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元南戏

合集下载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 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 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 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 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 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
•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
•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豫章、永嘉、建安、 遂安等包括现在江西、浙东、闽北等许多地 方的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 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 以避后人。”

教材: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
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
• 南戏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以 生旦团圆终场,很少演唱历史英雄、金戈铁 马的故事,题材不如杂剧广泛。
• 四、南戏作品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 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到元末,《琵琶记》 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 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 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
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徐朔方:说到戏曲,同我的家乡浙江
省东阳县特别有关。我在后来写的论文中
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南戏不产生于温州, 而是兴起于东南各省(包括温州在内)的民间。 请参看拙作《从早期传本论证南戏的创作
和成书》以及它的续篇《南戏的艺术特征 和它的流行地区》。
三、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宋元南戏活化石

宋元南戏活化石

宋元南戏活化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

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梨园戏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泉州在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

至今广泛流播于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燕乐”的遗音。

至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

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

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第八讲宋元南戏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种与金元杂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南戏,在宋代中期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

一般学者认为,戏文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换言之,宋代戏文是成熟的戏剧形态,亦即王国维所说的真戏剧。

第一节南戏的名称及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传奇、鹘伶声嗽。

其中南戏的称谓最为流行。

戏文的称谓出现较早,而且伶人往往自称所演为“戏文”,故钱南扬先生主张应以“戏文”为妥,有道理。

但“南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用法,“戏文”说法又太泛,姑仍用“南戏”这一名称。

南戏产生的时间古人有三种说法:1、北宋宣和间(1119-1125),2、南渡之际(1127),3、南宋光宗朝(1190-1194)。

当代学者认为,这可能正说明了南戏的形成时间:北宋末到南宋中叶。

兴起地域:温州说,福建说。

总之为东南沿海。

这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

相对于汴京杂剧、临安杂剧来说,南戏明显是一种农村、民间戏剧。

它首先在东南沿海农村生长,后来才进入杭州,并扩散到各地。

向四周的传播:1、杭州。

文献有载。

2、文献与文物,江西景德镇和鄱阳曾出土南戏戏俑。

3、有广东潮州出土的明宣德本《刘希必金钗记》可证。

问题:南戏与杂剧哪个产生早?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

第二节南戏的剧本体制及表演特征早期脚色:生(外)、旦(贴)、净、末(或称副末)、丑。

其中生与丑是宋杂剧、元杂剧没有的。

生可大体与元杂剧中的末相对应,而丑的出现最值得注意,它的出现,是南戏的特色之一。

剧本体制:1、结构宏大,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独特的开场形式:剧本最前端有“题目”,介绍剧情梗概(当是副末念的,钱南扬先生认为题目可能是写在“招子”上);再由末上场念一首词,也是总结剧情,这是后来传奇副末开场的前身。

3、早期南戏不分出,以人物上下场为一个自然演出单位(全部演员下场,再重新上场)宣德本《金钗记》开始有“出”的标记。

宋元南戏的演进

宋元南戏的演进
《任风子》:
(做转一遭科,云)兀底是那庵儿,闭着门子哩,我与你跳过墙去咱。(做攀望科,等众稽首了,正末做意儿下科,云)匹头里见一个先生,后地有五七百个小先生,都叫一声稽首。莫不眼花?既到这怕甚么?(跳墙科)
2、时空处理方法••转移时间:
叙述法
转移空间:
表演和叙述法
《救风尘》:
(旦)小二哥。你打扫一间乾净房儿。放下行李。你与我请将周舍来。说我在这里久等多时也。(小二)我知道。(做行叫科)小哥在那里。(周舍上)店小二。有甚么事。(小二)店里有个好女子请你里。(周)咱和你就去来。(做见科)是好一个科子也。(旦)周舍来了也。•挖掘心理时间与空:
抒情唱段
《西厢》【听琴】:
月儿,你早些出来么!(焚香了)呀,却早发擂也;呀,却早撞钟也。(做理琴科)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轸、蛇腹、断纹、峄阳、焦尾、冰弦之上。天那!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
二、服饰化装概貌
4、xx初,南戏吸取杂剧之长,
由粗转精,走向兴盛时期•“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南戏的艺术形式
1、以“出”为单位,可长可短,多长篇
2、脚色:
生、旦、净、末、丑、贴、外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宫调无严格规定,且可随时换韵;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演唱形式灵活多变
(旦叫介)(唱)
[雁过沙]他沉沉向迷途,空教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尽心相奉事,番教你为我归黄土。
蒋世隆、蒋瑞莲、王瑞兰、王夫人、王镇、兴福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误会,巧合等喜剧手法;增加了社会背景的展示
《杀狗记》xx由?
xx、xx、xx传、xx、xx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三部分
蔡伯喈形象
一、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蔡伯喈 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 蔡伯喈
1、“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的道德伦理特征。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1)辞试不从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总是 喜。”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所以为不孝。 禄仕,所以为不孝。”
(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 祝允明《猥谈》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颇述名目, 赵贞女蔡二郎》 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
张协状元
早期南戏文本: 早期南戏文本:
《张协状元》、《宦门 张协状元》 子弟错立身》 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而得以保存, 里,而得以保存,人们 统称它们为《 统称它们为《永乐大典 戏文三种》 戏文三种》。

大学语文 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

大学语文 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

《大学语文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一、判断题共27 题1、和宋代的南戏不同,元杂剧中是所有脚色都可以演唱的。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2、《西厢记》是一部"末本戏"。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3、汤显祖从歌唱的角度要求戏曲要"合律依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4、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5、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6、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清代戏曲创作推向高潮。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7、沈璟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8、传奇剧本,一般都在30 出以下。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9、传奇中要有一出全用北曲或者用南北合套的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0、清代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渔。

()对参考答案:错误11、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2、《牡丹亭·惊梦》的女主人公是杜十娘。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3、《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4、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5、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6、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行列,使剧本中的民间性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7、《长生殿》的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8、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9、元杂剧初期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0、田汉写有剧作《关汉卿》。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1、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 “荆、刘、拜、杀”,皆出现于元代末期,后世被誉为“四大南戏” 或“四大传奇”,是宋元南戏中除《琵琶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几部 作品。
“四大南戏”串联剧照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柯丹邱作。
全剧48出,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 的爱情婚姻故事。
昆剧《杀狗记》剧照
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59)字责诚,温 州瑞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家 庭,少时以博学著称。性情耿 介,为官正直不避权责,后与 上司不和辞官还乡。元末动乱 避居四明(宁波)栎社,隐逸 中完成了《琵琶记》的创作。 所著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 佚,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 亦散佚,今存诗、词、文50余 篇。
一般认为作者为元末施惠。
全剧以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婚姻 波折为主线,基本情节与关剧大致 相同。
明人曾将其与《琵琶记》相提并论, 李贽认为二剧都达到了“化工”的 境界。
《杀狗记》 元杂剧中有《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南戏大致相同,此剧涉及 因财产而引发的手足成仇现象,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矛盾反映比 较充分。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故事结构简洁生动,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学特色,艺术表现 上相对粗糙一些。
刘知远的形象则比较复杂,既有少年时坎坷屈辱的经历也有发迹后 的负心忘义,其人生经历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一些人渴望 发迹变泰的生活愿望。剧本曲辞本色质朴,情节生动自然,艺术上 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改编自关汉卿 《拜月亭》杂剧,是“四大南戏” 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
《琵琶记》
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鞭挞文人 富贵变心的悲剧故事。
高明改编的《琵琶记》,彻底改变了早期南戏中蔡伯喈的面貌,将 《赵贞女蔡二郎》着力鞭挞的“弃亲背妇”负心无义之人,塑造成 了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形象。
“三不愿”与“三不从”的情节:蔡伯喈是孝子本不愿离家去应考, 可他父亲蔡公不从;中状元后牛丞相欲招他为婿,他不愿入赘再三 推却,牛丞相不从;他要辞官逃避,朝廷又不从。
第二节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宋末元初】 从明代《猥谈》《南词叙录》等著述的记载可知,最早出现的南戏 剧目是《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三剧都 是产生于宋末元初的温州地区,剧情皆表现男子科举发迹变泰后忘 义负心的家庭婚姻故事。
【元代中后期】 爱情婚姻故事:《王焕》《王秀英》,《李亚仙》《苏小卿月夜泛 茶船》,《李勉》《张琼莲临江驿》; 反映社会黑暗和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描写忠奸斗争,歌颂爱国 的民族英雄及批判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的作品:《祖杰》《柳颖》 《包待制陈州粜米》《屈大夫江畔行吟记》; 与北杂剧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如《崔莺莺西厢记》《裴少俊墙头 马上》《柳毅洞庭龙女》。
【作剧理念】
秋灯明翠帏,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 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 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 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 敢争先?
——高明《水调歌头》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财;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 蔡伯喈”。(《琵琶记》“题目正名”)
剧中的王十朋与早期南戏中“负心 型”的读书士子不同,是个忠实于 婚姻爱情的正面书生形象。剧本结 构精巧,情节曲折,曲文本色,写 情逼真,有着较强的戏剧性。
《刘知远白兔记》
元末“永嘉书会才人”据宋人《五代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 调》编撰而成。
写五代时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发迹变泰以及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 事。
第六章 宋 元 南 戏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高明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言。因最 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 杂剧”。
【起源】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清暖红室刊本《陈眉公批评琵琶 记》插图(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徐渭《南词叙录》
【与北杂剧相比较】 第一,剧本结构长短不拘,可长可短。短则几出,长可十几出或几 十出,完全依据剧情需要来结构编排故事。 第二,演唱上不仅仅是由主角一人独唱,还可以出现对唱、轮唱、 伴唱及合唱。根据剧情需要,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上一段,形式非常 自由,这给舞台表演中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方便。 第三,唱腔音乐使用南曲。由于南戏自开始萌生就具有这些自由灵 活的特点,加上使用南人熟悉、习惯的当地民间通俗曲调演唱,所 以诞生后颇受南方地区人们的欢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协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徐渭《南词叙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