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1897-1945)笔记:影业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一、电影的诞生以及传入香港。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之后,便专注于电影拍摄的技术上,他想制造一种“如留声机那样用耳朵来听,却是用眼睛来看的设备”。
1889年,伊士曼发明了电影胶片(菲林)。
1890年,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做出了第一部电影摄影机(Kinetograph),于是向伊士曼的柯达公司订制了35米厘菲林,在菲林两边打洞,再扣在摄影机齿轮上,利用摩打带动成功进行了拍摄。
1895年,爱迪生又成功制造出“电影视镜”(Kinetoscope),或曰“活动电影放映机”,这种仪器基本上是一个木柜,透过上面的小窗口看菲林里面的影像,只有一个人观看的规模(我小时候好像也玩过一种类似的玩意)。
随后,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基础上,又制造出一种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这个仪器可以将映像投射到布幕上,并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专门为这部机器拍摄的短片,这是真正意义上适合集体观看的“电影”的发端,电影也由此得到瞩目与扩展。
于是这1895年12月28日便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取得成功之后,立刻继续他们的商业大计。
他们雇佣了二十多个摄影师(或曰活动电影机的掌控师)进行培训,1896年,这批摄影师被派往到世界各地做推销(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放映、拍摄等工作。
那么1896年卢米埃兄弟有没有派人到香港呢?该问题正代表着电影是不是在这时候传入香港的,而答案是没有的。
余慕云先生曾通过《华字日报》的广告和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的口述,认为电影是从1896年1月传入香港的。
他在《香港电影史话(卷一)》中记载到:“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八日,香港出版的《华宇日报》有如下的记载:「兹由西国带来」、「西国奇巧故事数百套,无不俱备,每日摆到六十套,日夜更换」、「本班在中环大道『旧域多利酒店』开演」、「准本月初七开演」、「总理人爹士威利谨启」。
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概论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50--60年代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
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新浪潮时期作品:《疯劫》
《疯劫》,东亚黑色电影开 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被很多专业影人认为是许鞍 华最经典之作,也是许鞍华 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是否观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 (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 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 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 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 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 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 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 将其扣留。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1995
1897,传入香港 启蒙时代(1897~1913) →1913,黎民伟,香港 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 影片公司),《庄子试 妻》(香港第一部故事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复活的玫瑰》(1927) 《胭脂》(香港第一部 长故事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 六届远东运动会》 (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启蒙时代(1897~1913)
1985 1990 1995 1923,第一家全由香港人 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 片公司),香港第一部新 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 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925,香港第一部 长故 事片《胭脂》 →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 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 发展被迫中止
对香港电影发展的认识

对香港电影发展的认识香港电影从1897年4月泊入至2012年底一百多年的发展史。
1931年粤语有声片问世,香港电影工业才出现了第一次兴起。
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的10多年间,是香港电影工业第一次繁盛时期,告别草创阶段而进入规模发展时期;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微弱,中原文化仍根深蒂固,香港文化基本上叠合在内地文化之中。
50年代中期,以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力量不断扩大,香港电影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国语片发展迅速,独立制片体制进一步更新,同时大厂体制也逐渐成熟,海外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开拓卓有成效。
在美学形态上,更多表现为传承和延续。
之后,香港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开始转型,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组成的复合文化体。
在工业层面,“光艺”、“邵氏兄弟”等具有新马资金背景的大型现代化制片企业登陆香港,制片数量进一步飞升。
在美学层面,涌现出了时装文艺片、粤剧片、黄梅调电影、喜剧片、歌舞片、青春片等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艺术表现手段亦显得新颖、多样。
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成熟,电影也开始了更为本土化和娱乐化的转型。
电影工业层面上,大厂体制在度过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后由盛而衰,而独立制片体制却又有了新的发展。
特别是“嘉禾”成立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卫星制”制片体制,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
在美学层面,新武侠片、功夫片、喜剧片、犯罪片、色情片、恐怖片、科幻片等多种商业类型片相继涌现,电影语言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影;在主题内涵方面,开始表现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年轻港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过渡转型时期之前的香港电影,实际上是从属于传统中国电影且仅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华南电影,而之后的电影才是独具文化品格和鲜明地域色彩的香港电影。
70年代,香港影坛发生了近乎改朝换代的变化。
活跃了近20年的粤语片演员多半去世、后继无人,输出的版权费被压得极低,加上电视中粤语节目的冲击、抢走了大批粤语片观众,所以粤语片制片公司一蹶不振,产量由过去每年1500多部急剧下降至171部。
香港电影的身份叙事_以王家卫_陈可辛和关锦鹏的作品为例

绝,警示和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励人们用对付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不屈不挠、勇敢智慧来建设未来的美好社会。
当然用这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弊端就是人物形象的性格比较单一,没有什么心理变化、内心冲突,人物形象比较简单。
但比之现在某些影片里胡编乱造一些情节或故事来美其名曰丰富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又有一种单纯、朴素、纯净的美。
三、叙事策略十七年时期的抗战题材影片在叙事策略上一是注重故事的传奇性,二是泛情化。
注重故事的传奇性是与我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有很大关系的,影戏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构筑一个以讲故事为重点的戏剧式情节结构,注重故事的奇和巧,要求情节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在处理剧情的发展上,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紧张曲折和环环相扣。
而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传奇故事不仅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窥视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性地满足了人们超越庸常生活的潜在人生渴望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从而为芸芸众生寡淡的人生平添了几许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十七年时期的抗战影片可以说每部影片都是在用胶片“讲述”一个战斗故事,《鸡毛信》的开篇即说道:“这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里,在那时期,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
”而《小兵张嘎》可以说是“千百个这样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其中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比如嘎子与罗金宝巧遇并找到部队的那场戏。
而在《铁道游击队》中,百姓给铁道游击队起了个非常有传奇性的名字“飞虎队”,他们劫货车、打洋行、袭客车、打炮楼,就像影片插曲里唱的那样“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情节曲折惊险,险象环生,紧扣观众心弦,刘洪们如履平地似的飞车奇观,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十七年时期的抗战题材影片注重用伦理感情设计叙事高潮,追求让观众在情感上卷入影片中。
解读香港电影剖析PPT课件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古天乐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吴彦祖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奕迅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谢霆锋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冠希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余文乐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 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 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 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 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 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 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 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 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 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 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 半放弃本地市场。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香港电影概述

【内容提要】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
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
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
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
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概论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50--60年代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
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当然60年代,也不乏国语歌曲的代表作,影片《不了情》中的主题曲《忘不了》便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国语歌曲的经典之作,主题曲《忘不了》的歌词以对想念时光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影片主人公对于失去的的爱的无限怀恋,歌曲旋律缓慢低回,充满凄然的韵味,弱起的歌曲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后,台湾歌唱家蔡琴重新演绎了这首歌,使得这首40多年前的老歌重焕青春。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夜落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正史80年代香港电影歌曲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代,应该算是八十年代了。
进入80年代,香港,台湾经济迅猛发展,大陆开放政策实行,最能够让人们沟通的恐怕就是电影歌曲了,影片《少林寺》不仅开启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先河,片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让内地观众通过电影听到了别样的声音,影片《少林寺》讲述了少林寺壁画上记录的少林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影片开头是一首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重唱的颂歌,歌颂了少林武术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贡献。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少林寺美名辉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歌曲的旋律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满了习武男儿的阳刚之气,而这曲《少林少林》几乎成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代名词。
影片当中的另外一首插曲《牧羊曲》在风格上与这首《少林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声独唱,歌词朴素清新,同时带有些许文人气的典雅。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一个16岁少女眼中的美好家乡。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第二段则描写了少女的远大胸怀和志向。
歌曲《牧羊曲》没有拘泥于影片所表达的具体时代有哪些具体的时代音调,而是用完美的音乐刻画了那个时代一个妙龄少女与我们心灵相通的生活和感情,因而得到了今天的电影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理解和欢迎,这也正是这首歌之所以流传并传唱至今的重要原因。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一肩挑。
”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也是一部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导演是香港的程小东,而演员则是内地的巩俐,张艺谋,这是一部充满神奇幻想的影片。
影片的主题曲《焚心以火》表达了影片女主人公投身到烈火之中,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喜爱的人,诀别充满着悲壮而非一般的儿女之情。
“焚心以火让火烧融我,燃烧我心捧出爱的颂歌,奋不顾身冲进爱的红火,我不愿意让黄土地埋了我,让我写下诗,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同享福祸”歌词的句子较长,每句都更象两个句子,而后半句将前半句加以强调,弱起的旋律仿佛是誓言,充满激情,有又有一种吟咏的味道,是这首歌在时代感上更接近影片所表达的时代。
“让我写下诗,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同享福祸,焚心以火烫上爱的承诺,燃烧的心黄土地埋住了我”八十年代,香港影坛因徐克,程小东的《倩女幽魂》和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而涌现出枪战片和鬼片创作的热潮,《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影片翻拍自20世纪60年代李翰祥的同名影片,但是在叙事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而80年代的《小倩》动作场面则设计独特,舞蹈浪漫唯美,影画面飘逸鬼魅,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精巧构思,提到电影《倩女幽魂》中的主题曲《路随人茫茫》,就不能不说到黄沾,他创作的这首主题曲不仅具有威武豪迈之气,又具有小桥流水潺潺细流之音,张国荣略显低沉的醇厚嗓音将歌曲唱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何去何从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能让人想起片中的那个人间仙境般的水中小楼,香绢,琴瑟,还有善良迂腐的书生。
在歌曲中,剧情发展可谓奇峰叠起千回百转,宁采臣与聂小倩从相遇邂逅到心生爱慕,宁采臣对聂小倩从拒绝鬼魅到倾心相助,从爱怜不舍到悲情分离,影片对两个人关系的层层递进交待得有条不紊,无论是漫天飞舞的武打动作,潇洒豪放的剑客游侠,还是凄美艳丽的鬼魅幽魂,无论是快意恩仇的武林江湖,黑白分明的幽冥地府,还是利于纠缠的凡尘俗世,影片所精心营造出来的画面,造型,动作等电影元素与歌曲浑然交织,使得观众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强大冲击“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1986年徐克电影工作室重拳出击,支持吴宇森翻拍1967年由龙刚导演的枪战片《英雄本色》。
张国荣扮演的**极具张力,正是他当时略显青涩的演技,才演活了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年轻**形象,同样,在电影需求与歌曲创作中,由黄沾为影片作词作曲的主题曲《当年情》把片中的江湖义气与兄弟情义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快意恩仇和生离死别,张国荣饱含深情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歌曲与影片完美的结合。
“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过明媚晴天,声声欢呼跃起象红日发放金箭,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现,轻轻叫声共抬望眼看高空,终于青天优美为你献,拥着你当初温馨再涌现,心里边童年稚气梦未污染,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当年情此刻是添上新鲜,一望你眼里温暖已通电,心里边从前梦一点未改变,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当年情再度添上新鲜”而到了《英雄本色3》中,周润发在片中的表现仍具神采,只是这次导演刻意将梅艳芳塑造成一名乱世女英雄的形象来增加影片的亮点,而片中的主题歌曲《夕阳之歌》也由梅艳芳演唱,而此时的梅艳芳在歌坛女歌手的地位如日中天,影片描述小马哥从香港到越南去救出堂弟一家,期间碰到了不少波折,他在机场无意中认识的梅艳芳给他很大帮助,并且引发了三人之间的一段微妙的感情,该片因为时代背景放在沦陷前的越南,因此歌曲曲调比较沉重,同时这首歌与当时的香港歌星陈慧娴演唱的《千千阕歌》同曲异词,而梅艳芳唱起此歌格外意味深长,唱出影片末世那份无奈和沧桑。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漫长路骤觉光阴退减,欢欣总短暂未再返,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曾遇上几多风雨翻,编织我交错梦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虽然梅艳芳的这首《夕阳之歌》在唱片销量上最终没能超过陈慧娴演唱的这首《千千阙歌》,但由于《夕阳之歌》辞去朗朗上口,很快就得到广泛的传唱。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漫长路骤觉光阴退减,欢欣总短暂未再返,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曾遇上几多风雨翻,编织我交错梦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梅艳芳的歌声中永远透着那种辛酸,沧桑,茫然,正如接下来她在《胭脂扣》中演唱的主题曲一样。
影片《胭脂扣》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忠诚的传奇故事,素有百变女郎之称的梅艳芳在此片中塑造出的古装怨女形象使她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张国荣情场浪子的形象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戏中眼角眉梢都是风情,全片弥漫这细腻柔媚,慵懒唯美的风格,剧情左右逢源地游走于阴与阳,陈年旧事与现实生活之间,影片的主题曲《胭脂扣》在片尾出现,暧昧隐涩的歌声是如花的痴情相思,它表达了痴心女子如花对于背叛自己的十二少的痴情相思与谴责,以及内心犹存的怜爱。
梅艳芳的世故忧郁,冷漠妖艳不仅成就了影片,也成就了影片主题曲《胭脂扣》的流行。
“费尽千般心思,情象火灼般热,怎烧一生一世,延续不容易,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情象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愿那天未曾遇,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火未减人面变异,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火未减人面变异,祈求在那天重遇,诉尽千般相思,祈望不再辜负我,痴心的关注,人被爱留住,祈望不再辜负我,痴心的关注,问哪天会重遇”在影片《奇迹》中,一曲《玫瑰玫瑰我爱你》虽然不是为影片量身打造的原声主题曲,只不过是借用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影片的插曲,但是这首曾经流行的老歌一经影片借用,不仅与片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等环节相得益彰,更为影片锦上添花,而梅艳芳中性十足的演唱使得此歌在香港乐坛再次引发一股怀旧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