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 长版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授《使至塞上》这个课文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古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人生经历。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3.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课文的语言解读和修辞分析。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韵律和意境,能够进行文学创作。

四、教学准备1.课文《使至塞上》及有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短视频,以及简短的解说,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并了解背景知识。

导读:为学生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注重理解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阅读,师生共同解答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解读:讲解课文中一些生词和句式,并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运用特定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讨论:就课文中的主题、意境、情感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扩展:通过对比其他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古文的韵律和意境,在小组或个人形式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文学体裁。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古文。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王之涣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面,并进行更深入的文学分析和写作训练。

七、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采用口头答辩、写作和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

八、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案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领悟诗人追求真理、崇尚自然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比喻、象征等。

3.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与同学交流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对比分析:挑选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艺术特色。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同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含蓄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长城、烽火台等,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辽阔和荒凉。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与边塞有关的诗句或故事?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介绍王维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他在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方面的创作。

讲解《使至塞上》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察访军情。

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边塞诗。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辨析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分享个人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疆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描写边疆的诗作进行对比,突出《使至塞上》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八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诗歌硕果累累,诗人文豪倍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那么,被称为“诗佛”的是谁呢?
二、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文体介绍
《使至塞上》是一首格律诗,关于格律诗,同学们都了解哪些文学常识?
关于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五、朗读课文
1.听范读。

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六、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七、研讨诗歌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参考: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品味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确:交代诗歌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明确: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八、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九、拓展阅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缘由、地点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尾联——收束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