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的意义二百十四二页
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以下是传统手工艺的一些重要意义:
1. 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特色。
2. 传递历史信息: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的见证和承载者,能够通过制作过程、设计和图案等元素传递历史信息。
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促进社交交流:传统手工艺的制作通常需要多人合作,促进了社会交流和群体活动。
传统手工艺也常常和社会习俗、饮食文化等紧密相关,是社会交往和团结的重要媒介。
4. 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传统手工艺作品通常充满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们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促进经济发展:传统手工艺在许多地区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
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购买者。
总的来说,传统手工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传承非遗文化的意义

传承非遗文化的意义
传承非遗文化有以下几个意义:
1.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这些文化不被遗忘或失传。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和促进当地和全球的文化多样性。
3. 促进文化自信与自豪: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4.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地方经济活动,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挖掘和开发当地的经济资源和潜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5. 促进社会和谐:非遗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人们共同记忆和情感的文化,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意义

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意义传统工艺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制作技艺,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
传承传统工艺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传统工艺的传承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是历史和传统的结晶。
通过传承传统工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传统的魅力。
传统工艺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独特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逐渐消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将受到威胁。
因此,传承传统工艺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工艺的传承能够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艺通过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这些经验和技术是宝贵的财富,不仅可以为当代的工艺品制作提供灵感,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参考。
传统工艺的传承可以激发创意和创新能力,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融合现代设计和技术,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通过创新,传统工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此外,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传统工艺的传承对于社会和个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工艺是一种对工匠技艺的传承和继承,是一种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时间、耐心和细致。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中学习和感受到耐心、专注和细致。
这种沉浸式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减压和放松,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传承传统工艺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中去。
最后,传统工艺的传承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身份认同和地域特色。
通过传承传统工艺,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
其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和价值观念的继承,更是对文化认同的坚守和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要性
1.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宝库。
2. 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文化的活力和时代的传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意义
1. 弘扬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传承历史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忆,延续文化传统。
3. 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文化价值,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其意义则在于弘扬文化自信心,传承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的
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留给后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品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手工艺品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手工艺品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1. 传承文化: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特定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表达。
通过制作和传播手工艺品,可以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让后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2. 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地区和民族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
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3. 丰富人们的生活:手工艺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感和趣味。
无论是陶瓷、木雕、刺绣还是铜器等,手工艺品都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让人们与之互动和欣赏。
4. 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手工艺品往往以精致的工艺和材质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拥有一件手工艺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5.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手工艺品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让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建立友好的联系。
通过手工艺品的交流和展示,可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传统手工艺品在维护文化传统、推动经济发展、丰富生活、提升人们的品质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投资和支持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工艺的传承意义

传统工艺的传承意义传统工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它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祖先们智慧与创造力。
传统工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以无数代人的砥砺和对于技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各种民间工艺等。
它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并且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而传承传统工艺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象征着某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文化保护的重大意义传统工艺的本质是一种文化DNA,它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等信息。
传统工艺早已经跨越时空,承载了人类对于文明的创造和贡献,其所代表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是祖先们智慧和精神的产物,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传递历史文化的意义传统工艺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凝聚,它承载了历史人文信息。
通过传承,它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到各个时代的文化,明白祖先们所创造的一切是多么的不易而又珍贵。
即使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工艺也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传承中,可以让年轻一代理解祖先们生活的风俗和传统习俗等。
三、继承手工制造的意义承传传统工艺的也是手工制造的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改变,往往会逐渐被机器所替代。
然而,手工制造具有机器无法代替的独特价值,它不仅可以制造出来十分精致的工艺品,更能体现出制作者的手工艺术与艺术形态。
因此,承传传统工艺也就是延伸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让年轻人了解到手工制造工艺的独特美感所在。
四、传承与发展的意义随着时代的信息变化,许多传统手艺已经深受挑战,这样的艺术流失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保护和传承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只有在传承的过程中将传统工艺进行继承和弘扬,才能够让它更加旺盛地发展起来。
并且,传统工艺巧妙地融入创意与技艺于一体,可以不断地颠覆、创新,以更多元的形态呈现出来。
总之,传统工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对于中华文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手工技艺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手工艺制品、传统工艺技艺、手工制作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地域和文化的独特特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价值传承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失传危机。
传承和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重视的问题。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世代相传的工艺技艺和民族智慧。
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手工艺制品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传承和发展这些手工艺制品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许多手工艺制品逐渐被工业制品所替代,手工艺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导致许多手工艺技艺失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者逐渐减少,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由于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繁琐、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制作,导致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为了解决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应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应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的培训和保护,引导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年轻人对手工艺制品的兴趣和热情。
应加强对手工艺制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扩大手工艺制品的市场需求,促进手工艺制品的传承和发展。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手工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智慧。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承与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也具有积极作用。
许多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观的外形受到了广泛的青睐,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产品。
传承和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还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手工艺品也成为了外贸和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许多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手工艺技艺的兴趣不高,导致相关技艺无人传承。
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逐渐被淘汰,市场需求不足也成为了制约手工艺品发展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缺乏重视,导致相关工作的进展缓慢。
为了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手工艺品的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对违法破坏手工艺品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对手工艺品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培训工作。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手工艺传承学校和机构,培养一批批的手工艺传承人,保障手工艺技艺的传承。
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手工艺品展览和交流活动,增加人们对手工艺品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对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
加强对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手工技艺传承的意义”。
先将主要观点介绍一下:一、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民间智慧。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正确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的学理与法理基础。
二、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与创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传承,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手工技艺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
将手工技艺传承引入高校设计教学,对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技艺的传承,首先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
民间工匠的创造表现了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了解一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重要文件及其内容和产生背景,反映了在世界范围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历程。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 年11 月16 日在巴黎通过)2、《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第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2003 年10 月17 日通过))4、《建立“活的人类财富”国家体系指南》(2003年)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有关文化多样性和行使文化权利的各种国际文书的条款,特别是2001 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于2005 年10 月20 日通过本公约)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 年3 月20 日)7、《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 年12 月22 日)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2006年11月2日)9、《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1997年5月20日颁布,自1997年5月20日起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考虑到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 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 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注意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多样性”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伊斯坦布尔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是构成世界各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宣言呼吁世界各国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原则,制定有关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这一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项目共有50项(包括自然遗产11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
意大利世界遗产共有51项(包括自然遗产4项,文化遗产47项,含跨国项目4项:其中文化遗产3项、自然遗产1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位。
自然遗产四川黄龙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文化遗产遗产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秦始皇陵、明清宫、湖北武当山、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江西庐山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山西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杭州西湖、元上都遗址、哈尼梯田、中国大运河、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省武夷山跨国项目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随着一种语言的消亡,人类损失的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是跟这门语言相关的一切,如族群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信仰。
语言承载着族群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信仰,那么语言就跟说这种语言的群体休戚与共。
语言也是身份的象征。
人作为社会动物,个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所属群体的身份。
群体身份的缺失,带来的是整整一代人的身份迷茫。
正因为有了语言,我们的观念,知识,和个性意识才得以代代相传。
当某种语言的最后一名熟练使用者去世以后,几个世纪以来所积淀的帮助人类塑造自我的知识和传统也就随之消散了。
语言的消亡通常和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族群来说,保留他们的语言就是在恢复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价值观和历史遗产。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而且是不同的文化、自然环境、历史、人性和血统的特有表现。
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必要的工作之一是保护濒危语言。
语言维持着传统的活力,激励我们了解和尊重历史以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并使各种不同的社会超越国界和时间建立相互联系。
2000年《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统计表明约有500种语言只由不到100人使用,不到1000人使用的语言达到1000种,占语言总数的25%还多,虽然使用者人口不是语言存在的唯一理由,但是这些语言所面临的危机都是相当严重的。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种种原因已有1000多种语言消亡。
同时,我们不难预见,在今后的大约一个世纪中,目前世界上尚在使用的6000余种语言中,有一半左右将不再使用。
也就是说,3000种或更多一点的语言在21世纪中将不复存在。
而这意味着,在世界上,每两周之内便会有一种语言消亡,余下的许多语言将会开展一场争夺使用者的激烈竞争。
从精神层面上说,1、语言消失意味着民族历史、各种神话、宗教、民俗的中断,有书面记载的历史人们将无法读懂,而口头流传的历史更将永远不为人知。
2、语言多样性的减少,语言学的研究样本减少,新的语言现象的发现将越来越少,同时,语言中亲属关系的词汇包含了社会关系的思考,将是社会学家好奇的对象,同时词汇使用中反映出人们的世界观。
3、各种语言中收集外来词,可以考察人类的迁徙模式和途径,语言样本越多,准确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类了解自己历史的工具。
不管该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还是口传形式的,均需靠语言来代代相传。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却是最容易被人类忽视的问题之一。
这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语言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们所执行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但每种语言又以各自独有的方式来认识、理解和解释世界。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千姿百态的语言,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
譬如塔塔尔族总人口5000余人,但是塔塔尔语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语的使用者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仙岛语(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的使用人数也仅为百人左右;此外濒危的语言还有土家语、仫佬语等。
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而只有22种文字实际被使用。
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
而中国汉语方言中,由于80年代后庞大的流动人口的冲击,相当多的方言已经处在濒危的境地:比如金华的吴方言,南宁的粤方言,福建的闽方言等。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语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也包括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更是加速了优势语言的兴旺和弱势语言的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