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仿古瓷现状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素有“陶都”之美誉。
作为中国最早的制瓷基地之一,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明代。
下面将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详述。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业的起源时期。
明朝时,景德镇开始兴起制陶瓷的工坊,被明成祖朱棣封为龙图阁,成为专门为皇宫烧制官窑瓷器的基地。
明代制作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主,技艺精湛,造型独特,成为当时宫廷和贵族的喜爱。
清代是景德镇陶瓷业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远销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区,成为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代表。
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下,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如粉彩瓷、釉上彩瓷等开始兴起,并成为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流行。
现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景德镇陶瓷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
特别是近几年来,仿古瓷和工艺品市场的兴起,使得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同时,成本的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也给景德镇陶瓷业带来了压力。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景德镇陶瓷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
以下是景德镇陶瓷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1.保护传统工艺:景德镇陶瓷业应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研发出更具创新性和时尚感的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2.技术创新:景德镇陶瓷业应加大对科技的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应用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产品的创新性。
3.品牌建设:景德镇陶瓷业需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借助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外市场。
4.文化传播:景德镇陶瓷业可以通过举办陶瓷文化活动、开设陶瓷艺术培训学校等方式,传播陶瓷文化,增强公众对陶瓷的认知和兴趣。
5.创意设计:景德镇陶瓷业应鼓励创意设计,推出更多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的产品。
景德镇现代仿古瓷业的文化思考

藏 青花 瓷器 拉 开 了现代 仿 古 瓷业 的序 幕 。到 1 9 9 3 年 ,仿 古瓷 专业 件 好 的仿 古 瓷必 定是 出 自古 陶瓷 研 究专 家和 陶 瓷美 术家 之 手 。要 户 多达 干余 家 , 1 9 9 6 年前 后又 增 至近 2 0 0 0 家 ,到 现在 已经有 3 0 0 0 仿 得 几可 乱 真 ,除 了有 过硬 的传 统 制瓷 工艺 水平 ,还要 具 备对 古 余 家 。其 中如 华 弘陶 瓷和 佳洋 陶 瓷更 是 成为 仿古 瓷 业 的典范 ,成 陶瓷 的鉴 赏 能力 ,包 括对 器 物形 态 、构 图 、形象 、笔 意及 神韵 的 立 了颇 具规 模 的 公司 。仿 古 瓷业 在迅 猛 发展 ,但 市 场管 理和 企业 超 强 把握 能 力 。因而 诸 如黄 云鹏 、向元 华 、杨 国喜 等知 名 的景 德 之 间 的联 系却 没有 衔接 上 ,往 往 出现 低端 臆 造 的仿 品多 ,小 作坊 镇 仿 古专 家 ,都 是 古陶 瓷 的鉴定 、鉴赏 专家 ,并且 对 古陶 瓷 的文 多 ,以及 作坊 之 间缺 乏交 流 相互 闭塞 的情 况 。因而 仿古 瓷业 也造 化 内涵都 有着 深 刻 的研 究和 理解 。如佳 洋公 司在 2 0 0 3 年 就注 册 了 景 德镇 国际陶 瓷 交流 中心 ”,开 展过 不少 陶 瓷文 化 交流 活动 , 成 了一 定 的乱 象 ,而 其 中最 受人 们 关注 也是 人们 最 误解 景德 镇 仿 “ 如2 0 0 6 年就 承办 了国 际元青 花会 议 。 并且每 年 都会 聘请 国 内知名 古 瓷业 的便 是仿 古瓷 等于 假古 董 。 景 许 多人 一 听 到景 德镇 的仿 古 瓷便 立 刻会 联想 到 一个 名词 “ 假 古陶 瓷 学者 或者 鉴 赏专 家来 景德 镇 讲课 。另外 中心 还建 立 了 “ 陶 瓷 艺术 博物 馆 ” ,为 陶瓷 爱好 者提 供 古 董 ” ,大有 谈虎 色 变 的感 觉 ,更有 买 过赝 品 的收 藏者 大 呼景 德 德镇 古 陶瓷 标本 馆 ”和 “ 镇 的仿 古 业应 该 被取 缔 。诚 然 ,很 多仿 古瓷 最终 都 会被 当做 “ 假 了学 习和 交 流 的实物 资 料 。并且 现 代景 德镇 具 有规 模 的仿 古 公司 古 董 ”来 进行 销 售 。但 是真 正 了解 景德 镇仿 古 瓷业 的人 都 知道 , 也基 本 都会 建立 标 本馆 、研 究 中心 等等 。因而 仿 古瓷业 实际 上也 景 德镇 仿 古 瓷业 的 生产 商本 身并 不 会将 仿古 瓷 当做 “ 古董 ”进 行 是 陶瓷文 化交 流碰 撞 的重要 途径 。 销 售 。真 正 将 仿 古 瓷 拿 去 鱼 目混珠 的是 来 自四面 八 方 的经 销 商 从器 物 和欣 赏 者的 角度 来说 ,一件 优 秀 的仿 古瓷 器 能够满 足 们 ,既有 来 自港 澳 台的 ,也 有来 自北京 上海 等地 的。 从本质 上 来 人们 的对 古 代 陶瓷 艺术 的 审美 需求 。 因为 真正 优秀 的 古代 陶 瓷艺 说 ,景德 镇 的仿 古 瓷业 只是 承担 了制造 者 的角色 ,而购 买 者拿 去 术 毕竟 只 占少数 ,高端 仿 古瓷 的 出现 能使 更 多古 陶瓷 爱好 者 有机 会 体会 到陶 瓷文 化 的魅 力 。并 且会 造成 这样 一 种现 象 , 即欣 赏者 谋 求 正 当或 者 不正 当的 利益那 是购 买者 的 问题 。 另外 ,许 多 从事 多 年仿 古瓷 制 作 的人 员一般 都 热 爱古 代 陶瓷 开 始鉴 赏仿 古 瓷 的仿真 程度 ,研 究 仿 古瓷 和 古代器 物 的差 别 。而 艺术 ,而 且 对古 陶 瓷的 研究 往往 都 很深 入 ,是 陶瓷 文化 和 技 艺的 这样 的鉴 赏培 养和 审美 需求 恰恰 促成 了 陶瓷文 化 的升华 和延 续 。 四 、仿古 瓷业 的发 展前 景 传 承 者 。如 上文 提 到 的佳洋 、华 弘 般形 成规 模 的仿 古 瓷公 司 , 已 随着 文 物 、古 玩 、艺术 品收藏 的 兴盛 , 国 内外学 者对 于 古代 经创 立 了 自 己的品 牌 ,并且 在仿 古 的基 础 上有 了一 定 的创 新 ,为 景德 镇 的陶 瓷文 化 的弘 扬做 出了不 少贡 献 。 因而 ,景 德镇 的仿 古 陶 瓷艺 术 的鉴 赏和 研 究 的深 入 , 爱美 、慕 古 、 尚古 的心 理不 断增 强 ,使 得越 来越 多人 能够 读懂 并 且欣 赏 古代 陶瓷 艺术 。而优 秀 的 瓷业 并非 洪水 猛兽 ,只 是需 要正 确 的引导 和规 范 的市场 。 古 代陶 瓷 艺术 品稀 少且 价 格 高 昂,少 则数 十 万上 百万 ,多则 千万 二 、仿古 瓷业 的文 化功 能之 传承 制瓷 手工 艺 2 0 0 6 年 景德 镇 手工 制 瓷作 为传 统手 工 技 艺项 目入 选 了第 一批 过 亿 。可 以说 大 多数喜 者 都难 以购 买 或拥 有 ,甚 至难 以见到 。一 国家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名 录 ,一 方面 这 意味 着人 们 开始 重视 手 工制 件 可 以乱真 的仿 古瓷器 ,既 具有 和真 品相 似 的价 值 ,又 拥有 一 定 瓷 ,而 另一 方面 也 凸显 出了景 德镇 的传 统 手 工制 瓷工 艺 的传 承面 的收藏 价值 ,而且 可 以是 多数 人 可 以消 费的起 的 。因而 这种 满足 临着 危 机 。危机 来 源于 景德 镇 制 瓷业 生产 工 艺的 现代 化 ,许 多行 人 们 尚古情 结又 适合 大众 消 费的仿 古瓷 自然会 有 市场 需求 。 再 从历 史 的角 度来 说 :历 史 上各 代 的仿 品瓷 ,如 今 都成 了有 业 已经摒 弃 了原来 传统 的制 瓷方 法 。 而 仿 古 瓷 业 基 于 其 需 要惟 妙惟 肖地 模 仿 古代 陶 瓷 艺术 的特 价 值 的文物 。文物 界 所谓 的 唐仿 、宋 仿 、 明仿 、清仿 等 历代 仿 制 殊 性质 ,恰 恰 成 为了 当前 景德 镇传 承 和 发掘传 统 制瓷 手 工艺 的主 品中 的杰 作 , 目前也 都成 了价值 连城 的 藏 品 ,现 在就 连 民 国仿 、 0 、7 0 年 代 仿 也一 样 成 了收 藏 的 热 门 。 而很 多高 仿 制 品的 艺 术 力 军 。景德 镇 仿古 瓷专 家 杨 国喜 先生 说 : “ 想要 做好 仿 古瓷 ,就 6 0 0 3 年 国家 博物 馆 要 对古 代 东西 有透 彻 的 了解 。我 面对 一件 件 真 品 ,仔 细 地琢 磨它 价 值和 收 藏价 值 其本 身就 有 很高 的价 值 了 。如2 O 款馆 藏 国宝 ,其 中有 1 0 件瓷 器 仿制 品 ,全 是景 德 们 ,就 好像 他 们在 同我讲 话 。它 们告 诉 我那 个 时代制 瓷 工艺 的各 首次 限量 仿制 3 种 信息 ,严 格 按照 当 时 的程序 做 ,就 一 定可 以做 好 。 ”真正 的 高 镇 出产 ,完 全复 制 了清 代烧 瓷 的全套 工 艺— —手 工 制坯 、 手工 绘 精 仿古 瓷业 往 往 需要 完全 地 再现 当时 制 作工 艺 ,使现 代 人 能充 分 画 、柴窑 烧 炉 ,可 以说 除 了烧制 的年 代 不 同 ,其 余 与 原品 几乎 没 感 受到 古 人智 慧 的结 晶 。因 而 ,现代 仿 古瓷 业可 以说是 最 为直接 什 么 不 同 了。 由于仿 制 的是 绝世 珍 品 ,请 的是 当代 最优 秀 的 工艺 与 传统 制 瓷手 工 艺发 生 关系 的制 瓷行 业 。通 过仿 古 瓷这 个媒 介 , 师精 心制 作 ,并 且 由 中国 国家博 物馆 监 制 、绝 版 限量 发行 ,所 以 0 0 5 年4 月份 仿 品在 北京 和 天 津等 地 展 出 时极 受玩 家 推 崇 ,一 个 传统手- r s u 瓷 工 艺 作 为 一 种对 历 史 的 回 归 ,其 意 义 显 得特 别 重 2 要 。 具体 说来 ,要仿 制 古代 器物 并使 之 到位 ,其 胎 釉原 料和 装 饰 星期 内所 有 样 品被购 一 空 ,并 且市 场销 售价 格 一路 飙 升 ,仅 几个 材 料就 要 采用 与 同时 代相 同的配 制方 法 而不 是现 代 标准 化配 方 ; 月涨 幅就达 2 5 % 以上 。 但 是 总 的 说 来 , 景德 镇 的 仿 古 瓷业 还 是 有 着 很 大 提 升 空 间 其 成 型工 艺就 必 须是 手 工拉 坯 、修坯 或 印坯 、泥 板 成型 而 不是 机 0 0 万 人 民 币 ��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景德镇陶瓷简介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景德镇,曾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素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
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位于景德镇莲社路的景德镇陶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陶瓷片数万片,古今陶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
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景德镇的陶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多。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文化消费作为其中最为典型性的高层次消费,是生产力提升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陶瓷领域中的物质基础也是如此。
在即将建立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今天,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现状尤为重要。
本研究从景德镇文化产业特征出发,探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路径。
标签:陶瓷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路径1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在数千年未曾间断的时间长河中自然的衍生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然而传统陶瓷产业形式过于单一,是景德镇的主要经济支柱。
其发展受限于自然瓷土资源的枯竭。
同时,千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发展给景德镇居民带来了强大的陶瓷自信,而在这种自信中,各行各业形成了以“陶瓷”为核心的当代景德镇的传统特色手工陶瓷文化体系。
正是这种融合性,陶瓷文化、陶瓷制造和服务业能很好地融为一体,对产业的延伸有很大的益处,也大大扩展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区别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以陶瓷文化为基础,利用陶瓷产业资源进行陶瓷文化产品生产,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因此,陶瓷文化产业的壮大,深受本地区陶瓷产业资源、空间、文化特性和产业特性的影响。
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了解产业转型的重要性。
同时意识到时代发展所赋予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生机,及时把握住其中前卫而鲜活的积极面。
陶瓷文化产业在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陶瓷工业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创意赋予陶瓷以观念价值,使其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从而较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同时,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形式体现在该产品的创新或者创意。
而成功的文化产品输出取决于是否能够具有延续性的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陶瓷文化产品也是如此,如何不断地提供具有新意、独特的陶瓷产品是获得消费者支持的良方。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景德镇陶瓷简介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景德镇,曾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景德镇素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
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位于景德镇莲社路的景德镇陶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陶瓷片数万片,古今陶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
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景德镇的陶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景德镇陶瓷-粉彩二.景德镇陶瓷产业区域分布及存在的问题在景德镇,80%的家庭都与陶瓷产业密切相关,全市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个体作坊约2400多家。
延续与转型近代景德镇制瓷业与市镇状况再考察

延续与转型:近代景德镇制瓷业与市镇状况再考察胡宸内容提要:景德镇市镇变迁与瓷业发展息息相关。
清末景德镇瓷业产值虽一度因战乱降至鼎盛时期的约四分之一,但之后逐渐上升,至民国时年产值甚至达到近三千万元。
制瓷业者针对欧美市场变化做出策略性调整,虽然降低了瓷器质量,但保证了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市场的优势。
近代景德镇瓷业组织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道义经济特征,另一方面在面对近代市场冲击时又能演化出良好的社会协调模式,足以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景德镇制瓷业在延续过去辉煌的同时也积极尝试转型。
重新认识近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重新认识近代景德镇市镇变迁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制瓷业传统手工业景德镇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商业市镇。
这些市镇之崛起,除得交通之便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①传统手工业指区别于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带有家庭作坊性质的手工业类型。
制瓷业便是代表之一,而景德镇无疑是最重要的制瓷中心。
之前学者往往认为,与大多数传统手工业一样,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无可避免地衰败了,这也导致①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第9~13页;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87-204页。
城市史研究(第42辑)了景德镇的衰落。
①这种衰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瓷器产量下降。
如梁淼泰认为,雍乾年间的景德镇瓷器年产值较清末最高值高出1/3~1/2。
②二是瓷器质量下降。
这一点从“时人论说”③与传世实物中皆可获悉,毋庸赘言。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
虽然景德镇制瓷业早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专业分工现象,但学者们多认为这种分工更多体现出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倾向,而非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
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瓶颈

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瓶颈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的发源地和世界陶瓷之都,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景德镇陶瓷业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产品创新和设计方面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
过去长期以来,景德镇陶瓷的主要产品以青花瓷、白瓷等传统陶瓷为主,产品款式和风格相对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希望购买更具有时尚感和创新性的陶瓷产品。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积极引进设计创意人才,推动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仅仅依靠传统渠道和方式进行销售已经不够。
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研究,提高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和销售网络,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虽然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传统和丰富的技艺,但在现代陶瓷制造工艺和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景德镇陶瓷企业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环保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引进,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由于陶瓷制造技艺的复杂性和传统性,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陶瓷制造工作,导致技艺传承受阻。
同时,现代陶瓷制造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工艺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说出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说出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
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大量廉价的陶瓷产品涌入市场,使
得景德镇传统的高端瓷器面临竞争压力。
同时,消费者的
审美和消费习惯也发生变化,对传统瓷器的需求减少,而
更多偏好其他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2.传统技艺与新技术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新的制造技
术和工艺逐渐在陶瓷行业中崭露头角,例如机器生产、喷
绘瓷器的发展等。
而景德镇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与新技术
的冲突导致了技术创新的不足,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瓷业的衰退。
3.管理与市场定位不明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景德镇
瓷业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往往缺乏市场
导向性。
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和灵活运营的能力。
此外,市场定位不
清晰也给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4.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长期以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往往
依赖于对陶瓷原料的开采与利用。
然而,不合理的开采、
高排放的生产工艺和不合规的废弃物处理,导致了环境污
染的问题。
同时,陶瓷原料资源的枯竭也使得景德镇瓷业
面临着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景德镇瓷业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环保措施的推动,逐渐恢复了活力,并在国内外市场中找到了新的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仿古瓷现状中低档仿古瓷比例最高,高档仿古瓷扰乱拍卖市场提起景德镇仿古瓷,人们的第一联想必定是樊家井村。
这片靠近景德镇火车站的弹丸之地,是全国仿古瓷“大路货”云集之所,以中低档次的仿品为主,人们在北京的潘家园、西安的八仙庵、长沙的清水塘都能够寻到它们的踪影。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不足3000人的村落,却有着500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铺,平均6个人就拥有一家作坊,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这些作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自己雇佣工人开的作坊,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把房屋出租给外来老板开的作坊。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类比较清晰,仿各个时期和品种的店铺往往是独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铺、仿清代珐琅彩的店铺、仿民国粉彩的店铺等等,这些店铺和作坊往往雇佣技术熟练的工人。
仿古瓷店铺的分工细化既便于掌握技术和大量生产,且有利产品仿制更到位,还可以避免产品过于接近影响销售。
作坊在生产上也是分工明确,有些作坊专门生产白胎,有些作坊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作坊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这样划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产空间。
除了上述的生产和销售窗口,樊家井还拥有几十家特殊的店铺,即“做旧”加工店,它们是构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产业链中必可少的一环;因为未加做旧的仿古瓷永远只能作为工艺瓷出售,价格亦将大打折扣。
这些店铺由一些做旧修复技术高明的师傅开设,往往是一个人开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拥有的技术和绝活,他们将送来的仿古瓷进行后期加工做旧。
此外,一些不开店铺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离不了的“能人”,他们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画工或写款师,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作坊老板就会关闭街面上的店铺,离开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业。
因为有了名气,他们只用等顾客上门采货。
个中原由,一者是这些老板担心自己的技术被同行窃取,二者或许是他们担心樊家井“大路货”的招牌影响了自己产品的价位吧。
樊家井的中低档仿古瓷面对的是古玩市场的普通大众,收藏者很容易识别其真假,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即便是那些不懂陶瓷知识的正在入门者,花几百元的“学费”,损失还不算太大。
最容易扰乱市场的是那些仿制逼真、价格高昂的高档仿古瓷,其危害程度也最大。
景德镇高仿瓷器集中在凉山树、罗家坞、筲箕坞、莲花山庄等社区,这些区域聚集着景德镇水平最高的古瓷仿制艺人。
其实古瓷仿制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这里的很多人最初也是在樊家井起家的。
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家里作业,雇用优秀的窑头、火工、画师,并且产品采用传统的柴窑烧造——柴窑固然能够保证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费用高昂、占用空间太大、烧造程序复杂,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却步”。
景德镇大部分仿古作坊于20世纪90年代初纷纷采用节约空间、费用低廉、干净易操作的煤气窑(液化气窑)烧制瓷器,往往只有那些资金充足、生产高档仿古瓷器的作坊才会采用柴窑烧造。
高仿瓷也分三六九等。
除了市面上流通的那些价位数千元到数万元的普通高仿瓷外,还有数量极少、价格惊人的顶尖高仿瓷,它们由技术顶尖的高仿大师制作。
今天景德镇大概还有不到20位这样的大师(其中的少部分人在泰国和日本从事仿烧),他们往往是被“包窑”的。
记者了解到,一些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商人,往往会选择其中一位,每年出资数百万元“包窑”,其一年仿烧的产品全部归“包窑方”所有。
一般来讲,这样的顶级作坊一年只生产十几件甚至几件精品,失败的作品全部销毁。
当这部分作品流入市场后,往往会进入大型拍卖会和知名画廊(国内外皆有),冒充真品,单件价格往往高达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揭秘:瓷器仿古做旧到底有哪些手段?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仿古瓷,即指以假充真的仿古瓷。
它由两个步骤构成的,首先是仿制,然后是做旧,二者缺一不可。
仿制主要包括纹饰的仿制、器形的仿制、釉色的仿制、胎土的仿制和重量的仿制;做旧则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制造器物的“岁月痕迹”。
.纹饰和器形的仿制在仿制方面,以纹饰的仿制和器形的仿制相对容易。
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店铺老板往往会花数百元或数千元买一件出土的、已经破损的瓷器,目的是为了仿制上面的纹饰。
除了直接仿画之外,他们还会采用细毛笔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轮廓,然后用透明白纸印出轮廓,再将该纸贴在新的瓷胎上摹,这样往往仿得比较到位。
水平最高的甚至采用电脑三维扫描纹饰,几乎丝毫不差。
器形也是如此。
今天的古瓷仿制者比较起过去的艺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利用各种博物馆图录和图书,并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数据,模仿纹饰和器形,水平高的甚至可以做到惟妙惟肖。
(上述的情况不包含那类出于迎合部分藏家猎奇心理臆造的仿古瓷。
)这里顺便也提醒陶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瓷器鉴定知识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死记硬背上面的纹饰特征和器形特征,必须在市场中多实践多学习,避免按图索骥造成损失。
胎土和釉色的仿制对于利用新原料仿制古瓷的人来说,胎土和釉色的仿制是最困难的;如同模仿一幅书法作品,你可以模仿字形,却很难仿出风格。
胎土的仿制取决于原料的配方,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直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
当上层瓷石出现能源枯竭时,南宋末年,景德镇瓷工在浮梁瑶里乡麻仓村发现了麻仓土,用这土掺和不子(注:念dun zi,特指砖块状的瓷土块)制成的坯性质硬。
后在高岭村发现与麻仓土一样性质的泥土,名高岭土,这是制瓷工艺一大转折。
“二元配方”的制胎法也让景德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
今天景德镇的很多陶瓷作坊为了节约成本,直接购买来自外地制泥厂的原料,在景德镇的南山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制泥厂,用这些原料制作的瓷胎很容易识别真伪。
比较难鉴别的是严格按照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制作的瓷器,然终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尤其是明早中期的瓷胎,由于麻仓土已经消失(消失于明中后期,据说这也是明后期大龙缸屡屡烧制失败的原因),今天已经不可能复制。
而釉色的仿制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不论是青花的钴料,还是釉里红的铜料等,不同时期的产地和配方也有差别。
以青花瓷的钴料为例,从元代的苏泥勃青到明初的石子青,再到成化的平等青、嘉靖万里的回青、天启崇祯的珠明料,最后到清中晚期的洋蓝等等,都因产地的不同而呈色效果各异。
随着很多原料的消失,今天已经仿不出那一时代真品的效果。
当然,釉水的稠稀比例和上釉方式也影响着最终的呈色效果。
至于对重量的仿制则更难,毕竟,对于大部分仿制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机会亲手接触真品实物,所以这一点也不易仿制。
在今天瓷器的鉴别要素中,掌握胎土和釉色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收藏爱好者在刚入门时可以先买一些瓷片标本学习,等琢磨透之后再买完整器,方是正确之道。
.老原料结合新工艺仿制: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旧件新器、复火景德镇仿制古瓷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地下资源,历代的瓷器遗存(不论完整与否)数不胜数。
在当地的古玩市场和跳蚤市场,令人不禁感叹这里出土瓷器之众,尤其大量的瓷片标本,更是初学者的珍贵教材。
记者曾在昌江畔即将消失的吊脚楼一个工地上捡瓷片,不到两个时辰,便收获了十余片明清的民窑青花瓷片,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的景德镇艺人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仿制古瓷上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
这时你鉴别就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了,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等因素。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了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定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老的足、流、底、口、颈等等残缺的出土物,往往被组装在新的瓷器中;这种作伪迷惑性较强,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是否一致。
复火:复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
第二种是指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
.做旧的推陈出新:从氢氟酸到高锰酸钾再到中药前面说的都是仿制的手段。
而“做旧”的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做旧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主。
常见的手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氢氟酸腐蚀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造成出土的效果。
然而这种方式在今天慢慢被淘汰,一方面是容易识别真伪,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档次的提高,收藏群体对品相的要求也在提高,旧的做旧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是做旧的第二阶段,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
传世品由于保护得当,一般不会出现出土器物那种较大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且底胎比较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等特点。
中低档次的仿品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
记者在樊家井一家做旧店里看到一个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据他介绍,加工一个收5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百十元,倒也是一桩好生意。
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做旧手段的师傅数量并不多。
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的店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
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亮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据说,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等等。
其他的表面做旧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烟熏、涂细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现的鸡爪纹,在上釉瓷刚出窑时用小锤敲砸即可仿出。
仿古瓷主导景德镇陶瓷业之根源今天,景德镇的很多仿古瓷作坊都是在亏本经营,尤其是那些低档仿古作坊;即便如此,他们还在坚持生产,原因很简单,生产单纯的工艺瓷亏本更大。
自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大批国有瓷厂倒闭后,很多下岗工人没有生活来源,解脱不掉的陶瓷情结促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继续从事陶瓷业。
然而,单凭个人资金不可能启动规模化生产,根本不可能依靠生产日用瓷赚钱,只有通过生产小成本的工艺瓷这条路,无奈参与人群太多,最终造成市场供大于求。
据当地人介绍,每10家工艺瓷器店中只有2家能盈利。
对小生产者而言,单纯的工艺瓷已难以为继,故而很多人转向利润更高的仿古瓷。
只是仿古瓷也是一件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成正比的产业,小生产者因为资金不足,只能生产低档次的仿古瓷(包括做旧手段也是低成本),每件售价从一二百元到四五百元不等,除去成本所剩无几;他们在下次的生产中会更加削减开支,产品的水平也随之降低。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很多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的排斥态度。
任何一项产业的存在必定有相应的需求,景德镇仿古瓷产业之所以愈演愈烈,跟市场的需求不无关系。
当地一家古玩店的老板曾得意地告诉记者,他手里的一种清康熙松竹梅青花笔筒今年已经卖出了6件,分别被几家拍卖公司以数百元买走,然后分别拍出1万多元;而店里一件乾隆粉彩官窑碗年初在一家拍卖公司拍了8万元,他卖给该公司仅为数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