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吐血推荐)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
(例如:月食、海上观船帆、麦哲伦环球航行)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真实地球为不规则球体,不存在地轴、经纬线。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都平行。
①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减,直到两极缩成一点。
②除了两级外,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圆,纬线有无数条,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③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范围为0°~90°,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增。
④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N”和“S”表示纬线所在的半球。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也叫子午线。
①经线是等长的,0°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经度范围是0°~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递增直到180°重合。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判断经度所在半球(经度是西经的,与20°W比较,小于20°W的在东半球,反之,在西半球;经度是东经的160°E比较,大于160°E的在西半球,反之,在东半球;20°~160°的看符号判断,什么符号就在哪个半球)。
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到地球和其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为现象的学科。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天体。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的自转轴是一个固定的轴线,轴线的两极各自呈现出一年中六个月都是极昼和极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
二、地球公转和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绕着太阳做公转运动,一个完整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
地轴倾角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的要素之一。
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不同的半球接收到的阳光角度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季节变化。
三、时间和经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决定的。
为了协调全世界的时间,在各个国家之间设立了不同的时区。
同时,我们需要用经线来标记每个时区。
经线是在地球上对称的一条纬度线的大圆弧,在等于180°的两个经线处连接而成。
四、地球的地理位置要素地球上的地理位置要素包括了四个主要方面:经度、纬度、海拔和地形。
其中,经度是指从本初子午线算起,到某个点的度数;纬度是指地球赤道面上某点到赤道的垂线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海拔是指某一点离海平面的高度;地形则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和人为地貌特征的总和。
五、气候和自然灾害气候包括了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力等多个要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地球上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它们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六、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包括了水、食物、矿产、能源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地球上的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总之,地理是我们了解地球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章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知识梳理与复习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要点一:海陆的分布1.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其原因是( )A.地球被水汽包围B.地球被云层包围C.地球表面完全是海洋D.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世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大致为( )A. 4:6B. 6:4C. 7:3D. 8:23.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 )A.东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北半球4.下列关于大陆轮廓和大洲分布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大洲的分布无任何规律可循B.大陆的形状多为近似的三角形C.亚洲和欧洲共同分布在一块大陆上D.大洲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5.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称为( )A.半岛B.岛屿C.大陆D.大洲6.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亚洲B.欧洲C.大洋洲D.南极洲7.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 )A.欧洲B.大洋洲C.南极洲D.亚洲8.下列关于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峡是洋的边缘部分B.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C.海峡仅仅是指大陆与岛屿之间的狭窄水道D.海峡仅仅是指岛屿与半岛之间的狭窄水道9.下列大洲中,被赤道穿过的是( )A.南极洲B.南美洲C.北美洲D.欧洲10.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B.大洋洲C.南极洲D.北美洲11.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印度洋B.北冰洋C.大西洋D.太平洋12.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分别是( )A.北冰洋和印度洋B.太平洋和印度洋C.太平洋和大西洋D.太平洋和北冰洋1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直布罗陀海峡D.白令海峡读图,回答14~18题。
14.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名称。
A ,B ,C ,D 。
15.写出图中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②,③,④。
16.图示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
17.位于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大洲是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洲;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的大洲是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其中部的大洲是洲。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七年级地理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其中涵盖了关于地球的形状、土地、海洋和大气圈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内容。
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平坦的平面,这意味着它必须有某种形状。
已知地球上各地的地面高坎或山峰都被收录在地图上,而这些高坎或山峰所产生的重力会受到地球的作用力,这些受作用力的高坎或山峰需要呈现出某种形状。
它们呈现出的形状是圆的,这个圆被称为地球形状。
地球的形状是球状,但并非完全球形。
事实上,它略微偏扁了,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压在顶部和底部的略微扁圆的球形。
土地的构成土地是地球上的各种形状的草地和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
各种土地形状各不相同,有山脉、河流、平原等。
其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土壤,土壤是由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岩石和矿物质混合而成,它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海洋的表面地球的表面是71%的水。
海洋被认为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它们占据了我们星球表面的大部分。
海洋中充满了水,这水的温度和质量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海洋的表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吸盘,它可以吸收地球上的过多热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
大气圈和气候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面的气体组成的大气圈所包裹着的。
大气圈可以给地球提供许多重要的帮助,包括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防止太空物体撞击、以及控制地球上的气候。
气候是大气圈气体的状况和气压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气候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风和降雨。
气候条件会影响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
总结:七年级地理学的第二章,关注点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土地、海洋和大气圈。
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环境的形态和特性,并创建我们居住的环境,同时保护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地球的面貌)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入门,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
在初一上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二章内容,以下将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365天左右,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经线和纬线经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无数条垂直于地球赤道面的线,也称为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点的东西方位置。
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无数条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也称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点的南北方位置。
三、地球的倾斜和地理区域划分地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的辐射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
依据太阳直射点的不同位置,我们将地球划分成了北半球、南半球、北极圈、南极圈、北寒带、北温带、北亚热带、赤道、南亚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等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地图的使用和制图技巧地图是一种以比例尺为基础,把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地貌绘制成平面图形的工具。
在使用地图时,我们需要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指示、图名等重要标志,同时也要学会掌握测距、测方位等制图技巧。
五、地球的岛屿和大洲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着许多岛屿和大洲。
岛屿是指被海洋所环绕的较小的陆地,比如台湾、爱尔兰等;大洲是指面积较大,由海洋所包围的陆地,比如亚洲、欧洲等。
六、地球的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地球的地貌主要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它们的形成是由地壳的运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温、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以上就是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笔记人教版标题1: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笔记人教版(地球的面貌)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半径(赤道)6378千米,极半径(北极、南极)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运用地图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数据: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约);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约);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约)。
3.经纬线和经纬度为了准确的描述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人为地确定了一个坐标系统,这就是经纬线。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每一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4万千米);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北极和南极)。
纬度:赤道以北的纬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赤道以南的纬度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纬度自北向南各分为90°,分别称为北纬和南纬。
习惯上将北纬0°—30°和南纬0°—30°称为低纬度;北纬30°—60°和南纬30°—60°称为中纬度;北纬60°—90°和南纬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共同确定。
在航海、航空和航天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5.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地球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
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这就是一年。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而且具有同时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⑴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⑵海陆分布大势: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注意: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P37中的图2.19)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iny 晴
互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而且這種運動仍在繼續,所以,珠穆朗瑪峰仍在 上升。)
Ainy 晴
全部在東半球 全部在北半球 跨經度最廣の 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6、大陸、大洲、大洋の分佈:(圖 2.1-9)
Ainy 晴
Ainy 晴
六塊大陸
七大洲
四大洋
全部位於北半 北美大陸、亞歐大陸
球
歐洲、北美洲
北冰洋
全部位於南半 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
南極洲
球
陸
跨南北半球
南美大陸、非洲大陸
亞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
全部位於東半 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
非洲
球
陸
印度洋
全部位於西半 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球
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
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歐洲、北美洲、亞 洲、大洋洲、南極 洲
太平洋、大西洋、 北冰洋
第二節 海陸變遷 1、海陸變遷の原因:地殼の變動、海平面の升降,人類活動等。 2、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提出大陸漂移の假說。 3、20 世紀 60 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 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の。 2、板塊學說の主要內容: ①岩石組成の地球表層是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 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組成の, 板塊之間,分別以海峽或還夠、造山帶為界; ②各大板塊處於不停の運動之中; ③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 山地震。(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 珠穆朗瑪峰為什麼仍在升高?(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對運動,二者相
Ainy 晴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海洋與陸地在地球表面の比例:地球上海洋面積占 71%,陸地面積占 29%; 概括の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海陸分佈特點: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 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3、大洲: 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面積最大の是亞洲,面積最小の是大洋洲。(我國在亞洲) 全部在北半球 全部在南半球 橫跨經度最廣の是 跨南北半球
歐洲、北美洲 南極洲 4、主要洲界: 亞洲和歐洲
南極洲
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亞洲和非洲 南北美洲
亞洲和北美洲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 蘇伊士運河
索山—黑海—土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峽
巴拿馬運河
白令海峽
5、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積由大到小:太大印北 四大洋中,面積最大の是太平洋,面積最小の是北冰洋。 介於五個大洲之間の大洋:太平洋(介於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大洋洲)、 大西洋(介於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