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1、背景知识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

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

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

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案例分析的结果
案例名称: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总结:总结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成功 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应用, 包括其特点、优势和效果
案例启示:从人民日报的“两微一 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 示,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
短新闻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趋势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现代 信息技术的融合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闻行业的变革与竞争 短新闻导学案的普及与推广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创新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实践应用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 相符合。
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实施教学方案:按照教学方案,开展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教学 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应用的效果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 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 改进
短新闻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选择的理由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自豪喜悦庄重严肃)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

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人教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年级8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日期授课日期编制人王老师课时二课时课题1、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那是因为现代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本节目标生读。

预习反馈生评。

知识链接 1.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作用: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

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

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

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

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确: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五.分析鉴赏
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是进行细节描写,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明确: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
六.拓展探究
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提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与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níng)重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
B、瞩(zhǔ)目叮嘱(zhǔ)婆娑(shā)袈裟(shā)
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喜悦(xǐ)
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漂扬掩印紫荆花婆娑起舞
B、恶梦心志健全绿树成阴
C、雏菊嬉笑巨幅表情默然
D、致敬夜幕细腻世人瞩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运会期间,北京将组织百万名以上的社会志愿者,围绕扶贫助困、维护秩序、倡导文明、美化环境等主题,在社区、乡镇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B、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央行巨额外汇储备价值和国内流动性状况,最终将影响全民财富的再分配。

C、目前各省小麦成交均价距离底价很近,继续下跌空间很小,大多数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保持稳定,仅江苏和河南部分地区略有下跌。

D、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达赖集团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破坏活动,妄图通过所谓的“西藏独立”为手段,恢复昔日的封建农奴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