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教案1
初中八年级-第1节 大气层【区一等奖】

第一节、大气层何小芳海盐县元通中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3、掌握对流运动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2、对流运动的规律二、教学难点:探究对流运动的规律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手机(同屏技术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及任务单上的完成情况)、铁架台、回形管、酒精灯、火柴、红墨水、大烧杯、自制彩烟线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小行星撞击月球现象(其中阐述了撞向地球变成流星体的现象)师:为什么小行星撞向地球和月球的现象不一样呢生: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师:对,因为有大气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大气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了解大气层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发展能力【图片展示】这是一张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大气主要集中在地球表面1000Km的高度内,但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1000Km以上,大气已经十分稀薄,而到了5000Km,大气已经接近于真空了。
一)大气的重要性师:那它对于地球有什么意义呢【小组讨论】如果地球也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会怎么样呢教师总结:1、保护地球,阻挡小天体的撞击 2、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3、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较小 4、阻挡一部分紫外线辐射 5、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
二)大气的温度师: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科学家都对大气进行了探索,早在1804年,卢塞卡乘坐一个氢气球进入7Km的高空研究大气【图片展示】图中是他乘坐的氢气球师:在他随着氢气球上升的过程中,他发现大气的温度在不断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测得了大气在不同高度处的温度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读图】这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介绍纵坐标表示垂直高度,横坐标表示温度)你能帮我找到卢塞卡到达6Km高空时的温度值吗怎么找那你们能找到600Km高度处的温度吗师:学会了看这张图,你能从这张图中归纳出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吗【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任务一:填表归纳师:了解了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你能解释一些现象吗【思考1】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思考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约600Km高度)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三)大气的分层【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完成任务二:在图中用虚线画出分层情况师: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以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为主要依据,但他们还综合考虑了大气的密度、组成物质等特点,将大气分为了5层,我们来看一下。
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温州乐清乐成镇实验中学吴明君【设计的基本思想】1、本节设计的出发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这与未来学者喜欢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使他们感到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具有未来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由此设计了这一节面向未来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2、本设计从红墨水不能倒入细口瓶实验导入新课内容——大气,经过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及避免流星撞击实验的探究,获得相关知识后,再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我们地球的外衣——大气层的思想意识。
3、本设计有一重要特点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验的手段去探索,去获取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一致性对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堂知识的密度和难度,第一课时可以只着力于理解大气的重要性和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而对大气层的分层及对流层安排在下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筒(两只)、钢球、塑料袋、温度计、棉花、蜡烛、火柴、黑白纸袋各一只、CAI课件学生桌面器材:温度计(两只)、黑白纸袋各一只、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1、出示三个塑料袋(两个有物品,一个空)提问袋子里分别有什么物质呢?学生讨论空的袋子中充满是无色的大气。
引出新课。
教师阐述: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2、建构模型,形象比喻:展示橙子剖面,橙子皮模拟大气层,橙子肉模拟地球,大气层约占地球半径的1/6。
第1节大气层(课件+视频)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 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
没有大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受陨石侵袭
没有大气,
声音无法传 播
没有大气, 昼夜温差大
3、大气的意义
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
5896米高的乞力马扎罗不仅仅是非 洲最高的山,更以独特的地理风貌著称 世界。笼统地说,乞力马扎罗可以分成 四层,最下面一层是热带雨林,中间的 腰部有一条沼泽地带,再上面是高原沙 漠,而顶部,超过了雪线以上的地方则 是高山雪峰。
远远地看,乞力马扎罗就像一位拖着长长的洒地的绿裙,系了一条细 细的腰带,身着紧身淡黄衬衫,头上俏皮地戴了顶白色小帽的青春少 女。
从图中你能读出那些信息:
1)在0-12千米之间气温 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在12-55千米之间,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 升高。
3)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5 )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思考:
1、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
的是 A 和 D 。
7、受对流运动的影响,热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 动呈 上升,冷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动呈 下 。
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 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 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 2低、。为什么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 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温度高,太阳辐射强,这层外 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 下,外壳熔化。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理1.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标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特征,认识不同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各个分层的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相关图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三、学业质量目标四、教材分析通过研读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到全书是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讲起,而后分章节针对大气、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进行了具体叙述,是以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入杂,由单一要素向要素综合过渡的逻辑顺序编排的。
本章主要涉及大气的基本知识,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 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的内容。
其中第- - 节主要讲述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垂直分层,在本章中为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五、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经历了第一章节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宏观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大气是日常生活中经验丰富的要素,学生的了解度较高,能够充分调动初中已有知识和实际经验。
因此,在学习中,容易参与,积极性较高。
六、学习重、难点1.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分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七、教学方法课前:任务驱动自学反馈;课中:合作探究引领提升八、教学过程复习预习反馈:1. 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划分情况。
2. 地震波有何特性?3. 地球内部圈层各有哪些特点?(一)新课导入奥地利“坠落人”39千米高空跳伞视频播放。
观看视频思考:1、39km高空与近地面的大气有哪些不同?2、鲍姆加特纳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带着问题情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模块一、大气的组成【问题导学】读图2.2及p28—29内容归纳1、找出大气组成成分及所占比例。
科学:2.1《大气层》(第一课时)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

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 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下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 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
飞机高空飞行
雨、雪、暴雨和大部分 云等天气现象
1、飞机在大气层的哪一层飞行?
平流层
2、神州五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 飞行高度最近点200公里,远地点340公里, 最远点343公里,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请 问它在大气层的哪一层飞行?
1. 保护地球 ;
2. 地球以发生, 也使3、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
思考
在爬山时,当我们越爬越 高,气温会怎样变化?气温随 高度一直这样变化吗?
你能说说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的规律吗?
高 度 (千米)
大
85
气
的
温
55
度
垂
直
12
分 布
0
图
-100 -80 -60 -20 0 20 50
暖层
3、卫星在大气层的哪一层飞行?
外层
练一练:
1、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大 气层名称。
暖层 中间层
2、大气中随高度上升温度 逐渐下降的是__C__和__B__, 随高度上升大气温度逐渐上 升的是__A___和__D___.
平流层 对流层
3、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__D___仍然存在
A、彩虹
B、流星
C、下雪
外线的伤害。
月球
表面环 形山的 形成.
思考
地球表面为什 么很少受到陨石的 撞击?
大气层的保护
以下各图所示是什么现象?
闪 电
下面的图是什么现象?
龙 卷 风
下面的图是什么现象? 以上的现象发生在哪里?
台 风
第1节:大气层

思考: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 思考: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 千米以上的大气层 以上, 以上,为什么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 会被烧毁? 会被烧毁?
因为该层大气稀薄, 因为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 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是有限的。 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是有限的。
地球大气层的作用
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3.大气层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较小; 大气层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较小 3.大气层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较小; 4.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 大气层还阻挡 4.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 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氮气 主要 干 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氧气 洁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空 次要 气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成分 臭氧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对 流 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底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 千米, 千米。 为 8 千米,在赤道附近的厚度增加到 17~18千米。 ~ 千米
对流层
对 流 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底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 千米, 千米。 为 8 千米,在赤道附近的厚度增加到 17~18千米。 ~ 千米 对流层虽然是大气层中最薄的一层, 对流层虽然是大气层中最薄的一层,但它却集中了地 最薄的一层 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对流 层的顶层,温度约为-60℃。 层的顶层,温度约为-60℃。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
2.2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3.物理化学过程: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大气层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大气对流、辐射平衡、光化学反应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过程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设计探究活动,如通过实验观察大气压力的变化,或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案例。
2.利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大气分层概念,并掌握各个层次的特性。
-制作动态演示的大气层模型,以直观展示不同层次的温度、风速等变化。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大气层知识。
3.分析题:给出实际气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1.学生自主总结: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物理化学过程等关键知识点。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认识。
3.情感价值教育:强调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中涉及的大气层特征,进行简单的气象数据分析。
-学会解读气象图表,分析气压、气温、湿度等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与过程,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技能的发展:
1.通过案例导入、实验演示、互动提问等形式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提交观测报告,包括数据记录、图表绘制和现象分析。
-小组讨论并分享观测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温州乐清乐成镇实验中学吴明君
设计的基本思想】
1、本节设计的出发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这与未来学者喜欢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方法是一
致的。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使他
们感到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具有未来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由此设计了这一节面向未来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2、本设计从红墨水不能倒入细口瓶实验导入新课内容——大气,经过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
用及避免流星撞击实验的探究,获得相关知识后,再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我们地球的外衣——大气层的思想意识。
3、本设计有一重要特点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验的手段
去探索,去获取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一致性对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堂知识的密度和难度,第一课时可以只着力于理解
大气的重要性和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而对大气层的分层及对流层安排在下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直筒(两只)、钢球、塑料袋、温度计、棉花、蜡烛、火柴、黑白纸袋各一只、CAI 课件学生桌面器材:
温度计(两只)、黑白纸袋各一只、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1、出示三个塑料袋(两个有物品,一个空)提问袋子里分别有什么物质呢?学生讨论空的袋子中充满是无色的大气。
引出新课。
教师阐述: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 3000 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 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2、建构模型,形象比喻:展示橙子剖面,橙子皮模拟大气层,橙子肉模拟地球,大气层约占
地球半径的 1/6。
3、展示媒体:气球中充了 100 升无色大气,
图示颜色表示各种气体成分所占体积含量,你
能说出各部分所代表什么气体吗?小结:大气
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
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
等物质组成。
4、大气中各种成分中你哪种气体比较了解,它
对我们人类和地球有什么样的作用?学
生回答。
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分组讨论。
⚫创设实验情景,重建认识结构。
拓展探究实验1:探究大气对避免流
星的袭击作用
有相同的两直筒,其中一直筒空、另一直筒放有松散的棉絮(模拟大气
层)由金属球相同高度下落,观察对复写纸的撞击情况,媒体投影。
拓展探究实验 2:探究大气地球具有保温作用展示一块海绵,提问海绵
里是否存在空气。
能否能通过实验证明得出。
(放入水压,产生气泡)
学生演示。
除海绵外,棉花中是否存在空气呢?教师展示两块质量的“棉被”
(一松一实),冬天选择哪一条比较暖和,为什么?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补充阐述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松的“棉被”空气含量高,保温性能好。
而我们地球同样也被这样“棉被”——大气保护着,起着保温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去体验,去领悟而获得知识]
总结得出: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欣赏自然风光,课堂轻松片刻。
提问这张图片所描绘什么季节的景色?山脚和山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景象?这说明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一起乘座“未来2号”太空气球来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以自然风光图片情景和别致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
-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
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通过实验
分析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拓展探
究实验3:比较什么颜色容易吸热?步骤:1、你认为白色纸和黑色纸
哪种吸热快?遵循以下的步骤
来验证你的猜想。
结论:黑色纸比白色纸吸热_______ (快/慢)
2、按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记录数据。
时间/分白色纸温度黑色纸温度
开始
0.5
1
1.5
2
2.5
[师生协作,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及教学平等的原则]
⚫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每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其它进行合理评价。
⚫迁移反馈知识,愉悦总结课堂通过【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这一教学环节一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同时使学生从自己做起一同来保护我们的大气。
⚫课后继续探究,实现课堂延续假设你是第一个乘坐热气球在大气中飞行的人,你必须带上哪些物品?查资料找出早期探险者携带的物品,至少写两段有关携带品及携带理由的短文。
[使学生从问题中来,以回到问题中去,实现课堂的延续性]
任务单
组号:组员:日期:
活动二:通过实验分析哈勃望远镜的外
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探究课题:比较什么颜色容易吸热?步骤:1、你认为白色纸和黑色纸哪种吸热快?遵循以下的步骤来验证你的猜想。
2、按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记录数据。
⚫课外活动:假设你是第一个乘坐热气球在大气中飞行的人,你必须带上哪些物品?查资料找出早期探险者携带的物品,至少写两段有关携带品及携带理由的短文。
时间/分白色纸温度黑色纸温度
开始
0.5
1
刻度朝上
1.5
2
2.5
结论:黑色纸比白色纸吸热_______ (快/
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