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研究_王祥君
06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点梳理第1章-6

第三节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本节知识点】【知识点】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创新【知识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知识点】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创新总述:一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应当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近年来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和创新。
货币政策框架是指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原因1.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告别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速增长;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
(备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2.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化(1)在基础货币创造层面,由释放基础货币转为回笼基础货币,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化。
(2)全球经济形势分化。
未来美联储降息或削减资产负债表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缩,加速国际资本回流。
(3)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将极大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投放基础货币的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二、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包括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货币政策机制的完善、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等。
1.调整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1)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盯住广义货币量、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贷款等数量型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型转变。
原因:经济结构复杂、中国人民银行跟踪监测、准确调控货币信贷数量的难度日渐增大,货币信贷数量与经济增速、通货膨胀、金融稳定之间的相关性也被弱化。
(3)中央银行建立以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上限、7 天期逆回购利率为隐性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显性下限的“利率走廊”,更加重视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回购利率的中介作用。
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比较_来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证据 (1)

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比较¹)))来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证据马文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构建了包含金融加速器、工资调整粘性以及消费惯性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非政策冲击下宏观经济波动幅度以及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等三个方面对比了不同货币工具的调控绩效,研究显示,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优于数量型工具,而稳健性分析也对此提供了进一步证明。
因此,中央银行应积极地运用利率工具以更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波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DSGE模型调控绩效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Comparison between Quantity Instrument andPrice Instru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Macroeconomic Control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cono mic development in China,w e construct New-Key nesian dy nam ic stochastic g 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m bedding financial acce-l erator,sticky w ag e adjustment and consumption ex ter nality1In the view of adjust-m ent of monetary policy,m 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under non-m onetary policy shocks and loss function of centr al bank,we co mpare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of adjustment of differ ent monetary policy instrum ents1The results show that price instr ument is better than quantity instrum ent,and robust test lends supports to the results further1T her efore,central bank should ag gressively use the instrum ent of interest rate to control inflatio n and o utput fluctuation,and stabilize the m acro-economy1Key words:M 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Dy 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 ium M odel;Per for mance of Adjustment¹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制衡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0(09AZD020)的资助。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作者:彭坤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并从理论和实证分析方面给出了两者的比较。
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了2005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应量为以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和大型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数据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量型;价格型;VAR一、货币政策的理论概述(一)货币政策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制定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效果,然后判断影响程度如何;具体实施方面,政府或中央银行是否可以通过该项货币政策的实施来调控经济运行,引导市场,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变量,从而达到预期经济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了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其表现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划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1.数量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起主导作用,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经济目标。
具体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当经济过热,央行欲收紧货币时,会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当经济疲软时则会降低比率。
我国从08年开始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n
7
金融论坛 2021年第7期(总第307期)
关未来短期利率和量化宽松(QE)操作的前瞻性指导,通过预期渠道调节债券预期风险溢价和收益率。潘敏 和刘姗(2018)认为.预期效应在中央银行借贷便利工具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国的情 况看,近年来预期引导和中央银行沟通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伴随央行投放流动性方式由外汇占款 逐渐转变为公开市场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日益密切。人民 银行在2017年一季度提出MLF操作将以一年期为主,在调节流动性的同时,向市场释放长期资金稳定的 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四、研究设计
(变一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1.国债利率指标 中国的债券市场体系可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是各类机构 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批发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属于场内集中撮合交易零售市场。但自2005年以来,交易 所国债市场成交量不断萎缩.而银行间国债市场市场化程度高,托管规模、交易金额、交易量等各项指标都 远远超过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己成为中国国债发行和流通的主导市场,也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进 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场所①。鉴于债券回购交易主要在银行同业拆借中心进行,本文选取银行间债券 市场数据分析国债的期限结构。 在国债即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的选择上,银行间国债即期收益率数据包括市场双边报价、柜台交易 等各方面国债交易信息,数据覆盖面较广,并且在数据制作过程中对异常点进行了科学处理,能够很好地反 映市场价格。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提供了较多参考:李宏瑾等(2010)认为要分析国债收益率曲线对通胀的预 测作用,应该采用即期收益率曲线以反映当期市场交易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而非假定在未来投资收益不 变的名义到期收益率。王晓芳、郑斌(2015)也选用中央登记结算公司银行间国债即期收益率数据。 关于国债期限的选取,袁靖和薛伟(2012)选取了银行间国债市场6个月、1年、3年、5年、7年、10年、 20年和30年为关键年限的收益率月度数据。本文参考现有文献,选择中央登记结算公司银行间国债即期收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改革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改革的挑战与思考中国央行的以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近年来面临各种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本文梳理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分析了改革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认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逐步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以价格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利率双轨制的并轨尤为重要。
从1995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金融体系的改革同步演变和发展。
从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而言,货币政策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尤其自2002年以来,每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均保持在3%以下,这一结果相当不易。
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是未来央行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在5月17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并轨的重要性和具体思路。
《报告》称,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的重点是推动利率体系中的“两轨合一轨”,这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溢价,并进一步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采取的是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结合的操作组合。
价格型工具通常指政策利率,数量型工具则关注信贷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政策利率工具早已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
而在中国,两类政策工具同时并存。
最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的一些创新性尝试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利率政策方面,鉴于2015年完全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控制,央行开始尝试建立一套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一尝试以2016年推出的利率走廊机制为代表,央行更加主动地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后来进而扩展到以各类央行流动性安排为基础的政策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利率,再进一步影响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变动。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之间的权衡。
通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效果。
本文首先概述了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作用机制,然后介绍了DSGE模型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并阐述了选择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DSG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经济情境下的表现,并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建议。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DSGE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的多个方面,为货币政策分析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视角。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解,也为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各国央行来说都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对于全球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中,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是两种主要的选择。
数量型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而价格型工具则主要是利率。
关于这两种工具的选择,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张使用数量型工具,认为数量型工具可以更加直接地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有效地调控通胀和经济增长。
例如,(年份)的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数量型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通胀水平。
然而,也有学者支持使用价格型工具,认为价格型工具可以通过调整市场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整体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与价格效应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与价格效应分析李文乐,刘生福,郑淑君【摘要】摘要: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
结论显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增强,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有所扩大;由于短期“费雪效应”的存在,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价格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对抑制通货膨胀见效相对更快。
因此,货币当局在金融调控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和金融环境,合理搭配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和预期效应。
【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7【关键词】货币政策;数量效应;价格效应;通货膨胀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日益受到重视。
理论研讨聚焦在利率工具调控的两种效应:其一,利率工具的调控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效应,进而对实体经济流动性的影响,即“数量效应”;其二,利率工具的调控通过费雪效应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即“价格效应”。
本文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两种效应”进行经验分析,以期为货币政策抉择和完善利率工具提供参考。
一、相关文献综述关于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研究,Vittoria和Roubini认为,货币政策调控引起的银行信贷与国内产出间存在稳定的关系[1]。
Romer等进一步指出,联邦基金利率对银行贷款额及贷款利率有显著且重要的影响[2]。
但是,Favero等基于微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银行贷款并未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作出响应[3]。
Gordon和Leeper则从准备金供求均衡的视角,解释了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和实体经济的机理,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准备金供给曲线外移而需求曲线不变,从而短期利率下降,价格和产出上升,失业率下降[4]。
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Thornton认为,再贴现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影响通过公告效应实现,与改变货币供给效应无关[5]。
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作者:郭豫媚陈彦斌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2期内容提要在大势所趋的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幅减弱,货币政策将逐步转向价格型。
虽然各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目前转向的速度过于缓慢。
考虑到构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条件已有所具备,建议可以适当加快这一进程。
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以促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加快培育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三是加强预期管理以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2-0049-05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贫穷落后、资金匮乏,政府实施了利率管制政策为投资提供廉价资金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利率管制政策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共同选择。
例如,美国以“Q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政策为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二战期间筹集战款以及二战后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可见,利率管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由于利率管制下的非市场化利率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与经济冷暖情况,而数量型指标能更直接地显示信贷和投资活动的强弱,更能满足中国过去高投资发展模式的需要,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采用了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数量型指标作为中介目标。
②当前由于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中国已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往往伴随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
事实上,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正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方向;二是当前货币政策转变的速度是否合适;三是货币政策转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在大势所趋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逐渐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利率管制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其弊端已逐步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 政 策 框 架 由 数 量 型 调 控 向 价 格 型 调 控 转 变 研究 王祥君: 金本位制 , 由于金本位制能够使自动维持币值稳 定, 所以西方 主 要 发 达 国 家 将 维 持 币 值 稳 定 作 为 货币政策主要目标 。 之 后 的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演 变 主 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 ( 凯恩 一) 第一阶段( 0世纪5 0-6 0 年 代) 2 斯主义盛行, 主 张 采 取 逆 周 期 的 货 币 政 策, 降低 通货膨胀率, 增 加 国 民 收 入, 且以利率作为货币 政策中介目 标, 央 行 通 过 影 响 市 场 利 率, 导致投 资变化, 经 乘 数 效 应, 最 终 使 得 国 民 收 入 变 化。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利率是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中 介目标。 : ( 以弗里 二) 第二阶段 ( 0 世纪 7 0-8 0 年代 ) 2
3 8
滁州学院学报 2 0 1 4 年第 1 期
* * ( ) i 1 α( π 珘 +β y t =r +π t+ t -π ) t 其中 , i r* 表 示 均 衡 的 实 t 表示名义联邦 基 金 利 率 ,
币政策由适 度 宽 松 转 向 稳 健 , 央行5次上调基准 利率 , 引导货 币 条 件 逐 步 向 常 态 回 归 。2 0 1 1年底 以来 , 央 行 两 次 下 调 基 准 利 率, 并实行不对称降 息, 扩大贷款利率下浮 空 间 , 有效加大对实体经济 支持力度 。 可以说 , 经 过 多 年 来 的 探 索, 我国货币 政策开始进 入 间 接 调 控 为 主 时 期 , 价格型工具作 用日益明显 , 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水平基 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 ( 二) 当 前 金 融宏 观 调 控 面 临 的 挑战 近年来 ,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性日渐增强 , 金融 创新不断加 快 ,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的冲击不 断加大 。 首先 ,金 融 创 新 弱 化 了 存 款 准 备 金 制 度
表 1 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框架演变历程 时期 货币政策 背景 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0 世纪 5 0-6 0 年代 2 凯恩斯主义盛行 , 提倡相机抉择 , 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 促进就业 发展经济 以利率为主 0 世纪 7 0-8 0 年代 2 货币主义盛行 , 主张单一规则 , 重用货币政策 促进就业 稳定通胀 以货币数量为主 0 世纪 9 0 年代后 2 财政 、 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 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 稳定物价
图 1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概况
断发展和完 善 , 价格型调控工具的被重视程度不 断提高 。 特别 是 近 年 来 ,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 经济金 融 形 势 , 价 格 型 调 控 工 具 更 是 频 繁 运 用。 央行 5 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 0 0 8 年下半年起 , 2 适度宽松的 货 币 政 策 得 到 了 有 效 传 导 , 对抵御金 融危机冲击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2 货 0 1 0 年 底 开 始,
[ 1]
) 一 词 。I 国际 金 融 统 计》 c S t r a t e MF 出 版 的 《 y g y 将世 界 各 国 的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按 名 义 锚 ( o m i n a l n ) 分 为 汇 率 锚、 货 币 总 量 目 标、 通胀目标制 a n c h o r 框架 、 MF 支 持 的 或 其 他 的 货 币 计 划 和 其 他 五 大 I 类, 我国 的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被 列 为 货 币 总 量 目 标 ) ( 类 中。 为 研 究 需 o n e t a r A r e a t e s T a r e t M y g g g g 要, 本文界定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包 含 货 币 政 策 最 终 目 标、 中介目 标 和 操 作 工 具 三 个 层 面 。 中 央 银 行 使 用货币政策 调 节 经 济 具 体 体 现 为 , 采用某种政策 工具控制中介目标以影响最终目标 。 货币政策工具包含 数 量 型 调 控 工 具 和 价 格 型 调控工具 。 其中数量型 调 控 工 具 主 要 包 括 存 款 准 备金率 、 公开 市 场 操 作 、 再 贷 款 和 再 贴 现 等, 这是 一种央行主动 、 居民被 动 的 调 控 方 式 , 通过调控货 币的 “ 数量 ” 包 括 基 础 货 币、 货币供应量等直接实 现对产出和币值的调节 , 更侧重于对“ 量” 的 调 节, 往往不需要对微观主 体 的 行 为 进 行 观 测 。 价 格 型 调控工具主 要 包 括 利 率 和 汇 率 , 这种调节是一种 互动型的方式 , 通过居 民 、 企业和央行的互动间接 调节宏观经济变量 , 通过调 节 货 币 的 “ 价” 机会 -“ 成本 ” 来影响微观主体 行 为 , 所以这种调节方式更 加注重对微 观 主 体 的 预 期 的 影 响 , 进而调节经济 行为 。 二、 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框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实行 0 世纪 3 0 年代以前 , 2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 课 题 研究 意 义 作为 决 定 货 币 政 策 有 效 性 的 重 要 因 素 , 货币 政策框架及调控方式日 益 成 为 学 者 们 关 注 的 重 要 问题 。 当前 ,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带 来更多挑战 和 风 险 , 经 济 运 行 中 不 平 衡、 不 协 调、 不可持续矛 盾 和 问 题 仍 很 突 出 , 央行制定与执行 货币政策 面 临 着 重 大 挑 战 。 因 此 , 运用货币政策 相关理论 ,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调控方 式, 提升货币政策有 效 性 , 具有重 要现 实意 义。 周 “ 随着社会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不 断 完 小川指出 , 善和利率市 场 化 改 革 的 稳 步 推 进 , 金融宏观调控 从偏重运用数量型工具 向 更 多 运 用 价 格 型 工 具 转 指明了我国货 币 政 策 逐 渐 向 价 格 型 为 主 数 变” ,
量型为辅的货币政策 工 具 转 轨 的 基 本 方 向 。 本 文 借助计量经 济 研 究 方 法 , 对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 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 变 的 可 行 性 及 路 径 作 初 步 探索 , 拟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参考 。 ( 二) 相 关 概念 货币政策框架指货 币 政 策 决 策 与 执 行 方 面 的 制度安排 。 它 涉 及 货 币 政 策 最 终 目 标 、 中介目标 和操作目标 , 央行与政 府 之 间 的 制 度 安 排 、 货币政 策与财政政 策 、 汇率政策以及国际收支制度的关 系, 还包括 一 国 的 金 融 制 度 等 若 干 因 素 。 有 的 经 ( 济学家习惯采用 “ 货币政策战略” o n e t a r P o l i M - y
以利率 、 汇率 、 通胀率为主
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再贴现率为主 , 公开市场业务为辅 , 逐渐过渡到公开市场业务为主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为辅
三、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及调控方式发展情况 ( 一) 货币 政 策 框 架演 变 情 况 中国人民银行法 》 明确我国货 9 9 5 年公布的 《 1 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 “ 保 持货 币币值 稳定, 并以此
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 并于1 9 9 6年起采用 M 1和 随着信贷 M 2 作 为 货 币 政 策 中 介 目 标 。1 9 9 8 年, 规模控制的 取 消 , 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进入间接调 控为主时期 , 确立了以 货 币 供 应 量 为 中 介 目 标 , 公 开市场操作 、 法定准备 金 率 等 数 量 型 工 具 及 利 率 、 汇率等价格 型 工 具 综 合 使 用 的 货 币 调 控 机 制 ( 如 。 ) 图1
3 7
, 德曼为代 表 的 货 币 主 义 提 出 “ 现 代 货 币 数 量 论” 认为以 中 长 期 利 率 为 中 介 目 标 存 在 严 重 的 局 限 , 并保持政策 性, 货币当局应实行 “ 单一货币规则” 的长期 、 稳定 , 这样完全 可 以 通 过 货 币 政 策 影 响 相 对价格 , 从而实现低通胀率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 : ( 新 的金 融 三) 第三阶段 ( 0 世纪 9 0 年代后 ) 2 工具及支付 手 段 不 断 涌 现 , 传统的货币概念难以 明确定义 , 货币供应量 口 径 统 计 困 难 , 货币作为中 介目标的地 位 发 生 动 摇 , 世界各国纷纷放弃货币 中介目标 , 转而以利率 、 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中介 目标 , 辅之以监测更多 的 货 币 政 策 变 量 , 灵活地运 。 ) 用多种工具实现政策目标 ( 见表 1
[ 2] 。 人民银行首次向社会 促进经济增长 ” 1 9 9 3 年,
中央银行贷款和银行信 贷 规 模 管 理 是 调 控 的 主 要 手段 , 存款准 备 金 率 和 基 准 利 率 只 是 作 为 辅 助 性 调节工具 。 : 第二时期 ( 三家政策性银 9 9 4-1 9 9 7 年) 1 2. , 行成立 政策性金融业 务 从 商 业 银 行 分 出 , 央行开 始逐步采用间接货币 政 策 工 具 。 这 一 时 期 信 贷 资 金计划工具 依 然 是 重 要 工 具 , 但利率调节和公开 市场业务操作开始得到有效运用 。 : 第三时期 ( 存款准备金制度 9 9 8年至今) 1 3. 改革和公开 市 场 业 务 的 扩 大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推进 , 货币市 场 、 股 票 市 场 的 发 展, 货币政策传导 途径的市场基础更为 广 泛 。 货 币 政 策 调 控 渐 趋 成 熟, 信贷计划控制被取 消 , 货币政策调控手段逐步 向市场化方式转变 。 可以看出 , 在由“ 直 接 控 制” 到使用货币政策 工具 “ 间接 调 控 ” 初 期, 我国货币政策的思路是以 数量型调 控 工 具 调 节 为 主 的 。 随 着 金 融 体 系 、 不
6卷 第1期 第1 0 1 4年2月 2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OF CHUZHOU UNI VERS I TY OURNAL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