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考点
八年级上中国的京剧文化知识点

八年级上中国的京剧文化知识点中国的京剧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在演员、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八年级上学期的角度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知识点。
第一部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的德云社和梨园,起源时间约在1790年左右。
京剧最初是由当时的地方曲艺、话剧、歌舞等演出文化元素融合而成。
后来,京剧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第二部分:京剧的表演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即唱腔、念白、做功、打击乐器。
京剧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把功夫、身体语言、音乐等融为一体,通过衣着、造型、舞蹈等方式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动。
京剧的表演场所通常是戏楼,以及商业演出的茶馆、剧场。
由于京剧在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独特地位,所以京剧演员被视为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
第三部分:京剧的音乐京剧音乐是通过说唱、打击乐器、弦乐器等方式演奏的。
其中,乐器包括锣、鼓、笛、板等。
京剧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同时也倡导重视旋律、音色和情感上的表达。
在京剧表演中,音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情感,同时也为演员们提供了精神支持。
第四部分:京剧的服装京剧演员的服装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通常分为正装和丑装两种,其中正装包括举止端庄、气息沉稳的角色,而丑装则是将角色的丑陋和幽默发挥到极致。
京剧演员的表演服装通常由官帽、官袍、巨袖、马褂等组成,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老艺术的美学价值,也体现了戏曲文化的特点。
第五部分:京剧名家自其发源以来,京剧已经有了很多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
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名家包括: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孟小冬等。
他们的作品在京剧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本文中涵盖的八年级上中国的京剧文化知识点,只是冰山一角。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一、中国戏曲简史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先秦时期: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又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3、唐朝: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
唐玄宗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园原来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4、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5、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6、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朝中期,传奇逐渐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最显著的代表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现在仍然极受欢迎。
到了清初,出现了“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被称为“双璧”,是清传奇的杰出代表。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八大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性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气息。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戏曲的历史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发展
戏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演出形式、剧目内容、表演风格等方
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的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两大传统。
南戏主要包括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而北戏主要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
四、戏曲的流派
戏曲按地域分布可以分为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
北方戏曲又称为“文戏”,主要有京剧、评
剧和黄梅戏等;南方戏曲又称为“南戏”,主要有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
五、戏曲的表演特点
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
其中,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
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则是戏曲演员
所具备的重要技能,舞蹈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戏曲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答案及解析1.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下列各项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京剧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它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故A项的表述正确;同光年间,京剧进入繁盛期,故B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京剧……被世人称为……国粹”相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中国的国粹。
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于清朝时期B.同光十三绝是京剧的著名艺人C.是徽剧和汉剧融合并兼收其他地方戏优点形成的新剧种D.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京剧产生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京剧行成于明清时期,是在糅合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同光十三绝是京剧的著名艺人,属于全国性剧种,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据此D不合史实,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产生3.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
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图一《洛神赋图》局部图二《天王送子图》图三《窦娥冤》图四京剧《杨门女将》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C.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图一是顾恺之的作品,但并非吸收外来文明;图二并不属于风俗画;图四的京剧产生于道光年间。
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2课时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学

第2课时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1.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2.中国的“近代百戏之祖”(1)脚色制。
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演员按脚色进行分工,各有专长。
(2)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
昆曲一诞生就受到文人青睐。
通过刻意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努力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
(3)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这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
脚色体制有利于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独特精湛,深受观众喜爱。
戏班就以他们为主,上演以主角占重要地位的戏。
主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
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拓展延伸昆曲又分为南曲与北曲,其区别是北曲念字多用普通话,南曲念字多用苏州话。
北曲用于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于文戏。
要点昆曲的文化价值史料一史料二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思考(1)史料一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2)史料二说明昆曲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提示(1)生、旦。
条件:能文善唱,扮相俊美,做功精细。
(2)昆曲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被称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师”,并且由于剧目丰富,能再现几百年前古典戏曲原貌而又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是( )A.昆曲B.京剧C.越剧D.川剧解析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所以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答案 A考点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1.昆曲衰落:从清朝中叶起,昆曲江河日下。
2.拯救措施(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过重要指示。
(2)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培养专业演员。
文艺常识真题:中国戏剧考题集锦

文艺常识真题:中国戏剧考题集锦1.“元曲四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初试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2.元代“曲状元”指的是_________。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3.______创作的话剧《茶馆》展示李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编导、导演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4.京剧四大名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5.《关汉卿》是中国现代剧作家______创作的话剧。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6.南戏《荆钗记》全剧四十八出,叙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2016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专业北京考点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7.“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是_________。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考点戏曲文学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8.中国五大剧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考点戏曲文学专业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9.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反映的哪个剧种的演员的生活?()A.豫剧B.京剧C.黄梅戏D.秦腔(2019年山东省文学编导类专业统考文艺常识考题·单项选择题)10.《名优之死》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作者是______。
(2016年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专业长沙考点文艺常识考题·填空题)11.中国话剧作品《绝对信号》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编剧创作。
中国戏曲史考点

xx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5、xx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北齐人,骁勇善战,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关京剧的知识。

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以下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1.起源与历史:京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北京,是由多种戏曲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
它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2.传统剧目:京剧的传统剧目包括历史剧、武打戏、文戏、生、旦、净、末等表演形式。
代表性剧目有《红字》、《霸王别姬》、《白蛇传》等。
3.四大行当:京剧的表演艺术分为生、旦、净、末四大行当。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主要扮演丑角,末行则饰演丑陋的老年人。
4.脸谱与化妆:京剧中使用的脸谱有丰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演员的化妆非常精致,不同的角色有着独特的妆容。
5.服饰与道具:京剧服饰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地位选择不同的服装。
演员通常使用一些传统的道具,如扇子、剑、花脸等。
6.京剧音乐:京剧音乐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弹拨乐、管乐、打击乐等。
京剧的音乐风格独特,能够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7.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青年演员通过创新和融合现代元素,使京剧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新的观众。
8.京剧表演艺术:京剧表演注重动作、唱腔、唱腔、音律的协调。
演员的表演需要具备高超的唱、念、做、打的综合能力。
9.京剧院团:京剧院团是专业从事京剧演出的集体,有许多著名的京剧院团,如京剧团、京剧院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喜爱,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5、兰陵王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北齐人,骁勇善战,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兰陵王》又名《大面》,唐代歌舞戏,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它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和舞蹈中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犹有汉代角抵戏的痕迹。
6、唱赚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流传于北宋末年,逐渐发展,形成唱赚这一说唱艺术,盛行于南宋。
南宋艺人张五牛因袭了赚鼓板的名称将其称之为赚,从而发展了“缠令”、“缠达”的形式,确立了唱赚的形式。
唱赚的唱词叫做赚词,它的曲牌既包括“慢曲”、“曲破”、“大曲”等艺术歌曲,也博彩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7、四大南戏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荆钗记》假托南宋知名状元王十朋的故事,说王高中后负其妻钱玉莲,二人历经磨难终至团圆。
《白兔记》写的是刘知远之妻李三娘因夫从军,被兄嫂虐待,受尽人间折磨终于出头的故事。
《拜月亭记》讲的是尚书府里千金王瑞兰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中邂逅青年蒋世隆,在同甘共苦的旅途中,这对青年男女彼此关心,逐渐发展到互相爱慕,最终走向幸福的故事。
《杀狗记》讲的是孙华与两个市井恶棍结拜兄弟,听信谗言将耿直的弟弟孙荣赶出家门,其妻杨月真杀狗设计,使丈夫认清同姓为亲、异姓为疏的道理。
二、问答题(共7题)1、请说说“戏剧”二字的汉字意义,并以《大武》、《九歌》为例,谈谈中国戏剧的起源。
答:“戏剧”从字面上来看,“戏”左边由“虎字头”和“豆”组成,“虎字头”象征着牲口,而“豆”字的本义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后世也作礼器。
也就是将牲口放在礼器中,右边是一个“戈”字,“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兵器,象征着战争,所以“戏”的寓意为以动物为祭品的祭祀仪式。
“剧”的左边由“虎字头”和“豕”组成,右边是“立刀旁”,象征着拿着武器打猎。
由此可见,戏剧在最初是用以祈福及庆祝人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
中国的戏剧起源很早,远在上古氏族聚居的原始时代,就已存在再现他们生产劳动的歌舞。
进入奴隶社会后,歌舞被奴隶主利用,逐渐进入宫廷或祭坛,成了统治阶级祭祀或娱乐的工具。
《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
共分为六段,反映了武王伐纣的征战生活。
它结构比较严谨,队形、动作、情绪有变化,有起伏,以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刺击动作和复杂的队形变化,把舞蹈推向高潮。
“大武”很像一出威武雄壮的歌舞剧。
但它的表现还相当简单。
动作凝重缓慢只能是一直象征性的演示。
谈不上模仿性的表演。
把难以具象的“功德”暗示出来。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都十分茫然,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像作出解释,这就导致了对神鬼的信仰和对巫觋的崇拜。
于是在民间就出现了由巫觋穿戴着神的面具和衣物,模仿着神的音貌和动作,以驱逐四方鬼疫的祭祀活动。
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民间由巫觋扮演神鬼的祭祀仪式依然存在。
《楚辞•九歌》,就是楚国民间祀神歌舞的歌辞。
无论从《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还是《湘君》、《湘夫人》、《山鬼》,甚至《国殇》中,我们都能看到楚国当时民间祭祀神鬼时盛大的歌舞场面。
2、先秦古优相对于上古时期的巫师,其身份、职能、地位有什么变化?汉代百戏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对后来中国戏剧的表演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答:①先秦古优相对于上古时期的巫师,其身份、职能、地位的变化:上古时期的巫师一般由一个部族的首领充当,负责在祭祀活动中主持仪式,地位较高,受人尊重,被族人视为带有某种神秘力量的人。
先秦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巫觋负责主持祭祀仪式。
古优作为国君豢养的弄臣、家奴,善言谈,好诙谐,有的擅长歌唱或滑稽表演。
由于分工的不同,又可分为“倡优”、“俳优”和“伶优”等。
而优孟讽谏楚庄王贵马贱人的事迹则说明了先秦时期的古优还具有讽谏帝王的职能。
但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为人不齿。
②百戏包括的项目有:杂技---寻橦、跳丸、走索、冲狭。
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
武打----棍舞、刀舞、剑舞、对打。
假型舞蹈-----凤舞、鱼舞、龙舞。
舞蹈-----巾舞、鞞舞、铎舞、革兆舞、长袖舞、盘古舞、巴渝舞、建鼓舞。
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
③汉代百戏对后来中国戏剧表演形态的影响:汉代百戏中所包括的杂技、武打等表演形态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而且对我国整个戏曲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起着推动作用,为后来中国杂技在国际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3、请说明参军戏的源头、主要角色、表演形态以及化装、道具。
答:源头——“参军”,本是曹操创建的官职名称。
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叫周延参军,因贪污几百匹黄绢被缉捕下狱。
为了警戒其它官员,后赵统治者让俳优在宴会上扮演周延,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黄绢单衣,与别的伶优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引得赴宴官员的一阵轰笑和嘲弄。
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
主要角色——基本上是两个角色:一个是被嘲弄者叫“参军”;另一个是戏弄者叫“苍鹘”。
“参军”相当于后代戏剧中的净;“苍鹘”类似丑。
表演形态——两个角色有趣的问答,很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化装相声,不仅有弦管鼓乐伴奏,具有一定程度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
化妆——参军由女性扮演,戴面具,元稹赠以诗云:“新妆巧样画双蛾,幔裹恒州透额罗。
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说得正是参军戏的装扮。
道具——在参军戏中,参军和苍鹘是两个对立的角色,常常在戏中互相殴打,因此有特殊的道具——棍棒。
4、杂剧的最初含义是什么?请简述宋杂剧的表演形式、脚色行当、名目分类。
相对于唐代,宋杂剧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答:1.杂剧的最初含义——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
“杂”相对于“正”而言,“正”是古代以庙堂礼乐为俳乐正声,庄重肃穆,“杂”指的是娱乐性的艺术,属于杂俗之乐,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
唐代杂剧包括:歌舞戏、杂伎、博戏、谐戏。
2.宋杂剧·表演形式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
这类演出通常都是先扮演一段故事,然后由滑稽角色发一科诨,逗人发笑,以及融合歌舞、说唱、杂技等表演形式,引出其他角色。
·基本角色有5类: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
“末泥”是杂剧演出的领导者,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
“引戏”在杂剧演出中首先上场舞蹈,然后引出其他角色。
“副净”和“副末”是表演中的滑稽角色,职掌“打诨”的工作。
“装孤”是表演中扮演官员的人。
·名目分类①滑稽调笑类《眼药酸》、《双打毯》;②以人或故事命名《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③以人名故事名加曲名命名《崔护六幺》;3.变化——宋杂剧的音乐结构已远较唐大曲简单,但其叙事性大大增强。
5、以《张协状元》为例,说说宋元南戏的剧本体制和脚色体制及其表演特征。
答:第一,剧本基本上由“场”组成。
以杂剧剧本体制的“四折一楔子”为基础,根据剧情和故事发展的需要,以剧中人物的上场或下场作为界线,把剧本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各成一场。
南戏在剧本的开头,照例有一段开场戏,一般由“末”这一脚色来担任,因此叫“副末开场”。
从第二场开始,才进入正戏。
例如,《张协状元》一共有五十余场。
第二,南戏的脚色行当已发展到七种之多,即生、旦、净、丑、外、末、贴。
净、丑是南戏中一对喜剧式的人物;生、旦仍是剧中的主要表演者,如《张协状元》里的张协和贫女,分别是生角和旦角。
第三,南戏的表演特征主要有三点:①自由时空的转移手法,如《张协状元》中的第四十出,张协自京城经湖北江陵到四川梓州赴任,跨越几千公里地路途,只在一番对唱中完成。
②假定性手段,如《张协状语》中第三十五出,净用嘴模拟关门声,用虚拟的动作表现关门。
③程式化动作的雏形,如《张协状语》中宰相之女因张协拒婚成病,其登场后的舞台提示为“作病人立”,说明当时舞台上病人站立有特殊的姿势。
6、宋金时期的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对元杂剧的演出形态有什么影响?谈谈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1.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对于元杂剧演出形态的影响①诸宫调由于其连缀诸多曲调以形成长篇大套的音乐体制,因此在民间的长期演唱过程中,它承担了将众多众多北曲曲调划分宫调归属的任务。
②诸宫调将其他诸种组曲联套方式吸收到自己的音乐结构中来,使自己的音乐体制具备了极大的结构张力。
它的曲牌联套经验为元杂剧提供了借鉴。
2.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①元初,由于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生活跟着下降,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