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张岱) 小测
《12 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 检测题及答案(多套)

《12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填空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① , 。
②,。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哪能 是日更定.全 余拏.一小船 一道 上下一.白 完了,结束 长堤一.痕消失 焉得..更有此人撑,划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阅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到亭上,,。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人。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3.补全文中空白。
参考答案:一、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三、①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②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③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④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四、1.陶庵梦忆张岱宗子石公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
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2 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簰():____________________2. 撰():____________________3. 雾凇():____________________4.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5. 铺毡对坐():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3.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4.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5.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 雾凇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______。
2. 湖上______,惟长堤一______、湖心亭一______、与余舟一______、舟中人两三______而已。
3. 舟子______曰:“莫说相公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4. 余______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______。
5. 遥知不是______,为有暗香______。
四、内容理解概括(每题10分,共30分)1. 请详细描述文中描绘的雪景,并分析其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舟子话语中“痴”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五、描写手法(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描绘雪景。
《湖心亭看雪》分层作业(解析版)

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湖心亭看雪》分层作业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淞.(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答案】C【解析】A.拏(náo)——ná;B.更定(gèng)——gēng;D.毳衣(máo)——cuì;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答案】A【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
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3.下列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大雪.三日B.与余舟一芥.C.客.此D.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类活用辨析能力。
A.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
雪: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B.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
芥:本义指小草。
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C.句意为:客居在这里。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D.句意为: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痴:动词,痴迷。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湖心亭一.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句意为: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一:全,都;B.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
一:数词,一艘,一叶(扁舟);C.句意为: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检测单

前测一、自主检测1、注音:崇( )祯( ) 毳( )衣雾凇( ) 沆( )砀( )更( )定铺毡( ) 更( )有此人强( )饮2、释词:余挐一小舟()上下一白()雾凇沆砀()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及下船()焉得更有此人()客此()3、译句:(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写下你观看微课预习的收获和疑惑:中测二、解读痴情1、咬文嚼字品痴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请朗读,张岱的痴行表现在哪里?2、身临其境赏痴景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而已。
(2)请比较,张岱痴迷的景色有哪些特点?3、知人论世悟痴心材料一:张岱(1597——1679)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梦故国,梦故人,梦故事,痴人说梦。
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
材料二:身为前朝遗民,曾经是繁华绮丽,锦衣玉食的生活,面对朝代更替,国破家亡,他无所归依,一介书生,纵然对故国有万般眷恋,也无力扭转乾坤,唯有日升月落,雨雪飘零之际,只身一人到这湖心亭上........(3)请阅读,张岱的痴心体现在哪里?后测三、自我感悟遗世独立解痴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出你对张岱“痴情”独特的理解。
(提示:可结合本课学习了的张岱的痴行、痴景、痴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湖心亭看雪测试

《湖心亭看雪》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20分)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都,全部。
B.是.日更定矣是:这。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D.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更多。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2分)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余B.吾C.尔D.相公16.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3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往湖心亭/看雪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亭看雪(答案)《湖⼼亭看雪》专题测试(100分)⼀、填空。
(18分)1.《湖⼼亭看雪》选⾃《陶庵梦忆》,作者是(朝代)的张岱。
2.⽂中正⾯写雪⼤的句⼦是:,侧⾯表现冬雪寒冷静寂的句⼦是:。
3.总写雪景的句⼦是: 。
4.具体描写雪景的句⼦:。
5.以⾈⼦的喃喃之语收束全⽂的句⼦是:。
6.最能表现湖⼼亭知⼰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
7.⽂中体现⾈⼦俗⼈之见的句⼦是:。
8.与“湖中焉得更有此⼈”⼀语相映衬的句⼦是:。
⼆、选择。
(6分)1.下列加点字注⾳有误..的⼀项是( C )A.崇祯.(zhēn)毳.(cuì)⾐雾凇.(sōng)B.铺毡.(zhān) 沆砀.. (hàng dàng) 长堤.(dī)C.更.(gēng)定强.(qiáng)饮拏.(ná)⼀⼩⾈D.与余⾈⼀芥.(jiè)帘旌.(jīng) 徙倚..(xǐ yǐ)2.下列加点词意思都不相同....的⼀组是( B )A.湖中⼈鸟声俱绝.夜久语声绝.沿溯阻绝.B.独.往湖⼼亭鳏寡孤独.⽆独.有偶C.莫.说相公痴爱莫.能助莫.⾔下岭便⽆难D.惟长堤⼀.痕⽽或长烟⼀.空上下⼀.⽩三、给下列句⼦划分停顿。
(限两处)(3分)1.湖中 /焉得 /更有此⼈2.余/ 强饮三⼤⽩/ ⽽别3.莫说 /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四、解释加点词。
(15分)1.俱.绝:全,都2.拏.⼀⼩⾈:撑(船)3.是⽇..更定矣:这天 4.拥毳⾐..:⽤⽑⽪制成的⾐服 5.雾凇..:⽔⽓凝成的冰花 6.⼀芥.:微⼩的东西(⼀芥,⼀叶。
)6.沆砀..:⽩⽓弥漫的样⼦ 8.上下⼀.⽩:全9.长堤⼀痕.:痕迹 10.焉得..:哪能11.更.有此⼈:还 12.强.饮:尽⼒(强饮,痛饮。
)13.客.此:客居 14.莫.说:不要15.及.下船:等到四、翻译句⼦。
(12分)1.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飞鸟的声⾳都消失了。
《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及答案.doc

《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壽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选自《__________ 》。
作者___ ,字_____ 、________ , 号_____ ,文学家。
2.书下注释。
更定:__________________ o拏:拥,裹,围___________________ o ft:_____________ 。
雾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沆砺:__________________ 。
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焉得,_______________ o更, ______________ 。
白: O客此:__________________ o舟子:__________________ 。
11相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3.作者写作《湖心亭看雪》的目的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案】作者通过写湖心亭看雪所见之景以及偶遇知音之事,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痴迷于自己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深沉的故国情思。
4.本文写作时间是公元1632年,此时已经是明王朝亡末,不应该再用明代的皇帝纪年,请问这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5.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一句有哪些作用?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突出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7.“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需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需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看似叙事,实则表现出作者内在情怀,请你说说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句子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9•本文题名为“湖心亭看雪”,请你指出文中雪景的描写,并说说此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0.作者写西湖雪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11.在描写景色时作者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从局部来看景物的特点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7《湖心亭看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初三古诗文复习(27)---《湖心亭看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答时间:20分钟(附答案及重点习题详解)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下列带点的词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焉得..更有此人()⑦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⑧客.此()⑨及.下船()(二)翻译句子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⑥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出自《》,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2.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3..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4.点明主旨的句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结尾引用舟子的话饱含对“痴”字的称赞,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C.文中见知已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旁观者是“余"。
D.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似乎只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却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
6.下列对文中量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痕”写出雪后长堤给人粗大的壮美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张岱)小测
一.将划线字词的意思解释在括号中,并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
是[ ]日更(gēng)定[ ]矣,余[ ]挐(ráo)[ ]一小舟,拥毳(cuì)衣[ ]炉火,独[ ]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dàng)[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 ]饮三大白[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及[ ]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二.判断题。
( )1.第一段开头两句先交代“看雪”时间、地点,接着从听觉上描写西湖“大雪三日”的景象,然后从两个角度描写夜晚雇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妙在从视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 )3. 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法。
( )4. 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 )5.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作者偶遇知己的豪爽和惊喜。
( )6.文章结尾以旁观者(舟子)的话作结,似贬实褒,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
( )7.本文写景句辞藻华丽,着笔渲染雕琢,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三.选择题。
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本文用语简练朴素,主要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浓浓的孤芳自赏厌世之情。
C.本文白描写景,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了作者的故园之思。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C.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D.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描绘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