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生活习俗
宋朝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与传统习俗

宋朝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与传统习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以及传统习俗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宋朝时期的民俗与节日庆典以及重要的传统习俗。
一、民俗与节日庆典1. 农历春节农历春节是宋朝最重要的节日庆典之一,也称为年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全家团聚,共进团圆饭。
此外,宋朝时期,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民众会到庙会上观看各种表演和游乐,品尝传统美食。
2. 清明节清明节是宋朝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先人的坟墓,祭拜祖先,慎终追远。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有清明祭祀活动,如清明时节的龙舟竞渡。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在宋朝有重要庆祝的节日,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庆祝屈原的节日。
此外,还有一种传统的食物——粽子,是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馅料制成的。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宋朝时期非常盛大的庆典。
这一天,人们会观赏月亮,品尝月饼,并举行文艺表演和赏月活动。
同时,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人们会返回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宋朝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尊敬老人的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踏青赏秋,并举行祭祀活动。
同时,人们还会佩戴菊花、插茱萸以及饮茱萸酒,寓意辟邪和延年益寿。
二、传统习俗1. 家喻户晓的拜年在宋朝,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以及年初相互拜年,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问候的传统习俗。
拜年时,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而晚辈则要敬献茶或糕点以表孝心。
2. 步官山步官山是宋朝时期的一种习俗,每年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扶老携幼,登上山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也是一种祭拜祖先的方式。
3. 打龙船端午节是宋朝时期非常重要的庆祝时刻,打龙船就是这个节日中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组织竞渡赛,划龙船以庆祝节日。
4. 赏菊花重阳节是赏菊花的时刻,在宋朝时期人们会一起观赏花朵,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5. 赏月饼中秋节是赏月的时刻,而与之搭配的美食就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月饼。
宋朝的民俗习惯与风情

宋朝的民俗习惯与风情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民俗习惯与风情也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从婚姻、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方面为您介绍宋朝的民俗习惯与风情。
一、婚姻习俗在宋朝,婚姻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宋代的婚姻习俗充满了浓郁的传统风情。
首先是婚礼的庄重隆重,一般由媒人牵线搭桥,双方家长经过多次商议,最终确定婚事。
在婚礼上,宴席丰富多样,结婚仪式繁琐而隆重,常常伴有鞭炮声和吉祥歌曲。
而新娘在婚礼上常常穿着华丽的嫁衣,戴着头纱,手持锦绣被子等,庄重而美丽。
二、服饰风格在宋朝,服饰风格讲究典雅华贵,尤其是贵族阶层更加注重。
男子常穿着长袍、单衣、袴裆等,这些服饰注重材质和工艺,色彩鲜艳。
而女性则以长衫、褙子、裙子为主要服饰,常常以精美的刺绣、挑染装饰,突显贵族气质。
此外,宋代流行的头饰丰富多样,如簪花、织金帽等,极具时代特色。
三、饮食文化宋朝的饮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不仅注重色香味俱佳,而且有讲究。
在宋朝,人们重视饮食的品味和烹制的工艺。
宫廷中,常有丰盛的宴席,如宴安、赐宴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细。
而民间,人们的日常饮食以米饭、面食为主,鱼、肉、菜等搭配。
同时,宋朝也兴起了茶文化,人们开始品饮茶水,茶具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四、文化艺术宋朝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民俗习俗与风情也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宋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化风雅,提倡诗词歌赋、书画鉴赏等艺术活动。
并且,宋代还兴起了戏曲、杂剧等剧种,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吸引了广大观众。
同时,宋朝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如元宵节、清明节等,民众常常以各种庆祝活动来祭祖、祈福、庆贺节日。
综上所述,宋朝的民俗习俗与风情丰富多样,从婚姻、服饰、饮食到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这些民俗习惯与风情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宋朝的民俗习惯与风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宋朝的风俗习惯

宋朝的风俗习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风俗习惯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将会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的风俗习惯,包括婚礼习俗、饮食文化、服饰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首先,我们来谈谈宋朝的婚礼习俗。
在宋朝,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婚礼习俗非常繁琐。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迎亲和婚宴三个环节。
男方需要给女方家庭送上大量的嫁妆和聘礼,以显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对家庭的承诺。
婚礼当天,男方一般要派人去女方家庭迎亲,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
婚宴则是婚礼的重头戏,亲友们相聚一堂,喜庆祝贺新婚夫妇。
其次,宋朝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宋朝人们非常重视饮食的味道和色香味俱全的搭配。
据史书记载,宋代食品有“时鲜光洁,和酸甘浓,秀馥芬芳,佳肴肥腴,烹调入微,砌筑楼阁,器皿华丽,饭菜雅美,时令之俗不乱”。
其中,尤以宫廷菜肴的制作最为讲究,赏心悦目、色香味俱佳。
而民间则以煲、炖、焖、蒸等烹饪方式为主。
宋朝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宋朝的服饰习惯也非常有特色。
无论男女,都非常注重穿戴的得体和形象的展示。
宋代的官员们需穿戴品格衣物,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富商和士绅们更加注重服饰的面料和样式,体现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品味。
另外,宋朝女性着装也多变,既有以柔美为主的宫廷风格,也有以简洁舒适为主的民间风格。
无论男女,宋朝人们都尽力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宋朝还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风俗。
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们纷纷涌现。
宋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宋朝文学以词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其短小精悍、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画家们也以绘画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总结起来,宋朝的风俗习惯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婚礼习俗、饮食文化、服饰习惯还是文学艺术等方面,宋代人们都注重细节,讲究品位。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宋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宋朝的节令文化及风俗习惯

宋朝的节令文化及风俗习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王朝,直到今天也对于我们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宋朝的时候,节令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节令文化1. 正月正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月份,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月份。
在宋朝时期,正月一日便是元旦,这一天人们都会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点灯放烟火、赏花祭祖,还会吃元宵、猜灯谜等等,非常热闹。
2. 五月五月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月份。
在宋朝时期,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等。
此外,在宋朝时期,五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端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簪花、举酒祭祖、烈酒行令等等。
3. 七月七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月份,主要是因为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在宋朝时期,七夕节也非常盛大,人们会制作孔明灯、赏花会、做菜饮酒等等,还会举行许多文艺比赛,比如诗歌比赛、歌唱比赛等等。
二、风俗习惯1. 饮茶在宋朝时期,饮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风俗习惯。
宋代的茶文化非常发达,人们不仅喜欢品茶,更喜欢玩茶。
在宋代时期,还出现了茶宴这个活动,人们在茶宴上会品尝各种品种的茶叶,还会吟诗作画,非常有文化气息。
2. 随礼在宋朝时期,人们在走亲访友或者参加宴会时,都会拿着一份随礼到场。
随礼的形式很多,有水果、糖果、红酒、鲜花等等。
3. 剃头在宋代时期,剃头是一种非常盛行的风俗习惯。
男子剃头则表示成年,女子则表示改名,而剃度则表示出家。
在当时,剃头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表示自己不是奴才或党羽。
4. 坐轿在宋朝时期,坐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婚礼仪式。
新郎会乘坐一辆精美的轿子来迎娶新娘,而新娘也会乘坐一辆轿子前往新郎家。
当时的轿子造型非常精美,细节非常讲究,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体来说,宋朝的节令文化和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和习俗不仅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灿烂的历史记忆,也给我们现在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和文化底蕴。
宋代的风俗与习惯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

宋代的风俗与习惯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风俗与习惯及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代的丰富书籍、饮食习惯、婚俗、节庆活动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来探讨宋代风俗与习惯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
1. 书籍与文化: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书籍与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宋代以文学、诗词、戏曲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巅峰,不仅世俗文化繁荣,儒家思想也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2. 饮食习惯:宋代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以精细烹饪和注重口味为特点。
当时,人们注重菜肴的切割、烹调技艺,并对菜肴的美味、颜色和香气讲究。
同时,宋代的餐饮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有代表性菜肴,这反映了其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特点。
3. 婚俗:宋代的婚俗丰富多样,各地区有各自的传统婚礼习俗。
与现代婚礼的庄严、隆重相比,宋代的婚礼更加简约随和,重视亲朋好友的参与。
同时,婚礼中的礼仪和习俗也传承至今,例如婚车、婚纱、贴门神等,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4. 节庆活动:宋代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许多仪式和习俗。
其中,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祖祭神和游园赏月等,既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5. 传统艺术:宋代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不仅体现了宋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传承的特点,也为后世的艺术繁荣埋下了伏笔。
总结:宋代的风俗与习惯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注重文化传承、遵守礼仪、重视传统习俗,在各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这种多样性的风俗与习惯,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通过对宋代风俗与习惯民俗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南宋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南宋礼仪篇一:宋代礼仪(浅谈)宋代礼仪(节选、摘要、汇总、小结)一、先谈谈宋代的社会风俗:1、衣食住行: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2、生活娱乐:?瓦子?:即:勾栏瓦肆,类似于城市中娱乐和兼有商业经营的场所,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
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
棚内设有若干勾栏。
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
3、法定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二、古代人的见面礼节以及在宋代的发展:1、古代行礼在历代时,女性行礼时,多为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
并且还有以下几种行礼方式:打拱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
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
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
尽管拱手在古代已出现,但打拱在近代才较多地出现在见面时的礼节中。
万福女子见面的礼节。
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2、礼仪的演变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
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事林广记》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
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
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内。
喏毕,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
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
揖尊位,则手过膝下,喏毕,亦以手随时起,叉手于胸前也?。
?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
宋代的衣食住行

现代的衣、食、住、行
让我们先看看 我们现代的服 装
女士套装 蝴蝶结女士吊带T恤 绣花女裙
导入
现代的衣、食、住、行
男士西装
男士T恤
导入
现代的衣、食、住、行
导入
导入
现代的衣、食、住、行
公寓
社区住宅楼
别墅
四合院
客机
导入
现代的衣、食、住、行
宋代的社会生活
衣
宋 代 社 会 生 活
物质生活
食
住
行
精神生活
娱乐 节日
一、服饰的变化
身份、行业
衣食住行的变化
唐代贵族妇女服饰特征
《簪花仕女图》
周昉绘,绢本纵 46 厘米,横 180 厘米。画中描写了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散 步、采花、捉蝶、戏犬的休闲生活情景。贵妇均身穿质薄袖大的对襟罗衫, 内衣有大团花纹,帔帛为轻纱。几个贵妇均高髻、蓬松,上面还插有各种鲜 花、簪钗等。她们面部也都施以浓粉并描蛾翅眉。画中反映了当时宫庭贵妇 游乐的生活和她们的衣饰特色。此画现藏辽宁博物馆。
宋代背子
宋代官员服饰
小常知识
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黄——帝王专用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二、宋 代 饮 食
北方: 面食 南方: 水稻 北方: 羊肉 饮
料猪肉
三、宋代的住房
地位: 住房: 农村百姓 —— 茅屋 城市平民 —— 瓦屋 贵族官僚 —— 园林建筑
• 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
六、
勾栏
临安
宋代的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 化和大众化的趋势。瓦舍既是娱乐中心,又是 商业中心,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勾 栏设置在瓦舍中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 后台和观众席。这里有戏曲、杂技和武术表演, 还有艺人说书,令人留连忘返。
宋朝的节日习俗

宋朝的节日习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时期,这个时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节日习俗。
在宋朝的时候,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通常是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也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本文将介绍宋朝时期一些重要的节日及其习俗。
清明节是宋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左右举行。
宋代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他们会整理祖坟,烧纸、烧香,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此外,另一个独特的习俗是踏青。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的山水景区进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野餐、放风筝等。
这样的习俗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一个融合了思念祖先和庆祝春天的节日。
端午节是宋朝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在宋朝,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的活动。
他们会装饰一艘艘精美的龙舟,比赛的时候划着龙舟在水上竞赛。
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时,人们划船去救他的传说。
此外,人们在端午节也会挂菖蒲、插艾草,以驱邪辟邪的作用。
这样的习俗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一个集体活动、展示技艺和庆祝的节日。
中秋节是宋朝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举行,是为了庆祝秋收和赏月。
在宋朝,人们会举行赏月活动。
他们会观赏皓月当空的美景,并且在家庭团聚的时候一起品尝月饼。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节举行一些游乐活动,如打秋千、放花灯等。
这样的习俗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赏月和品尝美食的节日。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节日之外,宋朝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
例如,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会放花灯、猜灯谜和团圆吃汤圆。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举行,人们会登高、插茱萸和饮菊花酒。
总之,宋朝的节日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无论是祭祀祖先的清明节,举行划龙舟比赛的端午节,还是庆祝秋收和赏月的中秋节,这些节日都融合了庆祝、感恩和家庭团聚的元素。
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宋朝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生活习俗简介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
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缠足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
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以为美观。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缠足》载:“《道山新闻》云:(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
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
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
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在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缠足,1668年又取消禁令。
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
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始渐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彻底根绝。
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
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衣食住行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
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
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饮食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
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
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
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
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瓦子所谓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吴自牧《梦粱录》卷19),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北宋东京又称瓦子为瓦舍、瓦肆。
在瓦子中,有许多用栏杆之类东西组成的小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门瓦子、州北瓦子等。
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室南渡后,一大批艺人辗转南下,来到临安,临安的瓦舍勾栏也迅速趋于繁荣,并超过了东京。
到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以北瓦规模最大,有勾栏13座。
城外有瓦子20座,如钱湖门外瓦子、嘉会门瓦、候潮门瓦、小堰门瓦、四通馆瓦、荐桥门瓦、艮山门瓦、米市桥瓦、旧瓦、北关门新瓦、羊坊桥瓦、王家桥瓦、行春桥瓦、赤山瓦、龙山瓦等。
这些瓦子内,也集中了大批勾栏,南宋末年北瓦有勾栏13座。
城市文化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
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
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宋初灭蜀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
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
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
而蔡绦述及宋代“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遇执政、侍从等杂学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谓“快行家者,昧爽多就执政、侍从之门,茶肆民舍取火爇烛,执之以烧”,举“茶肆民舍”以指称社会中的市民阶层,亦可见茶肆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叶梦得《石林记》:“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
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
”南宋杭州“自旧夕冬孟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说明茶肆在元宵节前亦同时经营灯市。
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
廿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
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
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
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
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
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
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宋代的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
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
“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宋代的除夕宋代的农历除夕夜,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
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
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
人们还贴年画,以增添喜庆气氛。
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便于人们购买张贴。
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宋代的元旦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
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
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
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
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
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
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
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
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写的这首诗,题目叫做《元日》。
古时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日,又称元旦,俗呼为新年。
宋代的妇女服饰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背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 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
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
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
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
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