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一节《大气层》。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构成、各层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大气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应用。具体包括:
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大气的分层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和探究精神;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大气层知识。
- 通过拓展学习,加深对气象学的理解。
-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数据、卫星图像、大气层的模拟实验、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如气象数据、航空航天资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案浙教版课题:大气层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体会大气的存在和大气层的重要性。
②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③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④进一步熟练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能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对流层的特点,并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准备:CAI课件、水槽、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淀粉、蜡烛、冰块、教学设计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介绍:1、大气厚度: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调查研究结果: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展示:幻灯片2------地球外大气圈的图片)2、大气重要性: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3

第一节大气层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稳定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2、初步学习通过图象的审读,能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一种换位读图的意识。
3、探究对流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筒(两只)、钢球、塑料袋、温度计、棉花、蜡烛、火柴、黑白纸袋各一只、CAI课件学生桌面器材:温度计(两只)、黑白纸袋各一只、蜡烛、火柴等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播放音乐流星雨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吗?流星雨,对!为何地球上会出现如此美丽的流星雨呢?(二、新课教学)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据说流星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但对月亮来说却刚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先请大家来看一段月亮和地球的对话。
展示:月球:地球大哥这几年过的好吗?地球:呵呵还算可以吧,这些年人类一直在提倡保护我呢! 你怎么样啊?月球:甭提了,三天两头被石头砸,真想不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呜呜呜……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表演对话。
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呢?生回答师:如果没有大气层,假设我们有还能生存,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看看哪些同学说的最合情合理。
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中来吧!来做一下深呼吸,还好大气还在。
过渡:同学们周围有存在大气吗?有,但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老师今天带来了两样东西,一支针筒(别紧张,不是给你们打针)和一只塑料袋,你能利用塑料袋或针筒来证明大气的存在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设计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层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案:大气层中的气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大气层的动态变化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和降水,影响气温和湿度等。
6.请解释大气层的探测和监测方法及其意义。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体验大气层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压强的存在。
4.案例分析: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等;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6.总结提升:通过问答、思考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大气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四)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五)教学难点:
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

3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讲述:因为在85千米以上的高空,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因而在600千米的高空,大气温度会较高,所以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防止哈勃望远镜内部结构受温度的影响。
2、点燃蚊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蚊香置于中间,观察烟的运动情况,试着把它在图上画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实验情况(水对流现象明显,烟的运动由于多媒体教室光线较暗不是很理想),2分钟后实验完毕。
请大家把看到的对流现象用手势比划一下。
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水的对流
设问:加热后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
三、大气的分层:
活动二、讨论:根据图2-2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
学生回答后总结: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在我们前面分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成五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展示情景图片:
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
提出问题: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大气层》(教案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1《大气层》教学设计课题大气层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垂直分布的规律。
3.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层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难点探究对流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述:大气是我们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
问:生活中哪些现象和事实证明大气的存在?教师归纳总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欣赏图片,一感受由于大气带来的自然之美,二明白了大气存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图片展示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讲述:虽然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层仅1000km,显得很薄,但大气层像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对比之前学过的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总结归纳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①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到声音③避免陨石的侵袭④昼夜温差较小⑤氢气球能升空⑥天空的背景为美丽的蓝色⑦有臭氧层保护,地面生物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⑨人和动物能呼吸空气生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任的理念,明白大气层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唐诗《大林寺桃花》中的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问:为什么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象?讲述: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爬山越到高处越觉得冷?问: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降低?图片展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问:你能说说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吗?提示:(1)图中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什么?(2)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思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大气层课题:大气层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体会大气的存在和大气层的重要性。
②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③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④进一步熟练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能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对流层的特点,并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准备:CAI课件、水槽、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淀粉、蜡烛、冰块、教学设计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介绍:1、大气厚度: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调查研究结果: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展示:幻灯片2------地球外大气圈的图片)2、大气重要性: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生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讨论:大气对人类的作用?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大气起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大气的温度过渡:我们知道:地球的什么部位是终年积雪的?(生答:、、、、师问:为什么会这样?生答:因为太阳辐射少,热量小,气温低。
师讲:但是处于赤道附近的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接近6000米)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展示:图片----乞力马扎罗山生答: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提问:大气的质量虽然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却分布在地球外围2000~3000千米大气层中,在这厚厚的大气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呢?读图:2-2“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思考:约在600千米高空的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生答:高层大气气温高,太阳辐射强。
师讲:由此可见: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自地球表面向上,大气层延伸得很高,可到几千公里的高空。
整个地球大气层象是一座高大的而又独特的“楼房”。
不仅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有变化;而且其成分,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也发生着变化,世界气象组织把这座“楼”分为五层。
展示:图2-3大气的分层问题: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
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
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重量的0.5%。
据探测,在120公里高空,声波已难以传播;27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一百亿分之一,所以在这里即使在你耳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5、散逸层又叫外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
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
B、各层的气温是如何随高度而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一)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
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因为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三)中间层:这一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臭氧,这就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白白地穿过了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在这层大气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气温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四)暖层:暖层里的气温很高,据人造卫星观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高达1000℃以上。
所以这一层叫做暖层或者热层。
(五)散逸层: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
C、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A、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探究实验:对流是如何形成的?B、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D、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师结: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高度低;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一般只有8~9千米;中纬地区则适中E、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可能会产生什么天气现象呢?与人类有何关系?A、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B、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列表归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雨、雪、暴雨和大部分云等天气现象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四)总结与扩展: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1) 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 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3) 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4) 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各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最基本特征,它影响气流运动状况,进而产生不同的天气特征。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作业或活动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