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也日趋活跃。社 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阶级 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 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各国为达到上述目的,纷纷要求 变法改革。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相同 点
从背景看:都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趋势从目的看:为了富国强兵,在战
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不同 点
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 面,未触及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 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成效不断扩大:春秋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 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共49张PPT)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秦本纪》
三见孝公 变法论战 移木立信 Nhomakorabea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户籍制 连坐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控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功 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这是对宗法制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可以把大家庭里多余的劳动力全部挖掘 出来,使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秦国的实际耕种土地必定会增加,与土地 挂钩的田租、户赋和刍稿(田赋)也会水涨船高,秦国必将富强。
——吴晗《读史札记》
生产力
废井田、重农抑商、 小家庭、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 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 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秦孝公与求贤令
下令国中曰:“……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 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禁私斗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重农 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劳役和赋税)。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设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 开阡陌 而赋税平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 “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 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 四个方面下重手。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商鞅变法与战国其他变法的异同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 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5.秦国的机遇: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 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变法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2)变法地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 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手段: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 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 治。 (4)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知识纵横
专题整合
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 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 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 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 云涌的时代潮流。
2.评价 (1)历史作用: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为秦灭六国实 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 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2)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人民带来 巨大痛苦。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6、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 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 家,搬到郑兴对面。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规定造成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B、文化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

造成上述现象的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小农经济
B、革新社会风貌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 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 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共67张PPT)

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共67张PPT)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 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二)强兵之举: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为什么要把农、战放在首位呢?
社会安定的前提;
保证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时代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 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 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 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 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 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 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 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2《商鞅变法》PPT课件(新人教选修1)

2《商鞅变法》PPT课件(新人教选修1)

思考:
1、商鞅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2、商鞅辗转来到秦国,何以能受秦 孝公的重用成为秦国政坛的主角? 3、商鞅轰轰烈烈运作并为之贡献生 命的变法改革又是些什么? 4、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 作用?
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教学建议:
1、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设计几个综合性问题帮助 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景, 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可制 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 3、结合材料以课堂讨论形式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 作用并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4、结合商鞅的个人遭遇理解改革的局限性和改革 道路的艰难和曲折,感受商鞅义无返顾、执法如山 的坚毅精神
3、政治方面:加强集权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齐 国
鲁 国
管仲 公田私田都 改革 按土地好坏 和产量征收 实物税 初 不论公田和 税 私田,都征 亩 收实物税
“相地而衰 征”--不论
实际上承 认土地私 有
①增加了国家的 赋税收入,加速 了齐国井田制瓦 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 为中原霸主
公开承认 土地私有
认 识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 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 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 进的,增强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复习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复习 课件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主要措施 包括: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 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 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 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 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 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 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①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 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 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③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 变法;齐国、赵国和韩国等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4.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 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 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 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 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 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 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再次,建立 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 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课件(共15张)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课件(共15张)

1.商鞅变法的背景: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社会变化新气象: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 大大变变革革:、奴大隶发社展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
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
①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②政治上: A.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B.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 生产力。 C.社会发展要求废除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 封制邑统制治:。中选国贤古任代能君、主奖封励赐军给工宗;室俸、禄外制戚;和中功央臣集封权邑制的度。 制变度革,。盛行于周朝。受封者称封君,在封邑内按规定户 数D.征争收霸租与税兼。并卿战、争大和夫富在国封强邑兵内的享需有求统。治权利并对诸侯
生产资 料
生产中的关系
产品分配
废井田 意义
井田 制
封建 土地 所有 制
国有 (周王 所有)
奴隶主驱使奴 隶劳动,奴隶 无自由
农民向地主租
新兴地 用土地,农民 主私有 有一定人身自

向周王进贡部分,
奴隶几乎无
生产关
系变革,
促进封
地主收取高额地 建经济
租,农民有部分 产品
发展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为社会流动提供途径, 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打击 贵阅族读1特:权战,国树时立期地,主很阶多级国优家势都。实行了军功爵,鼓励杀敌
2.“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维
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 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 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 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 蓬勃向上的时期。



3.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 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过积极作用。 (2)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这时统治者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把商、农发 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之下推行了一系列不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 发展规律。



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 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 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 领。 2.产生发展: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中,商鞅在经济领 域实施的措施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 产,限制发展工商业。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重农抑商政 策,强调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不同点 (1)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商鞅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 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他提出了诸如“什伍连 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 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2)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 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措施不但对 秦朝,而且对秦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改革都涉及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 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 旧贵族特权;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点 (1)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 制确立的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梭 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两者的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 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 和社会矛盾的变革。 (3)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变革; 梭伦改革是为平衡各阶级、阶层的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 兴起,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变化,对 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 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励 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 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 大刀阔斧的变革。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 阶级统治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