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合集下载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教学设计)24-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教学设计)24-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

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科学思维:学会使用干湿表训练测量技能,尝试收集和处理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2.教学难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核心,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特别是植被)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目的、所需材料、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选取不同植被覆盖的区域(如草地、树林、裸地)作为样本点,使用湿度计测量并记录各点的空气湿度。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空气湿度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介绍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那么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

【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情境导入:展示热带雨林与沙漠的图片及空气湿度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②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③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④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__________环境。

同时,也_________环境。

2、阅读《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3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___的。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三、合作探究(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阅读课本19页的插图完成下列各题:1、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生物名称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生活环境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_____________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3、除课本插图外,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阅读课本16-21页,回答下列各题:1、(1)请同学们根据课下的测量,完成下表(2)整理和分析测得的数据,画出一天内,裸地、草地和灌丛三处空气变化的曲线(三条):(3)从表中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态学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蚯蚓对环境的作用”这种实验,了解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8分钟)导语:(展示蜣螂的图片)这种小昆虫是什么?中国的屎壳郎已经引入到了澳大利亚,帮助处理草原上的动物粪便。

观看《屎壳郎出国记》,并思考:牛、屎壳郎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2分钟)(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验植物能增加大气的湿度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滴水观音的叶子,放在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现象?水珠从哪里来?在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实验中,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3、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线是否明显?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环境,也能环境。

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实验完毕后,你准备怎样处理这些蚯蚓?环节三、拓展运用,总结提升(15分钟)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节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10分钟)1.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草原上动物或以穴居为主,或长于奔跑,而森林中动物则以树栖为主或善于攀援,而水中的动物则以游泳见长,这些都表明生物对环境具有()性,且该特征具有()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解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解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解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案生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命体,它们对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球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气候、地形、水域、土地、植被等等,这些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生物必须通过适应机制来适应这些变化,以便在这个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本文将解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从适应性机制、生态分布、密度调节和生态影响四个方面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1.适应性机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主要分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包括生物体内的生理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在不同的季节中,温带动物的体温昼夜变化较大,它们可以通过代谢调节来适应这样的环境。

而在水下生存的动物,由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于空气,它们可以通过皮肤、鳃和肺的特殊结构来呼吸和保持水分的平衡。

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使生物更好地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行为适应则是指生物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变化。

例如,一些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会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或者会改变它们觅食和繁殖的时间和方式。

这样的行为变化可以帮助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2.生态分布生态分布是指不同生物群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生物群体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地类型、水域类型等等。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群体相对较为复杂,因为热带雨林的气候适宜各种物种的繁殖和生存。

而沙漠中的生物群体则相对较为简单,因为沙漠缺乏水和植物等生存条件,只有具备适应沙漠环境的动植物才能生存下去。

生态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3.密度调节密度调节是指生物固有的一种机制,它可以调节生物个体之间的分布和数量。

例如,当一个生物种群的数量过多时,它们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同时环境资源也会变得更加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个体之间的密度调节机制会被激活,使得生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生物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平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长颈鹿的故事”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具准备:金鱼(实物)、啄木鸟(标本)、兔子(标本)、带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莲(彩图)与藕(实物)。

(注意水、陆、空,动物、植物各种类型齐全)。

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

大树、小树、草(纸做成的)。

五、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六大组,选出组长。

将标本或实物放在水槽内,盖上白布。

大树、小树、草贴在黑板上。

六、教学过程: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三位同学即兴表演剧本《长颈鹿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临时招聘小演员,准备好剧本。

组织表演,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探究活动一:“为生物寻找一个家”分组探究本组的标本或实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总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什么环境中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保护色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二位同学扮演小鸟,一位同学扮红蝴蝶,一位同学扮白蝴蝶。

两位扮蝴蝶的同学分别在红纸板和白纸板上各贴上10只蝴蝶,然后由两只小鸟分别捉两块纸板上的蝴蝶,30秒后记数填入表格。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保护色的例子。

组织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组织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模拟保护色探究活动二:模仿刚才的实验,分组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实验。

”并组织表达与交流。

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各组的交流组织评议。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1.形态结构的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如植物的根系发达和叶片多而大,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阳光,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

动物的体型大小和形状也可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如北极熊的肥大身躯可以保存体温,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2.生理功能的适应:生物的生理功能可以适应其所处环境的需求,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促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动物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也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如高原上的动物可以适应低氧环境,鸟类的腿骨中间空心适应飞行等。

3.行为习性的适应:生物的行为习性可以适应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如一些鸟类和鱼类会迁徙,以寻找更适合生存和繁殖的地方。

一些动物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性,可以保护自己和捕食猎物。

一些植物会利用风、水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以适应繁殖的需要。

1.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适应和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

适应性强的物种在竞争中会占据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3.影响环境稳定性:生物通过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命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会对环境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控制其数量和分布等。

总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动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通过不断适应环境的改变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同时也会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链和环境稳定性产生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自然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教学目标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

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学 生 分析 :
导入新课:
师 :大家都 知道 ,在 美丽 的地球 上 ,生 活着 丰 富多彩 的生
物 ,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上节课我们 学习了环
境 对 生 物 的 影 响 ,那 么 你 们 能 根 据 自 己 的理 解 ,举 一 些 生 活 中我
由于学生才进人初 中一 年级 ,比较缺 乏生物生态学理论知 识 ,要让 他们认识到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并 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所以在 教学中要充分采 用直观手段和利用多 媒体 ,帮助学生 建立 这个基 本的生物生态学观点 。
多 , 因而 骆 驼刺 在 荒漠 中也 能 得 到 水 ,这 是 植 物 对 于 早 的 适 应 。
2.学 习 收 集 、 处 理 数 据 的 一 般 方法 ;
3.学习通过测量 进行科学探究的 方法 。
情 感 目标 :
组 长3 :海豹是哺乳动物 ,在寒冷 的海域 生活 ,海豹的皮 下 脂肪 非常发达 ,可 以达 ̄ 6 J r0mm ,起 到 良好的保温作 用,这是动
不 会 感 觉 渴 ,这 些特 点 是动 物 对 干 旱 的适 应 。 组 长2 :沙 漠 地 区 降 雨 量少 ,能 生 长植 物 是 因 为 它 生 活 的 区
I .通 过分析 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 分析 问题 以及概括表达
的能力:
域 有地 下水源,骆驼刺 的根长得非常 长,而且 比地 上部分长很
和 引导 员,指 引学生们 在知识 的海洋里遨游 ,体会学习知识的快
乐!
教 学 目标 :
知 识 目标 : 1 .认 同 生物 的 形 态 结 构 、 生 活 方 式 与环 境 相 适 应 的 观 点 ; 2.能够 选取 多 方 面 的 事 例 来 描 述 生 物 对 环 境 的适 应 和 影 响。 能 力 目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

五、教学难点: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让知识
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
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本节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