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南戏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琵琶记》的主题与悲剧意蕴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四大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在 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 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由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 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 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以南曲为唱腔,从而创造出 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温州杂剧”、“永嘉 戏曲”、“南词”)
第二节 《琵琶记》的主题与悲剧意蕴
一、高明生平简介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 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少时深受儒家思 想影响,后隐居于浙江宁波,以词曲创作 自娱。作品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 单衣记》,另有诗文集《柔克斋集》。
二、《琵琶记》的主题变换及其原因
(一)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作品选析:琵琶记(糟糠自厌)
一、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当时农村习见的婆媳、公媳关系 相互体贴、关怀的亲情 极端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善良纯朴的美好品质 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真切动人
二、语言本色、时用比兴的特点
语言本色自然,符合各自人物的社会 地位和身份 当时习以为常的民间语言 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琵琶记》主题变换的原因 1.时代的变迁: 科举制度的兴废 → 书生地位的升降 被谴责的反面角色 → 被同情的正面形象 2.作者的思想: 儒家思想,关乎风化,合乎教化
三、《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在肯定“子孝与妻贤”的同时,却通 篇展示了“全忠全孝”蔡伯喈和“有贞有 烈”赵五娘的悲剧命运。 个人悲剧 & 社会悲剧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 遍性。

第七章_南戏与《琵琶记》

第七章_南戏与《琵琶记》

• 开场副末不是以剧中人,而以局外人身 份代剧作家或剧团向观众发言,之后剧 情方正式开始。这一独特形式一直保留 到明清传奇中,几乎没有例外。 • 副末一般念诵两首词,第一首介绍作者 创作意图,第二首叙述剧情。 南戏除第 一出副末开场外,其余每出结尾一般都 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下场诗可由 一个脚色独念,也可由几个角色分念。 • 再看一剧的副末开场
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
• ——封建礼教下的知识分子典型特征 • 儒家文化熏陶下生存的知识分子,注定了他 们思想的丰富性与性格的软弱性:多思而少 行,优柔而欠断。因为他们始终处于两难矛 盾中,于无所适从中显出性格的软弱来。蔡 伯喈身上正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类 典型特征。他在感情和理智,理智与现实, 现实与礼教的矛盾中煎熬着、挣扎着;其中 甚至包涵着崇高与卑微,理性与欲望之间的 激烈冲突。
南戏的脚色
• 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 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 为配角。生、丑是南戏独有的角色。 • 生:男主角,一般扮书生、秀才、状元。 • 末:杂剧有正末和副末,而南戏只有副末。 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 男性人物。副末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早期南戏
• 其次,在心理刻画和描摹方面卓越超绝。作 者很少用戏曲家惯用的巧合离奇的情节,而 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多用逼真、细腻 之笔,对人物的情态心理做恰当的描摹。最 有代表性的是《糟糠自厌》出的《山坡羊》 和《孝顺歌》,托物言情,被前人称为“神 来之笔”。 • 再次,其语言明显超越了民间文艺的粗糙简 陋,提炼铸就了纯熟的艺术语言。
高明生平简介
• 生卒约为 1306~1359 ,字则 诚,一字晦叔,号 菜根道人。浙江温 州瑞安人。
• 《高则诚集》浙江古 籍出版社,1992年。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元杂剧“四大家”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元杂剧“四大家”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元杂剧“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一、关汉卿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源于南方,与北方的杂剧相对应。

在南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声腔,分别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1. 海盐腔
海盐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海盐县。

海盐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乐器突出唱腔。

海盐腔在明代末年已经失传,但现在仍有人尝试恢复和传承这种声腔。

2. 余姚腔
余姚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余姚县。

余姚腔是在当地的土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南戏的声腔及表演形式。

然而,早在明代末年,余姚腔就已经衰落了。

3. 弋阳腔
弋阳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西弋阳县。

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更加突出人声。

弋阳腔的腔调富于变化,容易吸收其他的曲调,因此流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民乐形成了新的腔调,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影响较大。

4. 昆山腔
昆山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苏昆山市。

昆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法形成的一种唱腔,它在表演时主要以管弦乐为主,十分淡雅舒缓,是一种较为文雅的唱腔,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至今在我国一些省份都有流传。

四大南戏赏析

四大南戏赏析

《杀狗记》及作者
❖ 《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或者作 《杨德贤妇杀狗劝夫记》。
❖ 《杀狗记》的作者明末清初人大多认为是徐田臣 所作。徐 田臣 ,字仲由,淳安(今属浙江)人。 明洪武初他曾经受 县令的招聘任县学教官三年,因不喜欢羁绊,不喜欢羁绁, 自己就免去了自己的工作,不干了。洪武十四年(1381) 诏征秀才,他被举应诏,可是到了藩省,他又不干了,又 力辞而归。自己回来了,自号巢松病叟,葛巾野服,悠游 山水之间。《乾隆淳安县志》记他“以诗酒自放,尤工词 曲。每与客酬饮吟和,执盏立就,无不清新豪迈。” 朱彝 尊《静志居诗话》记徐田臣 自称:“吾诗文未足品藻,唯 传奇词曲不多让古人。”他自认为传奇词曲比诗文写得还 要好。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劳大与《瓯江逸志》这些作品说《荆钗记》是作 者诬蔑王十朋之作。那么联系早期南戏中比较多的是写男子负心故事的这些作 品看来,《荆钗记》原本也可能是写王十朋负心的。后来才有人为他作翻案文 章,改写成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
义夫王十朋
王十朋的“义”,主要表现在两件大事上: 1. 一是在他考中状元后,丞相逼婚,他不忘贫贱时以身相许的妻子的深情,
❖ 《旧五代史·隐帝记》里面也说:李后“生帝(承祐)于邺都 之旧第。” (承祐)就是咬脐郎,邺都就是今天在河北大名 附近。可见李太公招赘刘知远、李三娘磨房咬脐产子等情节 都是民间传说。
❖ 《白兔记》当是以传说入剧。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宋话 本《五代史平话》中就有叙述,它的描写很简略、很草率。 金代有《刘知远诸宫调》现在还有残存本。南戏《白兔记》 在内容上比平话和诸宫调有所增饰和改动。元有刘唐卿的杂 剧《李三娘麻地捧印》,可惜已经失传了,无从去考查它和 南戏《白兔记》到底谁先谁后,它们有什么关系,无法考查 了。

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汇总]

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汇总]

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一)、宋元南戏剧目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

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

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

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

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

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

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

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

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

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

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

孙荣替兄抵罪。

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

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棗《琵琶记》《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

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

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幸而牛小姐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4、关汉卿与《窦娥冤》《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

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

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

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

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

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一“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 ^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元代南戏四大奇书简介

元代南戏四大奇书简介

元代南戏四大奇书《拜月亭记》《拜月亭记》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

故事发生在金末,蒙古军队进攻中都(今北京),金国兵部尚书王镇的女儿王瑞兰在逃难时与母亲失散,邂逅书生蒋世隆,结为夫妇,后恰与其父王镇在招商店相遇,被迫与蒋世隆分离,随父回家。

蒋世隆的妹妹瑞莲也在战乱中失散,被王夫人认为义女,到了王镇府中。

王瑞兰思念蒋世隆,焚香拜月,为他祷祝,被瑞莲识破,始知彼此原属姑嫂。

《拜月亭》因此得名。

后来,蒋世隆和结义兄弟陀满兴福中了文、武状元,奉旨与王镇的女儿结亲。

于是,夫妻兄妹团圆。

关汉卿原作的结局写了王瑞兰的父亲重武轻文,将她许配武状元,而以义女许配文状元,错点鸳鸯谱,造成纠葛,反映出了女真贵族的爱好和习尚。

南戏《拜月亭记》强调的则是由于蒋世隆违背盟约,接受王尚书招赘,因而受到王瑞兰的谴责。

在宋元南戏中,这种批判男人负心的戏剧描写是很常见的。

世德堂刊本保留了这样的内容,较为晚出的《幽闺记》剧本中,大都改为蒋世隆抗旨拒婚,人物的性格较为可爱和统一。

南戏《拜月亭记》的艺术描写较诸杂剧原作也有所发展。

《白兔记》五代时,沛县沙陀村人刘知远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将继父家业花费至尽,被继父逐出家中,流落荒庙,后被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

李大公见刘知远有帝王之相,便将女儿李三娘嫁与刘知远,而李三娘的兄长李洪一及其妻子却嫌贫爱富,坚决反对招赘刘知远。

李大公不听,还是招赘了刘知远。

不久李大公夫妻相继去世,李洪一夫妻便百般虐待刘知远及李三娘。

两人设计,令知远去看瓜园,让瓜园中的瓜精害死知远。

而知远战胜了瓜精,并得到了兵书和宝剑。

知远知道家中已待不下去了,便告别了三娘,去分州当兵。

初在岳节度使麾下做一更夫,后岳也看出知远有帝王之相,便招赘知远为婿。

后刘知远屡立战功,进职九州安抚使。

而三娘在家受兄、嫂折磨,白天到进边汲水,晚上在磨房挨磨。

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只好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

兄嫂欲害死咬脐郎,将咬脐郎抛入荷池中,幸被家人窦公救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行当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 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生:一般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以上戏中 的男主角指的是小生,一般扮演书生、秀才、 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 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 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 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 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 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 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 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 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四大南戏
简要概述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 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 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 ,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 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 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 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 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 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 《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 ”,简称荆、刘、拜、杀。
谢谢观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赏析《荆钗记》
剧情简介 写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 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与 钱玉莲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玉莲拒绝豪富孙汝权求婚, 以木头荆钗为聘,和十朋结 为夫妇,并立誓永不相负。 未久,十朋考中状元,拒绝 万俟丞相招赘。万俟授意孙 汝权纂改十朋家书为休书, 玉莲接信后含冤投入瓯江自 尽。十朋得知妻亡,痛不欲 生,立誓终生不再娶。 玉莲被福州安抚钱载和 救起,收为义女,喜闻 万俟逼婚真相,却又复 得十朋病死的误传,也 立誓终生不再嫁。5年后 ,万俟遭贬,十朋擢升 吉安太守,绕道路过温 州,至江心寺追荐亡妻 ,恰逢玉莲也来寺拈香 悼夫,两人惊疑如梦。 在退隐的邓尚书热心撮 合下,当元霄千盏红灯 映亮瓯江时,夫妻以荆 钗为凭,重新团聚。
荆钗记》作者作者柯丹丘。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 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 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色 是把主人公臵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 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 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据《紫 桃轩杂缀》、《瓯江逸志》记载,故事原型写的是十朋负心抛弃玉莲,玉 莲投江自尽,与《王魁》、《赵贞玉》属同一类型。今传本改为歌颂“义 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与《琵琶记》改蔡二郎的不道德为蔡伯喈 的纯孝,强调“关风化”的倾向是一致的。这体现了元末把书生作为歌颂 对象的风气,也与在南方戏剧圈中,较多强调伦理道德的总体倾向相一致 。 不过,《荆钗记》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价值观,像王十朋在误闻玉莲 死讯后,守情不移,甚至宁无子嗣,也不再娶,就突破了“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的纲常观念;钱玉莲重才而轻财,为了自己的信念,甘赴一死, 她的“节”,虽有封建贞节的因素,但更多体现了“富贵不能动其志,威 逼不能移其情”的品质。剧中涉及如何对待贫贱,如何对待富贵,如何处 理夫妻关系、继母与前妻子女的家庭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旧时代下层民众 深为关切的社会问题。因而,它的出现,吸引了广大观众的注意,王世贞 称“《荆钗》近俗而时动人”(《曲藻》)。所谓近俗,正好说明它具有贴 近现实生活的一面。
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 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 ,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 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的节拍──赠 板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细腻。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 泼﹑自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分为引子﹑过曲( 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 灵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 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 套曲结构,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面的和谐统一。 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 便。因此,南曲的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种宫调,这在戏曲音 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④南戏的各种角色均可演唱;除独唱外,还 有对唱﹑同唱及“合唱”。独唱用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唱﹑同唱用以 交流人物间的思想情感和促进戏剧矛盾的发展,“合唱”用以突出语意。烘 托气氛和渲染环境,这些都是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 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 戏的演唱以徒歌为主。这种徒歌常以板来控制节奏和衬托唱腔。后来,以笛 ﹑鼓﹑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所说:“南曲不仗弦索 为节奏。”至于加用笙﹑琵琶﹑三弦等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后的情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