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优势矿产成矿规律(赵东宏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中秦岭正河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分析

中秦岭正河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分析

海西 期 它是 控 制沉 积盆 地 演化 的 巨型 同生 断裂 ,成矿 物 质沿该 断裂 以热 水喷 流方 式进 入含 矿
地层 。印支一 燕 山期 沿 山一 凤 断裂 发生 强烈 的构 造一 岩浆 活 动 ,为金 矿形 成创 造 了不 可缺 少 的热 动力 条件 [副。正 河金 矿分 布 于 山一 凤 断 裂 南侧 15 4 0k “ . ~ . m,为 该 断裂 长 期 构 造活 动
( E 西j有色地质勘查局72 1 总队, 咸阳 720 ) 100
摘 要 :本 文讨论 了中秦岭 正河 金矿 床 的成矿地 质特 征 ,结合 成 矿流 体 物理 化学条 件 、构 造控 矿作 用 ,提 出 山阳一 凤 镇 深大 断裂是 矿床 的导矿 构造 ,蚀 变矿 化 带受控
于次 级背斜 构造 核部 的轴面 劈理 化 带。其 成矿作 用经 历 了热水 沉积一 变质 变形一 构
成矿 带展 布方 向 与该 背斜 枢 纽 基 本 一 致 ,主 要地 化 异 常和 矿 化 带沿 褶 曲核 部 分 布 。 由此 可 见 ,E 向蚀 变矿化 带受 该背 斜控 制 ,金矿 的形 成 与褶皱 构造 活动有 关 ,褶 皱 ( 部 )是 金 W 核 成矿 的 配矿构 造[ 。在整 个成 矿 过程 中 ,配矿构 造连 接导矿 构 造和容 矿构 造 ,对 含矿热 液 的 8 ] 运移 、沉 淀成 矿起着 配 置作 用 ,从而 构成 一个 完整 的成矿 热 液构造 系统 。结 合 区域成 矿地 质 背 景 ,认 为褶 皱变 形主 要发 生在 印支 期 。
作 者 简 介 :韩 俊 民 .男 ,4 7岁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汉 ) 在 职 硕 士 研究 生 ,从 事 地 质 勘 查 及 管 理 工 作 。 武

秦岭金矿成矿规律

秦岭金矿成矿规律

第8卷第3期2000年6月黄金科学技术G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8,No.3Ju n.2000秦岭金矿成矿规律彭大明(核工业214大队,陕西 城固 723200)摘 要:秦岭地处中国大陆的腹心,既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又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多金属成矿带”。

该研究区金矿资源蕴藏丰富,现已探明工业矿床163处,其成矿类型繁多,具备得天独厚的聚金条件。

秦岭幅员广大,金资源成矿规律明显,五大帚状构造严格地控制着各类金矿的空间定位,有较多地域金的成矿条件可与当今世界诸多巨型~超巨型金矿田媲美,成矿远景极其可观,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必然是黄金工业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秦岭;金资源;第二金库;帚状构造;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2/P61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518(2000)03-0010-141 秦岭黄金地质概论1.1 秦岭疆域及地质背景秦岭地处中国大陆的腹心部位,地理位置处在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地带,大地构造属槽台过度区。

矿业界将它列入“中国多金属成矿带”,黄金学者称为“中部金矿带”(简称“中带”),地学界称之为“秦岭古陆核克拉通地体”。

举世闻名的《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先生,曾在杰作中命名为秦岭—昆仑复杂纬向构造体系,还划分出两个亚带。

秦岭山地东西绵延1300km,东抵华北平原、西接昆仑山,南北宽达数百公里,地跨皖、豫、鄂、陕、甘、青、川七省,面积约40万km2。

秦岭地层齐全,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征,断裂构造多期多次,变质作用强烈,热液活动发育,金的成矿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秦岭北部属华北地台南缘,西秦岭北部是陇山—祁连山褶皱系,秦岭中部的广大地区称为秦岭地槽(或褶皱系),南东部为扬子准地台的北缘,西南部是松潘—甘孜地块(或褶皱系)。

整个秦岭由三大构造层组成:太古宇古老变质岩系为基底构造层,元古宇火山沉积岩是中间构造层,古生界海相沉积岩为盖层。

基于陕西某矿区的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

基于陕西某矿区的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

基于陕西某矿区的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本文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相关交流,首先针对山西秦岭某矿区进行了成矿背景的分析,然后从空间、时间、含矿建造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着手,分析了该矿区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进行了相应的成矿预测。

标签:秦岭造山带;成矿预测;成矿规律秦岭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但是因为秦岭早善待的演化历史过于复杂,同时具备多阶段和多体制的特性,使得针对秦岭早善待的研究存在着许多的分歧。

本文从秦岭地区某矿区出发,从实际层面对该矿区已有的资料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的资料,从个体的角度来推演秦岭造山带中华北南缘构造带的成矿规律,进而为华北南缘构造带地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一、陕西某区域成矿背景某矿区位于陕西省秦岭,属于宝鸡—洛南—栾川断裂带北部的华北南缘构造带的铁铜沟组,其岩层中含铁硅质岩建造发育程度不等,本质为海相火山—沉积地层经受了高级质变作用的产物。

某矿区的火山岩成分主要包括在大陆裂谷和陆缘裂谷环境中形成的中酸性岩和基性岩,包含少量陆缘裂谷环境中形成的古生代深海碎屑岩。

从成矿背景进行分析后笔者了解到,在上古生界,铁铜沟组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以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的石煤、铝土矿、硫铁矿等为主;在中生界,铁铜沟组地层分为三叠系和侏罗—白垩系,三叠系与上古生界类似,同样是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为主,到了侏罗—白垩系,地层因地壳变动变为了三角洲—湖相沉积,同时有碱钙性—碱性火山岩在该时期形成了喷溢,所以造成了同期地层轻稀土富集和高钾等特点。

该地区的侵入岩主要以燕山期的基性和中性岩为主,少量超基性岩为太古宙出露,其岩性以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和绿泥阳起片岩为主,侵入岩经历了较强的混合岩化和变形,同时该矿区的花岗岩具壳源为“S”型,进而促进了该矿区铁矿成矿系统的形成,也构成了成矿的主要物质。

二、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该矿区的主要矿物为韩旺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属于该地区少数几个韩旺铁矿分布的矿区之一。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斯尚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陆块或板块的开裂过程该过程是地幔物质向地壳中转移的作用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其次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基性、超基性及碱性岩浆岩侵入活动。

海相火山活动时期是秦岭地区最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之一。

秦岭造山带中从老至新的火山—沉积建造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秦岭造山带曾经发生多次开裂事件,并对应着一定的构造—成矿旋回,形成具有不同规模和强度的成矿作用。

例如,中、新元古代时期,与张裂过程之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华北地块南缘区(宽坪小洋盆)与扬子地块北缘区(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就有很大差异,后者在规模、强度、范围及矿种方面均明显大于(多于)前者。

二者虽同处开裂过程,且开裂程度及岩石类型也很相近,但成矿特征却如此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幔物质的分布和运动状态有关。

但同样是在华北地块南缘,早古生代时期二郎坪小洋盆张裂过程中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与中、新元古代宽坪小洋盆的开裂时期迥然不同,前者成矿作用与武当—碧口裂陷海槽开裂时期有一定相似性。

晚古生代,张裂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扬子地块北缘的玛沁—略阳—北巴一线。

秦岭地区五个大的开裂—成矿时期中,由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所反映的成矿物质来源并无明显变化,均以幔源为重要特征,这种间隔交替式的成矿演化仅仅反映深部物质运动的某种规律,因此实质上是构造活动强度交替发展在成矿方面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陆块或板块的拼合碰撞过程秦岭地区经历的大规模的碰撞拼合过程主要有三次,分别为晋宁期,晚加里东其—早华力西期和印支期。

拼合碰撞过程是壳—幔物质强烈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成矿物质和成矿作用反映地壳物质运动信息较多。

成矿地质作用主要有花岗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成矿作用。

前两种作用在一定时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由它们共同作用可造就一个矿床成矿系列,最典型的就是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秦岭造山带北部地区与区域变质岩及混合(伟晶)岩化作用有关的稀有金属、蓝晶石、红柱石、白云母、石墨、玉石及金红石矿床成矿系列。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
4.2成矿模式分析
小秦岭金矿田中,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金矿床自上而下可分成三个成矿梯度,不同的成矿梯度具有不同的矿化类型。这是小秦岭地区比较明显的成矿规律,可概括为“一街五巷三层楼”,其中“一街”为主要构造带,“五巷”为与主构造带平行的次级剪切带,“三层楼”为垂向上的蚀变分带或矿化类型分带(戚开静,2010)。
1500 m标高以上矿石类型为多金属石英脉型;500~1500 m标高之间矿石类型为单金属石英脉型;500 m标高以下为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以上高程仅具有一般说明性作用,不同矿区根据不同成矿环境,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上脉型、中复合型、下蚀变岩型”的规律(方维萱,2000)
桐峪金矿区实际生产中,矿化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上述空间范围。Q8号脉西段最深工程控制标高为280 m,矿石类型仍为石英单脉型;Q14号脉在400 m标高矿石类型为方铅矿—黄铁矿石英脉型。目前矿区实际生产中所揭露矿石类型以金—多金属硫化物—脉石英型和金—黄铁矿—脉石英型为主,蚀变岩型少见,因此推断,桐峪金矿区深部可能还存在着第二、第三矿化类型。
区域构造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区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太要断裂,矿区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小河断裂,矿区中部为杨砦峪—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斜,三条区域性构造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本区发育大量韧—脆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总体上,矿区中部构造及石英脉发育较为密集,而四周较为稀疏,形成了由背斜倾末端及轴部向四周辐射的模式。
4成矿潜力分析
4.1构造成矿分析
深部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往往伴随有液压致裂作用,致使先期形成的各类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成为较好的容矿、控矿构造。含矿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温度—压力梯度,即具有较大的液压致裂作用,一旦溶透或致裂而贯通某一主要构造剪切带时,就会降温降压、冷却结晶(燕建设,2013)。本区有数百条矿脉,而其中Q8和Q12号脉的金储量占据了全矿区金储量的80%以上,显然是因为含矿流体贯入主要剪切带后,由于液压致裂作用,含矿流体温度—压力迅速降低,流体结晶成矿,因而,其他矿脉的含矿率就比较低。由此可以推断,本区找矿,区其他地区上实现找矿突破。

北秦岭花石山地区金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北秦岭花石山地区金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82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北秦岭花石山地区金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黄 涛(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摘 要:研究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北部,属花庙-利桥金成矿区。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草滩沟群,以海相沉积及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中等变质绿片岩系分布较广,含金背景值高,是区内金矿富集的重要物源基础。

加里东至华力西期均有岩浆侵入活动,花石山金矿产于华力西早期党川二长花岗岩和熊山沟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体之间。

区域断层构造发育,矿区分布于南部近EW向黄家坪韧性剪切带与北部近EW向党川脆性断层之间地带;区内次级NW向至近SE向脆性断层也十分发育,控制了该区金矿体的产出形态及规模。

通过研究对比,总结了区内金矿成矿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图。

在花石山金矿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区金矿预测要素表,建立了预测模型。

关键词:北秦岭;花石山;金矿;成矿规律;成矿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7-0082-3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prognosis of gold deposits in Huashi Mountain area,North QinlingHUANG Tao(The First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ansu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Tianshui 741020,China)Abtrac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Caledonian fold belt, North Qi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the huamiao-liqiao Sung Kim mining area. The main outcrops in this area are Ordovician caotangou group, and the middle metamorphic greenschist series, mainly composed of marine sediments and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ave high gold-bearing background values,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source basis for gold enrichment in this area. The Huashishan gold deposit occurs between the early danchuan monzonite granite and the Xiongshangou porphyry syenite granite. The regional fault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the mining area is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huangjiaping ductile shear zone near EW in the south and the Dangchuan Brittle Fault near EW in the north, the occurrence form and scale of gold orebody in this area are controlled. Based on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the metallogenic factor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are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etallogenic model map of gold deposits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Huashishan gold deposit, a table of gold deposit prediction factors and a prediction model are established.Keywords: North Qinling;Huashi Mountain;gold mine;Metallogenic regularity;Metallogenic prognosis收稿日期:2023-06作者简介:黄涛,男,生于1981年,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地质调查。

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构造背景

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构造背景

矿床地质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构造背景*武广1, 2,陈毓川3,李宗彦2,杨鑫生2,刘军1,乔翠杰2(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 河南省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灵宝472500;3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东秦岭钼矿带是世界第一大钼矿带,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金矿区的第二大黄金产区,东秦岭地区除了上述的钼、金传统优势矿种外,近几年在栾川县南泥湖矿田、洛宁县铁炉坪矿田和汝阳东沟矿田又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前人对该区矿床成矿系列已有研究(陈毓川等,1994;李厚民等,2008),但对成矿系列和亚系列划分及成矿构造背景方面仍存在分歧。

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和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原则(陈毓川等,2006),将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划分为1个矿床成矿系列,即,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Mo(Re)、W、Nb、U、Fe(V、Ti)、Au、Pb、Zn、Ag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5个成矿亚系列,即,(1)与中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亚系列、(2)与晚三叠世碱性岩有关的钼稀土等矿床成矿亚系列、(3)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深源浅成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钼(钨)银铅锌(金)成矿亚系列、(4)与早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以金为主的矿床成矿亚系列和(5)与早白垩世晚期铝质A型花岗岩有关的钼铅锌成矿亚系列。

现将各成矿亚系列产出的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式、矿床类型和主攻矿种简述如下。

1 与中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亚系列该成矿亚系列金分布在小秦岭地区。

早三叠世期间,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碰撞,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发育韧性剪切带,成矿热液沿着剪切带上升,萃取富金的太华群基底岩石,形成以金为主的热液脉型金(钼)矿床,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

该成矿系列中划分出2个矿床式,即,大湖式、潼峪式。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摘要:秦岭造山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其印支期的成矿作用长期受到忽视,但事实表明,印支期的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强烈,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目前已经发现了碳酸盐脉型、造山型和斑岩型钼矿床,卡林型—类卡林型、造山型和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等多金属矿床,其中部分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了燕山期的影响。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成矿类型1.简介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造山带,属夹于华北与扬子两大克拉通地块间一巨大的东西向复合型造山带(张国伟,1987)。

其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为陆内变形。

印支期,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剧烈,其成矿作用受到了构造的控制,也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

然而,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长期被忽视,但最近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多种类型的矿床(陈衍景,2010),这表明印支期秦岭地区成矿作用强烈,找矿潜力较大。

重视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区域构造背景介绍秦岭造山带是长期分隔华北与扬了两陆块的分界线,具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整体构造格局表现出“三块两缝”的特征(图1),“三块”为三个陆块,即华北地块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两带”为主缝合带,即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

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北以宝月-宜阳-鲁山-淮南断裂为界,南以阳平关—城口—房县—襄广断裂为界。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