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经过
秋收起义:探索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内涵

秋收起义:探索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内涵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井冈山时期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其革命理论和实践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
秋收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新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秋收起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力量、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的战士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民众对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强烈需求。
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湖南井冈山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的背景是中国处于严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危机之中。
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极其恶劣,国民党政府先后在上海、南昌等地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人被逼到湘赣边界,寻求新的立足点。
在这样的局面下,毛泽东等人发动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目的是“消灭土豪劣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共产党人在湘赣边界建立了红色军队和基层政权,大力发动群众,加强组织建设,逐渐扩大起义范围。
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秋收起义于1928年初结束,共产党在湘赣边界建立了一片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内涵。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
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过在井冈山等地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农村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因此提出了消灭土豪劣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略。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应该由工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阶级来领导,因此提出了建立以农村为基础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
这一策略在秋收起义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综上所述,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组织力量、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的战士品质。
同时,秋收起义也反映了中国民众对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强烈需求。
秋收起义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一、南昌起义。
1. 背景。
-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血腥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面临被屠杀和镇压的严重危机,革命进入低潮。
2. 时间。
- 1927年8月1日。
3. 领导人。
-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 意义。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 秋收起义。
- 背景: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 时间:1927年9月。
- 经过: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井冈山会师。
1. 会师经过。
-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2. 会师后部队改编。
-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 意义。
-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巩固扩大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四、工农武装割据。
1. 理论内容。
-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 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保卫根据地。
- 根据地建设:建立红色政权,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等。
2. 意义。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困境,走向复兴。
秋收起义(2)

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 分:
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 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 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部警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 新兵组建的)。
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 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 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 装为第四团。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任 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9月9日,湘赣边 界秋收起义爆发。
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 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工 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 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 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 沙、东门市等地。
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 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 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
• • • •
•
《 军匡地秋
西
叫 工
庐 一
主 重
收 时
江 农带重节
月 .
革 命 ,
不 停 留
压 迫 ,
暮 云 愁
秋 旗,农,
------
收
号 镰
便 向
民 个
霹 雳
暴 刀直个一
动 》
斧 头 ,
进 。
同 仇
声 暴 动
毛 泽 东
。
壹 基本概况 贰 经过
基本概况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 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 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 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 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 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1977年江西省在 修水县建立了秋收起义纪念馆。
李怡~秋收起义

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 1923 年考入成都公学,开始接受共产 主义思想,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 1924 年经孙中山面试后进入黄埔第二 期步兵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四连 连长,打了不少大胜仗。在攻占攸县战 斗中受到叶挺将军的称许,后在攻克醴 陵、平江战斗中以奇袭获胜。特别是在 攻打汀泗桥、贺胜桥中英勇善占,屡立 战功,而升任二营营长。攻克武昌后, 又任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二团长参谋。 1927年9月,卢德铭指挥部队掩护毛泽 东率部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壮烈 牺牲,年仅22岁。
量 ︒ 起 义 军 在 向 南 进 军 途 中 ︐ 处 境 十 分 困
入 江 西 ︐ 沿 罗 霄 山 脉 南 移 ︐ 以 保 存 革 命 力
员 会 会 议 ︐ 决 定 起 义 军 撤 离 湘 东 地 区 ︐ 进
家 市 集 中 ︒ 日 晚 ︐ 在 文 家 市 召 开 了 前 敌 委 19
命 令 第 一 ︑ 三 团 与 第 二 团 余 部 迅 速 到 浏阳 文
为 一 个 团 ︔ 将 党 的 支 部 建 立 在 连 上 ︔ 成 立
编 ︵ 即 三 湾 改 编 ︶ ︓ 由 原 来 的 一 个 师 缩 编
队 到 达 江 西 省 永 新 县 的 三 湾 村 时 进 行 了 改
击 ︐ 总 指 挥 卢 德 铭 牺 牲 ︒ 年 月 日 部 29 9 1927
难 ︐ 在 江 西 省 萍 乡 县 芦 溪 又 遭 到 敌 人 的 伏
1986
个 同 毛仇 泽︐ 东秋 收 时 节 暮 云 沉 ︐ 霹 雳 一 声 暴 动 ︒
------
停 留 ︐ 便 向 平 浏直 进 ︒ 地 主 重 重 压 迫 ︐ 农民 个
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在农村深入推进的突破口

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在农村深入推进的突破口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在农民队伍中广泛开展,标志着中国革命在农村深入推进的突破口。
本文将对秋收起义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次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秋收起义的背景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时值国民党军发动的反革命“清党运动”席卷全国,以及芷江旧事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决定以农村为基础,开展全国规模的武装斗争,破除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二、秋收起义的主要经过秋收起义是由毛泽东所领导的第三军团在江西瑞金地区发起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采取了先攻打县城再向外扩张的战略,初步成功控制了军政及其他机构,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政治教育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起义军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成功地击败了逐步向他们逼近的国民党军队。
这次起义影响非常深远,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全面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阶段。
三、秋收起义的胜利之因1.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秋收起义之所以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正确贯彻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这种思想源于俄国革命的经验,将农村作为革命的基地和保障,强化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2.党和群众的紧密团结秋收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起义军内部的团结非常紧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具有非凡的组织谋略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在统一了起义军内部后向着取得最后的胜利不懈努力。
3.广泛的社会支持秋收起义期间,共产党积极与当地居民合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这种民间支持为起义军士气的提高和成功获得外界资源、信息、情报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
四、秋收起义的意义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有深远的影响。
它:1.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奠定了基础。
2.启示了一个正确的革命思想,即把农民视为革命的主体力量。
3.联合贫苦群众和农民,来实现反帝反封建,开创全民族独立、崛起的历史新时期。
秋收起义: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衔接

秋收起义: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衔接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崛起,也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衔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义经过、革命意义等方面对秋收起义进行全面论述。
一、历史背景秋收起义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混乱时期。
国民政府在北伐军的带领下,虽然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但是对于中央政府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却毫无进展。
另一方面,一系列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也正在兴起,特别是在江西、湖南等地,农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受到了甚至超过了城市的压迫和剥削。
国共两党在这个时期也形成了尖锐的对抗,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政治策略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一时期,正是秋收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起义经过1930年9月25日,秋收起义在江西省宁冈县白塔山发动,该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抗国民政府的重要武装斗争,其基本特点是农民群众为主力,共产党领导,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富农分子的参加并起到重要作用。
在起义之前,共产党在宁冈、修水等地进行了多次渗透和组织工作。
起义的最初目标并不是取得全部的政治控制,而是着重于发动全民起义以反对地主和国民党政权。
起义军最初的规模约有三千人,但是(秋收起义四万军队)由于宣传工作得力,加之农村动荡的背景,吸引了众多农民的参加,在数周之后已经扩大到了成千上万的规模。
起义的最大战役发生在永丰战役,其中共产党军队使用了准确强大的火力来表示农民的暴动愤情。
起义军最终占领了永丰,方志敏任宁冈县委书记、时称“中南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方志敏后来被组织发动湘赣边界工人农民反抗运动时被捕,于1935年被杀害。
起义军占领了宁冈、南康、鹰潭、赣州等地,形成了有约十余万人的红军。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这次起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回忆秋收起义

回忆秋收起义参加秋收起义时任团党⽀部组织委员的张启龙同志⼀九⼆七年秋收起义时,我在⼯农⾰命军第⼀军第⼀师第三团任党⽀部的组织委员。
三团的前⾝是浏阳⼯农义勇军。
这⽀武装是⼀九⼆六年秋冬之交,由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元等同志,根据党的号召领导浏阳县和各区农民协会,先后收缴了浏阳县团防总局和各区团防局地主武装的枪⽀整编建⽴起来的,由县农会和区农会指挥。
⼀九⼆七年春天,县委决定将各区的武装委集中到县⾥,加上县总⼯会的⼯⼈纠察队,合编为湖南⼯农义勇军第⼀纵队第四团队。
⼯农义勇军第⼀纵队队长是彭光,有⼀个副纵队长也姓彭。
第四团队队长是苏先骏(后叛变),党代表是徐麒,参谋长是罗纳川,副官长是苏秉芬,李信同志任⽂书副官。
团队以下是⼤队(相当于营)、中队(相当于连)、分队(相当于排)。
编制是三三制。
团队还直辖⼀个特务连,连长叫朱建盛。
部队的装备是杂⾊步枪和很少⼏⽀短枪;服装为蓝⾊军服,连以上的军官和党代表都系武装带。
各级军事指挥员都是党员,颇懂军事。
七⽉初,苏先骏从武汉回来,传达中央的决定,要我们部队同平江⼯农义勇军合编为贺龙同志领导的国民⾰命军第⼆⼗军的⼀个独⽴团,参加南昌起义。
七⽉七⽇,部队和部分公开做党群⼯作的区级以上⼲部,在潘⼼元带领下,从浏阳出发,经古港,沿溪桥、达浒和平江的献钟等地,于⼗⼆⽇到达长寿街。
在此之前,我奉命代表浏阳⼯农义勇军到平江的虹桥,迎接余贲民率领的平江⼯农义勇军,同他们⼀起到达长寿街。
两⽀部队会合后,本应按照中央的决定合编为⼆⼗军独⽴团,但因苏先骏、余贲民争当团长,结果拖延了⼗多天,没有合编成。
当时,南昌起义⽇期临近,两⽀部队的负责⼈决定暂时不合编,迅速⾏动前往南昌。
出发前,浏阳⼯农义勇军在长寿街作了整顿。
苏先骏⾃封为团长,部队改成团、营、连建制,任命了⼲部。
营长是汤采芝、张政芳、彭兰珍,连长有朱建盛、谭国斌、聂遇绿等,连党代表有寻淮洲、李运启、孔繁澍、孔繁沧、王俊民等。
党⽀部也作了部分改组。
秋收起义19279-安溪金火中学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鄂豫皖
川陕
湘鄂赣 左 右 江 湘赣
闽浙赣 中央 (最大) 海陆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理论探索
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昌 起 义 秋 收 起 义 井 冈 山 会 师 图
八七 会议
秋收起 义1927.9
南昌 起义
1927.8.1 井冈山会师1928.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同学们回家注意安全
金火中学 李荣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 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 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白色恐怖 2、人物:周恩来 、贺龙、朱德 3、经过:南昌起义——南下受挫——转 战湘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七会议:
时间: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派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秋 收 起 义
秋收 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秋收起义(1927.9) 背景:八七会议 主要人物:毛泽东 经过:三路进攻——三湾 改编——井冈开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 根据地?
1、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 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2、我军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 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 生活。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 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离中心城市, 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 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并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
的新起点。
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