。
地震波就像是地下世界的“使者”,它们携带着丰富的信息。
而地震勘探技术则是我们解读这些信息的“密码本”。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多种方法和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是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
二维地震勘探就像是给地下做了一个“切片”,它沿着一条直线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能够大致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在这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对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的探测精度有限。
而三维地震勘探则像是给地下做了一个“立体扫描”。
它通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进行密集的地震波激发和接收,能够获取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地下信息。
这样,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一个三维的地下地质模型,清晰地看到地质结构和矿产的空间分布,大大提高了探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在矿产探测中,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下岩层和储层的精确探测,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油气藏的位置、规模和形态,为油气的开采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煤炭探测中,地震勘探技术同样不可或缺。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煤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和结构,为煤矿的开采规划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矿产,地震勘探技术在金属矿产的探测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1. 地震勘探的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密度、不同速度的介质。
根据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有相应的速度变化。
这种速度变化导致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折射和反射,从而提供了地下结构的信息。
2. 地震波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波的衰减和改变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与地下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地震波的能量在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衰减,即地震波的振幅逐渐减小。
同时,地震波也会因为地下结构的反射、折射等作用而发生衰减,波形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衰减和改变,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性质和分布。
2. 地震勘探的应用地震勘探在地质科学研究、地下工程勘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1 地质科学研究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岩石、沉积物的分布和结构。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变化和波形改变,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厚度、形态等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地下断裂带等地质现象,进而预测地震风险和地质灾害。
2.2 地下工程勘察地震勘探在地下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如大坝、地铁、隧道等)前,需要了解地下的地质条件和结构,以便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下土层、岩石、裂隙等的信息,帮助工程师在进行工程勘察和设计时避免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工程风险并提高工程质量。
2.3 矿产资源开发地震勘探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波形改变,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找到矿脉、矿体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并预测矿体的形态、规模和品位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勘探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乔得福(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诞生于20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在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因具有的安全环保特点,能快速掌握勘探区域的地下地层构造、地层岩性等相关指标信号,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概念和应用的领域特点,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需要,探讨了多种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地震勘探;岩土工程;勘察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2-0172-2Application of Seismic Prospect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QIAO De-fu(The Second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Gans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anzhou 730020,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which was born in the last century, enter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due to it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it can quickly grasp the underground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and other related indicator signals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s.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Keywords: seismic prospect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在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之初,都需要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以保证后续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

别 , 确 刻 画这些 砂 体 的厚 度及 空 间展 布有 助 于 提 准
高 岩性 油 气藏 勘探 的成 功率 。因此 , 何识 别 不 同 如
角 洲 前 缘水 下分 流 河 道 砂 体 厚 度 不 稳 定且 整 体 偏
薄 的问题 , 主要采 用 了识 别薄 储层 的频谱 分解 技术 , 通过 对 不 同频 率切 片 的 系列分 析 , 别 了不 同厚度 识 的分 流 河道 砂 体并 预 测 了其 平 面展 布 , 好 地 解决 很 了西 斜 坡 月亮 泡 地 区 萨尔 图油 层 三 角 洲前 缘 水 下 分 流 河道 砂 体 的识 别 问 题 : 对 楔 状 、 针 非平 卧地 层 的砂 体 识 别 . 主要 采 用 了地 层 切 片技 术 , 技 术很 该 好地 解 决 了常 规 时 间切 片 的穿 时问题 , 效 识 别 了 有 安 达 凹 陷 高 台子 油 层 三 角 洲 前 缘 河 口坝 和席 状 砂
收 稿 日期 :0 2 0 — 0 修 回 日期 :0 2 0 — 6 21— 11 ; 2 1— 3 2
等砂 体 并 预测 了其 平 面展 布 。研 究 表 明 , 震 沉积 地
学 相 关 技术 是 松 辽 盆 地 不 同地 质 条 件 下砂 体 识 别
及岩 性油气 藏勘 探 的有效 技术 手段 。
状砂 和河 1坝等砂 体 的展 布 , 导 了这 2个地 区沉积微 相研 究及 岩性 油 气藏勘探 。研 究表 明 , 震沉 积 2 ' 指 地 学相 关技 术是 解决松辽 盆地不 同地质条 件下砂体 识别及 岩性 油气藏勘探 的有效技 术手段 。该 思路 和方 法
也 可借 鉴到类似 盆地 、 似地质 背景 下的岩性 油气藏勘探 中。 类 关键词 : 地震沉积 学 ; 频谱 分解 ; 地层切 片 ; 岩性 油 气藏 ; 辽盆地 松 中图分 类号 :6 1 P3. 4 文献标 志码 : A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山地黄土塬区的应用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山地黄土塬区的应用摘要: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但在西部山地黄土塬区由于地形高差变化大,黄土较厚、疏松、干燥,地震激发条件太差,地震波衰减快,低频干扰严重,信噪比低,为三维地震勘探开展带来困难。
笔者总结近几年在西部山地黄土塬区地震勘查经验,提出了山地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技术难题和解决办法,并通过实例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可为同类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提供考改。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山地黄土塬激发因素接收条件近年来随着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范围的逐渐扩展,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山地黄土塬区的三维地震勘探工作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山西中西部煤田为典型的山地黄土塬区地貌。
针对勘查区特点,结合地震施工条件,重点对激发和接收因素的选取进行讨论和论述。
1 主要技术难题(1)山地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川并存,既沟壑纵横,机械化难以开展工作。
(2)山地黄土塬区激发层位横向变化剧烈,黄土厚薄变化大,冲沟内基岩裸露,坡前并伴有砾石堆积,各种激发层位所产生的地震波能量有极大的差异。
在此种情况下如何选取成孔方式和激发井位置,才能产生足够强的目的层反射波是至关重要的。
(3)黄土塬区黄土结构松散、干燥、孔隙度大,地震波速度低,有强烈的吸收和衰减作用。
次生干扰发育,反射波信噪比和分辨率极低。
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在巨厚黄土层中寻找与选择适当的激发层位,保证在强吸收介质条件下激发足够能量的反射波至关重要。
(4)山地黄土塬区地形高差变化大,接收条件横向变化较快,近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
如何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和参数,消除地形地表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2 技术措施2.1 试验工作山地黄土塬区地形复杂,在认真踏勘测量之后,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合理的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点段。
试验点段的布设原则:在测区内基本均匀分布。
重点掌握厚黄土区、薄黄土区、基岩出露区、沟谷砾石堆积区等不同地段进行试验。
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方法的使用教程

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方法的使用教程地质勘探是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科学方法,通过地质勘探可以了解地壳下方的岩石结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和地表上的地质现象,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而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测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获取地下构造和地质特征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地质勘探中常用地震勘探方法的使用教程。
1. 人工震源法人工震源法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在地表上设置震源,产生地震波,再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从而获得地下的地质信息。
使用人工震源法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震源,可以是爆炸源、振动源或冲击源等。
其次,在勘探区域设置接收点,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最后,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反射等特征,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地下的地质结构。
2. 地震反射法地震反射法是地质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之间的反射和折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使用地震反射法时,需要设置震源和接收点,记录反射地震波的震相。
地震反射法适用于地下构造比较复杂、分层明显的地区,如沉积盆地和断裂带。
通过分析地震反射剖面,可以了解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3. 地震折射法地震折射法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使用地震折射法时,需要设置震源和接收点,记录折射地震波的震相。
地震折射法适用于探测地下不同岩性的界面,如地下水位、油气层和土层等。
通过分析地震折射剖面,可以判断地下岩性的变化和地下构造的形态。
4. 走时层析反演法走时层析反演法是地震勘探中一种常用的地下结构研究方法。
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变化,来推断地下岩层的速度分布和地下的构造形态。
走时层析反演法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包括地震波记录、震源编排和速度模型构建等。
通过反演地下速度模型,可以获得地下的岩层厚度、地下断层的切割和地下岩性的变化等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摘要:20世纪末 ,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实际的地质剖面中,究竟是否存在良好的地震截面呢?是否在任何地质条件的地区都可以用地震勘探方法去有效的完成地质工作任务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具体分析地质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即具体分析了地质勘探的地质基础。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在岩性、沉积相、构造体系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用以说明地震勘探的多用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基础;不同地质条件;应用1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地震勘探经历了从折射到反射、从单次覆盖到多次覆盖、从二维到三维、从单波到多波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多源多缆采集技术的高度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三维地震费用,使三维地震得到广泛的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海底电缆技术的发展使海上多波地震得以实现。
高分辨率地震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精细的构造解释由于分辨率的提高,地震剖面更清晰,小断层、小幅度构造、水道等细微的地质现象都表现出来了,有利于精细的构造解释;②含气层的直接标志—亮点和平点高分辨率地震能得到较好的平点反射,可利用亮点和平点直接找油气;③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④岩性预测高分辨率地震表现了层序内部结构,有利于岩性的推断;⑤正确的反演高分辨率地震正是具有频谱宽、频率成分齐全的优点,是正确反演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岩性预测,还是油气田的评价、油藏描述,正确的反演无疑都是极其重要的。
2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2.1 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在沉积岩地区,地质岩代愈老的岩层,其埋藏越深,受的压力愈大,受压的时间愈长,它的密度增大,从而波速也越大。
而且同一年代地层的岩石成份,含水饱和度等在地层内的横向变化不大,即其密度也是无明显的横向变化的,从而波速也具有横向稳定性。
因此,沉积岩石中波速具有明显的成层分布的规律。
波速成层分布是沉积岩地质剖面的基本特点。
在某些地区,由于沉积的简短或岩性的差异,一些地质分界面(如假整合面,不整合面或某些煤层顶、底面等)常具有明显的波阻抗或速度差别,这些重要的地质界面也就是良好的地震截面这是采用地震勘探方法去完成地质任务的有利前提。
在地表附近,岩层受风作用形成很疏松的风化代,因而波速在其中显著的变低。
这种低速风化带叫做低速带。
在有些地区,低速带很厚,而且岩性具横向变化,使波速在其中也沿横向不稳定地变化,这对地震勘探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
2.2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吸收散射和透过损失由于岩层并非真正的完全弹性介质,致使地震波在其中的实际传播规律有些不同。
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波能量的减弱速度快于单纯由于扰动带体积扩大引起的速度。
岩层对波的这种附加的减弱作用称为吸收。
这种吸收大致上是由于质点间摩擦生热或质点产生永久位移造成的。
坚硬地层的吸收作用表现得很弱,在低速带内吸收作用特别明显。
吸收作用还与波动频率有关,岩层对波的高频分量的吸收作用较显著。
如果地层中含有直径与波长相近的包体,按惠更斯原理,波到达包体表面时可因形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子波而附加地耗损部分能量,这种现象成为波的散射。
散射作用也是对高频分量表现得比较显著。
如果波入射到某一地震界面之前,还先透过几个中间界面,则在每个中间界面上,都要有部分能量变成反射波,这样也就附加地丢失一些能量,这种与透过中间界面有关的附加损失叫做透过损失。
显然,地质剖面中速度成层分布形成的多个良好地震界面,将使透过损失变大。
因此,上述速度成层分布的有利因素之中又包含着不利因素。
2.3 地震地质条件在考虑是否能应用地震勘探方法去解决地质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勘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
这种条件可分为浅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2.3.1 浅地震地质条件决定于地质剖面上部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下:(1)低速带的特点。
由于低速带对地震波会强烈吸收,故较厚的低速带是个不利因素。
(2)潜水面的深度特点。
在潜水面以下的含水层中进行爆炸才能激发出较强的有效波,因此浅的潜水面是进行地震勘探的有利条件之一。
在我国西北等地区,主要由于潜水面太深,低速带太厚,使反射地震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成为地震勘探的难区。
(3)剖面上部的界面特点。
在剖面中主要地震界面的上部若存在良好的地震界面时,会使透过损失严重,并会形成干扰性的多次反射波。
如我国某些南方地区中,石灰岩存在于地质削面的上部或出露住地表附近,其顶界面就是这样的一个良好地震界面,使入射到下部煤系地层内的透过波极弱,从而使反射波法难以取得起码的效果。
2.3.2 深地震地质条件(1)地震界面的深度:为了使地震勘探的勘探深度符合地质要求,地震界面必须具有相应的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
(2)地震界面的质量:这决定于界面的显著性,光滑性和稳定性。
显著性是指界面两侧岩层的密度及波速有足够的差别。
稳定性是指界面两侧岩层物性差别无横向变化。
能在整个勘探地区内延续的稳定界面称为地震标准面,对应的地质层位称为地震标准层位。
在我国许多煤田中,人们认为标准界面常与侵蚀面以及具一定厚度的煤层,铝土层,石灰岩层及石英砂岩顶底界面密切相关,这是应用地震勘探完成一定地质勘探任务的及其有利的因素。
(3)地震界面的倾角:在反射界面倾角超过40—50时,对反射地震勘探法是不利的,对于折射波法,则倾角要更小些才有利。
(4)速度剖面:地震标准面上部的覆盖层内速度为常值,无横向变化,将有利于地震勘探的精度。
同时存在几个良好的反射界面将有利于研究断层面特点。
但是这样的界面太多太密时易出现层间干涉,从而使地震勘探分辨不同层位的能力降低。
3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3.1 针对不同岩性的地震勘探3.1.1 砂岩引用川西地区浅层砂岩地震勘探为例。
川西浅、中层为陆相地层,构造相对简单,各组地层界面反射波组关系清楚,同相轴连续性好,但组内地层一般为砂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
砂岩体厚度从0.5~40m变化,横向变化大,纵向上与围岩的岩性差异小,无良好的波阻抗界面。
(1)数据采集方法首先对该区进行干扰波调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压制干扰波;针对川西表层结构极为复杂、低速带速度、厚度变化大的特点,采用小折射、微测井方法等调查了近地表结构,并掌握了低速带变化特征,为后期静校正处理奠定了基础;最后,对该区采集参数进行了理论论证和试验,主要在炸药类型、药量、偏移距、道间距、覆盖次数等方面进行攻关试验。
(2)数据处理攻关川西表层结构极为复杂,低速带速度、厚度变化大,一般的高程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均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此时必须进行折射静校正处理,采用去噪技术以提高信噪比。
(3)砂岩储层预测方法①岩性反演,Jason反演自然伽玛剖面,其结果能精细描述储层在纵向上的厚度、岩性和物性变化,完成对储层的定量预测和描述。
②相干分析技术识别裂缝,相干体技术就是根据信号的相干性分析原理,计算三维数据体中所有相邻道的相干性,突出相邻道间地震信号的非相似形,进而达到检测断层、裂缝,反映地质异常特征的一项新技术。
③AVO反演技术,AVO是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它研究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反射波的振幅值随炮检距的增大出现增加或减小的变化,寻找这种振幅异常,对储层进行预测,通过综合解释,可找出气藏。
3.1.2 石膏郁万彩、许崇宝等在国内首次将地震勘探技术系统地应用于石膏矿床的开发, 控制了石膏层赋存状况和构造特征,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他们所研究的石膏矿层顶界面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
根据原始记录反射波与折射波的相对关系,即可对叠加时间剖面的反射波进行地质属性标定。
石膏层标准反射波频率高,频谱较宽。
由于石膏矿层上部地层速度横向变化相对比较均匀,因此,时间剖面上TS波的形态,较真实地反映了石膏矿层的赋存形态。
3.1.3 金矿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煤田和工程地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金矿和其他金属矿床中则有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
石油地震与金属矿地震不同 ,金属矿通常所处的地质背景相对油气和煤田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多次发生大的构造运动和热事件,使得地下地质结构变得十分复杂,而且地下的岩性也变化较大,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都有可能存在;二是地形复杂,金属矿所处的地区大多为高山峻岭,这就使得地震勘探野外施工十分困难,有时不得不沿着山沟或小道进行施工,要求地震采集仪器必须小型化。
在金属矿区的地震资料处理要强调3个环节:①针对复杂地形的静校正;②针对干扰记录的去噪方法;③针对复杂构造的适于陡倾角的偏移方法。
梁光河等在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应用了地震勘探技术,获得了地下3000m深度以上的构造情况,断层和破碎带清楚,较可靠地区分了侵入体和构造片岩。
3.1.4 砾石层厚砾石层覆盖区地震勘探的特点:浅层的厚层砾石的松散程度及厚度是影响地震波激发和接收的主要因素;在松散的砾石层,流砂的层速度很低,必须应用大吨位可控震源进行组合激发,以克服松散砾石层、流砂对地震波的衰减;在厚砾石层覆盖区采用小偏移距的工作方法勘探较浅目的层时,应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小驱动电平激发,以减少声波干扰;资料处理时,逐炮、逐道切除声波及各种干扰是作好资料处理的关键。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在焦作矿区九里山矿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进行地震勘探,获得了连续性很好的主采煤层反射波及连续性较好的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反射波,取得了满意的地质效果。
3.1.5 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质地坚硬,地震资料采集困难、薄碳酸盐岩地层及波阻抗差微弱的储层界面反射成像难、碳酸盐岩储层和特殊油气储集体预测难、储层流体成分判别难等特点。
碳酸盐岩发育区多呈现喀斯特地貌,具溶蚀构造。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在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时,首先要解决激发条件的问题,选用性能优良、移动轻便的成孔设备克服复杂地形的影响,选择在基岩中激发并保证有足够的深度,在一条测线上进行了高覆盖次数的和灵活多变的观测方式,以获得高主频、高信噪比的原始资料;然后是重点解决静校正问题,其次在这种复杂地区应考虑多波勘探方法。
3.2 沉积相的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方法对地层沉积环境的分析,有利于勘探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床。
由于两层不同的均匀介质在其分界面存在着物性差异,这种不同地层的物性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反射系数,这种差异反映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便形成了能量、频率、振幅和连续性各异的地震反射波。
把这些频率和相位特征不同的地震反射波加以分类,同一类型的归为一个地震相,然后把各种不同的地震相和已经被钻孔揭露的岩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岩性和地震相相对比,得出每一个地震相所代表的岩性,然后通过所对应的岩性与沉积相的相关性,便可以圈定出区域内的各种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