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西元十二世纪~ 十四世纪):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

宋元南戲(西元十二世紀 ~ 十四世紀):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於中國南方的戲曲,由中國南方的民間小戲發展而來,是第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
( 1 )體制:有完整且獨立的長篇演出,劇本長度及套曲運用較自由。
由「副末」登場,拉開演出序幕,並以線性結構開展劇情。
( 2 )音樂:南戲所演唱的曲調稱為南曲,音樂風格多流麗婉轉。
在流傳及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地方言影響,而產生所謂「四大聲腔」:「弋陽腔」(發源於江西弋陽)、「海鹽腔」(發源於浙江海鹽)、「餘姚」(發源於浙江餘姚)」、「崑山腔」(發源於江蘇崑山)等四種較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弋陽腔」、「崑山腔」最為重要。
另外,閩南等地則有泉腔、潮腔等腔調。
演唱的曲調以當時民間流行的詞曲曲調為主,多為同一個曲調反覆運用。
調式為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伴奏樂器有鼓、笙、簫。
「歌唱」是戲曲舞台表演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演員藉歌唱敘事抒情、表達心情、開展劇情、渲染氣氛。
各種腳色皆可歌唱,歌唱主要形式是獨唱。
生旦多選用通行曲調,淨末丑則採用民歌俚曲。
( 3 )劇本:文辭俚俗、格式自由,演出方式變化便捷,富有民間性。
在人物語言方面,生旦扮演的主角採用文言官話,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使用俗語白話。
主題多為文人負心,如《張協狀元》(現存最早的劇本);人生與家庭的悲歡離合,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
( 4 )腳色:分為七種;生、旦、淨、末、丑、外、貼;其中生、旦扮演男女主角,淨、末、丑主要是插科打諢、製造笑料,外腳是生腳的擴大,貼腳是旦腳的擴大。
( 5 )表演:表現手法具虛擬性,在觀眾面前直接承認自己的表演就是在做戲,並因此而形成一種喜劇手段。
唱、白、科綜合運用,以表現劇情、塑造人物,例如生旦扮演的主角通常以正劇手段表現,風格偏向莊重典雅,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以喜劇手段表現,風格多為詼諧滑稽。
表演具有時空隨意自由性,以歌唱、念白和走過場來表現戲劇時空的轉移,這是南戲表演的重要特色,由此確立了中國戲曲表演「時空自由」的美學原則。
宋元四大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四大南戏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宋元四大南戏。
这四大南戏啊,就像是戏曲世界里四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舞台。
《荆钗记》就像是一碗暖暖的汤,充满了人间的真情。
它讲的是一对有情人历经磨难,最终团圆的故事。
你说这爱情啊,咋就这么难呢?就像咱生活中追求梦想一样,总是会遇到各种阻碍。
但人家就是不放弃,那股子执着劲儿,真让人佩服!这故事里的人物啊,一个个都鲜活的很,仿佛就生活在咱身边似的。
再说说《白兔记》,哎呀呀,那真叫一个精彩!就好像是一部充满惊险刺激的冒险片。
一个孩子从小历经坎坷,最后竟然能找到自己的身世,这情节,多带劲啊!这其中的曲折,可比咱平日里遇到的那些事儿复杂多了。
《拜月亭》呢,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浪漫的爱情在战乱的背景下展开,那感觉,真的是又凄美又动人。
想象一下,在战火纷飞中,两个人的爱情却越发坚定,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这可不就是告诉我们,真爱是能经受住考验的嘛!还有《杀狗记》,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深深的道理。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关系中的那些事儿。
一家人之间的相处,可不就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嘛。
就跟咱自己家一样,有时候会有矛盾,但只要心在一起,啥难关都能过去。
宋元四大南戏啊,那可真是戏曲史上的宝贝!它们不仅仅是几个故事,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情感的写照。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追求和坚守。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不就是因为它们有着永恒的魅力吗?它们就像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道。
咱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些南戏,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它们虽然诞生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可里面的情感、道理,到现在也一点儿都不过时啊!咱能从中学到好多东西呢,比如要珍惜感情,要勇敢面对困难,要懂得家人的重要性。
所以说啊,这宋元四大南戏,真的是值得咱好好去欣赏、去品味的宝贝!别小看了它们,它们可有着大能量呢!。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讲 宋元南戏选讲

二郎》。
• 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
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
作可以“载道”的工具,意在抬高南戏
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
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
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 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 观众强烈的震撼。
•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三 不从”而展开的。 • “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
婚不从。
• 伦理纲常本身的悖谬;情感与理智,个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
• 人物形象: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 弱性格;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 活。 • 戏剧结构:双线结构。 • 语言: • 流传与影响:
三、四大南戏及其他
• • • • • 柯丹丘《荆钗记》 永嘉书会才人《白兔记》 施惠《拜月亭记》 徐������《杀狗记》 无名氏《破窑记》、《金印记》、《赵 氏孤儿记》、《牧羊记》、《东窗记》 等。
• 南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
》、《王焕》、《张协状元》等。除《
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 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而表现金戈 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二、《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和艺术成就
•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 所作的《琵琶记》。 •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
中国古代文学二(创意中文类)
第二学期·宋元明清部分
授课老师:饶道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2017.2-2017.7
第三讲 宋元南戏选讲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 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 简称之为南戏。
第六节 元代南戏

• 说明:历史上王十朋确有其人,南宋名臣,官至 龙图阁学士。剧中情节与他的生平大不相同,疑 为同名。
• 《白兔记》作者不详。故事源于宋代《新编五代 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调》。写五代时后 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故事,主要表现一个家庭 悲欢离合中的正邪善恶。 • 作品着力塑造了李三娘形象。在逆境中,她受尽 磨难,吃尽苦头,但却从未向邪恶低头,表现出 坚贞不移、忍辱负重、矢志不二的坚强性格。她 的苦难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悲惨命 运,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 《白兔记》的结构布局合理,脉络分明;语言质 朴无华,富有民间文学色彩。但作品流露出宿命 论思想和封建道德思想等封建糟粕。
• 祝允明
苏州石刻像
• 今人搜集的宋元南戏剧目238种,但传存全本的 只有十几种。早期的南戏作品有《赵贞女》和 《王魁》两种,徐渭称之为“戏文之首”,但均 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有《永乐大典戏文 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真正代表南戏水平的是《琵琶记》和 “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 记》)《拜月亭》《杀狗记》。 • 南戏的特点:1、篇幅较长,以“场”(出)为 基本单位。2、副末开场,题目正名在剧前。3、 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4、每一出中曲牌不限 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通押一韵。5、唱法随意, 对唱,独唱,合唱,轻唱均可。6、角色有生、 旦、净、末、丑、外贴等。
第六节 元代南戏
• 一、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 南戏,即南曲戏文,是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据明代祝允明(1460—1527)《猥谈》和徐渭 (1521—1593) 《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产生于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1119—1127)之际, 盛行于南宋。因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 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最初只是简 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宋杂剧 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起 来。 • 四个阶段:北宋末年,只是民间歌舞小戏、无宫 调、少节奏,顺口可歌。南宋期间:进入临安及 其它大都市,发展成为大戏,有《张协状元》等。 元初至中期,南戏与杂剧交互产生影响,有《宦 门子第错主身》《小孙屠》等。元末明初,南戏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 《小孙屠》,古杭才人编,也是根据同名杂剧改编而 成。有残缺。这是部公案戏,写开封孙必达,其父早 亡 ,终日行乐,赎出官妓李琼梅,结为夫妇。其弟孙
• 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 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不叫"折"而叫 “出”,每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如《张协状元》分五十三出。《琵琶记》分 四十二出。
• 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南戏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对唱,合唱、接唱 等。
•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 出之中不限于同一宫调,可以换韵。
徐渭(1521—1593)
《赵贞女与蔡二郎》
蔡旧南 祝
二 郎 》
牒 , 其
戏 出 于
允 明
等时宣 《
, 亦 不
有 赵 闳
和 之 后
猥 谈
甚夫、 》
多 。
榜 禁
南 渡
:
,之
颇际
述,
名谓
目之
,温
如州
《杂
赵剧
贞。
女予
与见
祝允明(1460—1527)
二、《赵贞女》、《王魁》——“戏文之 首”
1、《赵贞女》: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章节测试,宋元南戏和话本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一、单项选择题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里收录的《张协状元》是()A.早期南戏剧本B.元人所作传奇C.“四大传奇”之一D.元人所作杂剧【解析】(P164):A《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里收录的《张协状元》是早期南戏剧本。
2.曾被称为“南戏之祖”的剧作是()A.《窦娥冤》B.《西厢记》C.《琵琶记》D.《破窑记》【解析】(165):C本题考查高明《琵琶记》的相关知识。
高明的剧作《琵琶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称《琵琶记》是“南戏之祖”。
3.菜根道人是指( )A.高明B.卢挚C.秦简夫D.宫天挺【解析】(P165):A 菜根道人是指高明。
4.下列作品属于元代讲史话本的是()A.《武王伐纣书》B.《碾玉观音》C.《错斩崔宁》D.《简贴和尚》【解析】(P169):A 本题考查元代讲史话本的代表作品。
B、C、D三项中作品为宋元话本小说。
二、多项选择题1.宋元话本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A.烟粉类B.灵怪类C.山水类D.传奇类E.公案类【解析】(P168):ABDE本题考查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
宋元话本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四类。
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2.下列作品属于《全相平话五种》的是( )A.《大宋宣和遗事》B.《三国志平话》C.《秦并六国平话》D.《前汉书平话续集》E.《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解析】(P168):BCDE 本题考查《全相平话五种》。
《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三、简答题1.试述《琵琶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解析】(P156-57)思想内涵:此剧宣扬了忠孝伦理观念;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元末那个时代黑暗的现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达官贵人的不关心民生疾苦、专横跋扈,官吏的贪污等,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和批判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
•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豫章、永嘉、建安、 遂安等包括现在江西、浙东、闽北等许多地 方的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 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 以避后人。”
•
教材: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
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
• 南戏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以 生旦团圆终场,很少演唱历史英雄、金戈铁 马的故事,题材不如杂剧广泛。
• 四、南戏作品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 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到元末,《琵琶记》 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 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 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
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徐朔方:说到戏曲,同我的家乡浙江
省东阳县特别有关。我在后来写的论文中
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南戏不产生于温州, 而是兴起于东南各省(包括温州在内)的民间。 请参看拙作《从早期传本论证南戏的创作
和成书》以及它的续篇《南戏的艺术特征 和它的流行地区》。
三、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 《张协状元》 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 载于明《永乐大典》第13991卷,今存全本。写 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 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 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 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 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此剧与久已流传的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作品一样 ,
徐渭(1521—1593)
《赵贞女与蔡二郎》
蔡旧南 祝
二 郎 》
牒 , 其
戏 出 于
允 明
等时宣 《
, 亦 不
有 赵 闳
和 之 后
猥 谈
甚夫、 》
多 。
榜 禁
南 渡
:
,之
颇际
述,
名谓
目之
,温
如州
《杂
赵剧
贞。
女予
与见
祝允明(1460之 首”
1、《赵贞女》: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
乞丐寻夫
五娘至府
• 《赵贞女》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 功名,长期不归,赵五娘独立支持门户, 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 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 它通过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反映了封建文 人一旦飞黄腾达就要弃妻再娶的现实,从 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2、《王魁》:宋张邦基《侍儿小名录拾遗》, 王魁,敫jiǎo桂英。
• 杂剧的题目正名在剧本的末尾,南戏的题目在 剧本前面。南戏在正戏之前,一般先由副末开 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从第二出之后, 生旦等重要角色才相继出场,展开情节,杂剧 没有开场。
• 杂剧的音乐用北曲,音调高亢,伴奏以弦乐为 主,南戏的曲调用南曲,轻柔婉转,以管乐伴 奏。在音韵上、杂剧用中原音韵。没有入声, 南戏则分平上去入四声。
宋元南戏
一、南戏产生的时间:
南戏,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
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 唱蔡中郎” 之句。(实为陆游《小舟游近 村,舍舟步归》中的句子)或云宣和间 (1119—1125)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1127)。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 故士夫罕有留意者。……永嘉杂剧兴,则又 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 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 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 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不叫"折"而叫 “出”,每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如《张协状元》分五十三出。《琵琶记》分 四十二出。
• 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南戏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对唱,合唱、接唱 等。
•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 出之中不限于同一宫调,可以换韵。
颜寿马因沉迷戏剧艺术,与山东东平府散 乐年轻女演员王金榜发生的一段刻骨铭心 的恋爱故事。
才情过人的完颜寿马,在和王金榜的相 恋中,摆脱了人生迷惘,借助戏剧寻找到 了生命的价值。他不顾双方家族门第的巨 大反差,冲破了父亲的阻挠,一路艰辛, 跋山涉水,只身追寻王金榜的家庭戏班, 从河南一直赶到山东。
• 当他以叫化子的形象与王金榜再度相遇后,他以 领异标新的艺术思想和超乎寻常的艺术造诣,经 过王金榜父亲的严格考试和艰苦卓绝的实习过程, 终于由一个宦门之后蜕变为出色的表演艺术家。
《 王 魁 》 绣 像 两 幅
• 元·叶子奇《草木子》:“俳优戏文,始于《王 魁》,永嘉人作之。 ”
• 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辑录的十八支曲文, 其情节大致如下:王魁赴考下第,于北市深巷遇 桂英,桂英曰:“君但为学,四时所须,吾为办 之”。次年,有诏求贤,将行,同赴海神庙,相 约永不负心。王魁考取状元,授徐州佥判,桂英 遣仆寄书,魁大怒,叱书不受。桂英得知魁负心 后万分悲愤,“魁负我如此,当以死报之”。乃 挥刀刎。鬼魂亲至生所,痛责王魁“轻恩薄义, 负誓渝盟”。魁乞求,桂英曰:“得君之命即止, 不知其他”。后魁竟死。
• 思念儿子的完颜永康在廉政访察的路上与儿 子儿媳不期而遇,在观看他们的表演时,不仅被 二人出色的艺术创造所打动,而且从中获取了反 腐败的灵感和动力,经过一番历练,最终接纳了 眼前的事实,阖家团圆。讴歌了一曲女真族皇亲 与汉族艺人和亲的民族团结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