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三,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作为“五四”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同意战线的特点和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宣传和信奉平民教育,投身于平民教育的有各种人,他们批判封建的“贵族主义教育”,提倡“平民”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因此,对于“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等的看法也就各有区别。
3几种主要教育思潮的剖析与比较。
一,科学教育思潮
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家任鸿榭首先提倡科学教育。1914年6月10日,他如留美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近代科学家创办的第一个科学教育组织------中国科学社,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伴随着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人们对科学教育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陈独秀指出,如果有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才是近代化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他们抨击和批判了人格化的有机自然观,强调理性,自主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伦规范与自然变化交互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次,他们提倡以归纳演绎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并用近代科学观改造了原始辩证法
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兴起,突出的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资本注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以促使教育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民主化和科学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又恰恰是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冲击了中国20世纪初旧的封建教育,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五,总结: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影响较大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是时代特点。这几种教育思潮从总体上就显露出一种比较注意从多方面探讨教育问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四种教育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态、关注重点、兴起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都是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针对近代中国现实教育的弊端,在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又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假若把他们当作一个逻辑联系的整体剖析,追求教育的革新和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他们共同的逻辑关联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内涵。当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注定了他们理想实现的不现实性,加上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使教育救国成为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这幅色彩灿烂的历史画卷的浓重底色。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悲壮幻想中痛苦搜索,却始终不能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一)兴起阶段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

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

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

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西方美术教育思潮

西方美术教育思潮

• 年轻气盛的美术老师郭云天(于寒)从大城市调到水城乡小学后,发现其它老 师眼中的“坏学生”古阿明(黄坤玄)是个绘画天才,加上调查后得知古阿明 家境贫困,郭云天开始对他照顾有加,时常为他不惜同其它老师发生冲突。

校长委托郭云天挑选一名美术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郭云天力荐古阿明,
遭到其它老师的反对,据理力争一番,郭云天终没抵过众人之口,心怀对古阿
• 通过儿童喜爱的音乐和运动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 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 间、时间融合在一起,培养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
• 在这种教育中,首要的事情是教会儿童运用所有的官能参与体验,其次才是获得见解和能力。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 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尚•巴堤•莫里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 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 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活动及评量方式。他强调编排严谨的美术课程。 • 美术课程应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领域。
柏德曼的生产性的音乐学习理论
• 美国音乐教育学者尤妮丝·柏德曼(Eunice Boardman, 1930- )提出“生产 性的音乐学习理论”。
• 音乐学习不是单个行为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意义产生的过程。
明的歉意带着他的一幅绘画离开了水城乡。而落选后的古阿明因为伤心外加营
养长期不良,患上肝病不治身亡,不知他送给郭云天作纪念的那张画已为他赢

外国现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推荐下载

外国现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推荐下载

外国现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外国现代教育共分三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现代欧美教育家及教育思潮(1位)(具有世界级影响)(杜威)(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10)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重点)经典考题:(07、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_____A___.A.道尔顿制B.葛雷制C.昆西制D.文纳特卡制(08、52)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①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保持一致,未能较好滴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5分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5分③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和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5分(09、31)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___D___.A.葛雷制B.昆西教学法C.道尔顿制D.设计教学法(10、29)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____C__.A.自然后果B.作业的作用C.感官教育D.游戏的作用(10、30)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___A____.A.自由与合作B.活动与主动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11、3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是________B______.A.拉尹B.凯兴斯泰纳C.蒙台梭利D.克里斯曼(12、30)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是___B_____.A.昆西制B.葛雷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一)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点总结Ⅰ.历年真题1.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

2.简答题: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3.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4.简答题:存在主义教育。

5.辨析题:现代教育学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认为“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6.论述题:论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Ⅱ.考点详解20世纪下半叶,教育思潮呈现多样化趋势。

反对进步运动的教育思潮一、改造主义教育(从进步教育运动分化发展而来的)1.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2.主要观点(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3)行为科学是教育工作的指导。

(4)教学中心:社会问题。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要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影响和评价(1)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既批判继承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2)理论空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新传统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二、要素主义教育1.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新托马斯主义教育2.主要观念(1)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

(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影响和评价(1)要素主义教育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影响着国家教育政策。

(2)但忽视学生的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系统性的知识学习,所编教材脱离实际,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外国教育史课件第九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课件第九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它的先驱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基尔凯戈尔最早提出了 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是存 在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特别是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意在找到一种认识真理的方法,为达此目的, 他认为必须对存在“存而不论”,把存在“放在括弧里”。
在他看来,意识所能掌握的直接材料只能是现象,因而对真理这种价值而言 ,“存在”是一种多余的假设,真理的标准不是思维与存在的相符或一致, 而在于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一致性。他所提出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性的基本原 理,以及直观、简化和加括弧的现象还原法,构成了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来 源。
同时,它也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把追 求“人的存在”作为核心内容,并以动态观发展了“存在 ”概念,把 “人的存在”看成是人的潜能得以实现一种 能动过程,教育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实现。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强 调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 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曾对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产生过重大影 响,至今对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在结构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 种哲学思潮,结构主义认为事物是有结构的,事物的结构代表了事物之间相 互关联的组合,事物的本质就是结构。结构主义哲学提供阶段整体上、经验 上去认识事物内部关系的思维方法和框架模式,“旨在了解人为的行为,把 人的行为作为整体性内部的要素总和来加以考查”。
2020/1主义教育思想是 20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产 生的一种“保守”的教育 思潮。
它是作为“进步教育” 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它强调人类文化遗产中的 “共同要素”,提倡严格 的智力训练以及“英才教 育”,主张教师处于教育 体系的中心。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主持创立新学校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新学校 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 运动,也称新教育运动。 培养目的
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科学知识、善于应变 的活动与组织能力的新式统治人物。 代表人物
雷迪、利茨、狄摩林、德可乐利

1889 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
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 马圣罗伦佐区建立了第 一所“公寓幼儿学校”, 又称“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
环境 儿童
教具
教师
儿童之家材配臵的大 小而轻便的桌椅台架,方便儿 童搬动,儿童实用的生活用品, 色彩鲜明,形状可爱,放臵有 秩序。 教具:自制蒙氏教具锻炼儿童 的感官,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 初步知识的学习等 儿童:自由的工作者,自我教 育 教师:被动的地位,尊重儿童、 鼓励儿童、热爱儿童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理论 凯兴斯泰纳,德国教育家,19世纪在欧美流行 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他 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 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教育著作:《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 要义》 1.公民教育理论 1)背景: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 论的政治基础。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
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 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 化。人们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 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 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 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 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主要内容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三、新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
四、新教育运动的主要理论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社 会现实的变革对教育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9世纪末为适应帝国主义发展对新型统治人 才的需要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为社会培养新型 上层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新学校”。
(一)实验教育学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 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 思想流派。 2.内容: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 实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 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主张通过测量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努力将 教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3.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霍尔、桑代克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 :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 感觉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 2岁至2.5 岁达到高峰。 秩序的敏感期: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 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运动的敏感期:初生到4岁之间 工作的敏感期: 3岁到6、7岁


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 马圣罗伦佐区建立了第 一所“公寓幼儿学校”, 又称“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
环境 儿童
教具
教师
儿童之家




环境:按照儿童身材配臵的大 小而轻便的桌椅台架,方便儿 童搬动,儿童实用的生活用品, 色彩鲜明,形状可爱,放臵有 秩序。 教具:自制蒙氏教具锻炼儿童 的感官,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 初步知识的学习等 儿童:自由的工作者,自我教 育 教师:被动的地位,尊重儿童、 鼓励儿童、热爱儿童
欧美教育思潮的局限



1.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2.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极端的个人主 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修改和创造性 的意义。 3.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片面 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忽视基本知识的和一般能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 质量。 4.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 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 会合作的矛盾等。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亚·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的 医生,教育家,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 家。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 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 儿教育家之一。 代表作:《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学》《童年的 秘密》《儿童的发现》等



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点



1.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2.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笥研 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 及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 科学化。 3.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 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国家公民也是世界公民的基础。
2.劳作学校理论
• 1905年,凯兴斯泰纳在《小学校的改造》的讲演中, 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 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 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 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 们是“三位一体”的。
1.内在的潜能与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建立在幼儿的生命 力学说之上。她认为儿童存在着内在的生命 力,其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自发发展。 因此强调遗传的作用,推崇内发论,同时也 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 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喜欢工作甚于喜欢游戏,喜欢教具甚于喜 欢玩具,他们在工作或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丝毫 没有表现出厌恶与疲惫的表情 工作遵循的法则: 秩序法则 独立法则 自由法则 专心法则 重复练习法则
4.蒙台梭利方法(蒙氏教学法)
• 儿童敏感期的利用(内在可能性)
• 教学材料 • 作为观察者的教师(有刺激的环境)
新教育运动
主持创立新学校的教育家提出并论述新学校 所反映的新教育思想,一时间形成了新学校 运动、善于应变 的活动与组织能力的新式统治人物。 代表人物
雷迪、利茨、狄摩林、德可乐利

1889 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
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 英国 雷迪 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
• 法国 狄摩林 罗歇斯学校(1898)
• 德国 利茨 乡村寄宿学校(1898)
• 比利时
德可乐利 生活学校(1907)
德可乐利教学法 • 瑞典 爱伦· 《儿童的世纪》(自由教育) 凯
四、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
前期欧美教育思潮
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 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 化。人们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 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 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 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 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 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 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凯兴斯泰纳阐明了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
第一,“劳作”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
种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劳作”与游戏、运动与活动不同。
“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



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1.新教育运动的纲领是“生活教育”、“尊重个性”、 和“自发学习”。 2.新学校强调“活动”和“劳作”,而不强调“学习” 或“书本”;强调用手而不是用脑,注重体育、手工 劳动、近代语言和农业工艺园艺活动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 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3.新学校的教学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 4.整个制度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注意智力教育, 学校的自治也谋求培养学生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
5.蒙台梭利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
筋肉练习(体育) 日常生活训练
感官训练(蒙氏教具)
初步的知识教育(读写算的练习)
蒙氏教学法
筋肉练习:自由游戏、放风筝、滚铁环、有 音乐伴奏的韵律活动,平行杆、秋千、螺旋 梯,扣眼与纽扣的布条或系有布带的小框架 日常生活的训练:穿衣服、脱衣服、清洗室 内用具、餐桌服务、饲养小动物、种植 感官训练: 触觉教具:触觉板、圆柱嵌板、温度筒 视觉教具:几何形体、颜色板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理论 凯兴斯泰纳,德国教育家,19世纪在欧美流行 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他 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许多国 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教育著作:《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 要义》 1.公民教育理论 1)背景: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 论的政治基础。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发展利他主义, 强调社会利益。
评价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在欧美 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 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侵略 扩张提供了精神武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为实现国家主义教育 政策,凯兴斯泰纳将新的教育方法引入到公立 学校体系。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 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
学生有内心要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
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凯兴斯泰纳确定了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 一是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
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 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 二是“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

1898 德国教育家利茨创办德国第一所乡村教
育之家。1899年,法国狄摩林创办法国第一所
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1899 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
作为联络中心。

1921 在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NEF)

1922 新教育联谊会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七项 原则”,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一战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广,新教育理 论进一步发展。 1942 新教育联谊会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 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 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 (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
“有准备的环境”(儿童之家)标准

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 备和用具。 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 童智力的发展 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意识到自 己的力量 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