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
平凉历史文化

平凉历史文化一、平凉历史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
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
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
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
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
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
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
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甘肃平凉市旅游景点

甘肃平凉市旅游景点
平凉是甘肃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旅游景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崆峒山:崆峒山是平凉市的一座著名山峰,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被誉为“人文始祖”和
“道源圣地”。
这里有古建筑、古文物和历史遗址等景点。
2.柳湖公园:柳湖公园是平凉市中心的一处公园,以湖泊、柳树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题,是市民
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竹林寺:竹林寺位于庄浪县城东部的云崖寺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因周围林木葱郁,竹影婆娑而
得名。
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寺庙,是一个充满佛教文化的地方。
4.龙泉寺:龙泉寺位于甘肃平凉市西北35公里处的华严寺境内,它依山傍水,建筑物隐显于云
烟缭绕的群山之中。
这里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寺庙,是一个朝圣和旅游的好去处。
5.崇信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是以崇信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崇信县的历史、文
化和艺术品。
这里是一个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6.十万沟景区:十万沟景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乡南头村,因沟内有10个自然村落而
得名。
这里是一个自然风景区,有着奇峰怪石、瀑布溪流和原始森林等景观。
以上仅是平凉市的一部分旅游景点,如果需要更多的旅游信息,可以咨询当地的旅游机构或前往当地旅游官网查询。
平凉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平凉市博物馆项目前期研究
庄浪梯田文化 庄浪梯田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该县山大沟深。 被誉为
“梯田王国”的庄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其“山顶 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的生态梯田综合治理模式,将黄土高 原精心描绘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1998年,庄浪干部群众兴修梯田的伟大壮举被《人民 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 化模范县”。在甘肃东面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中,庄浪梯田被列入全国文物文化遗产保护范 畴。
平凉市博物馆前期分析
平凉市博物馆项目前期研究
基本情况
平凉市简介 平凉市区位 平凉市地形 行政区划及 人口民族
平凉市博物馆项目前期研究
平凉市简介:
平凉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 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 固原、甘肃庆阳毗邻。
据考证,《道教八十一化图》始绘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清道光十九年进行过一次修复, 壁画共八十二幅,描绘的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传道的故事,反映了道教演化的全过程。特别是第十五化 “住崆峒”,讲得是太上老君化为广成子,黄帝得知后不远千里前来问道的故事,完全与《列仙传》《混 元图》《庄子·在宥篇》、《抱朴子》等所载相符,印证了崆峒山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成为道教发源地的传 说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2013年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平凉时提出要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要求,以 “养生”为主题的新型服务业在平凉快速崛起。“崆峒道家养生思想是以广成子“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 在后世养生实践中又与老庄养生思想融合成为中国道家养生思想的主流思想。
平凉崆峒博物馆简介

平凉崆峒博物馆位于中国甘肃省平凉市。
该博物馆是以崆峒山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旨在保护、研究和展示崆峒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崆峒山,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崆峒博物馆的建设旨在展示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自然风貌,为游客和研究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探索崆峒山的窗口。
平凉崆峒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考古文物、历史文化展示、艺术品、传统工艺品、佛教文化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游客可以了解崆峒山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艺术表达形式等。
此外,博物馆还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教育活动等。
它为学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索崆峒山文化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平凉崆峒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崆峒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崆峒山文化的场所,也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平凉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精神

平凉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精神摘要:一、引言二、平凉红色故事的背景介绍三、平凉红色故事的具体内容四、平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五、平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六、结论正文:平凉,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故事和精神财富。
这些故事和精神,既是平凉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感受那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一、引言平凉大地,红色沃土。
在这里,革命先烈们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平凉人民始终坚定信仰,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平凉红色故事的背景介绍1.土地革命时期:平凉地区先后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和红军长征途经此地,为当地传播了革命火种。
2.抗日战争时期:平凉成为敌后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解放战争时期:平凉地区成为西北野战军的重要战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艰辛努力。
三、平凉红色故事的具体内容1.革命先烈事迹:杨虎城、谢子长等革命先驱在平凉大地上的英勇斗争。
2.红色战役:诸如红军长征途经平凉、西北野战军在平凉地区的战役等。
3.红色传奇:如《地道战》、《英雄虎胆》等反映平凉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
四、平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平凉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平凉人民要继续发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五、平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1.加强红色遗址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2.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3.创新红色旅游发展,弘扬红色传统。
六、结论平凉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平凉文化 讲好平凉故事

撰文/万红军传承平凉文化讲好平凉故事平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养育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承载了许多名胜古迹、文化名城。
平凉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文化遗迹丰富,伏羲降生在平凉静宁古成纪,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广成子,西王母降生在泾川的回山王母宫,周先祖公刘在芮鞫教民稼穑、种植桑麻,周文王伐密而筑造古灵台,秦皇汉武曾先后西巡登临崆峒山。
公元358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平凉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现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2000多处,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
平凉的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众多名人出自平凉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平凉从古到今出现了许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人物。
西汉,有出生于平凉静宁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东晋,被称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的皇甫谧诞生平凉灵台县朝那镇;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儒出生在灵台;隋朝,著名将领梁睿诞生在泾州;南宋时,诞生在静宁的抗金三将吴玠、吴璘、刘琦战功赫赫,其中吴玠指挥的抗金战役的功绩,可与岳飞并向媲美;明朝,“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出生于此;到了近代,革命烈士保至善出生在崇信县。
崆峒道源文化享誉全国崆峒山,雄踞西北,东瞰五岳,自古就有“道源圣地”“中华道教第一山”等众多美誉,是宣传平凉最闪亮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
上古时期,崆峒族人广成子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成为道家仙祖,后来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拜见先祖广成子,寻理问道。
后来崆峒山被誉为道源圣地,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为“广黄哲学”“黄老哲学”“老庄哲学”,因此崆峒山是道文化最早发祥地。
平凉市博物馆简介

平凉市博物馆简介
平凉市博物馆,位于陇西著名的清朝古城——平凉市,是集文物藏品、科学考察、思想教育、社会服务、文化研究、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由于平凉市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古都”、“山西西部紫禁城”等,拥有浓郁的历史书写气息,平凉市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今中外资料详实记载的历史财富,博物馆收藏有包括以唐代时期山东平原木雕、明代弘仁铜镜、清代工艺美术品等。
此外,平凉市博物馆在文化研究方面也十分活跃,致力于通过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古老文化、深化历史教育等活动,努力建设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文化交流空间,将历史文化产业链接起来,形成内容涵盖平凉古城历史、文化、民俗等多样领域的良性循环效应,同时也促进了平凉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平凉市博物馆既是一个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它蕴藏了历史文化的财富,极大地丰富了平凉文化的内涵,促进了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为来访者带来了良好的体验机会,值得推荐前往游览。
- 1 -。
甘肃省平凉市简介

一座山,就把一个叫“平凉”的地方活生生一劈两半:西面两县,庄浪、静宁县;东面一区四县,崆峒区,华亭、崇信、泾川、灵台县。
山叫六盘山,因为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而得名。
山不甚高,海拔最高处不到3000米,但却声名远振。
公元1227年7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紧要关头,病逝于六盘山凉殿峡行宫,但他在遗嘱中安排了继承人和攻取西夏及宋、金的战略路线图,他的子孙后来终于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
公元1935年10月,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一支疲弱的军队翻越此山,向陕北进发,写下了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后来缔造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
同是一方水土,隔了一座山,就显出不同的水色地气来。
因了这山,东西两面的水同源却不同流。
同是发源于六盘山,西面的葫芦河、水洛河却向西流,汇入了渭河;东面的泾河、汭河皆向东流,最终也汇入了渭河;虽各奔东西,却殊途同归。
因了这山,东西两边的地同质却不同形。
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这西面间或有一些狭窄的川谷地外,几乎全是山地,植被稀少,能种庄稼的地方不多;东面的土地山上却有或大或小的平地,叫塬,再加上有几个较大的河川,便感觉同是山多,这西面的山像立着,陡峭,山羊都站不住,庄浪有个叫“羊爬式坡”的地方就是这种地形的代表,而东面山却如躺着,平缓,草木也旺盛得多。
事实上,这六盘山便是个分水岭。
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水远”,但感觉这一山之隔便是两个世界:有时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时西面飘雪东面晴。
总的来说,西面气候比东面干旱阴冷,西面立地条件也比东面差得甚远远。
更为奇怪的是,这东面地底下埋着煤、石油,全是“金蛋蛋”,而西面则除了黄土还是黄土。
没办法,这是老天爷的安排。
于是,西边就穷困,东面就富饶。
因了这山,东西两边的人同地却不同脾性。
历史上西边出武将,东边出才子。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为庄浪人。
西晋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是中国针灸鼻祖、与孔子齐名的世界文化名人,唐代宰相牛僧孺有《玄怪录》名世,都是灵台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来源:平凉新闻网-平凉日报添加日期:12年03月30日
□张怀宁
《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这为我们进一步保护、挖掘、利用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平凉的历史文化产业提出了大政方针,指明了方向。
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积淀深厚,特色明显。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陶器、古人类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陇山两翼、泾渭河流域繁衍生息。
泾川大岭被认为是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60至20万年。
在泾川牛角沟发现智人阶段人类头骨化石,距今5至2.8万年,这是在泾河流域第一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以马鞍型口罐为特征的安国式类型文化出土后,考古学界非常重视。
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伏羲、女娲文化、西王母文化、黄帝问道为标志的崆峒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源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早期文化中的阮、共、密、卢等方国,公刘农耕,文王伐密,穆王西游,西周历史文化名城———灵台的青铜器,国内外闻名。
平凉境内已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市现已普查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19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南石窟、武康王庙、延恩寺塔、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王母宫石窟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2处,全市8个博物馆,馆藏文物3.3万多件,居全省第二。
灿烂的文物,光辉的遗存,陈述着平凉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文明。
平凉历史长河,波浪滚滚,古代戎、羌、五胡等民族,频繁活动。
秦皇、汉武西巡登崆峒,汉唐丝绸之路穿过平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平凉各族人民对丝绸之路畅通有重大贡献。
以泾川南石窟寺和百里石窟长廊等为代表的平凉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上民族、宗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平凉历史舞台上,龙腾虎跃。
李世民西征薛举,刘昌筑平凉城,李元谅筑良原、崇信城,李商隐登安定城楼,蔡挺开拓柳湖,刘沪筑水洛城,范仲淹开府泾州,明韩王封于平凉,清朝平定王辅臣叛乱,左宗棠西征栽杨柳……平凉大地,人才辈出,乌氏倮、皇甫谧、梁肃、牛僧孺、吴玠、吴璘、刘锜、赵时春等代表人物,各领风骚。
红军长征过平凉,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静宁、会宁地区,以静宁界石铺、泾川红军楼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在平凉历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平凉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基本可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多民族文化、陇东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类别。
平凉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性、开放性、民族性、边疆性等特点,与“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一脉相承。
多年来,平凉人民集中力量和智慧,培育和打造出古城纪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
4张文化名片,打造出崆峒山道教、西王母祖祠、皇甫谧医学、红色文化、陇东民俗、书画之乡,梯田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平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实现由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型跨越。
在平凉历史文化产业的开发方面,一是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创建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以泾川王母宫、大云寺、百里石窟为龙头的佛教文化产业基地,以灵台皇甫谧为龙头的针灸学文化产业基地,以静宁界石铺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以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5大基地都与历史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可以说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创造平凉新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开发文化产业的支柱。
二是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平凉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防破坏、防火、防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泾川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等3项已经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有9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2批92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74项进入县级保护名录。
成立了皇甫谧研究会、崆峒学研究会、成纪文化研究会、西王母文化研究院等,对平凉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对古籍保护与出版,《皇甫谧全集》《梁肃文集》《皇甫枚文集》《赵时春诗文集》《平凉府志》《崆峒山志》《柳湖书院志》等成为平凉人民的精神财富。
三是以平凉历史文化命名的产品上档次,成规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已经有了柳湖春、崆峒系列酒、西王母宴、将军宴、玄鹤醋、广成大酒店、皇甫谧制药厂等品牌,将这些品牌发展成为天下名牌,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是加强平凉历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坚持保护与利用,普及与弘扬并重。
打造一部平凉历史体裁的电视连续剧,提高平凉的知名度,提高人的知识素养,使大家对平凉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数家珍。
对平凉的历史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平凉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