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1)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课件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件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积极作
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越来越起消极作用。明清
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
本”的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 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 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 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 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奴隶社会土地国 封建社会 有制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主要表现形式。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怎样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的?它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材料三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 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材料四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 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 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 “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 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 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 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A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济 政
A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济 政
D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5、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 无辜,此事实大错。”对“大错”的理解最为深刻的 是( ) A.自我封闭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B.隔绝了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A C.妨碍了国人对海外市场的开拓 D.正常的海外贸易完全陷于停顿
6、“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 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实质:官方垄断对外贸易,禁止民间贸易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 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 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 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4、影响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消极:
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 流。 积极:
抑商: (2)汉初: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 汉武帝:盐铁官营;
汉唐时期商人应入市籍且不得为官 政治上歧视商人,商人社会地位低; 经济上以“重税困辱之”、官营与民争利
重农(不需要记):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5.评价:
积极作用(不需要记) : 封建社会的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 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 稳定。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阻碍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包括农业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 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二)、工商业的管理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ppt课件演示文稿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ppt课件演示文稿

材料与思考
•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 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 (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 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 从材料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 的根据是什么?
4.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开始于战 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2、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 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 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 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
参考材料:
表现:
①历朝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统治者实施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古代的经济政策PPT

古代的经济政策PPT

生产力旳发展
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旳使用
直接原因——私田旳开垦
崩溃标志——鲁国推行初税亩
崩溃影响——土地全部制关系变化(公田 私田)
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 地主,奴隶 农民)
方式变化(交纳贡赋
交纳地租)
生产关系变化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施“初税亩”,要求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
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材料: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 帝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
后候根,来据提也材出必料须了结条向合件英所王:将行学来跪回拜中答国礼:派,乾或使隆者是帝到中为伦国敦派何去人如旳向此时他 高所傲带?来乾旳隆英在王对旳画外像贸行易跪问拜题答上礼持。什最终么他看以法单?膝
下跪旳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快乐,接 见后来,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⑵悲观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旳联络,不 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旳发展也受到限制; 从政府行为与经济本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 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本身旳发展规律; 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旳发展进步,束缚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旳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步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 后期悲观作用为主 .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旳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旳查理一
世和法国旳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旳绝望 与百倍旳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旳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反复着单调旳生活时,西方旳蒸汽机 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旳时代!
A.禁止走私 C.重农抑商
B.抑商,禁海 D.保护渔业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制度
对外贸易
重 农 抑 商
大家想一下,这三张图 片有什么联系吗?
古代的经济政策(1)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张掖市第二中学 马瑞
古代的经济政策(1)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期 )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浙江)
半坡文化 (黄河流域陕西)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河流域山东)
表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 秦国商鞅变法等 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除井田,民得买卖” 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依军功行田宅”
古代的经济政策(1)
古代的经济政策(1)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 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 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 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
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古代的经济政策(1)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古代的经济政策(1)
专卖制度
古称禁榷制度。禁,乃禁止之意;榷,为独木桥。汉唐之人在注说西汉榷酒 之事时作了很好的解释:“如淳曰:‘榷音较。’应劭曰:‘县官自酤榷卖酒,小民不 复得酤也。’韦昭曰:‘以木渡水曰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 独取利也。’师古曰:‘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徇是也。禁闭 其事,总利人官,而下无由以得,有若渡水之榷,因立名焉’。” 禁榷,就是禁止 私人经营,由官府垄断,利出一孔,犹如过独木桥,舍此而别无它途。
古代的经济政策(1)
▲明清时期,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制度 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均田免粮)
古代的经济政策(1)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国家
徭田

役赋


田 赋
制兼(均田、限田)
的 封
徭 薄
兵人 役头

地主
建 国



自耕农
佃农
沦为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古代自的经耕济政农策(1)
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屯田制和均田制(政府控制土地的形式)
古代的经济政策(1)
何为屯田?
屯田制Biblioteka 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屯田制的实行有何意义?
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 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
但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
古代的经济政策(1)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古代的经济政策(1)
▲井田制特点和实质:
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土地, 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 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古代的经济政策(1)
1、概念: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目的: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 (2)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 (3)对民营商业,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4)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这样一种制度,根据文献记载,说它源于春秋管仲相齐时的“管山海”政策应 该是可信的。不过,这时专卖制度尚处于萌发期,它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备。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实行盐铁官营和榷酒等经济政策, 其具体做法,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官府在全国各盐产地和铁产地,设置 盐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从事盐铁生产的盐户和铁户,无生产经营自由,他们 被完全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发给盐户和铁户必要的生产工具,所有产品由 官府收购、运输和销售;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运输销售,如有违反,处以重刑重 罚。这样,官府通过控制盐铁等重要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从而达到了政府 垄断利源的目的。随着这套政策的实施,专卖制度形成体系并趋于定型。
古代的经济政策(1)
1、《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 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 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 而乱国常贫。”
2、《商君书·垦令》 ①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 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 可以守战也。 ” ② “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 致死。 ”③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④“国之所以 兴者,农战也。”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 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 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 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正反映了原始社会 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古代的经济政策(1)
原始社会形成 公社共有、成员 共同劳动、平均 分配的土地制度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 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促 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古代的经济政策(1)
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
古代的经济政策(1)
均田制
开始于北魏,发展于隋唐。
内容: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 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 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
意义: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 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瓦解: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 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