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吴良平这节课;陈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一、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老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计的方法。
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
二、重视算理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师重难点讲解点拨到位;计算步骤明确。
每次在进行计算时;梁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除数是两位;然后让学生看被除的前两位数是否够除;不够除怎么办?最后引导学生准确找到除数和商的位置。
三、重视计算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有直接计算题;有列式计算题;有判断题;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师总结及时到位;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最后;教师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和余数的大小三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了笔算除法;配上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
五、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书写要规范;教师的板书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建议:1.( )里最大填几?“几”应该强调是哪个整数。
2.例题教学时;因为前后单位不一样;教师应做适当强调。
3.用格子图表示算式意义时;应先告知学生每一列的格子数是10;便于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2017-2018四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吴良平听了周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选材丰富多样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方法引导准确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入自然。
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
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
(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
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2[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五篇范例]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fd21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a.png)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五篇范例]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3篇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1今天听了两位老师讲的这节同课异构课,他们都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
纵观这两节课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节武老师是从复习旧知开始,从而观察几个数字的不同,由宇航员的事例引入新课,自然真实。
李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对重难点的解决到位。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学习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数,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由于向右移动是扩大,让学生思考向左移动会什么样呢?举一反三,让学生来说明向左移动是缩小,向左移动一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动两位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他们说明为什么会缩小,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这些知识是本节课讲的重点、难点,通过一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准确的举例说明。
可见两位老师的课堂效率很高。
三、两位老师在设计时也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武老师从这节课的时间分配来看,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先学会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引入书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不会觉得很突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课堂很扎实,而且板书简洁有效。
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数学评课稿篇一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
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习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习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习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
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习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
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3、徐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习课时间紧,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四年级数学评课稿共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青蓝互助“同课同讲”活动,听了张x和李xx两位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的感受很深,本课体现了以下特点:1.张老师以游戏“打地鼠”引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出了课题。
“找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探究新知时,以座位“找一找”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2.两位老师同课同讲,衔接、过渡自然,李老师语言精练,设计的巩固练习形式多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整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2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
1、本节课是口算教学课,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落实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2、本节课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口算教学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规律,总结规律。
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引导学生选择优化算法,整节课教师比较重视口算算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5、小组活动有效,分工明确。
6、邓老师说了一个“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后面的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这个很好,从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这个就能自行总结口算的类型。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一在市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魏芳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中,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魏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
过程中形成的。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
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
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
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
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23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评课稿(通用2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借助评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这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她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四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这四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
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评课稿(13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3篇)小学数学评课稿(13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对我的启发很大。
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1、开课的导入采用手指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手指后,有利用手指帮学生初步理解间隔的意思,很直观。
但这里出现间隔长有些早。
2、情景问题出示后,用选择题的.形式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3、教师质疑问题及时且很有数学的味道。
如帮工人想象办法,隔几米栽一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理解了等距离的含义。
4、体现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要求明确、准备充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桌的还是很好的。
5、教师表格的设计很方便学生发现诸多的数学问题。
比单纯的图形要好找规律好表达。
但这里讲解交流时,如能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从数字中发现的规律的话,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更容易,从而灵活的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6、练习中对比练习及时出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但对两边与两端的区别我认为更加直观一些会好些,借助教室两边加以解释。
7、练习紧扣本节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尤其选择问题我认为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8、歌谣的结尾给本节课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2一、评教学目标关注要点: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要求?是否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要求?2.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有数学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二、评教学内容关注的要点:1.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2.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是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对难点是否考虑如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3.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4.是否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解决数学思维的训练?三、评教学实施关注的要点:1.是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是否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度,循序渐进?2.是否注重建立数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3.易错、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或问题是否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4.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能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5.是否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并且有意义和实效?6.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提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7.能否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四、评教学资源关注的要点:1.能否根据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2.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合理性等?3.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发生的“意外”情况,能否及时关注并生成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资源?五、评教学效果关注的要点: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否充分地体现?2.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在落实“双基”,以及发展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体现,并在学习的准确性、速度和质量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要求?六、评专业素养关注的要点:1.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吴良平
这节课,陈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一、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老师在出示例1:92÷30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估计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计的方法.而后进行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说明商3是正确的.
二、重视算理
在教学时,教师以清晰的理论、与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师重难点讲解点拨到位,计算步骤明确.
每次在进行计算时,梁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观察除数是两位,然后让学生看被除的前两位数是否够除,不够除怎么办?最后引导学生准确找到除数和商的位置.
三、重视计算练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有直接计算题,有列式计算题,有判断题,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师总结及时到位,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最后,教师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和余数的大小三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了笔算除法,配上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笔算除法.
五、整堂课教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书写要规范,教师的板书也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建议:1.( )里最大填几?“几”应该强调是哪个整数.
2.例题教学时,因为前后单位不一样,教师应做适当强调.
3.用格子图表示算式意义时,应先告知学生每一列的格子数是10,便于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2017-2018四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吴良平
听了周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
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等等,练习内容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是一步步升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
注重习惯养成
教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
建议:教师提的问题可以精炼些,更好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017-2018四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吴良平
这节课,王老师教态大方,肢体语言丰富,学生配合密切,学习兴趣浓厚,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王老师所上的《鸡兔同笼》课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这节课重点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王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节课体现了《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基本理念.
亮点一,王老师首先着力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2只脚,求兔有几只,鸡有几只?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在共同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
亮点二,突破难点上王老师很有创意.学生对王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画图法化繁为易,形象直观地帮助了学生对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对于每种思路附以形象的解释,如让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只前脚,实际上就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是鸡.当然,还
可以假设鸡也有4只脚,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兔子.一只鸡多了几只脚,多少只鸡会多出这么多脚,学生很容易用包含除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把假设法中的两个差的解释得生动具体.
教学建议及改进措施:
课堂评价学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树立学生的信心.
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让学生自己列举出一些现象,全班判断,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掌握“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以上是本人对本节课的一点小感受,一斑而窥百,从一次次的研讨课可以看出老师平时教学的功底和教学的思想理念中,只有细致的对待每一节课,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