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对“雨流计数法”介绍

对“雨流计数法”介绍雨流计数法(Rainflow counting method)是一种用于疲劳寿命预测和疲劳损伤分析的统计方法。
它通过对载荷历程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载荷的循环次数、振幅和平均值,并统计不同振幅下的循环次数。
雨流计数法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桥梁工程和风力发电等。
在这篇文章中,将详细介绍雨流计数法的原理、应用和计算过程。
1.雨流计数法的原理和背景疲劳是材料或结构在反复加载下逐渐发生的累积损伤。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载荷的不断变化,对结构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雨流计数法是一种基于峰谷循环的疲劳分析方法,它通过将载荷历程数据进行循环切分和统计得出结构的振幅、平均值等参数,从而得到结构的疲劳损伤。
2.雨流计数法的应用领域雨流计数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汽车工程和桥梁工程等。
在机械工程领域,雨流计数法用于预测零件的疲劳寿命,从而指导设计和维护;在航空航天工程中,雨流计数法用于分析航空器部件的疲劳损伤,评估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汽车工程领域,雨流计数法用于评估引擎和变速器等零部件的疲劳性能;在桥梁工程领域,雨流计数法用于分析桥梁结构的疲劳寿命,指导维护和修复工作。
3.雨流计数法的计算过程雨流计数法的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循环切分和计数两个步骤。
下面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3.1循环切分循环切分是将载荷历程数据切分成许多不同的循环,即找到载荷历程中的峰谷点。
切分规则如下:(1)初始点:选择载荷历程的起点作为初始点。
(2)峰值点:从初始点开始,寻找下一个大于初始点载荷的点作为峰值点。
(3)谷值点:从峰值点开始,寻找下一个小于峰值点载荷的点作为谷值点。
(4)循环结束点:从谷值点开始,寻找下一个大于谷值点载荷的点作为循环结束点。
(5)将以上得到的峰谷点作为一个循环,将循环次数、振幅和平均值记录下来。
3.2循环计数循环计数是统计不同振幅下的循环次数。
疲劳分析中的雨流计数法浅析

疲劳分析中的雨流计数法浅析雨流计数法的突出特点是根据所研究材料的应力-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进行计数,亦即把本记录用雨流法定出一系列闭合的应力-应变滞后环。
参看图1,把应变-时间历程样本记录转过90°,时间坐标轴竖直向下,样本记录犹如一系列屋面,雨水顺着屋面往下流,故称为雨流法。
雨流法有下列规则:(ⅰ)雨流在试验记录的起点和依此在每一个峰值的内边开始,亦即从1,2,3…等尖点开始。
(ⅱ)雨流在流到峰值处(即屋檐)竖直下滴,一直流到对面有一个比开始时最大值(或最小值)更正的最大值(或更负的最小值)为止。
(ⅲ)当雨流遇到来自上面屋顶流下的雨时,就停止流动。
(ⅳ)如果初始应变为拉应变,顺序的始点是拉应变最小值的点。
(ⅴ)每一雨流的水平长度是作为该应变幅值的半循环计数的。
在图1中,雨流法从1点开始,该点认为是最小值。
雨流流至2点,竖直下滴到3与4点幅值间的2ˊ点,然后流到4点,最后停于比1点更负的峰值5的对应处。
得出一个从1到4的半循环。
下一个雨流从峰值2点开始,流经3点,停于4点的对面,因为4点是比开始的2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得出一个半循环2-3。
第三个流动从3点开始,因为遇到由2点滴下的雨流,所以终止于2ˊ点,得出半循环3-2ˊ。
这样,3-2和2-3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应力-应变回路环,它们配成一个完全的循环2′-3-2。
下一个雨流从峰值4开始,流经5点,竖直下滴到6和7之间的5ˊ点,继续往下流,再从7点竖直下滴到峰值10的对面,因为10点比4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
得出半循环4-5-7。
第五个流动从5点开始,流到6点,竖直下滴,终止于7点的对面,因为7点比5点具有更负的极小值。
取出半循环5-6。
第六个流动从6点开始,因为遇到由5点滴下的雨滴,所以流到5ˊ点终止。
半循环6-5与5-6配成一个完全循环5ˊ-6-5,取出5ˊ-6-5。
第七个流动从7点开始,经过8点,下落到9-10线上的8ˊ点,然后到最后的峰值10,取出半循环7-8-10。
对“雨流计数法”介绍

雨流计数法简介0、前言机械的疲劳失效是机械失效的主要失效方式,因此对机械失效的主要研究是机械疲劳失效. 目前, 机械疲劳失效的研究有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求出的载荷谱来确定加载程序在试验室或者试验台上对机械进行疲劳试验, 得出机械(材料)在该工况下的实际寿命; 二是根据机械(材料)的特性与载荷谱并且用Miner 准则来估计机械的疲劳寿命. 无论是做疲劳试验还是估计疲劳寿命, 载荷谱的统计都是问题的关键[1]。
1、雨流计数法简介雨流计数法又可称为“塔顶法”,是由英国的Matsuiski和Endo 两位工程师提出的, 距今已有50 多年。
雨流计数法主要用于工程界, 特别在疲劳寿命计算中运用非常广泛。
由来请参看图1, 把应变-时间历程数据记录转过90°,时间坐标轴竖直向下, 数据记录犹如一系列屋面, 雨水顺着屋面往下流, 故称为雨流计数法[2]。
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3]如图1所示, 第一个雨流自0点处第一个谷的内侧流下, 从1点落1’后流至5, 然后下落。
第二个雨流从峰1点内侧流至2点落下, 由于1点的峰值低于5点的峰值,故停止。
第三个雨流自谷2点的内侧流到3, 自3点落下至3’ , 流到1’处碰上上面屋顶流下的雨流而停止。
如此下去, 可以得到如下的计数循环块:3-4-3’、1-2-1’、6-7- 6’、8-9- 8’、11-12-11、13-14-13’和12-15-12’。
雨流计数的基本流程如下。
(1) 根据采样定理作数据采集,得到时间历程记录,若截止频率为f c,则采样间隔Δt≤1/ 2f c(2) 根据连续的3个采样数据,删除既不是峰值也不是谷值的数据点,将时间历程记录转化为峰谷值序列。
(3) 针对峰谷值序列采用4点法雨流计数原则进行雨流计数,计数条件如下。
①如果A>B;B≥D;C≤A,记录一个循环 (全波) BCB′,如图 2 所示。
得到范围值S range=|B -C|幅值S a=|B -C|/ 2平均值S m=(B +C)/ 2②如果A <B;B≤D;C≥A,记录一个循环(全波) BCB′,如图 3 所示。
matlab雨流计数法简单讲解

在工程中,特别是机械结构、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对应力、载荷进行疲劳分析时,雨流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载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疲劳载荷的循环次数,从而进行疲劳寿命的预测。
1. 什么是雨流计数法?雨流计数法是一种用来对载荷数据进行疲劳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将连续的载荷数据序列转换为一系列载荷循环,然后对这些循环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载荷循环的幅值和次数,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疲劳寿命的预测和分析。
2. 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载荷数据序列分解成一系列循环载荷,然后对这些循环进行统计。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峰谷识别法来检测载荷数据中的峰值和谷值,然后根据这些峰值和谷值来进行载荷循环的划分。
可以根据载荷循环的幅值和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疲劳载荷的循环次数。
3. 雨流计数法的优点和局限性雨流计数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载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疲劳载荷的循环次数,从而进行疲劳寿命的预测。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处理复杂载荷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和优化。
4. 我对雨流计数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雨流计数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载荷数据进行分解和统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载荷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疲劳设计和分析。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修正。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讲解,我们了解了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载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疲劳载荷的循环次数,从而进行疲劳寿命的预测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雨流计数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进行合理的修正和优化。
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读者对雨流计数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为您撰写了一篇有关“matlab雨流计数法简单讲解”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雨流计数法原理

雨流计数法原理
雨流计数法:
1.什么是雨流计数法?
雨流计数法是一种水文学观测方法,主要用来统计河水或雨水流量,帮助研究调查降水、水(或雨)汇、水位、湖泊变化,以及供水、排污、地表面水循环等的变化情况。
2.原理介绍
雨流计数法的原理就是在河道中设置检测站或流量检测回路,将到达检测站的流量折合成静态水位,从而统计测量水位及流量。
通常这种方法是采用雨流量计安装在墙壁上,当流水流过时会被探测器检测,并产生数字信号,随后表达出实际的流量数据,而这些数据会被统计分析,以便理解河道或坑塘洪水的变化状况。
3.应用范围
雨流计数法是应用广泛的水文学观测方法,主要用于:
(1)供水工程中的供水量检测,主要检测能源汇流影响的蓄水工程的
实际取水量;
(2)应急管理中的洪水报警,用于调查水域洪涝灾害的发生情况;
(3)水文勘测中的水量计算,可以辅助水文勘测人员更好地分析水位
变化数据;
(4)水资源综合调查与控制中量化河流水量,确定河流出流控制措施;
(5)水利规划中河流水利设施有效性评价,及河流水利改造方案的研
究调查。
4.优点及局限性
(1)优点:
a.测量速度快,可随时获取实时数据;
b.测量成本较低;
c.流量计量精度高,容旧程度高;
d.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2)局限性:
a.对不同流量环境应用有限,只能测量弱流量;
b.对回流复流效应不敏感;
c.为实现多点联网和远程传输,需要更加完善的购置和部署方案。
对“雨流计数法”介绍

雨流计数法简介0、前言机械的疲劳失效是机械失效的主要失效方式,因此对机械失效的主要研究是机械疲劳失效. 目前, 机械疲劳失效的研究有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求出的载荷谱来确定加载程序在试验室或者试验台上对机械进行疲劳试验, 得出机械(材料)在该工况下的实际寿命; 二是根据机械(材料)的特性与载荷谱并且用Miner 准则来估计机械的疲劳寿命. 无论是做疲劳试验还是估计疲劳寿命, 载荷谱的统计都是问题的关键[1]。
1、雨流计数法简介雨流计数法又可称为“塔顶法”,是由英国的Matsuiski和Endo 两位工程师提出的, 距今已有50 多年。
雨流计数法主要用于工程界, 特别在疲劳寿命计算中运用非常广泛。
由来请参看图1, 把应变-时间历程数据记录转过90°,时间坐标轴竖直向下, 数据记录犹如一系列屋面, 雨水顺着屋面往下流, 故称为雨流计数法[2]。
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3]如图1所示, 第一个雨流自0点处第一个谷的内侧流下, 从1点落1’后流至5, 然后下落。
第二个雨流从峰1点内侧流至2点落下, 由于1点的峰值低于5点的峰值,故停止。
第三个雨流自谷2点的内侧流到3, 自3点落下至3’ , 流到1’处碰上上面屋顶流下的雨流而停止。
如此下去, 可以得到如下的计数循环块:3-4-3’、1-2-1’、6-7- 6’、8-9- 8’、11-12-11、13-14-13’和12-15-12’。
雨流计数的基本流程如下。
(1) 根据采样定理作数据采集,得到时间历程记录,若截止频率为f c,则采样间隔Δt≤1/ 2f c(2) 根据连续的3个采样数据,删除既不是峰值也不是谷值的数据点,将时间历程记录转化为峰谷值序列。
(3) 针对峰谷值序列采用4点法雨流计数原则进行雨流计数,计数条件如下。
①如果A>B;B≥D;C≤A,记录一个循环 (全波) BCB′,如图 2 所示。
得到范围值S range=|B -C|幅值S a=|B -C|/ 2平均值S m=(B +C)/ 2②如果A <B;B≤D;C≥A,记录一个循环(全波) BCB′,如图 3 所示。
雨流计数法

疲劳分析中的雨流计数法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根据所研究材料的应力-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进行计数,亦即把样本记录用雨流法定出一系列闭合的应力-应变滞后环。
参看图1,把应变-时间历程样本记录转过90°,时间坐标轴竖直向下,样本记录犹如一系列屋面,雨水顺着屋面往下流,故称为雨流法。
雨流法有下列规则:(ⅰ)雨流在试验记录的起点和依此在每一个峰值的内边开始,亦即从1,2,3…等尖点开始。
(ⅱ)雨流在流到峰值处(即屋檐)竖直下滴,一直流到对面有一个比开始时最大值(或最小值)更正的最大值(或更负的最小值)为止。
(ⅲ)当雨流遇到来自上面屋顶流下的雨时,就停止流动。
(ⅳ)如果初始应变为拉应变,顺序的始点是拉应变最小值的点。
(ⅴ)每一雨流的水平长度是作为该应变幅值的半循环计数的.在图1中,雨流法从1点开始,该点认为是最小值。
雨流流至2点,竖直下滴到3与4点幅值间的2ˊ点,然后流到4点,最后停于比1点更负的峰值5的对应处。
得出一个从1到4的半循环。
下一个雨流从峰值2点开始,流经3点,停于4点的对面,因为4点是比开始的2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得出一个半循环2-3。
第三个流动从3点开始,因为遇到由2点滴下的雨流,所以终止于2ˊ点,得出半循环3-2ˊ。
这样,3-2和2-3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应力-应变回路环,它们配成一个完全的循环2′-3-2。
下一个雨流从峰值4开始,流经5点,竖直下滴到6和7之间的5ˊ点,继续往下流,再从7点竖直下滴到峰值10的对面,因为10点比4点具有更正的最大值。
得出半循环4-5-7。
第五个流动从5点开始,流到6点,竖直下滴,终止于7点的对面,因为7点比5点具有更负的极小值。
取出半循环5-6。
第六个流动从6点开始,因为遇到由5点滴下的雨滴,所以流到5ˊ点终止。
半循环6-5与5-6配成一个完全循环5ˊ-6-5,取出5ˊ-6-5。
第七个流动从7点开始,经过8点,下落到9-10线上的8ˊ点,然后到最后的峰值10,取出半循环7-8-10。
雨流计数法计算实例

雨流计数法计算实例雨流计数法是一种用于疲劳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加载历史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疲劳加载的等效循环次数。
在工程实践中,准确估计材料的疲劳寿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过度的疲劳加载可能导致结构的失效。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加载历史转化为一系列的循环次数和加载幅值,然后根据统计学方法计算等效循环次数。
这种方法对于不规则的加载历史特别有用,因为它可以准确地估计不同加载幅值下的疲劳寿命。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雨流计数法计算疲劳寿命:假设有一个加载历史如下:[10, 15, 20, 8, -5, 12, 6, -2, 18, 10, 5, -4]首先,我们需要将加载历史转化为一系列的循环次数和加载幅值。
对于上述加载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循环列表:- 循环1:[10, 15, 20, 8]- 循环2:[8, -5, 12, 6, -2]- 循环3:[6, -2, 18, 10]- 循环4:[10, 5, -4]然后,我们根据每个循环的加载幅值和次数来计算等效循环次数。
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等效循环次数 = 循环次数 * (加载幅值 / 平均加载幅值)^b其中,b是一个经验系数,通常取值为0.06到0.10,平均加载幅值是所有循环加载幅值的平均值。
假设b取0.06,平均加载幅值为8.3(通过计算所有循环加载幅值的平均值得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效循环次数:- 循环1:4 * (8 / 8.3)^0.06 = 4- 循环2:5 * (7 / 8.3)^0.06 ≈ 4.77- 循环3:4 * (8 / 8.3)^0.06 ≈ 3.83- 循环4:3 * (6 / 8.3)^0.06 ≈ 2.56最后,将所有等效循环次数相加,得到总的等效循环次数:总的等效循环次数 = 4 + 4.77 + 3.83 + 2.56 ≈ 15.16通过雨流计数法,我们得到了总的等效循环次数,这个数值可以用来估计材料的疲劳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流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雨流计数法(又叫塔顶法)是目前在疲劳设计和疲劳试验中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计数方法,是变程计数法的一种。
雨流计数法如果计及平均值和变程对——均值法得到的计数结果完全相同。
雨流计数法与变程对——均值计数法一样具有比较严格的力学基础,计数结果介于峰值法和变程法之间,提供比较符合实际的数据。
雨流法是建立在对封闭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逐个计数的基础上,因此,该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随机载荷的全过程。
由载荷——时间历程得到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与造成的疲劳损伤是等效的,因此,工程界认为雨流法反映了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