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答案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西湖七月半[明]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C.簇拥而去鲤趋而过庭D.笑啼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西湖梦寻》卷二〔明·张岱〕

《西湖梦寻》卷二〔明·张岱〕卷二·西湖西路玉泉寺玉泉寺,为故净空院。
南齐建元中,僧昙起说法于此,龙王来听,为之抚掌出泉,遂建龙王祠。
晋天福三年,始建净空院于泉左。
宋理宗书“玉泉净空院”额。
祠前,有池亩许,泉白如玉,水望澄明,渊无潜甲。
中有五色鱼百余尾,投以饼饵,则奋鬐鼓鬣,攫夺盘旋,大有情致。
泉底有孔,出气如橐籥,是即神龙泉穴。
又有细雨泉,晴天水面如雨点,不解其故。
泉出,可溉田四千亩。
近者曰鲍家田,吴越王相鲍庆臣采地也。
万历二十八年,司礼孙东瀛于池畔改建大士楼居。
春时游人甚众,各携果饵到寺观鱼,喂饲之多,鱼皆餍饫,较之放生池,则侏儒饱欲死矣。
道隐《玉泉寺》诗:在昔南齐时,说法有昙起。
天花堕碧空,神龙听法语。
抚掌一赞叹,出泉成白乳。
澄洁更空明,寒凉却酷暑。
石破起冬雷,天惊逗秋雨。
如何烈日中,水纹如碎羽。
言有橐籥声,气孔在泉底。
内多海大鱼,狰狞数百尾。
饼饵骤然投,要遮全振旅。
见食即忘生,无怪盗贼聚。
集庆寺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植。
松以达天竺,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
苍翠夹道,藤萝冒塗,走其下者,人面皆绿。
行里许,有集庆寺,乃宋理宗所爱阎妃功德院也。
淳祐十一年建造。
阎妃,鄞县人,以妖艳专宠后宫。
寺额皆御书,巧丽冠于诸刹。
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鞭笞追逮,扰及鸡豚。
时有人书法堂鼓云:“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好面皮。
”理宗深恨之,大索不得。
此寺至今有理宗御容两轴。
六陵既掘,冬青不生。
而帝之遗像,竟托阎妃之面皮以存,何可轻诮也。
元季毁,明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张京元《九里松小记》: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
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
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陈玄晖《集庆寺》诗:玉钩斜内一阎妃,姓氏犹传真足奇。
宫嫔若非能佞佛,御容焉得在招提。
布地黄金出紫薇,官家不若一阎妃。
江南赋税凭谁用,日纵平章恣水嬉。
开荒筑土建坛塠,功德巍峨在石碑。
西湖七月半文言文答案

西湖七月半文言文答案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__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席其上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2024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 年5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监测语文试题卷(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共6页, 20题。
)一、学习小组计划假期开展“博物馆打卡”活动,请参与。
(20分)【第一站:汉代迎春展】当象征中华文化的“龙图腾”遇上天文星宿,会碰撞出什么样的创意作品?为庆祝甲辰龙年,一fú( ▲ )来自汉代的《飞龙星象图》,在博物馆展出,绘就了古人对苍穹的无限遐想。
汉画是一种原始的艺术形式,源于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想象,主题涵盖社会百态、天文星象等,其中“龙”作为重要的符号,承载古人对风调雨顺、万事吉xiáng(▲ )的期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2.请模仿“风调雨顺”的短语结构,写两个带“龙”字的成语。
(2分)3.结合上面的文本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拓片为何把龙和星宿联系在一起。
(3分)链接:材料一:《礼仪》中有“土龙致雨”的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遇大旱用土龙招雨,为祈雨主神。
材料二: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
【第二站:十二生肖展】4.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生肖贺岁展,请你参与。
(10分)(1)请探索带生肖的诗文。
(8分)生肖诗句理解虎①_▲_,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杀敌报国,期望重用马②▲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雨梦境,忧国忧民牛③_▲_,__▲_。
(《卖炭翁》)赶路疲乏,社会黑暗鸡④_▲__,___▲___(《商山早行》)出行之早,羁旅之苦兔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⑤______▲______(2)根据“肖”字小篆字形及释义,推测“不肖子孙”的本义。
(2分)形声字。
肉(月) 表意,表示人的肉体或相貌相似;“小”表声,小有细微意,表示只有细微的差别。
【 xiào 】不肖子孙(本义是▲_;引申为不能继承祖业或违背先辈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
最新张岱《西湖七月半》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西湖七月半》选段,完成11--15题。
(10分)西湖七月半①张岱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②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止见篙击篙()(2)席其上()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对上文与《湖心亭看雪》内容比较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
散文《西湖香市》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西湖香市春天,西湖边拥挤的香客是杭州一道不变的风景。
这是用一千年的漫长时间孕育而成的江南民俗。
时间逝去千年,历史却没有走远。
今天,香客依然行走在西湖边,延续着这座城市春天里特有的风情。
400年前一个文人——张岱前来上香。
将张岱定义为文人,也许不够准确。
他出身世代官宦之家,锦衣玉食,生活繁华靡丽。
只是明亡后,他拒绝臣服清廷,50岁时举家家逃往嵊县山中。
从此一贫如洗,乃至时常断炊。
他入山后写的《西湖香市》,前极旖旎,后极萧条,竟与他的身世如此一致。
也许正因为这一致,使他写香市犹如写自身,意冷情浓,心凉笔热。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啊,一个世界要开始了,一个“市”的世界,一个因为朝山进香而带动起的“买卖”的世界。
“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
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
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
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牙儿嬉具之类,无不集……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那是400年前明朝时的杭州西湖,香市热闹得让人眼花缭乱、耳热心跳。
明时的杭州,松木场还是一片水荡。
松木场与西湖之间,宝石山由西往东逶迤而下。
宝石山东麓,一座寺院几起几落,延续了千余年,它就是昭庆寺。
香客们从松木场浩浩荡荡上岸,第一站就是昭庆寺。
昭庆寺不得了,比上天竺还要老一点。
上天竺是吴越王钱弘俶创建的,昭庆寺是钱弘俶的父亲钱元瓘在位时创建的。
原来叫“菩提院”,后来僧人们为了昭示钱王的功德,改名为昭庆寺。
它的规模,在杭州那么多寺院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千佛阁、藏经阁、戒堂、定观堂、观音井、清莲池、万善桥、看山亭等等,从现今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绵延到望湖楼那边。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甘肃省武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秦观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
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
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
③篮舆:竹轿。
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比.出郭(4)以不时至,去.矣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念无与为乐者.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B. 相与步于.中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 以.书邀余入山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答案
导语:《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故国哀思。
下面是为大家的张岱西湖梦寻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
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
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
②傒:同“奚”,仆役。
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
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
⑤金虀瑶柱:食品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
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
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
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
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小题4】
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译文:
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译文:⑴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提示:得分点为“乃”“谓”“所见”“若”“得”“计”
⑵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一派西湖景色,仍像将人一样直坐不动。
提示:得分点为“但”“岑寂”“惟……是……”“犹”“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