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机系统及安全
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

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人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故,这些事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机系统事故及其原因。
1. 操作失误:操作失误是人机系统事故的常见原因。
例如,操作员可能会误操作按钮或者选择错误的参数,导致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运行出错。
操作失误可能是由于缺乏培训或经验不足,也可能是由于疲劳、分心或者压力过大导致的。
2. 设备故障:设备故障也是人机系统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
设备故障可能是由于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者设备老化引起的。
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系统停止运行或者运行出错,从而引发事故。
3. 系统缺陷:系统缺陷是指人机系统设计或者软件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者缺陷。
系统缺陷可能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或者出现逻辑错误,从而引发事故。
系统缺陷可能是由于设计不完善、测试不充分或者编码错误引起的。
4. 通信故障:人机系统中的通信系统起到了连接各个设备和模块的重要作用。
通信故障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输错误或者丢失,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通信故障可能是由于硬件故障、网络故障或者配置错误引起的。
5. 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人机系统的运行环境可能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例如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或者恶劣的工作条件等。
这些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通信中断或者操作困难,从而引发事故。
为了减少人机系统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重操作员的培训和经验积累,改进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加强系统的测试和检测,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要考虑并应对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
只有综合考虑人因、机器因和环境因素,才能有效降低人机系统事故的风险。
人机系统事故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它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中断以及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改进。
首先,操作员的培训和经验积累是预防操作失误的关键。
操作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且具备正确的操作思维和应急处置能力。
无人机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无人机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无人机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是指针对无人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无人机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信链路安全风险:无人机系统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控制和数据传输,这种无线通信链路容易受到干扰和攻击,比如无线信号窃听、干扰和劫持等,从而导致无人机系统的失控或者被攻击者操纵。
2. 飞行控制系统安全风险:飞行控制系统是无人机的核心控制器,一旦飞行控制系统遭到攻击或者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无人机失控或者坠毁。
因此,对飞行控制系统的安全进行评估和防护是十分重要的。
3. 导航系统安全风险: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包括传感器、导航软件和地面站等,这些组成部分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攻击和故障。
例如,导航传感器被干扰或损坏,导航软件被恶意篡改,地面站被入侵等,都可能导致无人机的导航出现错误或异常。
4. 数据安全风险:无人机系统中的数据包括飞行记录、影像数据等敏感信息,这些数据的泄露或者篡改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
因此,对无人机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保护和加密是关键的安全措施之一。
5. 隐私风险:无人机使用广泛,涉及面广,可能在无人机活动的过程中侵犯他人的隐私。
如果无人机系统的隐私风险得不到
有效管理和控制,就会引发人们对无人机系统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无人机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无人机系统的通信链路、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据和隐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确定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无人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学术界和产业界纷纷加大研究力度,致力于解决无人机信息安全问题,提高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开展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本文旨在对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做一综述,系统梳理无人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现状、技术措施、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无人机信息安全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无人机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完善,保障无人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1.2 研究意义无人机信息安全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工具和应用载体。
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威胁。
无人机信息安全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民众安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让其成为恐怖袭击、间谍窃密等恶意行为的潜在工具。
研究无人机信息安全可以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些潜在威胁,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2. 保护隐私权:无人机信息收集能力强大,可能对个人隐私造成侵犯。
研究无人机信息安全有助于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机制,保护个人隐私权。
3.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无人机已经在农业、物流、测绘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升行业信任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无人机信息安全问题,不仅是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更是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研究意义】的探讨将有助于引导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1.3 研究目的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前无人机系统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以保障无人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对无人机信息安全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的安全技术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还可以对未来无人机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挑战进行预测和分析,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指导和借鉴。
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评估无人机在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

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评估无人机在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1. 引言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无人机)作为一种具备自主飞行能力的飞行器,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安全和隐私方面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报告对无人机在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无人机安全问题2.1 无人机操控安全由于无人机需要通过遥控器或者预设的飞行路径进行操控,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
黑客可能通过干扰无人机和遥控器之间的信号传输,破坏通信链路,导致无人机失去操控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厂商应采取更加安全的通信协议和加密手段,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无人机飞行安全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遭遇恶劣天气、飞行器故障或者人为干预等问题,可能导致飞行事故发生。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无人机应搭载多重传感器,如气象传感器、云台传感器等,实时监测气象状况和飞行状态。
同时,对无人机进行自动飞行路径规划和动态避障算法的研究,可以提高无人机的安全性。
2.3 无人机系统安全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本身以及与之相连的服务器、传感器等组件。
这些组件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黑客可能通过入侵服务器或者传感器,控制无人机完成非法行为,如监控他人隐私、进行恶意攻击等。
为了保障无人机系统的安全,厂商应加强服务器和传感器的安全性设计,并定期进行安全漏洞的修复和升级。
3. 无人机隐私问题3.1 隐私侵犯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监视和拍摄,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为了保护公众的隐私,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擅自侵犯他人隐私。
3.2 数据泄露无人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飞行数据、图像等信息。
这些信息如果遭到黑客入侵或者意外泄露,可能对个人和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保护相关数据安全,无人机应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和加密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分析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

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分析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无人机安全分析报告一、引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无人机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本报告旨在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以评估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能。
二、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电机和舵机等组件,而软件部分则涵盖了飞行控制算法和遥控系统等。
1. 传感器传感器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至关重要,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飞行控制系统。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气压计和GPS等。
在安全性方面,传感器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对于保证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2. 电机和舵机电机和舵机是实现无人机飞行的关键部件,它们通过电源和控制信号来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和飞行。
在安全性方面,电机和舵机的性能可靠性和故障检测能力直接影响到无人机的飞行安全。
3. 飞行控制算法飞行控制算法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根据传感器数据和飞行任务要求,计算并生成控制指令,实现无人机的稳定、精确飞行。
在安全性方面,飞行控制算法的正确性、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4. 遥控系统遥控系统是无人机与地面操作员进行通信和控制的桥梁,包括遥控器和接收器等设备。
遥控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保证无人机的安全操作和飞行至关重要。
三、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1. 硬件安全性评估硬件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电机和舵机的性能可靠性、以及遥控系统的传输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
评估过程中,可以进行传感器校准和定期检查来确保其准确性和鲁棒性;对电机和舵机进行负载测试和故障检测,以确保其性能可靠性;同时,对遥控系统的信号传输进行干扰测试,以验证其传输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

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引言随着各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机交互系统越来越普及。
当我们使用数字产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家电等设备时,我们会注意到这些设备对其用户的便利程度和易用性越来越高。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也越来越常见。
因此,对人机系统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讨论人机系统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人机系统的安全风险人机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是指存在任何可以被未经授权或非法获取、窃取、篡改、破坏和干扰用户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行为。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机系统安全风险如下:1. 数据隐私泄露数据隐私泄露是指未经授权披露个人敏感信息、个人财务信息、商业敏感信息等。
例如,当您使用某应用程序时,该应用程序可能会收集包括您的姓名、居住地、性别、年龄、电话、地址、银行账户等私人信息。
2.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指一类针对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软件程序的有害代码。
它们可用于破坏或从计算机系统窃取数据或资源等。
常见的恶意软件类型包括病毒、木马、蠕虫、广告软件以及间谍软件。
3. 网络钓鱼网络钓鱼是指攻击者利用假冒的电子邮件、SMS短信、社交网络欺骗、虚假网站或其他方式,欺骗用户提供密码、帐号或敏感信息等方式。
4. 缺少安全更新许多用户不及时更新软件,因此其安全漏洞得不到修复。
此时,攻击者可以轻易地从这些漏洞中甚至可以获得系统管理员权限。
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为避免人机系统的安全风险,如何设计和实现人机系统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设计要点:1. 用户身份验证用户身份验证是人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开发者可以使用密码、指纹识别或其他身份验证工具,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拥有的数据和应用程序。
此外,应该为弱口令或重复口令的用户提供警告,并鼓励他们使用复杂和唯一的密码。
2. 数据加密用户敏感数据必须进行加密,包括数据在传输和数据在存储的时候。
只有当数据加密时,才能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安全人机工程学4

(3)自动化人机系统
图4-3 自动化人机系统
3、 按人机结合方式分类为:人机串联,人机并联和 人与机串、并混联三种类型,见图4-4
图4-4 人与机的结合方式
二、人机系统的功能 四大功能:信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和执行等, 其关系如图4-5所示
图4-5 人机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l、机械的组成
机械的安全特性
一、机械的组成及在各状态的安全问题
机器的种类繁多,形状大小差别很大,应用目的也各 不相同。 从机器最基本的特征入手,得出机器组成的一般规律: 由原动机将各种形式的动力能变为机械能输入,经过 传动机构转换为适宜的力或速度后传递给执行机构, 通过执行机构与物料直接作用,完成作业或服务任务, 而组成机械的各部分借助支承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 其组成结构如图4-6所示。
二、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和机理 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器零件、工具、工件或飞 溅的固体、流体物质的机械作用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 物理因素的总称。 机械危险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挤压、剪切、切 割或切断、缠绕、吸入或卷入、冲击、刺伤或扎穿、 摩擦或磨损、高压流体喷射等。机械的危险可能来自 机械自身、机械的作用对象、人对机器的操作,以及 机械所在的场所等。 机械危险的伤害实质,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 非正常做功、流动或转化,导致对人员的接触性伤害。 无论机械危险以什么形式存在,总是与质量、位置、 不同运动形式、速度和力等物理量有关。
( 6 )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过热和过低温度等指标, 都必须控制在低于产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的允许指标, 防止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危害。 (7)有可燃气体、液体、蒸汽、粉尘或其他易燃易 爆或发火性物质的机械生产设备,应在设计时考虑防 止跑、冒、滴、漏,根据具体情况配置监测报警、防 爆泄压装置及消防安全设施,避免或消除摩擦撞击、 电火花和静电积聚等,防止由此造成的火灾或爆炸危 险。
无人机飞行操作安全与作业指导书

无人机飞行操作安全与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无人机飞行操作安全概述 (3)1.1.1 无人机飞行操作安全的重要性 (4)1.1.2 影响无人机飞行安全的因素 (4)1.1.3 无人机飞行操作安全措施 (4)1.2 无人机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 (4)1.2.1 符合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 (4)1.2.2 结合无人机实际应用需求 (4)1.2.3 突出安全性和实用性 (5)1.2.4 简洁明了、易于更新 (5)1.2.5 强化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 (5)第2章无人机基础知识 (5)2.1 无人机分类与功能参数 (5)2.2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操控方式 (5)2.2.1 飞行原理 (6)2.2.2 操控方式 (6)第3章飞行前准备 (6)3.1 飞行计划与任务审批 (6)3.1.1 编制飞行计划 (6)3.1.2 任务审批 (7)3.2 无人机检查与维护 (7)3.2.1 无人机检查 (7)3.2.2 无人机维护 (7)3.3 飞行场地与环境评估 (8)3.3.1 飞行场地选择 (8)3.3.2 环境评估 (8)3.3.3 安全距离 (8)第4章飞行操作规范 (8)4.1 飞行操作基本要求 (8)4.1.1 飞行员资质要求 (8)4.1.2 飞行前准备 (8)4.1.3 飞行操作要求 (9)4.2 飞行模式与操作流程 (9)4.2.1 飞行模式 (9)4.2.2 操作流程 (9)4.3 紧急情况处理与应急操作 (9)4.3.1 紧急情况处理 (9)4.3.2 应急操作 (9)第5章飞行安全措施 (9)5.1 飞行安全风险评估 (9)5.1.1 飞行前进行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估,保证对可能影响无人机飞行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9)5.1.2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气象条件、飞行区域地形地貌、空中交通、地面活动、无人机功能及设备状况等。
(10)5.1.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飞行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降低飞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人机功能分配应该注意问题
• 4)使人机结合面的信息通道数和传递频率不 超过人的能力极限,并使机器适合大多数人的 应用; • 5)要考虑机器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和故障模式, 以及简单排除故障的方法和使用工具;
• 6)要考虑小概率事件的处理,对可能造成破 坏的小概率事件要事先安排监督和控制方法。
如在某些典型的核电站控制室内有 1200到 1500个信 号器,控制室的水损失事故的模拟显示中,第一分钟 内有500个警告灯亮,第二分钟内有800个灯亮。这样
内容
5)人机功能分配应该注意问题
• 1)信息由机器显示装置传递到人,选择适宜的 信息通道,避免信息通道过载而失误,同时显 示装置设计要符合安全人机学原则; • 2)信息从人的运动器官传递给机器,机械设计 时考虑人的限制能力和操作范围,控制装置的 设计满足高效、安全、灵敏、可靠; • 3)设计时,充分考虑人和机的各自优势;
专家认为,99式车体低矮、炮塔窄小。与国外坦 克对比,人机工程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5.1 人机系统
• 人机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和机 两个子系统构成,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 个整体系统。
• 安全人机系统是立足于安全的基础之上, 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机子系统 组成的每年因压力机 操作失误,造成断手指等 工伤事故10多万起。
操作工许泰安正在智能化安全压 力机上进行示范操作
5.4 人机界面与安全
• 人机界面是指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 或互相影响的领域。对它的研究是人机系统研 究的核心内容。
• 人机界面可以分成机械显示装置和人的感觉器官之间
人机系统及安全
本章目录
• • • • 5.1 5.2 5.3 5.4 人机系统 机械的安全特性 (自学) 安全人机功能匹配 人机界面与安全
我国59式坦克-仿制苏T54,出现如下问题: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1955年从苏联获得T-54型坦克样车, 并决定进行仿制,1959年投入使用,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 。
多的信息无助于作业者很好地接受信息并作出正确的
判断,这是造成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之一。
6)人机分工不合理的表现
• 1)可以由人很好执行的功能分配给机器而把 设备能更有效地执行的功能分配给人,如汽车 驾驶员驾驶同时判断行驶里数; • 2)让人承担超过其能力所能承担的负荷或速 度,如缝纫机操作速度太快; • 3)不能根据人执行功能的特点找出人机之间 最适宜的相互联系的途径和手段,如设计中没 有考虑人的反应时间;
人机系统的类型
手
按有无反馈控制分类
如在普通车床加工工件时,再配上质量监测构成反馈,则称为人工闭环人机 系统。若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管人的工作,如利用自动车床加工工件,人只 起监督作用,则称为自动闭环人机系统 智能电热水壶
如操纵普通车床加工工件属于开环人机系统; 普通电热水壶
按系统自动化程度分类
• 手工操作系统
人机信息交换方式
• 机械设计主要是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通道进行人机信息交换。
• 人机系统中,常见的显示传递方式有
视觉显示、听觉显示和触觉显示3种。
• 其中,以视觉显示应用最为广泛,触觉显示 除特殊环境外,一般较少使用。
显示装置的可识别性要求
• 1、安全可靠 • 2、简单明了 • 3、精度适当
5.3 安全人机功能匹配
• • • • 5.3.1 5.3.2 5.3.3 5.3.4 人的主要功能 机的主要功能 人机特性比较 人机功能分配
5.3.1 人的主要功能
传感器: 感受信息, 感知工作 和机器情 况(听觉、
视觉等)
信息处理器: 对信息处理 分析、判断、 作出决定
(如作继续、 停止或改变操 作等决定)
5.3.4 人机功能分配 1)人机功能分配的定义
• 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 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 人机功能分配。
2)人机功能优势分析
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8万吨级模锻油压机
3)人与机的基本界限
• 人在复杂感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智力、综 合判断能力、对情况的决策处理能力、灵活应 变能力等方面优于机器;但在准确度、体力、 动作速度和知觉能力方面有限。
操纵器: 通过动作 进行操纵
(如开关机 器或增减其 速度)
5.3.2 机的主要功能
应
5.3.3 人机特性比较
• 在人机系统设计中,首先要按照科学的观点 分析人和机器各自的不同特点,以便研究人与 机器的功能分配,从而扬长避短,各尽所长, 充分发挥人与机器的各自优点,以防止产生人 的不安全行动和机器的不安全状态,做到安全 生产。
人-机-环境系统
• 人:机械的操作者或使用者。 • 机:即机械,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各种机器、 设备、机构、工具等的总称。 • 环境: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随周围环境因素而变 化,任何人机系统都处于特定环境之中,包括照 明、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颜色、工 作地、工作空间及一切影响人机系统的因素。 • 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 的整体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
• 机器在操纵力、速度、精确度、高阶运算能力、 存储能力、连续作业能力和耐久性等方面优于 人;但在性能(维持)能力、正常动作、判断能 力、(造价、运营)费用方面受限。
4)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 费力、快速、持久、可靠性高、精度 高、程序固定、操作复杂和环境条件 差的工作适合机器承担
• 研究、决策、编程序、发指令、做工 精细、检查、监控、管理、维修、处 理故障和应付不测等利用脑力和感官 的工作,由人承担
• 一、离合踏板:俄罗斯人属于 亚短躯干,亚长腿,中国属于 亚长躯干,亚短腿,导致:无 法坐直,无法够到脚踏板,易 疲劳,易发生误操作。
二、瞄准具,俄罗斯人瞳距较小,鼻子较大,中国人瞳距较
大,鼻子较小,瞄准不舒适,易产生误差。
改进:T-88
88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研制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
显示信息能够准确反映机的 真实情况,外部信息标志要明确,易于操作者 辨别和认读 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传递信 息,使传递信息的形式尽量能直接表达信息的 内容,以减少译码的错误 显示精度要适当,保证最 少的认读时间,避免因精度超过需要,使阅读 困难和误差增大
显示装置的可识别性要求
• 4、符合操作者习惯
显示形式要符合操 作者的习惯,易于了解,避免换算,减少训练 时间,减少受习惯干扰造成解释不一致的差错 根据作业条 件(如照明、振动、速度、操作者的位置、运 动的约束等),运用最有效的显示技术和显示 方式,要使显示变化速度与操作者的反应能力 相适应,不要让显示速度超过人的反应速度。 安全人机工程 安全人机工程
人机系统基本模式
• 人机系统基本模式由 下列子系统组成: 人的子系统 机的子系统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
• 人机信息交流发生的作用面,称为人机界面。 图5.1中虚线所示。 • 人机界面的设计主要是指显示装置(显示器)、 控制装置(控制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设计。 • 人机界面安全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人机系统优化 ,即实现系统的安全、舒适、效率、健康和经 济5个指标的总体优化,尤其强调以人为本,有 益于人的安全、舒适和健康。 • 因此,人机界面必须符合人机信息传递的规律 和特性,设计的主要依据始终是系统中的人的 因素
• 5、适应操作者操作极限
控制装置的可控性要求
• • • • 适应人体特征 方向一致 控制装置要利于辨认和记忆 尽量利用控制装置的结构特点进行控制或 借助操作者体位的重力进行控制 • 与显示装置有机结合
接收
执
行
输出
• 半自动化系统
接 收
执
行
行动
•自动化系统
接收
执行
行动
接收
执行
行动
自动化系统
吉利汽车杭州湾工厂冲压、焊装 车间生产线
按人机结合方式分类
能够突出人的长处和作用,但是也存在人机特性互相干扰的一面。 由于受人的能力特性的制约,机器特长不能充分发挥,而且还会出
现种种问题。
人
机
当系统正常时,人管理、监视系统的运行,系统对人几乎无操作要求,人与 机的功能有互相补充的作用,机器的自动化运转可弥补人的能力特性的不足。 当系统出现异常时,机器由自动变为手动,人必须直接介入到系统中,人机 结合从并联变为串联,要求人迅速而正确地判断和操作。
,以及人的效应器官和机械控制装置之间两种界面。
• 人与机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在人机界面上实现的。
• 人机安全界面即研究人机界面的安全性,就是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进行人机匹配,主要解决的 问题是: • 显示装置的可识别性,即信息由机械的显示装 置传递到人,选择适宜的信息通道,避免信息 通道过载而失误,以及显示装置的设计如何符 合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 控制装置的可控性,即信息从人的运动器官传 递给机械,如何考虑人的极限能力和操作范围 ,控制装置如何设计得安全、高效、可靠,如 何充分运用人和机各自的优势;怎样使人机界 面的通道数和传递频率不超过人的能力,以及 机如何适合大多数人的应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