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3)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3)第二节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常规 (4)一、胸痹心痛病 (4)二、脉胀 (6)三、心衰病 (9)四、心悸 (11)第三节脑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14)一、中风 (14)二、颤病 (18)三、痴呆 (21)四、眩晕 (23)第四节脾胃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26)一、胃脘痛 (26)二、胃疡 (29)三、呕血/便血 (32)四、积聚(肝硬化) (34)五、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36)第五节风湿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39)一、痛风 (39)二、尪痹 (41)第六节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43)一、消渴病 (43)二、消渴病肾病 (46)三、消渴病足病 (49)四、消渴病痹症 (51)五、瘿病 (53)第七节肾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55)一、慢性肾衰 (55)二、肾病综合征 (57)三、肾风 (60)四、淋证 (62)第八节呼吸科疾病护理常规 (65)一、喘病 (65)二、肺胀病 (67)三、风温肺热病或咳嗽病 (71)四、哮病 (74)第九节肿瘤科疾病护理常规 (77)一、大肠癌 (77)二、肺癌 (80)三、肝癌 (83)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环境与休息】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3.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生命体征监测】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7.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肺胀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得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

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6、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a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b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c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a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b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a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b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c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d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e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f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a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b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c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d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e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f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g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h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汇总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汇总

第一部分科室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一、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 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肺胀一定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 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 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

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

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6、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 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水,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六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八健康指导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鼓胀一定义: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二临床表现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二畛,食后胀甚、得暧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2、水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 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3、水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4、凝结水留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瘢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窖警血警: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5、阳虚水盛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6、阴虚水停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三一般护理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必要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2、重症患者应卧床休养。

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3、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4、肝昏迷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

5、每日记录出入量。

重症患者每日测量腹围1次,做好记录。

6、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并记录。

四临证护理1、气滞湿阻实胀者,用大蒜头、车前草各159,捣烂贴脐,日1 剂。

2、水湿困脾实胀,用艾灸在腹部以脐为中心呈十字形灸(即上下左右艾灸30分钟)。

3、脾肾阳虚胀满者,艾灸关元、神厥、中极穴,以理气消胀;或施以腹翻5热敷法、盐熨法、葱熨法等。

4、水热蕴结者,保持大便通畅,平时食蜂蜜或缓泻剂,指导病人每天饭后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5、肝肾阴虚者,密切观察胁腹痛的程度,必要时给以热敷,或道医嘱针刺,兼虚寒者加艾灸。

6、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按医嘱送验。

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五饮食护理1、饮食以富营养,易消化为宜。

2、厌食者饮食要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品,戒烟酒。

限制钠盐的摄入。

3、高血氨时禁食高蛋白饮食。

4、气滞湿阻可多食理气健脾食物如柑橘、佛手、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脾肾阳虚可食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益肾之品;水湿困脾可常食健脾利水食品,如鲤鱼、赤小豆等。

六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温服。

水湿困脾者汤剂趁热服用;水热蕴结者凉温后服用。

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八并发症的护理消化道出血1、密切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等变化,并观察神志、面色、脉搏、血压、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变化。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见病人出血,观察出血量、色、质。

量多,自觉头晕,心悸等,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做好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2、安置病人舒适体位,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以防塞息。

3、指导病人服药,药片或药丸需研细后泡服或冲服。

4、饮食宜细嚼慢咽,少掇多餐,忌食质粗、干硬、辛辣煎炸以及带皮、骨、刺食物,食物温度适宜,不宜过烫或过冷,出血时禁服。

5、注意卧床休息减少和消除外界不良刺激。

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免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肝昏迷1、严密观察神志、呼吸、血压、舌象、脉象等变化,如出现性格改变、举止反常、吐字不清、动作缓慢、睡眠欠安或多睡等为肝昏迷先兆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绝对卧床休息,促进肝细胞恢复,输血宜输新鲜血液。

3、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大黄粉5克吞服,或口服蜂蜜、麻仁丸,或用生理盐水或用食醋加水(3: 1)灌肠,忌用肥皂水灌4、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5、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6、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7、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一定义: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1、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带,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 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谢,脉滑。

4、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 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龙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没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四临证护理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六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叮叮小文库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八并发症护理真心痛1、绝对卧床休息,不得随意搬动,设专人护理。

缓解期可在室内适当活动。

2、密切观察疼痛时间、面色、出汗、神志、体温、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3、饮食以清淡、细软、不可过饱或过咸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忌生冷、油腻,禁烟酒。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外来的精神刺激。

5、嘱病人注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九健康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下载!!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