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方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②
火山锥
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由 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 山砂、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组成 ) 的山体。形态主要有锥状火山、盾状火山 和低平火山等三种。火山锥的形态与喷发 的熔岩性质有关。
2、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 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 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 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 290平方千米。
③ 断层谷 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 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 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 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 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
平面特征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不 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 “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 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当平移断层切过多条老河谷时,它们都会被截断和发 生位移,但都会在断层线上共同发育出一段新的断层谷, 这段谷地沉积物年代较新,谷地两坡的地貌如阶地等也与 老河谷相异。
② 断层线崖
在断层崖形成后,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的场合下, 河流侵蚀作用和其他风化作用及剥蚀作用进行下去,一 条断层崖的上部可以被改造成为一些彼此分离的剥蚀丘 陵或山岳,以至断层崖的形态荡然无存;而其下部则可 以被保存于冲积物和其他松散堆积物的掩埋之下。断层 崖地形于是消失。
当断层运动再度活动,重新使断层的一侧地形相对 升高,一侧相对降低时,则在原剥蚀残留形态的基础上, 重新形成崖的形态特征,称复活的断层崖。 当断层崖两侧由于构造上升运动相对于周围地区升 高时,复盖断层崖的沉积物被河流和其他剥蚀作用所破 坏,被埋藏的断层崖被剥露出来,形成剥露断层崖。剥 露断层崖是一种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 成的剥蚀(侵蚀)构造地形, 叫做断层线崖。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a切割b过渡c掩埋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是研究在第四季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科学。
地貌学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含有丰富的地址信息。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研究任务:1.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
2.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
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
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
4.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
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
6.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
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第四纪下限的依据1.冰川活动由于气候的变冷在中低纬度的山岳地区发生了冰川活动,出现了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
气候变冷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是频繁交替的,至少有几十次气候变冷事件。
2.动物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无脊椎动物在第四纪时期演化的阶段性不明显。
3.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人类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
4.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沉积地层非常发育,这与老地层有显著的不同。
由于第四纪相对上新世有显著的环境变化,那么在陆相沉积中也有反映。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2.50 Ma B.P. 主要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全新世Qh。
更新世又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气候旋回一次冰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
冰期是第四季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主要特征:1.冰川扩展在冰期时,高纬度的冰川向低纬度推进,高山的冰川向低海拔扩展,陆地上的冰量可以温暖时期大几倍。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一、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1、在普查勘探砂矿中,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占有很大的地位。
在普查勘探砂矿时,就需要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砂矿形成的条件,含砂层的岩性、成因及其地貌特征,砂矿富集与区域第四纪、地貌发展的关系,从而正确评价砂矿,并阐述其与原生矿的联系。
在区域地质测量工作中,地质,第四纪地质工作同样也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区域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资料是为多种实践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基本资料之一。
2、地貌、第四纪地质工作,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之一。
大量地下水赋予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之中,许多大型工程建立在第四纪沉积物和一定地貌形态之上。
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分布、岩性、厚度和成因,对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水质、水量和运动规律有直接影响;与土层的工程力学性质也有很大关系。
总之,在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工作时,要求首先研究第四纪地质、地貌条件。
另外,农业、环境保护等等也需要有一定的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知识。
3、其他方面农业、环境保护、地震研究、测量、军事、航片和卫片解释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学知识。
二、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的定义和含义是什么?地貌学就是研究地表地貌的科学,地貌学主要是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和分布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第四纪地质学是在以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配合着研究发生于第四纪时期内的各种事件,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第四纪有机界的发展,第四纪矿产,和第四纪地质年表拟定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次恢复第四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和构造运动,从而阐明第四纪时期地壳发展规律。
三、风化作用对地貌的主要影响在于——,风化壳和古土壤的意义是什么?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揭开了外力作用的序幕,为其他外力地质作用的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加速了大陆地形的改造和各种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①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
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 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 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 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 造地貌。
②
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 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 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 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 貌倒置。
③、崖壁和峡谷地貌
④、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2、 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 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方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建筑;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
(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进一步剥蚀,构造阶地—方山阶段;4、沟谷变宽,被剥露出来的坚硬岩层形成方山;5、尖山阶段;6、剥露构造平原阶段。
构造平原/高原:形态特征:顶部平坦,面积巨大。
形成机制(过程):隆升—剥蚀。
构造阶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阶梯状地形。
特点:①由水平岩层组成;②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③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④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形成过程:地壳上升,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后侵蚀加快,坍塌,沟谷扩大加深……构造阶地。
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
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
丹霞地貌: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
主要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剥露构造平原: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
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升形成山地。
2、挤压构造盆地:1)形态特征:狭长的压缩盆地,边界常常锯齿状2)形成机制——强烈水平挤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收缩3)结构:结构复杂,内部有很多次级隆升与沉降单元。
3、拱曲上升与阶地变形:伴随着山地的拱曲上升,河流阶地一般发生拱曲变形。
形态特征:背形隆起或穹窿形隆起。
形成机制:水平挤压或向上的垂直应力作用使局部上升。
阶地纵剖面图的绘制:当河流弯曲时,选择一个平行河流总体流向的方向作为剖面方向,然后,将河床、河漫滩、阶地的高程投影到纵剖面图上,就得到阶地纵剖面图。
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剥蚀而形成。
1、背斜山和向斜谷:形成机制:水平挤压或垂直力作用,形态特征:狭长的山体和谷地。
2、向斜山和背斜谷:形态特征:狭长的山体与谷地,形成机制(过程):背斜顶部受挤压而形成节理,易风化剥蚀,形成背斜谷;向斜不易风化剥蚀,形成向斜山。
3、单斜构造: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到剥蚀,其中任何一翼便成为单斜构造。
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
岩层倾角oo一般小于35。
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
岩层倾角一般大于35。
4、受褶曲构造控制的河谷:按河流流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①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②次成河:地表岩层遭受侵蚀,软弱岩层形成负地形,这种沿软弱岩层发育的河流,称次成河,次成河一般为顺向河的支流;③逆向河:次成河下切侵蚀后,逆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④再顺向河:原始构造被破坏后,沿着新露出的坚硬岩层层面发育的河流。
穹隆构造地貌: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形成: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的沉积岩中,或岩浆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盐丘: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中形成的穹隆,由底劈运动形成的一种穹隆构造,核部为可塑性岩盐、石膏、粘土岩,受剥蚀后常常发育成谷地断层构造地貌:1、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山地。
(图ppt02第15页)。
2、断陷盆地:受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图ppt02第17页)。
形成机制:①水平拉伸或挤压②剪切拉张断陷盆地③拉分盆地④复杂断裂束走向滑动。
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
形成机制:1)断层崖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4)断块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4、断层谷: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形态特征:狭长的谷地,形成机制:河流沿断层或断层破碎带侵蚀。
火山和熔岩地貌:火山:是由地下岩浆或碎屑物喷出地表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1、火山锥:地下深处的岩浆或碎屑物喷出地表,堆积所形成的一种锥状地形。
分为:①碎屑锥②熔岩锥③混合锥④熔岩滴锥。
2、火山口(火山口湖):形态特征:锅形洼地,形成机制:喷火口或火山口陷落。
3、火山弹。
4、火山盾: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盾形丘陵。
5、熔岩平原(高原):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坦地形。
6、熔岩垄岗:熔岩沿地表流动形成长条形的垄岗地形。
7、熔岩隧道:熔岩表面下的一种窄长的通道。
8、熔岩堰塞湖:熔岩溢出后向低处流动,常阻塞河谷,形成熔岩堤坝,坝上游积水成湖。
侵入岩体构造地貌:埋没于较松软岩层之下的侵入岩体,经长期剥蚀出露在地表,但基本保持原始的侵入体形态。
1、岩席平原:当海拔超过500m时,称岩席高原;若被切割,可形成岩席台地。
2、岩盘丘陵:当海拔为200-500米时,岩体出露地表,围岩剥蚀,形成的丘陵地貌。
3、岩墙山脊:岩墙的围岩经风化剥蚀出露地表形成的地形。
4、岩株山:小规模的侵入体形成岩株山。
5、岩基山:规模巨大的岩基,其围岩被风化剥蚀出露地表形成的山地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影响因素: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残积物与风化壳: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与残积物为同义词。
残积物的特征:1、残积物岩性:由原岩岩屑、残余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1)原岩岩屑:包括岩块、角砾到粉砂级颗粒,风化越深,细粒越多,物理风化达到粉砂为止。
2、风化残余矿物:矿物的生成环境与地球环境的差异越大.其抗风化能力越低。
3、地表新生矿物:包括原生矿物风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主要是粘土矿物和胶体矿物。
残积物的结构构造:由于风化作用具有从地表往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弱,近地表风化强烈,物质迁移流失多,原岩改变明显等特征,残积物显示分层(带)现象,各层之间里逐渐过渡状态,无明显分界,更无沉积层理。
热带砖红土剖面为例:1、全风化带:主要是原岩全风化为高价铁染红的粘土(从铁质铝土矿亚带、砖红壤亚带到高岭土残积层亚带),通常以高岭土为主。
2、半风化基岩带(又称腐岩):是地下水通过裂隙进入岩石一定深度,使岩石沿裂隙风化成泥质产物,裂隙间原生母岩的外观呈块.砾状。
3、未风化基岩带:保存原岩岩性、结构、构造特征,但上部有从风化淋滤下来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硅质的渗滤物,是次生富集矿形成地带。
残积物厚度和产状:一般保存在平坦分水岭和缓坡上,其顶部平坦,下界起伏不平,厚度变化大,产状极不规则。
残积物(风化壳)类型:1、岩屑型残积物:在寒冷的高纬、高山冻原带,以冻融风化为主,岩石物理风化速度较快.化学风化轻微。
它以岩屑为主,上部强烈风化成含砾砂土或细粒砂土,下部变为粗角砾,最下部过渡为风化裂隙发育的基岩。
2、硅铝—碳酸盐(或硫酸盐)型残积:干早区(荒漠)或温带半干旱区(草原),以温差(热胀冷缩)风化为主,岩石破碎成土状,化学风化早期析出的碱金属等元素与酸根结合,形成钙质残积物。
以含细角砾的细粒土为主。
分层不清楚,厚度不大。
3、硅铝粘土型残积物(高岭石型风化壳):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化学风化为主。
以形成多种粘土矿物为特征,并形成少量次生氧化铁和氧氧化铁矿物。
以高岭土矿物为主,蒙脱石次之,被高价铁染成红色剖面,分层不很清楚。
4、铁铝型残积物(砖红土风化壳):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较彻底,硅酸盐矿物全部分解,转变为以次生铁、铝矿物和高岭石粘土矿物为主的砖红土风化壳。
化学元素析出后除部分易迁移元素(K、Na、Ca、Mg)流失外,Fe、Al及部分Si则形成氧化物、含水氧化物(水铝石、赤铁矿、褐铁矿等),厚度几十米到百米,风化时间长,分层清楚。
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岩石表层物质,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