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中医一般护理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

消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一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病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右烂苹果气味的铜症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二、若有皮肤瘙痒、疖肿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四、做好饮食调护、热者控制主食量。

五、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六、加强情致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

不寐(失眠)不寐又称失眠,是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

一、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温湿适宜,光线宜暗,避免噪音,清楚异味,床铺舒适、干燥。

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激烈的运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

四、教会患者做“放松功”,以及其他帮助入睡方法,如默念数字等。

五、无脏腑器质性病变患者,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阴阳的调和剂脏腑功能的恢复。

六、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七、中药汤剂服用,实证宜偏冷服,虚症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八、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有条件时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九、做好精神护理:协助解决患者思虑的难题。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脑卒中-中风(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一、概论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

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范畴。

二、临床表现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麻、肢体瘫痪、舌强语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晕眩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

注意血压波动、情绪稳定。

忌排便时努责。

2、风痰阻络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3、痰热腑实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腑。

(2)施护:口粘痰多者鼓励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注意矢气下转、腹中肠鸣、大便干结等情况。

4、气虚血瘀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2)施护: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当风。

适宜活动,以利气血运行。

5、气虚痰阻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

(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二)食物禁忌:饮食调护,一定要根据病人得体质,病证得性质,选择不同属性得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得配合治疗目得。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二、颈椎病护理常规三、肩周炎护理常规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常规六、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七、面神经炎护理常规八、滑膜炎护理常规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

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颈椎病护理常规【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

【评估要点】颈椎病的评估可以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单项评定,亦可从症状体征以及影响ADL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定。

其中,针对疼痛程度,可以采用VAS划线法,针对颈椎活动范围,可以采用方盘量角器进行颈椎屈曲、伸展、侧弯、以及旋转度的具体测量。

【护理措施】(一)颈椎病患者的睡枕要求:颈部姿势对颈椎病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睡眠姿势影响尤大,如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

合乎人体生理状况的枕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曲线造型符合颈椎生理弯曲;枕芯可以承托颈椎全段,使颈肌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枕芯透气性良好,避免因潮湿而加重颈部不适。

(二)纠正颈姿: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故长期伏案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合理调整头与工作面的关系,不宜长期低头伏案看书或工作,也不宜长期仰头工作,因为两者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 伴随症状, 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 初咳期, 痉咳期, 恢复期(脾气亏虚证, 肺阴亏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执行呼吸道隔离3)避免接触异味, 煎炒, 辛辣, 烟熏等刺激物, 以免加重咳嗽。

4)避免直接吹风。

5)对幼小患儿在阵咳时要轻轻抱起, 轻拍背部。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咳嗽的时间, 性质及痰的色, 质, 量以及呼吸, 神志, 面色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 气急鼻煽, 紫绀, 烦躁不安, 喉间痰鸣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出现痰中带血, 目睛及鼻腔出血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4)咳时两眼凝视, 屏气或抽搐不停者,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在饭前服, 药丸或药片药碾成粉末, 温开水调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易消化, 富于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油腻, 海腥发物或过甜过咸之品。

5 情志护理1)组织轻症儿童游戏娱乐, 以分散注意力, 保持心情愉快, 减少发作。

2)做好烦躁哭闹患儿的情绪调护, 可采用患儿喜欢的方式, 如讲故事, 听儿歌等。

6 临证(症)施护1)初轻咳时, 可将患儿坐起或站立, 或侧卧位, 必要时吸痰。

2)服药, 哺乳, 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时, 及时给氧。

3 健康指导1)合理计划免疫接种, 预防传染病。

2)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 将患儿及时隔离。

3)掌握缓解咳嗽的简单方法。

4)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5)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 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十九瘾疹多由禀性不耐或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

以皮肤瘙痒, 搔之出现红斑隆起, 形如豆瓣, 堆累成汁, 发无定处, 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荨麻疹可参照本病。

1 护理评估1)感受外邪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

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

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

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常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而发。

辨证分型:发作期有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喘脱危证;缓解期有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空气新鲜,避免刺激性气味、灰尘、花粉等,防止吸入寒冷空气。

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饥,忌烟酒。

4.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伴有面色发绀者,给予氧气吸人。

(2)哮证急性发作时,应补充水分,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

(3)若出现阳脱阴竭,呼吸衰竭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5.药物应用:静脉应用氨茶碱等平喘药应密切观察用药疗效,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浓度。

6.心理护理:加强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预防呼吸道感染,积极寻找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变应原,并采取措施避免
接触过敏原;加强锻炼,鼓舞正气,可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割治疗法,穴位埋线。

三、喘病
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甚则喘脱。

其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有虚实之分。

实喘有风寒壅肺证、表寒肺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郁痹证;虚喘有肺气虚耗证、肾虚不纳证、正虚喘脱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及外邪入侵,避免烟尘异味及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刺激。

3.饮食护理:饮食以高蛋白质、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忌助痰生湿之品,如甜食、糯米等。

4.病情观察
(l)密切观察病人神志、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氧疗,使用止痉平喘药,及时清除积痰,若病人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等危急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其抢救。

(3)若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紧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对久病体虚病人可艾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

5.高热护理: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降温,出汗多者应鼓励病人饮水,及时更换衣服,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6.健康指导:劝告病人戒烟,指导呼吸训练,以改善肺功能;加强锻炼,鼓舞机体正气。

四、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慌、心搏,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在心悸发作的同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眩晕、喘促甚至晕厥等表现,并常伴有脉象的异常。

多因体虚劳倦,隋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辨证分型有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淤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3.体位: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4.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一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5.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6.药物应用
(1)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服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2)服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7.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8.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五、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病因有外感湿热毒疫和内伤饮食劳倦。

病机主要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滥,形成黄疸。

分阳黄和阴黄。

阳黄有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胆腑郁热证、疫毒炽盛证;阴
黄有寒湿阻遏证和脾虚湿滞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3.饮食护理: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4.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皮肤和巩膜的色泽以及有无出血倾向。

(2)出现举动异常、嗜睡等精神症状均为肝性脑病的先兆,应加床挡,严防意外,配合医生积极抢救。

5.基础护理
(1)保持排尿、.排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药和灌肠处理。

(2)牙龈出血者给予口腔护理。

(3)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勿抓挠,防止皮肤破损。

6.消毒隔离:疫黄和急黄者应进行消化道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7.健康指导:因时因地开展群众性的预防措施,增强人群免疫力,疫黄流行时可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