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l—2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钢纤维混凝土虽已在各种工程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对钢纤维混凝土拌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尚未建立起合理而成热的设计方法。

国外有关学者,曾介绍过关于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方面的资料,提出一些参考用表和经验配合比。

国内有关单位”,曾提出要以抗折强度为指标进行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验,建立抗折强度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量的关系,有利于配合比的设计。

但多数仍按普通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确定拌合料的配合比,只是适当调整砂率、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按此确定配合比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抗折强度,势必使抗压强度也相应提高,这是不必要的。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根据对钢纤维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和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1-2-11-2-1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和特点一、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将其组成的材料,即钢纤维、水泥、水、粗细骨料及外掺剂等合理的配合,使所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满足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

对建筑工程一般应满足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要求对路(道)面工程一般应满足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要求。

2.配制成的钢纤维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应满足施工要求。

3.经济合理。

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合理确定钢纤维和水泥用量,降低钢纤维混凝土的成本。

二、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特点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其主要特点是:1.在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拌合料中掺入钢纤维,主要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抗拉、抗疲劳的能力和韧性,因此配合比设计的强度控制,当有抗压强度要求时,除按抗压强度控制外,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要求,分别按抗折强度或抗拉强度控制,确定拌合料的配合比,以充分发挥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作用,而普通水泥混凝土一般以抗压强度控制(道路混凝土以抗折强度控制)来确定拌合料的配合比。

C40、C50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_pdf

C40、C50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_pdf
2. 水 泥 : 选 用 浙 江 虎 溪 水 泥 有 限 公 司 的 虎 溪 牌 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
3. 细骨料:选用长江中砂; 4. 粗骨料:选用最大粒径≯25mm 的连续级配碎石, 以充分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1
监理检测网
5. 外加剂:为了减少水泥用量,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
419:930:930:180:94:3.35
1:1.905:1.905:0.38:0.198:0.008
474:903:903:180:94:3.79
表 6(第二次试配结果)
坍落度
棍度 含砂情况 保水性 粘聚性
28d 强度(Mpa)
80


少量
良好
49.2/48.9/48.7
85



良好
59.4/59.3/58.5
水灰比 (水/灰)
0.48
表 2(C40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理论配合比 水泥:细集料:粗集料:水:钢纤维:外加剂
(Kg)
每 m3 材料用量 水泥:细集料:粗集料:水:钢纤维:外加剂
(Kg)
1:2.630:2.630:0.48:0.258:0.010
365:960:960:175:94:3.65
*0.43
水灰比
坍落度
棍度 含砂情况 保水性 粘聚性
C50/0.43
90



良好
*C50/0.38
85



良好
C50/0.33
90



良好
28d 强度(Mpa) 49.7/50.3/49.0 58.6/59.1/59.1 63.7/65.3/62.8

C50伸缩缝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C50伸缩缝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C50伸缩缝钢纤维混凝⼟配合⽐设计说明C50伸缩缝钢纤维混凝⼟配合⽐设计说明⼀、采⽤原材料⼆、试验主要仪器三、设计依据四、C50伸缩缝钢纤维混凝⼟配合⽐设计计算1、确定配制强度:Fcuo= Fcu,K+1.645σ=50+1.645×6.0=59.9Mpa2、计算⽔灰⽐:W/C=(αa×Fce)/(Fcu,o+αa×αb×Fce)=0.46×42.5×1.13/(59.9+0.46×0.07×42.5×1.13)=0.36考虑掺胶凝材料取⽔胶⽐为:0.363、确定每⽴⽅⽶砼⽤⽔量:根据《JGJ55-2000》第4.0.1条规定,确定Mwo=205 Kg减⽔剂混凝⼟⽤⽔量(减⽔剂减⽔率为25%)Mwa=Mwo(1-β)=205/(1-25%)=154 Kg4、每⽴⽅⽶砼胶凝材料⽤量(Mco):Mco= Mwo/(W/C)=154/0.36=428 Kg⑴⽔泥、粉煤灰掺量⽐为:⽔泥:粉煤灰=90%:10%⽔泥⽤量=428×0.9=385 Kg粉煤灰⽤量=428×0.1=43 Kg⑵减⽔剂掺量为428×0.0085=3.638 Kg5、钢纤维掺量为50Kg6、确定砂率βs按《JGJ55-2000》规程4.0.2条规定选取:Βs=42%7、计算砂⽯⽤量:设砼拌合物的容重为2400 Kg砂⽤量:(2400-428-154)×42%=764 Kg;⽯⼦⽤量:(2400-428-154-764)=1054 Kg ;⽯⼦中5~10mm碎⽯掺量20% 10~25mm碎⽯掺量80%8、初步配合⽐:Mco:Mwo:Mso:Mgo:Mfo:钢纤维=428:764:1054:154:3.638:50。

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1.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控制要求及控制指标1.1控制要求根据施工工艺,要求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除了具有自密实混凝土的充填性能外,还需要具有高流动性、良好的包裹性、不离析、不泌水及钢纤维分布均匀的性能。

1.2控制指标1.2.1工作性能设计为CF3O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其工作性能应当满足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要求,自拌合开始2h内坍落度保持180土20mm,扩展时间T300:3〜5s,初凝时■间216h。

1.2.2力学性能设计强度等级为CF30,根据JGJ55-201及JG∕T472-2015,fcu28⅛38.2MPa,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feu,ONfCu,k+1.64511^30.0+1.645×5.0=38.2MPa2原材料选择2.1水泥水泥作为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是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关键。

同时,综合就地选材的原则,优选广西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生产的RII42.5。

2.2粉煤灰粉煤灰作为一种掺合料可气待替代部分水泥的作用,其在混凝土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Ca(OH)2+SiO2+mlH2O=xCaO∙SiO2∙nlH2OyCa(OH)2+AI2O3+mlH2O=yCaO∙AI2O3∙nlH2O粉煤灰的加入能有效减少水化热的产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同时,优质粉煤灰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本试验采用广西钦州蓝岛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F类I级粉煤灰,粉煤灰的各项性能指标见表1:2.3粗集料集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其物理强度、颗粒形状、级配、表面特征等对CF3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经过多次对比,项目此次选择平南建峰石场生产公称粒径为5〜26.5mm的合成连续级配碎石进行试验。

其物理指标如下图1:2.4细集料所用的细集料为钟山石灰岩机制砂、中砂,颗粒洁净,质地坚硬,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下图2:2.5外加剂外加剂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性质:减水率、相溶性、外加剂本身的稳定性、延缓混凝土初凝时间、减少混凝土对的经时坍落度损失等。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5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J64-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国内公路招标文件范本》之第二卷技术规范(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手册》——刘长俊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确定钢纤维掺量:选定纤维掺入率P=1.5%,T0=(78.67*P)kg=78.67*1.5=118kg;3,确定水灰比取W/C=0.45 (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40-0.53);4,确定用水量:取W=215kg(用水量一般控制在180-220kg),施工中采用掺用UNF-2A型高效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减水率达10%,但考虑钢纤维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且施工中容易结团,故在试配中不考虑其减水效果,在试拌过程中观察其坍落度及施工性能。

5,计算水泥用量:C O=W O/(W/C)=215/0.45=478kg;6,确定砂率:取S P=65%(从强度和稠度方面考虑,砂率在60%-70%之间);7,计算砂石用量:设a=2V S+G=1000L-[(W O/ρw+C O/ρc+T O/ρt+10L*a)]=1000L-[(215/(1/L)+478/(3.1/L)+118/(7.85/L)+10L*2)]=1000L-404L=596Lkg;S O = V S+G * S P * ρs=596 * 0.65 * 2.67 = 1034kg;G O = V S+G * (1-S P)*ρs = 596*0.35*2.67kg/L=557kg;8,初步配合比:C O:S O:G O:T O:W O:W外= 478 : 1034 : 557 : 118 : 215 : 4.78 kg/m3= 1: 2.16 : 1.17 : 0.25: 0.45 : 1%9、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试拌材料用量为: 水泥:砂:碎石:钢纤维:水:减水剂= 11: 23.76: 12.87:2.75:4.95:0.11 kg;拌和后,坍落度为10mm,能符合设计要求。

c3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3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3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摘要:一、c30钢纤维混凝土概述1.c30钢纤维混凝土定义2.c30钢纤维混凝土特点二、c3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原材料选择2.配合比设计原则3.配合比设计方法三、c30钢纤维混凝土性能与应用1.力学性能2.耐久性能3.应用领域四、c30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1.施工准备2.施工方法3.质量控制五、c30钢纤维混凝土发展前景1.我国发展现状2.市场需求3.发展趋势正文:一、c30钢纤维混凝土概述c30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以钢纤维为增强材料,以普通混凝土为基体材料,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使其具有较高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新型混凝土。

钢纤维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道路等工程领域。

二、c30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原材料选择:选用优质钢纤维、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

钢纤维的规格、长度、抗拉强度等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2.配合比设计原则:确保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耐久性、抗裂性、抗冲击性等性能;充分发挥钢纤维的增强效果,降低成本。

3.配合比设计方法:依据设计原则,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合理的钢纤维掺量、钢纤维长度、水泥用量等参数,形成满足性能要求的配合比。

三、c30钢纤维混凝土性能与应用1.力学性能:c30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2.耐久性能:通过合适的配合比设计,c30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抗碳化性、抗冻融性等耐久性能,能有效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3.应用领域:c30钢纤维混凝土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道路、机场等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对抗裂性能、抗冲击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

四、c30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1.施工准备:合理组织施工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按照设计要求准备原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制定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步骤、施工方法等。

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配比指南

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配比指南

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配比指南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

为了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人们常常在混凝土中添加纤维。

纤维可以是钢纤维、塑料纤维、玻璃纤维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开裂和增加其抗拉性能。

然而,混凝土中纤维的添加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标准配比。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探讨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的标准配比指南,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1. 纤维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性能有所不同,在进行标准配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纤维类型。

常见的纤维类型包括钢纤维、塑料纤维和玻璃纤维。

钢纤维适用于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的场合;塑料纤维适用于需要改善混凝土的韧性和抗裂性能的场合;玻璃纤维适用于需要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的场合。

2. 纤维掺量确定纤维的掺量是指在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所添加的纤维质量。

纤维掺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混凝土的用途、设计要求以及纤维类型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纤维掺量的范围为0.1%~2.0%,具体数值可以根据试验和经验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纤维掺量过高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下降,因此在确定掺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3. 纤维长度选择纤维的长度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纤维的长度越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韧性越好,但同时也会增加混凝土的难以施工性。

一般情况下,钢纤维的长度为30~60mm,塑料纤维的长度为6~30mm,玻璃纤维的长度为13~25mm。

在确定纤维长度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结构类型、纤维的分散性和固结性等因素。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了纤维类型、掺量和长度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坍落度、抗裂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公式或者试验数据来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将纤维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在内,确保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c25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25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25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C25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通常用于需要抗拉强度和耐久性的工程项目中。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水泥、砂、骨料和钢纤维的配比比例。

一般来说,C25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进行调整,但是一般的建议配合比如下:
水灰比,C25钢纤维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4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一般C25钢纤维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控制在350kg/m³左右。

砂,砂是混凝土的细骨料,一般C25钢纤维混凝土中砂的用量控制在730kg/m³左右。

骨料,骨料是混凝土的粗骨料,一般C25钢纤维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控制在1180kg/m³左右。

钢纤维,钢纤维是用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一般
C25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用量控制在30-50kg/m³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配合比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材料的特性、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调整。

同时,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合和搅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抗压强度为主控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一、基本要求:1、钢纤维直径为0.35~0.70mm,长径比50~80,适宜体积掺量为1.0%~2.0%,掺量低于0.5%时增韧效果不明显,掺量过高时纤维难分散、混凝土流动度变差、成本高。

钢纤维参数选择参照表5-19、表5-20;2、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400~500kg,水泥用量宜在300~400kg之间,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级,砂率一般为45%~60%,配合比参数参照表1;3、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表5-19 钢纤维类型[2][2]二、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2]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4.0.1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cu,0cu,k 1.645f f σ≥+(4.0.1-1)式中,f cu,o —钢纤维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 cu,k —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MPa ;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

2.当设计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cu,0cu,k 1.15f f ≥(4.0.1-2)4.0.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σ=(4.0.2)式中,f cu ,i —第i 组的试件强度,MPa ;m f cu —n 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 n —试件组数,n 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3.0MPa 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 时,σ应取3.0MPa 。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4.0MPa 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4.0MPa 时,σ应取4.0MPa 。

2.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4.0.2取值。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5.1 水胶比5.1.1 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等级时,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a bcu,0a b b/f W B f f ααα⋅=+⋅⋅(5.1.1)式中:W /B —混凝土水胶比;αa 、αb —回归系数,按规程5.1.2条的规定取值;f b —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按使用比例混合)28d 胶砂强度(MPa ),可实测,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GB/T 17671执行;也可按本规程5.1.3条确定。

5.1.2 回归系数(αa 、α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5.1.2采用。

5.1.3 当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值(f b )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b f s ce f f γγ=⋅⋅(5.1. 2)式中:γf 、γs —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可按表5.1.2选用;f ce —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MPa ,可实测,也可按本规程第5.1.4条规定。

表5.1.2 粉煤灰影响系数γ注:1 采用Ⅰ级、Ⅱ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2 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3 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5.1.4 当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f ce )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ce c ce,g f f γ=⋅(5.1.3)式中:γ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这际统计资料确定;当缺乏实际统计资料时,也可按表5.1.3选用。

f ce,g —水泥强度等级,MPa 。

5.2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5.2.1 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 wo )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水胶比在0.40~0.80范围时,可按表5.2.1-1和表5.2.1-2选取; 2.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40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33注:① 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 ;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10kg 。

②以本规程表5.2.1-2中90mm 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 坍落度相应增加5kg/m 3用水量来计算,当坍落度增大到180mm 以上时,随坍落度相应增加的用水量可减少。

③基于保证剩余强度和混凝土耐久性考虑,单方用水量需小于200kg ,采用低水胶比、大掺和料的方式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5.2.2 掺外加剂时,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 wo )可按下式计算:'w00(1)w m m β=⋅-(5.2.2)式中:m w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0w m —未掺加外加剂时推定的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m 3),以本规程表5.2.1-2中90mm 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 坍落度相应增加5kg/m 3用水量来计算,当坍落度增大到180mm 以上时,随坍落度相应增加的用水量可减少。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5.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5.3.1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m bo )应按下式计算:0b0/w m m W B =(5.3.1)式中:m b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 ; m w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 W/B —混凝土水胶比。

5.3.2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m f0)计算应按下式计算:f0b0f m m β=⋅(5.3.2)式中:m f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kg ;βf —矿物掺合料掺量,%,可结合本规程3.0.5条和第5.1.1条的规定确定。

计算水胶比过程中确定的矿物掺合料掺量,%。

5.3.3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 co )应按下式计算:c0b0f0m m m =-(5.3.3)式中:m c0—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 。

5.4 砂率及钢纤维体积率5.4.1 砂率(βs )应根据骨料的技术指标,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施工要求,参考历史资料确定。

钢纤维混凝土的砂率宜在45%~60%之间;可按下式计算:10pf p f S S V =+5.4.1式中,S pf —钢纤维混凝土砂率,%; S p —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V f —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也可按下表初选:表5.4.1 钢纤维混凝土砂率选用表 (自定,待验证)5.4.2 钢纤维体积率以下的钢纤维体积率为经验所得,可供选用者参考★①钢纤维宜用长径比50~80,体积率为1%~2%,长度20~30mm ; ②钢纤维体积率不应小于0.5%;③计算配合比时,为保证设计的力学性能,应同时计算钢纤维掺为1.0%、1.5%、2.0%、2.5%、3.0%的配比并进行试验,以在短时间内确定设计性能的钢纤维适宜体积率;④尽量选择异形钢纤维(波浪型、端钩型、压痕型等),少用直线型。

5.5 粗、细骨料用量5.5.1 采用体积法计算粗、细骨料用量,应按公式5.5.1和下列公式计算:g0c0fos0w0cfgsw10.011f m m m m m V αρρρρρ+++++⨯+=(5.5.1)ss s gm m m β=+(5.5.2)式中:ρc —水泥表观密度,kg/m 3,应按《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 208测定,也可取2900 kg/m 3~3100kg/m 3;ρf —矿物掺合料密度,kg/m 3,可按《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 208测定; ρ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定;ρs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定;ρ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 kg/m 3; V f —钢纤维的体积率,%;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βs—砂率,按式(5.4.1)或由表5.4.1得到。

常用材料密度如下表: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δ:,,c tc cρδρ= (6.2.2-2)式中:δ—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ρc,t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3; ρc,c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计算值,kg/m 3。

当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本规程第6.2.1条调整的配合比可维持不变;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δ)。

6.2.7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3]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计算用料是以干燥骨料为基准的,但实际工地使用的骨料常含有一定的水分,即存在含水率(式(6.2.2-3)),因此必须将实验配合比进行换算,换算成扣除骨料中水分后、工地实际施工用的配合比。

其换算方法如下:%100%⨯湿材料质量-干材料质量含水率=干材料质量(6.2.2-3)设施工配合比1m3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砂、石的用量分别为'b m 、'w m 、's m 、'g m ;并设工地秒子含水率a%、石子含水率为b%。

则施工配合比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应为'b b m m =6.2.2-4 '(1%)s s m m a =⋅+6.2.2-5 '(1%)g g m m b =⋅+ 6.2.2-6 '%%w w s g m m m a m b =-⋅-⋅6.2.2-7例题1:设计C40钢纤维混凝土,设计坍落度180~200mm ,钢纤维体积率1.0%,所用原材料如下: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表观密度为3000kg/m 3;Ⅰ级粉煤灰,掺量20%,表观密度为2250kg/m 3;中砂(μf =2.6),级配合格,表观密度2650kg/m 3;石灰岩碎石:5~20mm ,级配合格,表观密度2700kg/m 3;钢纤维l f /d f =70,表观密度7854kg/m 3。

外加剂为聚羧酸类高性能减水剂(液体),含固量为20%,适宜掺量为1%,减水率30%,混凝土含气量2.5%。

试求:1.混凝土计算配合比。

混凝土掺加聚羧酸类高性能减水剂的目的是为了既要使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有所改善,又要能节约水泥用量,求此掺减水剂混凝土的配合比;2.经试配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等均符合要求,无需作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