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学技术与应用-医学检验信息网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你知道吗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你知道吗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的身体足够了解吗?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实际上,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
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患者的确诊时病情就已经较为严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尤其是一些严重的疾病,生存期与生存质量都大打折扣。
其实,在患病时,身体是会发出“信号”的可能是身体的不适,例如最为直观的疼痛感受,也有一些,藏得更甚,就需要通过一些临床检查来反映。
讲到这里,想来大家也猜到一些了,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关于临床检验的相关知识。
说到临床检验,其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临床检验应提供有临床价值的并且尽可能准确的结果,以使临床医生能对病人的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并为观察疗效、推测预后以及疾病的预防等提供有关信息。
同时,还应为临床提供必要的咨询,正确解释检测结果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信息。
临床检验中包含的项目较多,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在这里展开详细叙述,常见的一般有血常规、尿常规与便常规,大家从字面上也能大致理解内容,即使不了解,在体检时大概率也都经历过。
相较于血常规,尿常规检验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尿常规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验呢?尿常规是临床上三大常规检验中的一项,作为排泄物检查,尿液反映了机体的代谢状况,是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出现有形成分。
尿常规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征兆。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
尿常规包含多项检验指标,而不同的指标又会提示不同类型的疾病,例如尿酮体定性检查,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尿糖检查,主要是作为糖尿病的筛检和病情判断的检测指标;血红蛋白尿检查则提示各类溶血性疾病。
干化学法与镜检法检测尿红细胞白细胞的研究

(. f may S c lWefr stt o h nin i , u n d n rvn e Z aj n 5 4 3 , hn ; .a oao e 1 n r r, oi l eI tue f aj gCt G a g o gPo ic , h ni g 2 0 7 C ia 2L b rtr D - Ii a a n i Z a y a y p y n,h e tr si l f h nin i , h ni g 5 4 3 , hn ; . a oao e at n, u n dn h n a me tteC ne pt aj gCt Z aj n 2 0 7 C ia 3 L b rtr D p r Ho a o Z a y a y me tG a g o gZ a —
j n t nt n hl aeC nes Z aj n 5 4 3 , hn ) i gMae i a dC i C r e tr, h ni g 2 0 8 C ia a r y d a [ s at Ab t c]Obe t e T n et aeted tc cu ayo e lo el n ht lo e y d h mir eh d r jci : oivs gt h ee t c rc frdbod cl a d w i bo dc l b r c e s y m to v i a e l y t
【 要]目 的 : 讨 干化 学 法 与镜 检法 对 尿红 白细胞 检 测 的 准确 性 。方 法 : 摘 探 留取 在我 院住 院 治疗 的 7 5例 患者 尿 液 标 2 本, 分别 采 取 干化 学法 与镜 检 法 对其 中的 红 白细 胞进 行 检测 , 比两种 方法 的 检测 结 果 。 果 : 沉 渣镜 检 法 检测 尿 对 结 尿 白 细 胞 阳 性 率 为 2 .3 , 化 学 法 检 测 尿 白 细 胞 阳 性 率 为 2 .1 41 % 干 22 %。 尿 沉 渣 镜 检 法 检 测 尿 红 细 胞 阳 性 率 为 2 . % , 20 6
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

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尿液分析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
干化学法是尿液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临床应用。
一、干化学法原理干化学法主要基于尿液化学成分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尿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与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气体反应等,从而通过观察反应结果得出有关尿液成分的信息。
不同的化学成分与试剂发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多种化学物质。
二、干化学法操作流程1.准备尿液样本: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并进行标本编号和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
2.样本处理:将尿液样本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分离,去除不需要的物质(如颗粒物、细胞等)。
3.试剂添加:将预处理后的尿液样本与特定试剂按比例混合,使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
通常需要加入酸、碱、盐或其他试剂来改变尿液的酸碱度、浓度等参数。
4.反应观察:混合后的尿液样本与试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反应。
反应过程中,观察尿液的颜色、沉淀、气体等变化,并记录结果。
5.结果判读:根据反应结果,通过对比参考值或参考标准,判断尿液中的化学成分是否正常。
如其中一试剂颜色的变化可以表示尿液中是否存在其中一种物质,或者沉淀的形成可以指示尿液中的化学物质量的多少等等。
三、临床应用1.尿常规:通过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浑浊度、PH值、比重等指标,进而判断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衡状态和尿路感染状态等。
2.糖尿病诊断: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控。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表示患者糖尿病的存在。
3.蛋白尿检测:通过干化学法可以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肾功能损害和尿路感染的诊断。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应有微量的蛋白质,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表示患者肾功能异常或尿路感染。
4.尿酮体检测: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饥饿症等疾病的诊断。
干化学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干化学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7-08T15:05:12.0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李永烨1 徐娟2[导读] 干化学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检出率较高,检测时间短,可在后续检验活动中加以推广。
(1江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江阴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江阴214400)摘要:目的:干化学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尿路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调取患者资料,明确患者患病类型。
之后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干化学分析,对照组给予显微镜观察,了解患者尿液中的白细胞数目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的正确率和诊断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类疾病的检出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干化学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检出率较高,检测时间短,可在后续检验活动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干化学;医学检验;肾结核;肾小球肾炎前言:干化学(Dry chemistry)又称干试剂化学(Dry reagent chemistry),是一种常见医学检验手法,以液体检测样品作为对象,也被称为固相化学。
在现代医学检验工作中,常见的显微镜检验法存在一定不足,检出率不够理想,有研究指出干化学分析可以提升检验的效果,疾病检出率更理想。
我院针对上述内容,以尿路系统疾病作为检验对象进行了分析,所获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尿路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
观察组5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9.2(±1.7)岁,病情方面,肾盂肾炎患者14例、膀胱炎患者12例、尿道炎患者9例、肾结核患者7例、肾小球肾炎患者5例,其他患者4例。
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1-11-10T07:31:46.83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8期作者:耿园园张翠翠[导读] 目的阐述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耿园园张翠翠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肥城271600【摘要】目的阐述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可分为尿沉渣组以及联合组各50例,通过分析尿常规的检测结果来分析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尿沉渣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联合组有明显差异(P<0.05),且从检测错误率方面来讲,联合组明显低于尿沉渣组(P<0.05)。
结论临床上进行尿常规检测时,通过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可以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且降低临床检测错误率。
关键词:干化学法;尿沉渣法;尿常规;检验结果;临床效果尿常规检查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常规项目,例如许多肾脏疾病在早期进行尿常规检测中会产生蛋白尿,从而证明尿常规检测为尿路改变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便于对疾病进行客观评价。
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规尿检包括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
干化学法可合理使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液的化学成分,其中相关物质浓度和尿液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然而缺点是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误差[1]。
尿沉渣法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沉渣,可以在第一时间判断泌尿系统是否有出血、感染等相关情况,但这种方法对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因此,有学者指出,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试验的准确性。
立足于此,本文作者通过选取部分患者来分析阐述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检测工作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可分为尿沉渣组以及联合组各50例,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平均年龄为(40.38±10.28)岁,平均病程为(3.41±1.49)年。
检验医学干化学分析技术进展

检验医学干化学分析技术进展作者:喻姝凌云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1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逐渐发达,针对各种疾病的医学手段也不断产生与得到进步,检验医学是一门专门应对一些医学样品进行检验的一门学科,而检验医学干化学分析技术是在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种医学技术,可以对样品进行精确度很高的检验,他涵盖了化学,光学,数学,物理学等等一些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样品获得更加精确的检测,通过这样的技术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更加了解病人的情况,针对电源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治疗,这样可以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检验医学的含义以及特点,指出检验医学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具体含义以及重要作用,希望给相关的医学工作人员一些借鉴性的参考意见,推动检验医学干化学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检验医学;干化学技术;进展分析1 检验医学的含义检验医学就是指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门对于样品进行检验的一种医学门类,检验医学就是对一些要素进行检验,以前俗称化验,随着医学事业的逐渐发展,检验手段的不断更新,医学制度的不断规范,就形成了检验医学这样一门专门的医学门类,是与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等等属于同类级别的学科门类。
2 检验医学的特点2.1 涵盖多种学科知识检验医学是通过对样品的检验信息分析结果,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手段进行判断和检验,检验者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根据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实现检验医学的发展,这种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与应用,不仅考验了检验人员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还检验人员的知识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标准。
因此检验医学包括了多种学科知识,对于这些学科知识检验医学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牢固掌握以及灵活运用。
2.2 具有重要意义检验医学对于整个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检验医学对样品的检验,可以为医学判断者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还可以为影像医学等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一般而言这种检验结果都是非常精确的,如果检验人员操作得当,这些检验的结果都会符合预期的估计,对于整个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应用与评价

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应用与评价低丁有毒液体对操作^员的损害,同时可反复用大量Ho.冲洗细胞学涂片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可稀释一定浓度后使用,原则枧标本的陈旧,切片厚度及操作时留在组织上的PBS瑗冲液多少而定.经我室反复试验,混告好的TuNEI,反应液再经PBS(PH71—7.6)缓冲液I:2,I:4,I:5,l:8,l:10不同比例稀释,进行染色,结果表明l:5稀释时效果较好,有时I:10稀释也能做出很好的效果.24细胞学涂片,甩片经空气半干燥后用95乙醇替代4中性甲醛固定.乙醇使用方便,固定良好.同对可溶掉一部分类脂,脂肪和血色素,并且可省略原TuNEL技术中的细胞渗透液处理使染色更加快捷,经济.2.5细胞涂片尤其是针吸涂片,胸水,膜水等由于涂片中会经常出现大量的红细胞,牯液等含有大量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的物质,适当延长双氧水的孵育时间可有效的消除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减少背景着色,避免其对阳性结果,细胞计数的干扰.必要时可滴加双氧水后4℃冰箱过夜或微波处理.2.6丁UNE]技术的关键是TUNEL反应液要新鲜配制.放至冰涪中备用每步PBS冲洗要充分彻底DAB显色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避免蛀色过深或过浅,一般显色3~6min即可.2.7本室用改进的TuNEL技术对乳腺肿瘤,子宫平滑肌瘤,卵巢,输卵管等进行了凋亡细胞的标记,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收稿日勰.2001—05—06{恬回日勰:2001—0723责任编辑:董艳彩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临床应用与评价关键词:尿液干化学;蛋白尿{尿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1尿液干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罗嘉陵董芳李林杨波文章编号:IO096647(2001)10一I583—0211发展尿波常规检验I临床应用已久远,虽方法简单,操作简便,但由于本身包含的内容仅4方面,在临床应用上已不能满足诊断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国外陆续推出应用光电+化学原理设计的干化学法检查尿液中各种常用化学成分的尿液分析倥,随着逐渐推广,目前在市场上各种型号品牌的尿液分析仪已成为各级医院选用的常规检验仪器之一,它以快速,简便和同时提供若干实验结果(8项,1O项,II项等),可在较全面的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数据的同时,又由于收费标准的改变,在减轻工作者劳动强度的前提下也增加了效益,故尿液分析仪已成为临床检验工作者得力的助手I.2正确认识屎液干化学检查,是利用成品屎试纸条上各种特有发色膜块与尿液中有关的化学成分,细胞发生颜色反应,通过尿液分析仪的处理比较,用符台I临床要求的结果显示打印出报告的检查技术,对它的准确度的评价应全面正确的认识.加之影响尿液中各种成分变化和屎试纸条质量因素较多.故正确掌握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是操作^员应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级医院在选配仪器,采购耗品应注意的问题.2尿液干化学检验的定位2.I简便,易掌握,结果可靠直观,消耗品易储存易保管是临检工作者接受新仪器实验的重要指标,屎液干化学检查能根好的适应工作量大,增加效益,减少人为误差的要求,只要医疗卫生部门条件允许,装备台乎质量要求的屎液分析倥和选用优质的屎试纸条.即可发挥更加可观的作用.22屎液干化学检查方法的测试原理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书籍中已有详细舟绍,它属于对尿液中有关化学成分,细胞等进作者单位:重庆医学检验试剂研完所400030行检查的一项过筛试驻,由于仪器和试纸条的设计和是敏度的差异.故其结果应与I临床,特别是镜检结果有机的结告进行比较分析.更应注意的是在排除假明性和假阳性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结果,做到既防止(排除)干扰,又不精掉病理性标本.的变化可导致用本法的检查结果发生误差.①正常尿液中存在少量RBC或WBC(上皮细胞),在尿液中RBC<10个/yL和WBC+~十十/L时不应认为是异常现象②选用不同的尿试纸,同一标本的结果也有不同变化,如屎中葡萄糖检查,表l中同一反应强度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古量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用户在选用不同尿试纸时,应注意反应强度所表示的古量,同时由表1中也可反映出韩国的尿试纸条对葡萄糖的反应是最不敏感的,德国BM 的尿试纸条对葡萄糖的灵敏度是最高的表I3尿液干化学的结果分析运用干化学测定尿液中的化学成分,细胞等,试纸条所反映的结果90与临床表现是符台的,也有10左右假阴性,假阳性在RBC,WBC,PH,跪血等指标为阴性结果(或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认为该标本属正常,若其中一项陌性,则应作进一步检查,查清原因,常见的是RBC阳性而镜检时视野里叉未见完整RBC,则阳性结果可能是肌红蛋白,游离血红蛋自,RBC 碎片的干扰3.1有学者在对尿中RBC数量及用干化学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时(用宝灵曼尿机和试纸)发现尿中RBcIO~25个/uI试纸RBC反应为(+),若屎RBC19~48十/uI,试纸RBC反应为(¨)t按此标准镜检,由于RBC分布不均的因素,故RBC数可有降低,在屎试纸RBC出现(十+)以上结果而与镜橙不符台时.则应用生化法测定屎中的隐血.以更加符台临床改变:3.2尿中葡萄糖在无维生索c的干扰前提下选用质量台格的尿试纸.其古量和表现有以下的较有规律的变化,见表2表2以上结果为宝灵曼尿机和宝灵曼尿纸的反应结果.如果用其他尿试纸和尿机,其反应强度略低4O~50.3-3尿蛋白包括肾实质性损伤时肾小管精出的血浆蛋白,上应细胞产生的牯蛋白,微球蛋白,细胞解体后的蛋白等,其古量和屎试纸的反应结果见表3表3尿试纸反应结果±一+++}}r_}_赢甄了■五~—4讨论尿液干化学检验技术是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逐渐装备和开展的戚熟技术,检验工作者在r解自己单位的尿液分析倥和试纸条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此方法客观存在的种种干扰或影响因素.排除导致假阳性,假硝性的可能.用较准确的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同时还应认识到,尿磕干化学检查不可能完全替代显微镜检查.这一过筛试验与显徽镜检查有机的结合,将使屎液检验更加可靠可信收藕日期:2001—0】一22}修回日期2001—0320责任编辑=萤艳嚣璺每罄毫毖羞音《五ce靶鼍盛璺《茹蛙餐0凄矗毫芷£髻羞趣毒叠【病侧报告】指骨植入性表皮样囊肿误诊3例孙道植粱艾杰.孙福祥1.解放军第203医院骨科,黑龙江齐齐哈尔市161000}2内蒙阿荣旗医院外科关键词:表皮样囊肿/诊断;表皮样囊肿/治疗;误诊中围分类号:R738文献标识码:D1病倒报告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0-I68401例1女,27岁.甩左手中指末节肿痛2十月,于1980—06一l7来我院就诊t门诊以左手中指末节内生软骨瘤收住院^院后查体左手中指末节较右侧粗,皮肤颜色正常无疤痕,手指关节功能正常.全身情况良好,x线片见中指末节基底部偏尺侧有一黄豆粒大圆形的透光区,边界清楚,内无钙化点,无骨膜反应.^院后在局麻下行病灶切除术,术中见:指骨皮质完整,从指骨尺侧开窗后将一黄豆粒大的戟组织肿物完整剥出.搔刮残腔,冲洗,缝台切口一期禽台拆线.术后病理诊断:指骨内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访2a无复发.患者功能良好—05一l3来我皖就诊,主诉右中指末节肿痛3a.患者于3a前右手中指末节被术头砸伤,伤后在当地换药,消炎治疗伤口愈台,但自感末节蓬渐增粗,伴有酸痛感检查右手中指末节明显增粗.皮肤颜色正常,背侧有一直径5mm的伤口愈台疤痕,局部有压痛,手指末节括动正常,全身情况良好.x线片见右中指末节远位端有囊性透光区,边缘有环形致密影t界限清楚t内无钙化点及骨膜反应^院韧步诊断右手中指末节骨感染,骨囊肿待排.^院后局麻下手术治疗,术中见骨内病灶为包膜较完整的软组织团块,术中剥出后搔刮骨3a无复发.患指功能病理诊断:指骨内表皮样囊肿.例3女,6岁.甩右拇指末节肿痛1a于1996一O3—27来我院f1诊就谚,以左拇指末节骨囊肿收^院,^皖后杳体,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左手拇指末节明显增粗.肤色和皮温正常,压痛明显t指间关节活动正常.x线片显示左手拇指末节指骨膨胀性生长,内有略大于黄豆粒太小的透光区,边界精楚.无钙化点及骨膜反应.^院后在臂丛麻醉下行刮陈植^术,术中见拇指末节指骨内有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厨块,术中剥出后搔刮骨腔,取左侧髂骨植骨t术后切口一期愈台拆线,随访2a无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左拇指表皮样囊肿.3讨论31该病1923年Sonnty首次作为报告.以后偶有个案报道Roth综台各国文献于1964年报道55例该病由于症状不重,患者常不求治或医生漏诊.因此影响其实际发病率的统计.22该病多发生于左手.特别是指末节,这可能是由于右利手的^在劳动操作两手配台不慎而伤及左手中指末节所致特别是缝纫工作时容易赦针刺伤.Roth归钠的文献中患者多有或轻或重的外伤史追问本文例1,例2病史,也有多次缝针刺伤该指病史,放其病因多主张为外伤时将表皮穆^骨内所致因此有^将本病称为指骨外伤性表皮样囊肿.但亦有^认为是胚胎残余错构所致.2.3车病的诊断根据发病的部位,病史以及典型的x线片所见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误诊为内生软骨瘤囊肿等常有发生.在x线片上特别是本病有囊状破坏但透光区密度较骨囊肿高且没有软骨瘤特有的钙化影,术中根据肿瘤的内容即可确诊.本病太体观察为角化之碎屑.24本病的治疗是彻底摘除囊肿,摘除后如残留骨腔较大时可一期植骨,本文3例中有l例单纯囊肿摘除,另2例同时行植骨治疗.本文3例均1次治愈,功能使复良好无】倒复发收稿日期2001—05—06}修回日期:ZOO1—0709责任编辑:李彦志__。
干化学技术简介.

140/105.211*100=133.0 mmol/L
• 直接法没有电解质排斥效应
性能优势
• 一次性电极 • 没有基质效应
• 没有电解质排斥效应
• 没有繁琐的日长保养
免疫速率法干片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免疫速率反应模式 需要液体反应底物 地高辛、苯妥因、苯巴比妥、CRP、 卡马西平
免疫速率法干片
茶碱干片(THEO)
速率法(多点法)
应用速率法进行测试的项目
谷丙转氨酶干片(ALT)
谷草转氨酶干片(AST)
碱性磷酸酶干片(ALKP)
肌酸激酶干片(CK)
肌酸激酶同工酶干片(CK-MB) 谷氨酰转肽酶干片(GGT) 乳酸脱氢酶干片(LDH) 胆碱酯酶干片(CHE)
比色/速率法干片
扩散层
试剂层
指示剂层
干片法(直接法)
独立电极 / 测试 一次性Tip头 无 无管道 定标周期长、环保 没有
ISE间接法电解质排斥效应
• 标本10微升,非水相5%,水相9.5微升 • 稀释100倍,加入稀释液990微升,水相999.5微升 • 实际稀释倍数=999.5/9.5=105.211 • 如果标本中含K 3.50 mmol/L; Na 140 mmol/L • 间接法实测值为:3.50/105.211*100=3.33 mmol/L
终点法
应用终点法进行测试的项目 白蛋白干片(ALB) 血氨干片(AMON)
钙离子干片(Ca)
葡萄糖干片(GLU) 镁离子干片(Mg) 总蛋白干片(TP)
胆固醇干片(CHO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干(HDLC) 磷离子干片(PHOS) 甘油三酯干片(TRIG)
尿素氮干片(BUN/UREA) 尿酸干片(UR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
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较而言的。
它是以被检测样品中的液体作为反应媒介,待测物直接与固化于载体上的干粉试剂反应的一种方式。
它与传统湿化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媒介不同。
随着生物化学中酶的分离、提纯、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光度计和电极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干化学技术在近2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对于“湿化学”,“干化学”具有如下优点:
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分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膜。
最简单的二层结构
用于生化分析的试剂载体最简单的是二层结构,在支持层塑料基片上有一试剂层纤维素片,在纤维素片中预固相了全部试剂。
常见的是尿生化分析试剂条:
尿液中的待测成分与预固相在纤维素片上的试剂直接反应,通过反射光度计测定其颜色的改变,从而计算待测成份的浓度。
这种机构只能对待测成分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这样就限制了它在其它须准确定量的标本的应用。
稍加改进的三层结构
在试剂层上加一多孔胶膜过滤层,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杂质过滤掉,并起保护试剂层作用。
常见的是微量法测定葡萄糖的试剂条。
三层试剂载体的测定光路是通过透明的塑料基片,而不经过最上面的过滤层,这样消除了样品中干扰成分的影响,保证了待测成分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比较完善的多层膜
当代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膜法,即干化学的多层膜试剂载体。
它集现代化学、光学、酶工程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多层膜分为三种类型:比色/速率法干片、离子法干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
1.1 介绍比色/速率法干片
比色/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干片模式图(图1)显示了一个临床化学比色/速率法干片模式简图。
在这个试剂片中,多种反应试剂被固化在一张透明聚酯膜上,上面覆以多孔的扩散层,然后被夹在一个塑料结构中。
如图所示,共有4个功能层: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和支持层。
每个试剂片的层数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定,干片的大小大致与一枚邮票相同,显色剂层呈现的颜色深浅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扩散层:扩散层的概念最早是由柯达研究实验室Edwin Przybylowic博士提出的,是由TiO2,BaSO4和醋酸纤维素构成的100-300微米的多空聚合物,聚合物的孔径在1.5-30微米之间。
扩散层的孔径和厚度将取决于特定分析的需要。
扩散层的中空体积占40%-90%,这种毛细网状结构能使样品溶液快速、均匀地分布到下层。
当一滴样品约10微升加在试剂片上后,毛细作用将样品迅速吸入多空扩散层,但样品在一瞬间被下面的凝胶层所排斥,因为凝胶层在接受血清组份之前,必须先生成水合物。
扩散层不仅可阻留细胞,结晶和其他小颗粒,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滞留。
当待检样品通过扩散层后,可以消除溶液中影响检测反应干扰物质。
扩散层中的TiO2和 BaSO4.一方面可用来掩盖待检样品中的有色物质,使反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不受影响,同时这些反光化合物也给干片底层的显色层提供反射背景。
在一些特定试剂片中,扩散层中还含有选择性阻留某种成份或启动某种反应的物质,以提高分析的特异性。
试剂层:在化学试剂层中,根据实际测定的需要,可由数层至数十个功能试剂层组成。
反应区的功能是将待测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酶学等反应转化为可与显色剂结合的化合物。
试剂层中按照反应的顺序涂布了不同的化学试剂,使反应按照预先的设定依次进行。
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的个性化设计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最理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干化学技术能够确保更准确的试验结果。
尿酸干片是使用清除剂层的一个示例。
清除剂层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用于将抗坏血酸(维生素 C)(一种内源性干扰物)转化,对试剂层中所发生反应不产生干扰。
指示剂层:反应底物进入指示剂层,在这里发生显色反应。
此层包含染料或相似的指示剂,使反应产物到达指示剂层后生成了有色化合物,其颜色变化与分析物浓度成比例,被反射光检测。
支持层:此层是透明塑料制成,起到支持其它层的作用,且允许光线百分之百透射,以便对有色复合物进行测量。
颜色变化通过反射光检测,由于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因为多层的设计,不同的项目加入了特殊的试剂层增强反应的特异性,干化学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
结合非结合胆红素 (BuBc) 干片是使用屏蔽层的一个示例。
屏蔽层可有效阻隔可能的干扰成分(例如,血红蛋白)以防其进入扩散层,从而防止它们影响测量结果。
1.2 直接选择性电极离子检测干片
离子(钠,钾,氯)检测是干化学检测项目中的传统优势项目,采用离子法干片。
其设计采用直接电势法,样本无需稀释。
离子干片是由纸桥将两个离子选择性电极相连,通过电压表来测量患者样本和已知参比液之间的电势差,从而计算出钠,钾,氯的离子浓度。
1.3 免疫速率法干片
免疫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进行药物浓度和蛋白质检测,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性干片两类。
I. 竞争法(例如地高辛)
读数时采用了多点速率法来检测分析物浓度。
分析物与酶标抗原竞争有限数量的抗体结合位点。
加入含底物的免疫洗液,一方面洗去未结合物质,另一方面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色底物反应显色以670nm波长加入免疫洗液并孵育2.5min后读数;通过速率的变化采计算分析物浓度,发射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成反比。
将DR转换成g(DR),转换函数是出厂时由大量该仪器反复研究得出的,确保了g(DR)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许多分析项目用了二条曲线来完成分析物浓度的转换。
“DR”曲线及“函数转换”曲线,二者在通过原点的直线上相交几点可以看到二者呈镜像关系。
将它们叠加后,结果将全部落在直线上。
正是引入“函数转换”的目的。
当然,此图8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画的比较规律,实际更为复杂。
函数转换曲线与定标曲线是相对应的,当DR为1.0时则转化为g(DR)校正读数为1.3,当DR为0.6时,校正读数应为0.4。
g(DR)与通用定标模式
每个定标品的g(DR)值都定义在通用定标模式中,方程式A(图9)
已知值和未知值
定标中的已知值有:
C:三个是标品的已知浓度,是通过定标盘载入仪器的
DR:从干片测得
K:每种项目固定不变由定标载入
虽未知但可计算出,是定标参数:
A0=截距
A1=斜率
A2=曲率
通过厂家的设置和用户端的定标操作,每个标本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光信号值计算得到。
反射光的反射背景是扩散层,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这是扩散层承担排除干扰的基础。
由试剂片的结构和反射光检测技术可见涂层技术相对于溶液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试剂片中化学反应可以在个别物理分层中进行,如图所示,前一反应的产物可以继续进入另一层进行其他化学反应,从而引导一个反应序列,因此在多层复合薄膜中的各层可以给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用以完成某种特定的反应。
这一点溶液化学分析是无法完成的,例如乳糜血的样品,在进行溶液方式生化分析时,就需要先脱脂,然后进行分析,而利用多层复合膜技术,即可在一个薄膜上一次完成全部反应,明显提高了分析的特异性。
同时由于没有溶液对待检样品的稀释作用,所以本方法也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这种能够实施几个连续的物理和或化学反应而无需操作者介入的方法,就像计算机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芯片技术,可以使繁杂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各种器皿联合完成的工作固化在一个多层复合薄膜上,极大的简化了操作和提高重复性及稳定性。
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干化学技术即在世界各临床化学实验室广为应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干化学试剂已可进行近70余项化学分析,已囊括常规生化项目、内分泌激素、毒素药物和特种蛋白等各个领域,干化学分析已能够满足常规临床实验室的需要了。
由于干化学分析系统的简便、快速和不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等特性,它不仅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得到普遍认可及广泛应用,同时也逐步使临床生化分析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医护人员,甚至患者。
他们可以很方便地由自己来检测各种项目,从而会逐步转变医院及医生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