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合集下载

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要点

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要点

张应力7、逆掩断层与冲断层:逆掩断层指断层面倾角小于冲断层指高角度的(倾角大于8、地堑地垒45度的逆断层。

45度)的逆断层。

9、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断层组合曾发生垂直运动和水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5*3=15分1、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3、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4、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5、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6、变形椭球体:压、张、剪应力中的一种可使圆(球体)变为椭圆(椭球体)。

a、沿断层两盘的位移是由于洋脊的继续扩张,运动方向与洋脊错开的方向相反,而一过洋脊轴,两盘位移方向如错即改为同向以至同步。

b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被错开的洋脊之间的距离不一定增加,可以保持不变。

岸的增加快一些,因 岸,构成两个横向环呈微微下凹形,两岸部分12、 双向环流:1) 底部汇合型:浅水时,平直河道河床中部的水量比靠近两 此浅水期河床横向水面呈上凸形,表层水流从河床中部流向两 流系统2) 底部辐散型:枯水时,平直河段河床中部流速较大,水面 表层水流流向河床中部,构成表层汇聚,构成底部辐散型环流13、 河漫滩: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 14、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堆积(推移质),代表河床发育早期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的晚期堆 积。

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河流沉积分为河床相和河漫滩相两大相,前者由河床水流形成,因水流动力较 强,其沉积颗粒一般较粗,从主流带向两侧,颗粒由粗变细。

河床不断摆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河漫滩,因滩 面上水深很小,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细砂、粉砂、粘土等细粒物)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 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15、 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6、 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包含了许多分支领域。

其中,地质与地貌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地质学关注地球内部结构、岩层和地壳运动等,而地貌学则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面造成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矿物、岩层等地质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变动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岩石与矿物学岩石与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成分、构造和性质,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判断地下岩层的变化情况。

1.2 岩层与地层学岩层与地层学研究岩层地层的分布、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可以推测古生物的演化过程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1.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等现象。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理解地壳运动的机制和地震的发生规律。

1.4 沉积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与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界中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

二、地质现象对地貌的影响地质现象是地形地貌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过程会造成不同的地形特征。

常见的地质现象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2.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包括构造抬升、地壳变形和断裂错动等。

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化包括山脉的抬升、地表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

2.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向地表释放的一种现象。

火山形成的火山喷发物质在地表堆积形成火山锥体,而喷发物质的不同特性会影响火山的形态。

2.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会引起地壳的震动和位移。

地震活动可以导致地表的地貌改变,如断层和岩石的破裂等。

三、地貌的分类与形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地形特征,地形是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侵蚀、运输、沉积和岩溶作用,主要影响地表。
2-6相对质地年代
-绝对年代: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来精确测定岩石的年龄。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学原理和化石内容来比较岩石的相对年龄。
第三章:矿物
3-1矿物及元素
-定义:矿物是自然发生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特定晶体结构的无机固态物质。
7-2地表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表水通过裂隙和节理渗入岩石,溶解岩石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主要形态:
-溶沟和石柱:水流沿岩石表面侵蚀形成沟槽,残留的岩石形成石柱。
-溶坑和天然井:局部岩石溶解形成凹陷,深部岩石溶解可形成天然井。
-岩溶平原:广泛的岩石溶解和塌陷形成平坦的地面。
7-3地下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下水在岩石中溶解和运移,形成地下河道和洞穴。
第十章:冻土地貌
1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定义与形成:冰川是由积累的雪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和运动形成的巨大的冰体。
-冰川类型:包括山地冰川、冰盖和冰架等。
-冰川运动:冰川通过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底部的滑动来运动。
10-2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冰川通过磨蚀和拔蚀作用侵蚀基岩,形成冰蚀地貌。
-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产生的岩石碎片被冰川携带,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进一步破碎。
3-3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描述矿物新鲜表面的颜色,是识别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比颜色更固定,是鉴别矿物的可靠特征。
-硬度:矿物抵抗划痕的能力,按照摩氏硬度规模从1到10进行分级。
-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可以是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等。
-晶体形态:矿物在不受外界限制时生长成的几何外形,如立方体、六角柱等。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使学生掌握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的科学。

2.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岩石、矿物、化石等地球物质组成的研究。

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结构的研究。

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的研究。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表形态的研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质地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质地貌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现象地点。

4. 考察工具:地质锤、罗盘、测量尺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第5-8课时: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9-12课时:岩石、矿物、化石等地地球物质组成的研究。

第13-16课时:地壳、地幔、地核等地地球结构的研究。

第17-20课时: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的研究。

第21-24课时: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表形态的研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地貌学: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2、内力,外力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地貌学研究内容(6个)填空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4、第四纪特点(5点)(1) 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另外,这些沉积物与现代地形关系十分密切。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第四纪的构造运动(2)第四纪古气候(3)第四纪生物界(4) 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成因类型(5)第四纪海平面变化6、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第三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学的基本问题(7个),地貌形态测量的3个指标(高度,坡度,地面切割程度)填空8、地貌成因(必考)3个方面,顺构造,逆构造地形,地壳运动分垂直运动,水平运动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9、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人工活动)填空10、地貌分带性(垂直分带,纬度分带)填空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降低,也随着绝对高度而递减。

前叫气候纬度(水平)分带,后叫气候高度分带(垂直分带)。

11、地貌年代分(地貌相对年代,地貌地质年代)填空12、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继承性)填空13、滑坡,滑坡要素,滑坡形态特征(会填图)14、滑坡影响因素(7个)(一)岩性:软弱层、松散堆积,泥、页、板岩,煤层、粘土、黄土(二)构造构造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三)地貌:山间谷坡,河、湖、海岸坡(四)气侯:暴雨、长期降雨、融雪(增重、润滑)(五)地下水(增重、润滑、浮托)(六)地震:诱发作用(七)人类活动:破坏天然平衡15滑坡治理}这个10分(排、挡、减、固)夯填、排水、护坡、减重、支挡等许多整治滑坡的有效方法。

地貌学及第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

(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D.产状E.沉积体形状(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B.间接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B、无机气候标志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作者: ————————————————————————————————日期:ﻩ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

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58.风成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59.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堆积在洪积扇前沿的黄土。

60.黄土塬:有黄土组成的范围很广的平坦高地,四周被沟谷的沟头所蚕食。

61.黄土墚:由两条平行沟谷分割的长条状的黄土高地。

62.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峁与峁之间为第十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

63.雪线:在地球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这一高度界限称雪线。

64.漂砾:呈固体搬运,搬运力强,能将巨大的岩石搬至远处,这种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

65.冰碛:冰川肢解堆积的物质。

66.冻融:是指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在气温周期性的正副变化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使图层反复冻融,导致土体或岩层破坏、扰动和移动等现象。

67.海蚀崖:海浪反复作用是海蚀穴加深扩大,使上部崖岸悬空失去支撑而发生崩落,形成向海成陡斜或垂直的悬崖。

68.海蚀穴:在岸边陡崖下部,波浪作用线附近形成呈带状继续分布的龛状凹穴。

69.海蚀洞:海蚀穴经一步发展,两侧海蚀穴联通后形成海蚀洞。

70.深水波:波要素在波浪传播过程中不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

一般指水深大于1/2波长的海域中的波动。

71.浅水波:波要素在波浪传播过程中受水深影响的表面波。

一般指水深小于等于1/2波长的涌浪。

72.激浪:破浪涌向海岸,拍击海岸,称为激流。

73.构造湖: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凹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74.堰塞湖: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的河流。

75.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76.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77.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即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78.震级:按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确定的等级标准。

79.裂度: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80.海啸: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

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其类型如何划分?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类型?(1)地质作用:是指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地质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短暂而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海啸等,也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岩石风化、海陆变迁、山脉隆起等。

前者易于察觉,后者难以发现。

就最终结果而言,猛烈的地质作用固然可以立即产生明显的后果,而缓慢的地质作用只要长期持续进行,同样可以产生甚至更为显著的后果。

(2)按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五大类,要求了解各类的代表矿物以及七类最重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和方解石、白云石的化学组成及主要鉴定特征。

(1) 矿物的五大类及其代表矿物:①自然元素:自然铜、自然金、金刚石。

②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

③卤化物:岩盐、萤石。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石英、赤铁矿、褐铁矿、铝土石。

⑤含氧类:正长石、橄榄石、高岭石、绿泥石、硬石膏、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

(2)七类最重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正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橄榄石、方解石。

(3)方解石和白云石:①方解石(CaCO3):3组解理完全,集合体多样;性脆;硬度3;相对密度2.72;遇冷盐酸强烈气泡。

②白云石(CaMg(CO3)2):3组解理;硬度3.5-4;粉末遇冷稀盐酸微气泡。

3.如何通过矿物的性质,肉眼鉴别矿物?(1)矿物的形态:①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性、三向延长型)②双晶③集合体形态:显晶质集合体(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片状、板状、鳞片状集合体,粒状集合体,晶簇,树枝状集合体,)隐晶及胶状集合体(分泌体,结核体,鲕状及豆状体,钟乳状体,土状集合体)(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相对密度,硬度,解理与断口。

(3)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磁性,放射性,发光性。

4.岩浆岩是如何分类的?岩浆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及产状特征有哪些?(1)分类:(P45表)①按SiO2含量,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性岩类;②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