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7 核能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7 核能  教案

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4.了解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二)能力目标;能根据示意图来区分裂变和聚变(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2.通过对核事故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的进步的【教学重难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爆炸后的长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到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这两座城市在瞬间化为废墟。

【设问】你知道原子弹爆炸巨大的能量是怎么产生的?(二)新课学习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教师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讲述: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1)什么叫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一、裂变1.定义: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为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用中子轰击铀235,可以使它分裂,变成两个新核(氪和钡),同时向外放出能量和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如果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产生链式反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一节:科学探究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与操作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介与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3. 电路的分析与应用4. 电磁现象5. 光的传播与反射6. 信息的传递与通信7.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物质、能量、电路、电磁、光学、信息、生物遗传及环境等领域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电路分析、电磁现象、光学原理等。

2. 教学重点: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生物遗传与进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2)举例说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4)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5)简述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2. 答案:(1)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2)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根据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求解。

(4)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5)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学相关书籍、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安排。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电热器》教师优选教案1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电热器》教师优选教案1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电热器》教师优选教案1 浙教版第7节电热器一、〖教材分析〗本节从学生熟悉的用电器入手,让学生认识常见电热器及其工作原理,重点通过实验探索电热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后讲述焦耳定律及应用。

对于电热的应用,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电热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来制作发热体,应当适当的给展示一些电热器的基本结构,增强学生的实际知识的应用。

讲电热的防止时,应当结合实际例子来进行,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找出防止危害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常见电热器,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2.理解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焦耳定律;3.初步学会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4.体验电热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5.培养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6.通过实验探索电热的影响因素的教学,和焦耳的研究简介,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精神;7.通过电流热效应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用辨证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研究电热大小的影响因素;焦耳定律的应用。

难点:研究电热大小影响因素中,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阻值为2Ω和8Ω的电阻丝各一根,装满煤油带玻璃导管的烧瓶两只,开关、滑动变阻器、示教电流表、学生电源各一,电炉、电烙铁等电热器。

(用焦耳定律演示仪器更好)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提问:(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回答:发烫。

【演示】将电炉通电一段时间,让学生感受电炉发热。

【问】1、电流通过电炉时,电能转化为什么能?(生:电能转化为内能)2、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用电器通电工作是为了产生热量的?生:电热毯、电饭煲、电热壶、电熨斗、电吹风机----------引出课题:电热器二、新课学习(一)常见电热器及其工作原理【讲述】其实,电流通过任何一个导体,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叫电热。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 核能的利用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 核能的利用教案 新版浙教版
问题: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
拓展:1、1千克轴235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相等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2、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历程、意义。
3、对我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讨论:学生自学课本P127, 比较聚变和裂变有哪些不同之处。
拓展:1、从原子核内部结构和同位素原子分析:氘核+氘核→氦核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有得失,而核内质子和中子为什么这么团结、牢固呢?
猜想:可能核内巨大的能量束缚着质子和中子。
讲述:科学家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改变有些时会释放 出巨大的能量(板书:核能)
问题:根据同学们已查阅的资料,原子核有哪些变化?你知道获得核能的途径吗?(板书)
讨论并投影:裂变和聚变的模型
讲述: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如铀235的原子核在中 子轰击下会变成两个更小的新核——氪核和钡核。
拓展:1、铀235是铀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
2、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铀、氪、钡三中元素的位置,并比较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新核的质子总数没有变,中子总数数少于旧核的中子数,少量中子在释放时又轰击其他铀核,使铀核持续裂变,出现链式反应。
3、原子弹的制造原理就是 上述的链式反应。(出示链式反应的模型图片并讲解)
讲述:同学们的评论很丰富,从图片中我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说是毁性的,大家一定感到疑惑,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学反 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型结构复习原有知识,用已知知识为切入点,学生接受更自然)
思考:上述反应中存在怎样的能量变化?原子核内部有变化吗?
讲述:在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燃烧是放热反应和有些固体加热反应需吸热,但在这些反应中还不能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其实原子核内部储存着巨大的能量。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科学探究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功能。

生物与环境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列举其组成及功能。

2. 答案: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生态系统组成及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以及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核能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核能教案

课题:核能授课时间课时安排课题类型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2、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核聚变、核裂变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科学家们发现铀、钋、镭等元素能够放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就像光线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一样.那么,放出的射线究竟是什么呢?放射现象人们让射线通过很强的磁场,看看它有什么反应,以此来考察它的性质.如图所示,把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在铅盒里,留有一个通道让射线射出,外面加有强磁偏转较小的那一束叫做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α粒子所带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两倍,α粒子的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偏转较大的那一束叫做β射线,研究表明,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不偏转的那一束叫做γ射线,是一场.人们发现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由带电粒子组成,而且带有异种电荷.另一束不偏转,说明这束射线是中性的.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中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甚至能穿透水泥墙和薄钢板.由于穿透本领强,所以可利用γ射线来检查金属材料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缝,用来检查金属板的厚度.还可利用射线照射种子,使农作物增产.γ射线还可用来检查和医治恶性肿瘤.过量的射线照射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在利用放射线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用铅玻璃板、铅板等把放射性物质与人体隔离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避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核能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裂变发生裂变时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科学家们发现,较聚变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本课练习册。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

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

(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