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合集下载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有感(合集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三国演义》有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缩写本,受益匪浅,里面讲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刘备、英勇善战的赵云、忠肝赤胆的张飞、敢作敢为的曹操、忠勇兼备的关羽等等。

在这些人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恩怨分明、刚正不阿、重情重义。

在书中有写到他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放曹,从这两个事情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是一个忠义磊落、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我还特地去查了《三国演义》原文,它是这样描述关羽的外貌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难怪后世称他为美髯公,因他的勇武,而称他为关公,他的忠义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在这些人当中,最觉得可惜的就是诸葛亮,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并非神仙,有时候也会出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了城池等,这让我不禁想到,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都会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呢,这样一想,我们实在是没有理由去要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因为自己取得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身上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很多著名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在里面展示了很多高深的军事策略,发现这些战争中多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经典毕竟是经典,注定了它有很多优秀的不可磨灭的东西在里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读《三国演义》有感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非常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书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2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2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2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篇1《三国演义》,一本我极其喜欢的名著,里面饱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谨慎多疑的曹操,有诚实守信的鲁肃,还有心胸狭窄的周瑜。

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缩影,而我最喜欢的,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也是蜀国的智慧担当,一生为蜀国出谋划策,“草船借箭”、“空城计”、“赤壁之战”,都有诸葛亮的身影。

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和东吴极有可能生存不了多久,就会被魏国完全吞并。

而且,诸葛亮还很会写*,《戒子书》、《出师表》都出自于他的笔下。

然而诸葛亮最让我倾佩不已的,并不是他的才华和谋略,而是他对国家的尊敬和他的信仰。

我们都知道,刘备离世后,继承他的是“扶不上墙”的刘禅。

然而诸葛亮却始终辅佐着他,一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因此,很多人都笑话诸葛亮,说他“愚忠”,不为国家考虑。

其实我认为他是最尊敬国家的人。

他一共辅佐了两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为匡扶汉室,而非统一全国,所以诸葛亮宁愿不取代阿斗,也不愿违背他的信仰,这,也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也是我最钦佩他的原因了。

之前,我在《把栏杆拍遍》中发现了一片写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先生回忆了诸葛亮的那些瞬间,回忆了他离世后人们疯狂地为他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着和其他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取代刘禅呢?”他在书中是这么说的:“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

我胸中四海翻腾做着着许多‘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挥过一下。

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

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一千七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再造一个时势。

”是啊,诸葛亮深知这一切已成定局,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尽他所能地做了,可终究还是失败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觉得《三国演义》似乎就是为诸葛亮写的,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悲剧。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有感1自从我接触了《三国演义》后,我就非常崇拜诸葛亮。

在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常常听到有人夸赞诸葛亮聪明机智,无人能敌,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我没看过,就一直以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敌人正好没有想到某一点才输给他的,才误以为是他的聪明机智。

直到老师有一次要求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诸葛亮。

诸葛亮一开始被刘备请出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他不仅能预测天气,还知人心,知道各种人的性格特征与为人处事,使他百战百胜。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课文中出现过,那时诸葛亮在帮助周瑜,周瑜阵营里又很缺箭,诸葛亮就观察天气,知道几天后是雾天,又很清楚曹操生性多疑,一定会在雾天用箭来射敌人,就利用这两点,在雾天那日就收到了曹军射在稻草人上的“礼物”——十万多只箭,差点把曹操给气死了。

看到这,我都有点惊奇,他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再说当时也没有任何仪器能用准确的测天气,我不禁崇拜了起来。

当然,他还有很多神机妙算的事,比如: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等,让我越来越喜欢诸葛亮。

不仅如此,我还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优点。

神机妙算,使我能提前猜到老师要布置的作业,从而提早完成;乐观冷静,使我在遇到任何困难或在比赛中遇到强劲的对手时冷静下来,鼓励自己,让自己保持乐观心态;足智多谋,在与同学玩抓人时冷静分析同学会出现的地方,成为这个游戏的大赢家……但是这本书的结局却不太让我满意,诸葛亮因为每日每夜都在为国家大事策划计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不幸去世了,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吧,他虽然死了,但他的足智多谋、聪明机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读《三国演义》有感2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样,读完《三国演义》这一回,让我了解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也见识了诸葛亮军纪的严明。

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镇守街亭。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_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_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五虎将.曹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第二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

密诛曹操不成,潜逃。

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

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2书香伴暑假,这个暑假,我有幸见到了刘少康的两本《三国演义》。

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大的字,我不禁有点儿欣喜,而又害怕。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精选25篇)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精选25篇)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精选25篇)《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1书能带给我们快乐,像丰收那样的快乐。

《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让我深深佩服,怪不得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呢!西城兵力薄弱,魏国得以进攻,蜀国西城危在旦夕,诸葛亮却出谋划策想出“空城计”,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司马懿赶忙退兵。

诸葛亮巧用自身的“智”与司马懿的“疑”让西城暂时化解危机,真是足智多谋。

诸葛亮有两点使我佩服:第首先是“智”,第第二是“静”。

诸葛亮的智慧简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用表象来迷惑敌人,故弄玄虚,将一座空城体现出是一座兵力充沛的西城!他用琴声的起伏音律来让敌方吓得退兵,真是厉害。

诸葛亮的“智”很难学,但他的沉着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危急关头露出不慌不忙的样子,十分重要,如同在溺水时不要死命挣扎一样。

我们如果遇难事时,沉着不慌乱,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也许就能成功呢?“空城计”的故事中,诸葛亮弹琴开城门需要沉稳;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时,随机应变琴声激昂时更需要冷静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这次疫情,“宅”在家中也要沉着不慌乱,要相信新冠肺炎一定能被我们打败!坚定必胜信念,也能加强防止病毒二次传播的免疫力。

《空城计》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聪慧,让我了解到历史的意义,也让我悟出更多做人的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让人智慧了,读书让你向生活之“美”延伸。

“空城计”的故事就是一块充满“智”与“静”的美玉。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空城计》,它主要讲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曹兵的故事。

一天,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领25万大军攻打蜀国,诸葛亮命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好像没有看见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似的。

诸葛亮只带了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上面饮酒弹琴,一点也不紧张。

司马懿觉得城中有埋伏兵,不敢进攻,最后只得下令退兵,诸葛亮的心才放了下来。

读了《空城计》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无论局面多么复杂,都不能慌,一定要镇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精选8篇)

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精选8篇)

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精选8篇)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篇1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

一次,阴险狡诈的曹操派兵攻打东吴,用大船与他们交战,恰巧大雾弥漫。

刘备的大军正缺箭,不过诸葛亮的机智帮了刘备的大忙。

他让士兵们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只船上点了几根火把,人站在船舱中。

刚好大雾朦胧,曹军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

再把箭集中起来就可以用了。

几天后,这些箭都被用来攻击曹军了。

真是大快人心。

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篇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乱世纷扰,英雄辈出,彰显义气与智慧。

2.谋略百出,忠奸并存,交织成一幅壮丽画卷。

3.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4.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赋予了三国演义独特的魅力。

5.传奇故事,世代传颂,激发着人们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6.忠诚、背叛、爱情、友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

7.战争与和平,揭示了权谋与道义的矛盾与和解。

8.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赋予三国演义永恒的价值。

9.英雄豪杰,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10.智慧、勇气、仁爱,三国演义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篇3董卓疲帝兴风云这个故事,说的是董卓掌握了朝中后,想废了刘辩,于是收买了吕布,后来吕布去了丁原的房间,一下子砍下了丁原的头,然后又废刘辩,有一位叫袁绍的逃到了翼州。

袁绍到了海渤后,马上跟朝中反对袁绍,王允接到袁绍的信后决定和他一起对抗董卓,在交战时袁绍上前杀敌,对抗几回合后袁绍逃回军中。

袁绍和军队逃向了一个谷,吕布的手下带兵追杀,突然王允的军队杀出。

包围了吕布的军队,后来吕布的军队全军覆没。

做事一定要想一想后果或者做多手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读书笔记150字三国演义篇4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英雄豪杰,智勇之士,三国演义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冲突。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实用模板】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实用模板】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书中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达地理,采用多角度立体描写。

刘备纳了水镜先生的真知灼见:“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相肋,虽关张不悦,虽大雪漫天,天寒地冻,虽一而再,再而三,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求得孔明出山为军师。

此既写刘备求贤如渴,又写了诸葛亮恃才高傲。

曹操谋士程昱评价徐庶曰:“十倍于昱”。

徐庶评价诸葛亮十倍于自己,孙权谋士鲁肃评价诸葛亮十倍于己。

诸葛亮也自比管仲、张良。

可见诸葛亮是个高人中的高人。

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审时度势,精当了得: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是上天拿来资助刘将军的。

又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只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芦,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诸葛亮出山首战用火攻,次战也火攻再加水淹,大败曹军,建立奇功。

在关张心目中树立了绝对,也让曹操尝到了诸葛亮的厉害,由不识到认识,初知他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

周瑜年少英雄,可他打曹操用的反间计,苦肉计皆被诸葛亮一一识穿,周瑜为东吴计也为嫉妒驱使,当然容不得诸葛亮,几次要杀亮,皆被鲁肃劝止,诸葛亮在七星坛作法借得东南风后,即由赵云保护逃逸,又让周瑜扑了个空,真乃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矣。

鲁肃劝周瑜杀亮不如劝亮降归东吴,孙权谋士诸葛瑾乃亮之兄也,受命劝亮,打出亲情牌,亮接招打出忠义加亲情两全牌。

亮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

弟与兄皆汉人。

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团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

不识兄意以为何如?”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

阅读《三国演义》有感心得800字7篇

阅读《三国演义》有感心得800字7篇

阅读《三国演义》有感心得800字7篇阅读《三国演义》有感心得800字(篇1)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三国演义》了。

这本书描绘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塑造了近两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义薄云天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狡黠奸诈的曹操……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赏、最崇敬的还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敬佩诸葛亮之才。

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却从未忘却忧国忧民。

草庐一对,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

他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借风、借火、借箭,轻摇羽扇,决胜千里之外。

他在江东舌战群儒,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之时;在危机时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想出条条妙计之时;在中军帐中从容地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之时,我都由衷地崇敬与敬佩。

单从智谋才干而论,诸葛亮称得上是”三国第一人”.我悲哀怜诸葛亮之遇。

他一生志在兴复汉室,但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实施,这就为后来蜀汉政权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刘备去世,临终托孤,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少主刘禅年幼无能,蜀国的一切重担,荣辱兴亡,都压在了他身上,但他却”力挽狂澜于既倒”.平定五路大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前后《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他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是何等雄壮而又悲凉!诸葛亮鞠躬尽瘁,爱民如子。

就连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军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护大军安然撤退。

当得知他故去的消息时,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读过《三国演义》后,我为诸葛亮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

而我们要学习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挠,忠心爱国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时代有用的人。

在阅读过《三国演义》、学习过《出师表》后,该学生能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进行用心用情的评价难能可贵。

建议能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写一段,从而使文章内容更为丰满,结构更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国演义》有感:足智多谋的诸
葛亮
作者:米彦冰
暑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书里的英雄众多,有:仁德的刘备、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好似神仙。

此人姓诸葛,名亮,也叫孔明。

诸葛亮足智多谋。

曹军马上要进攻了,可是周瑜军队缺少箭支。

于是,周瑜请求诸葛亮为他们做十万支箭,还说:“十日之内,必须做完。

”诸葛亮听后,来到江边观察一番,随后对鲁肃说道:“请借我二十只船、六百名军士,再准备些青布、稻草,我自有妙用。

但不可让
你家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

鲁肃见到周瑜并没提诸葛亮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来造箭,只说他自有
道理。

”周瑜心中不免疑惑,只道:“且看他拿什么回复我。


诸葛亮吩咐军士将各船蒙上青布,并在船的两边扎上稻草人。

在第三日时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大。

诸葛亮在船接近曹操水寨时令其停
船,并叫随行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

而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多疑,见江面大雾,担心有埋伏,下令不可轻举妄动,只是让弓箭手乱箭射之。

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草人和布幔。

诸葛亮见草人和布幔上插满了箭,便下令回营。

待回营一数,足有十五六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天气和对手的性格弱点巧妙的“借”回了箭,此足见亮之智也。

作者:米彦冰
暑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书里的英雄众多,有:仁德的刘备、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好似神仙。

此人姓诸葛,名亮,也叫孔明。

诸葛亮足智多谋。

曹军马上要进攻了,可是周瑜军队缺少箭支。

于是,周瑜请求诸葛亮为他们做十万支箭,还说:“十日之内,必须做完。

”诸葛亮听后,来到江边观察一番,随后对鲁肃说道:“请借我二十只船、六百名军士,再准备些青布、稻草,我自有妙用。

但不可让
你家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

鲁肃见到周瑜并没提诸葛亮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来造箭,只说他自有
道理。

”周瑜心中不免疑惑,只道:“且看他拿什么回复我。


诸葛亮吩咐军士将各船蒙上青布,并在船的两边扎上稻草人。

在第三日时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大。

诸葛亮在船接近曹操水寨时令其停
船,并叫随行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

而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多疑,见江面大雾,担心有埋伏,下令不可轻举妄动,只是让弓箭手乱箭射之。

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草人和布幔。

诸葛亮见草人和布幔上插满了箭,便下令回营。

待回营一数,足有十五六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天气和对手的性格弱点巧妙的“借”回了箭,此足见亮之智也。

作者:米彦冰
暑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书里的英雄众多,有:仁德的刘备、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好似神仙。

此人姓诸葛,名亮,也叫孔明。

诸葛亮足智多谋。

曹军马上要进攻了,可是周瑜军队缺少箭支。

于是,周瑜请求诸葛亮为他们做十万支箭,还说:“十日之内,必须做完。

”诸葛亮听后,来到江边观察一番,随后对鲁肃说道:“请借我二十只船、六百名军士,再准备些青布、稻草,我自有妙用。

但不可让
你家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

鲁肃见到周瑜并没提诸葛亮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来造箭,只说他自有
道理。

”周瑜心中不免疑惑,只道:“且看他拿什么回复我。


诸葛亮吩咐军士将各船蒙上青布,并在船的两边扎上稻草人。

在第三日时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大。

诸葛亮在船接近曹操水寨时令其停
船,并叫随行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

而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多疑,见江面大雾,担心有埋伏,下令不可轻举妄动,只是让弓箭手乱箭射之。

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草人和布幔。

诸葛亮见草人和布幔上插满了箭,便下令回营。

待回营一数,足有十五六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天气和对手的性格弱点巧妙的“借”回了箭,此足见亮之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