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永烈“红色三部曲”有感

合集下载

读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

读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

读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红色革命》是一本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书籍,它讲述了一段关于革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染,也对革命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革命的艰辛和残酷。

革命者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只为了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始终坚信着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值得追求的。

这种精神和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由和平等的珍贵。

作者通过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革命者们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不满于现状,不甘于被压迫和剥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自己争取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种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平等的珍贵,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通过阅读《红色革命》,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追求。

革命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利和尊严,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革命者们的精神和信念,也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革命者们一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畏艰难,不怕失败。

总之,通过阅读《红色革命》,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精神和信念,也深刻地理解了自由和平等的珍贵。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革命的书籍,更是一本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书籍,它让我对革命和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像书中的革命者们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自由和平等,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

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

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开启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少年驿动的心。

也让叶永烈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随着鲁豫的娓娓道来,我们走进了叶永烈先生的生平。

他1940年出生在浙江温州,11岁时发表了自己平生第一首诗。

从此,激发了他对于作家梦想的追求。

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虽然没有进入他梦寐以求的中文系,进入了化学系。

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追求却丝毫未减。

并且开始了一中全新的文学创作——科普小品文。

基于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专业的化学知识,他的科普小品文立即风靡全国,获得广泛赞誉。

当他还是个学生时就应出版社邀请参加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并且成为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

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

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真实的朝鲜》等大部头著作。

作品曾获奖80 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德、意、泰、香港、台湾出版或发表。

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

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他的一生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晚年也笔耕不辍,当之无愧是当代最高产的作家。

《叶永烈讲述钱学森故事》读后感500字

《叶永烈讲述钱学森故事》读后感500字

《叶永烈讲述钱学森故事》读后感500字钱学森名字这个名字在中国一举成名,我少年时期就知道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他拥有的,两弹一星的成就,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非常更加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遗传学家——钱学森,了解了她的一生,和成就。

钱学森可令爱国的精神令我敬佩。

当年他在墨西哥留学的时候,美国当局千方百计哥伦比亚的阻挠他回乡,认为他太有价值了,可以抵上美国三到四个师的军队。

他们为了阻止钱学森返美,先是把他关进拘留所,再是让他失去良心,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派人监控他,不让他步入洛杉矶市,还要求他注册每个月去移民局登记,令我最生气的是他消音的电话遭到监听,信件遭到拆检。

即便这样,他还是不甘心回不了祖国,他爱我们的祖国,他想为祖国的建设项目做出贡献。

邓广铭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要回到祖国,最终,他将自己的信藏在写给妹妹的信中。

这封信几经周折转,到了胡耀邦总理的手上。

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所,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她的荣耀更让我敬佩钱学森开创的十一个第一。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宿命组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动力学专业研究政府机构。

1960年,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起爆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实验。

1964年后作为发射场技术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级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

1966年,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初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钱学森是一个实打实,有血有肉的大科学家,让我们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相关推荐《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篇1我们写字的纸是谁发明的?飞机是谁发明的?海王星是谁发现的?他们是为科学而奋斗一生的科学家。

在《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中,有妙手神医——华佗;有飞机兄弟——莱特兄弟;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镭的母亲——居里夫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数学家苏步青了。

他热爱文学,喜欢写填诗词。

外语也很好,还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和《天鹅湖》……苏步青在学习上有一个特点——“学不偏废”,全面学好。

正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所以当他钻研数学时,触类旁通,容易深入。

他读书常常不只读一遍,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读书,第一篇可先读个大概,第二篇,第三篇逐步加深体会。

要读到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了,读精了。

”苏步青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过几十岁,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从苏步青的读书方法让我明白,读书要深入浅出,不能囫囵吞枣,要不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

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那些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在妈妈的威逼下苦读出来的,他们靠的是勤奋和悟性。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篇2暑假,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有写了27年《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每天观察事物写日记的徐霞客,还有善于思索的瓦拉锡和创造出测定地震的地动仪的张衡……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拉马克了。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五篇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五篇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五篇这个暑假,妈妈与我共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仅供参考。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一这本书是作家——叶永烈写的,里面写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说:妙手神医—华佗、真金不怕火的—赛尔维特、临死的挑战—哥白尼等。

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一次,诺贝尔拿了一把吸饱硝化甘油的泥土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泥土引爆后,能够猛烈地爆炸。

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浓烈的烟雾直冲半空,人们都失声的喊着:“诺贝尔完了!“谁知这时候,从浓雾里冲出来一个鲜血满脸的人,一边跳跃着,一边高喊着:“我成功了!”后来诺贝尔被人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我们要学习诺贝尔对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学习当中,也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二这本书并不是看一天也看不懂的“天书”,也没有写满N个高深难懂的方程式,而是儿童喜爱看的一本通俗易懂、充满道理的图书。

我刚拿到书,便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科学家成名的原因:“勤奋。

”他们用了常人几倍的时间来探索未知,就凭这点,上帝也会给他们机会,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科学家们就是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果实。

有了勤奋,还需要好奇,面对一样奇怪的东西,不能循规蹈矩地想,要去发现其中不一样的东西。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日心说的创立人哥白尼、发明大王爱迪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自学成才的数学专家华罗庚、镭的母亲居里夫人……而我最喜欢居里夫人的故事。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写出了一本1000多页的科学著作《放射性通论》,还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和其他各国科学奖章16枚,她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她发现了镭,无私捐献给了社会。

红色的起点

红色的起点

追寻红色印记,展望美好未来——读《红色的起点》有感今年是建党90周年,需要读一本红色经典小说然后写出读后感。

《红色的起点》这篇小说便是典型的红色长篇小说,虽然之前一直没有读,但是很早便知道这本书,所以这次,便利用国庆时间好好的研读了一下。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是他的“红色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其他两部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

叶永烈先生是上海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我们熟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坐着就有他,他21岁时就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由于他长期住在上海,对共产党的发展史了解甚深,所以所著“红色三部曲”也是得心应手,而这本《红色的起点》之所以叫”红色的起点”因为中国共产党大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在这本书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本能够如此详细,正确又值得研究的如此长篇系统的研究党的历史和党的发展史的书籍,该书采用“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切面为主——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及纵切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该书深刻又详细的描述了共产党建党之初的种种艰辛历程,从开始的追寻中共“一大”的详细地址的艰难,到马克思主意在我国兴起的前奏,到俄国共产主义在我国的酝酿,再到《新青年》共产阵营的初创,一大批共产主义早期探索者的响应,到大批马克思主意者聚首共产阵营推行马克思主义,最后到共产党的艰辛成立,和历经千辛万苦的锤炼,字字含情,引人入胜,使人们带着极大的感恩和敬仰的心情踏寻着我们党的由来,感人肺腑,又让人不得不静下来沉思我们党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以及我们为中华而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感! 《红色的起点》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的笔调描写党的历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讲究史事的准确性,同时作者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箸。

立论正确,事实准确,所以内容很新鲜,十分值得阅读,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 《红色的起点》。

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合集五篇)

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合集五篇)

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合集五篇)第一篇: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看完了叶永烈爷爷在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人物访谈。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高产作家,他对文学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我。

是他让我开始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叶永烈最初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得益于他的好奇。

11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但对叶永烈而言,却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

回想起当年情景,叶永烈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一块‘豆腐干’开始的。

我这些年每年都要写一两部五六十万字、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人家称我为‘做砖头的工人’,这块‘豆腐干’是我所有‘砖头’的开端。

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

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

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

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看了叶永烈先生的访谈,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其实写东西绝对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和学游泳,学骑自行车,没什么区别。

就像我们学习英语口语,如果你不说,就无法学会。

写作也是,如果不去写,那看什么理论都是没用的。

只是在写之前,我们如果心中没数,那会无限延长我们学习的时间。

有一句话叫做“出名要趁早”,我们并不是那么功利,但是,我们也希望自己的表达有人看。

所以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先学会阅读。

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叶永烈先生可是没少下功夫。

在视频中我看到叶永烈先生家的藏书之多,几乎已经塞满了他的整个房子,柜子内全是书,因此他的家也就成了几个邻家小孩的小型图书馆,小朋友们每天泡在这里,分享着叶永烈爷爷的藏书,每天都乐此不疲。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读后感】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面貌为之一新。

《红色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老师在1991出版了本书初版,2014年完成终版。

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

本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

在本书最后一章中,以15个参加一大的人物命运为线索,交代了他们的命运浮沉。

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让我们了解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建党伟业的“红色的起点”在1921,从初创的50人到如今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神圣使命勇敢担当,任凭风雨狂,信念坚强,意志如钢,历尽沧桑,见曙光,歌飞扬,满怀豪情谱写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快要百岁了。

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哪一个政党近百年还那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领导着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开拓奋进。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

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始终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民族的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毛泽东之前 第二章 井冈风云 第三章 驰骋赣南 第四章 瑞金沉浮 第五章 艰难岁月 第六章 长征途中 第七章 遵义曙光 第八章 党的领袖
分享理由二:“红色三部曲”结构严谨,使 第三章 西安斗志 第四章 再度合作 第五章 并肩抗日 第六章 皖南突变
第七章 风云多变 第八章 重庆谈判 第九章 国共决战 第十章 风卷残云 第十一章 隔着海峡 第十二章 未完的棋
分享理由三: “立论正确”“史实准确”“订正史实”
列宁最初接见过的中国革命者,据苏俄档案记 载,早年的中译名为“鲁苏杜”。“鲁苏杜”何许 人?查遍所有中共党员登记表,也找不到这样的名 字。后来,根据“鲁苏杜”当年所担任的职务—— 中华旅俄联合会会长,这一线索寻找,这才查清他 的中文原名叫“刘绍周”,又名刘泽荣。
——读叶永烈“红色三部曲”有感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笔名萧通、 久远、叶杨、叶艇。出生于浙江温州。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叶永烈以 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 主要创作内容。早年从事科普创作,后逐 渐转入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代表作有: “红色三部曲”、《江青传》、《张春桥 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 《陈伯达传》、《1978:中国命运大转 折》、《陈云之路》、《胡乔木传》……
刘绍周,即使这是“中共党史人物词典”上也 查不到的人物,在当年,却是列宁三次接见过的中 国工人代表——历史,差一点淹没了他的名字!”
“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
便不能把明天的事情办得更好。”
——毛泽东
叶永烈 (1940年8月30日-)
分享理由一:“红色三部曲”具有开拓性
中国有了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有了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战胜了蒋介石
分享理由二:“红色三部曲”结构严谨,形式独特
第一章 前奏 第二章 酝酿 第三章 初创 第四章 响应 第五章 聚首 第六章 成立 第七章 锤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