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宋元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八)——宋元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八)——宋元文学部分元代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4.《东篱乐府》:散曲别集名,元人马致远撰,为元代前期作家散曲作品留存最丰富者。
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1初宋三体(总)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1白体(香山体):宋初效仿白居易诗作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仅模仿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晩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惠崇成就比较突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镂句鉥心,苦心孤诣。
另一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一方面模仿贾岛字斟句酌,另一方面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些。
晚唐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成了晩唐体盟主。
○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其诗人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
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王安石“半山体”(王荆公体):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的诗歌创作,载体以他雅丽精绝的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炼意与修辞兼重,用事、造句、练字皆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江西诗派:○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文学,宋元名词解释90个

1、【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他们二人看作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岛、姚合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惠崇等九个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遂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苦心孤诣。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诗人,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是个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2、【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杨亿、钱惟演等人。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主要有三类题材。
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书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总体上看,西昆体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感受,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其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西昆体虽然没有能在唐诗之外开辟新的艺术境界,但是相对于平直浅陋的五代诗风而言,这种整饬、典丽、深密的诗风毕竟意味着艺术上的进步。
3、【白体】:在宋初诗坛上,流行的是以李昉、徐铉以及后来承续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
他们倡导学习的是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多反映官场生活的应酬、消遣之作;流连光景、吟咏性情,依韵相酬,属对工切而浅近刻露、圆熟平易。
王禹偁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同时杜甫的诗歌。
在宋诗学杜这个倾向上,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
4、【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姚二人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宋元时期名词解释

宋元时期名词解释:
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名族进行分化,把全国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都有种种不同的待遇。
驱口:宋元时代金军,蒙古军在战争上俘虏的汉族人户。
元代的驱口,还有来源于债务或饥荒而卖身的驱,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可以随意买卖或馈赠,还有一部分驱口用于劳动生产。
驱口的大量存在以及地位的低贱,是元代社会中奴隶制因素的集中体现。
靖康之难:为了统一全国,在灭辽之后,金军开始率军南下打算吞并北宋。
金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直取开封,占领开封后,由于兵力问题,无法长期统治,于是在一番大肆掠夺后拐带徽宗、钦宗等三千多人,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澶州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的附近。
在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顿时士气大涨,打退了敌军,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和辽签订了屈辱的“澶州之盟”此后辽宋进入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的时期。
绍兴议和:绍兴十一年,南宋为求安稳,于金签订和约,规定:1、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2、宋金边疆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等,3、宋岁贡银25金,绢25万匹。
和议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况,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诸宫调1、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2、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元杂剧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3、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
4、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折1、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
2、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3、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1、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戏。
2、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
3、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都可以唱。
宾白1、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2、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3、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1、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
如“把盏科”、“做掩泪科”等。
王西厢1、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 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
2、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宋元)名词讲解宋代“诗文改革运动”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今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改革。
宋初文人提议“传道明心” 的古文,重申韩愈的“文从字顺” ,尊敬李白、杜甫、白居易反响现实的诗歌。
今后则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 、“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改革作为推行“新法” 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改革运动的领袖。
“六一风神”:指欧阳修文章平易自然、舒缓畅达的风格。
他的散文一般拥有笔触多情的特色,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
别的,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来、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舒缓自如、一唱三叹,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荆公体” ( 半山体 ):王安石晚年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很多的描述湖光山色的小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委宛深沉,侧重对艺术的磨练。
他的这种诗风被称为“王荆公体” ( 半山体 ) 。
“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此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获取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弟子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首,包括曹组、万俟咏等人。
“大晟词人”是一个很松弛的创作倾向看法,指凡被任命为大晟府职官、有词作传世的词人。
大晟词人实际上是徽宗的御用文人群,是御用文人的典型代表。
“江西诗派”:宋代诗歌门派。
代表诗人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他们反对浮靡的西昆诗体,尊敬杜甫,提议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为要旨,崇尚瘦硬生新的风格,要求既字字有来历,但又能以故为新,自成一家。
因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故名。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名词解释

1、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2、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是相对于豪放派而言的重要的文学流派,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3、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4、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6、西昆派: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
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多是在朝官了。
名称由来是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
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江湖诗派
⑴基本性质:是继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
⑵得名由来:
①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②后人以《江湖集》中诗人之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派。
⑶代表作家: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
⑷主要特征:
①其宗师是当时文坛领袖刘克庄。
②其成员大都是落策的布衣之士和官场提失意的小吏。
③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轻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2。
西昆体
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艺术上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特征,多为近体诗,如杨亿的《南朝》,但因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往往徒有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13。
山谷诗体
⑴诗体作者: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⑵理论主张:
①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
②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
⑶主要特征:
①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②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⑷历史评价: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17。
江西诗派
⑴历史地位: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⑵名称由来: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⑶主要成员:领袖是黄庭坚,其他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⑷基本性质:
①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②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③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联系。
⑸主要特色:
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30。
诚斋体
⑴基本含义:杨万里自号诚斋。
杨万里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⑵主要特征:
①他有意矫正以学问为诗、堆砌典故的江西习气,故他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
②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像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
⑶主要影响:“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36。
永嘉四灵
⑴基本性质: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
⑵主要成员: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安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⑶得名由来:
①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谓之“永嘉四灵”。
②他们都是由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视为同一诗派,谓之四灵诗派。
48。
元杂剧
⑴基本含义: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⑵主要特点:
①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②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③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④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⑶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⑷主要影响: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54。
散曲
⑴基本含义: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⑵主要特征:
①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②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59。
铁崖体
⑴名称由来: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故其作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⑵主要特征:
①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偏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
②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⑶主要影响: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
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很多。
60。
宋人“说话四家”
⑴基本含义: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的“话”字,当故事讲,谓以故事敷衍说唱,相当于后来的“说书”。
⑵发展过程:“说话”可追溯到隋唐,但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
在宋代民间的“百戏技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
⑶主要类别: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
61。
话本小说(宋元话本)
⑴基本性质:是经过文人编纂整理的小说话本。
⑵基本含义:
①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②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⑶艺术特征:
①从题材上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
②小说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开头有“入话”或头回小故事,结尾有诗句作为收场。
③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
⑷主要影响:宋元人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提示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