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2

合集下载

南戏的产生和流传

南戏的产生和流传

第一节南戏的产生和流传一、南戏P161南戏是南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方杂剧相对而言。

它是用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和南方方言演唱的地方性戏剧形式,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声腔,而后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

南戏上承宋词(“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P162),下开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

1.南戏的产生与流行时间P162产生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近人考证)2.盛行于南渡之后的南宋时代南宋王朝偏安于临安(杭州),给南戏的兴盛提供了种种条件。

*2、南戏发展的四个阶段P162*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

*第二个阶段,南宋时期,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取各种艺术养料,发展为大戏,《张协状元》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第三个阶段,元代初期到中期,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戏文与北杂剧互相影响。

现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第四个阶段,元末明初,南戏有了更加突出的发展,《琵琶记》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称元末四大南戏,或明初四大传奇P173)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并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P167这些作品多以家庭伦理和爱情婚姻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它们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的盛况,标志着这一时期南戏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也为明清传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中《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3、南戏的主要特点P162-165*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是明清传奇的前身。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高明《琵琶记》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 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成 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 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 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瑞光楼旌之。 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 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 《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 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 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南戏成型
综合而成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 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 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 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 远。‛

《书馆相逢》
[解三酲] 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似 我会读书的倒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 的到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 金屋,反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书馆相逢》
[前腔)似我做个负久亏心台馆客,
倒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 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书。 我只为其中有女 颜如王。反教我撇 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毕竟是文 章误我,我误妻房!
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称重头小令(摘翠); 带过曲。
王骥德《曲律》 “渠所谓小令,盖市并所唱小曲也。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由同一宫调的 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 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张协状元第二出

宋元南戏及其他

宋元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宋元南戏及其他一、南戏概说1、南戏又叫戏文、南曲戏文,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养料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艺术。

其特点是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按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分为若干“出”,角色一般分为生(杂剧叫正末)、旦、净、丑、外、末、贴七种,每个角色都可以唱,并有对唱、接唱、合唱多种形式。

2、南戏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早于元杂剧(一度后来居上),如以南戏产生于宣和(1119—1125)时期,元杂剧的起点定为金元之际(1234),那么前后约相差一百年之久。

所以,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此前的宋杂剧则是戏曲的雏型(P332)。

3、南戏产生地域及其原因宋室南迁,温州一度为行宫,商业都市,人文荟萃,特别是北方士绅和诸色艺人纷至沓来,使温州成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

(可参看袁本文学史第三卷P336) 中心词:南宋温州行宫经济商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4、南戏与北曲比较其一,语言音韵不同。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北曲用北方语言演唱,入派三声,用韵较严。

其二,艺术风格不同。

南曲的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其三,器乐伴奏不同。

南戏的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曲以弦乐为主。

其四,演唱形式不同。

南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北曲通常以一人主唱,演唱形式单一。

其五,结构规模不同。

南戏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北曲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5、南戏作品据近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共有230多种,传本19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和《琵琶记》是现存南戏作品的代表作。

6、南戏论著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荆刘拜杀”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永乐大典》中所收宋元时期的三种南戏戏文,也是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下篇 南戏与传奇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下篇 南戏与传奇

• 3.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 高明《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曲 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体现在:(1)高明提出了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思想,强调戏曲 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了戏曲的地位,同时使得戏曲 充满说教气息;(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 南戏的文学品味,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 其他文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人的 书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琵琶 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蔡伯喈在牛府的奢 华与五娘在乡下的凄苦成功地对比、穿插,确立了双 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 节(如父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被后世 作家袭用。
三.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 根道人,温州永嘉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 理学家黄潽(pū)的弟 子。至正五年中进士后, 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 行省椽吏、浙东阃(kǔn) 幕(统帅府)都事、福 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 颇佳。晚年隐居于宁波 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 娱。
• 1.思想内容
2、创作 传奇五种: 《紫箫记》 《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后四种合称 “临川四 梦”。
二、思想与“至情论”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 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 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 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 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 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 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 达观神交多年。 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 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 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 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 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 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 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 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 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 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其人生信仰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蔡伯喈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优 柔寡断、委曲求全。 赵五娘体现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守礼行孝、历经磨难。
2娘在家中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3、多种风格的戏剧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语言 具有动作性,潜台词丰富。
二、特点
1、分出不分折,长短自由,一般有几十出。 2、无“楔子”,有“家门”,又称副末开场。 3、演唱自由灵活,不限宫调、韵律、主唱,可互唱合唱。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南戏四大南戏南戏之祖南戏四大传奇宋元南戏温州南戏南戏的特点南戏名词解释元末四大南戏南戏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概念 南戏:即南曲戏文,用南方方言和曲调 演唱。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温州杂 剧”。 在元末形成拥有不同声腔的新剧种,与 北曲杂剧相对,故称南戏 。上承宋金院本, 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环节。
一、施惠《拜月亭记》 1、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情节,展现社会风貌。 2、运用巧合误会等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3、善于描摹人物微妙矛盾心理,塑造丰富性格 。 4、曲文本色自然,时露机趣。 二、柯丹邱《荆钗记》

南戏

南戏

• 在戏曲史上,没有第二部作品能够像《琵 琶记》这样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中
的家庭生活的内涵,那么深刻地楔入到以 孝道为中心而推演出来的传统文化特征。
• 三不从
蔡伯喈
辞试 辞婚 辞官
父不从 相不从 君不从
从之 从之 从之
三不孝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守
4.人物
•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 贤孝妇的形象 。她虽然是被作为恪守封建 妇道的典型来写的,但其身上体现出中华 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如善良朴素,刻 苦耐劳,任劳任怨,坚韧不屈,自我牺牲 等等。
• 第三,杂剧有旦本戏、末本戏之分;南戏 没有一定之规,各种角色都可以参加演唱, 还可以合唱、对唱、轮唱,而且,杂剧一 般是先白后唱,南戏则是先唱后白。另外, 杂剧的角色行当归为末、旦、净、杂,是 几个类别;而南戏叫做“生、旦、净、 丑”,只是一些角色,出场人物一般比杂 剧少。
• 第四,音乐风格不同,杂剧音乐 采用“北曲”,主要在诸宫调的 基础上形成,有七声音阶,节奏 急促,风格朴实;南戏则主要借 重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曲调,诸 如“村坊小曲”、“里巷歌谣” 一类,包括吸收一些宋词的调式, 因而总体上属于“南曲”系统, 有五声音阶,节奏舒缓,风格轻 柔婉媚。
• 徐文长《南词叙录》:“听北 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听 南曲则流丽宛转,有柔媚之情。”
3.南戏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 民间歌舞的小戏。
• 第二个阶段,南宋时期,南戏进入临安和 其他城市,吸取各种艺术养料,发展为大 戏,《张协状元》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 第三个阶段,元代初期到中期,南 戏文与北杂剧互相影响。现存《宦 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关于高明《琵琶记》的评论资料:

对入元后南戏发展的考察

对入元后南戏发展的考察

之事 ”, “ 然元 代南 戏之 盛 , 与其 至 明初 而衰 息 ,此 亦 事 实 ,不 可诬 也 。 ” 王 国维虽 意 在考 稽 南戏 的渊源 ,但 通过 其 考证 ,对 南戏 在元 代 的发 展 也有 所呈 现 。郑 振 铎关 于 南戏 的 发展 趋 势提 出 元初 戏文 “ 并不 像一 般人 所 想象 似 的衰 落 下去 ”, “ 该视 她 们 应 为和 ‘ 剧 ’ 同样是 那 时 的最流 行 的 戏 曲 ”;元 中 叶 以后戏 文 流 杂
《 月锦 囊 》为例 ,全 集收 录 各类 杂 曲三 百余 支 、戏 曲作 品 五十 风 余种 ,这 其 中虽含 有 续 补,但 “ 早成 书和 初 刻至 迟 当在 明永 乐 最 十 九年 ( 4 1 )以前 ”。 锦本 成 书于 明建 国后 5年 之前 ,明 12 年 3 初 为南 戏 的低 潮期 ,且有 朝 廷 的禁 戏、 毁本 令 ,所 以锦 本初 刻 的 曲本 应 多 是宋 元 旧本 。且 “ 本 选 收的 戏 曲作 品全 是 当时 的舞 台 锦 演 出本 , 既不 是戏 文 故事 说 唱本 ,也有 别 于案 头 剧作 。 ”【锦 本 9 的 《 印记 》 《 阳苏 秦 衣锦 还 乡记 》都 源 自较 古 的宋 元戏 文 旧 金 洛 本, 《 南词 叙 录》 中称 已佚 失 的 《 锡沉 香 太 子》 戏文 在锦 本 中 刘 也有 收 录 。随着 资 料 的不 断 开掘 ,相 信会 进 一 步 明晰南 戏在 元 代 的不 断发 展 的状况 。 ( )南 戏 的扩 布 。南 戏 长于 演 出 ,在文 学 方面 则较 弱 。 加 二 之 被 视 为 “ 哇 ”之 声 , “ 大夫 罕有 留意 者 ”,不 为 文史 学 家 淫 士 所 重 视 ,又 被视 为 “ 国之 音 ” (《 亡 中原 音 韵 》 ),著作 极 易 散 失 , 又有 明初 的禁戏 、 毁本 ,致使 流传 下 来 的元代 的剧 目剧本 未 能 反 映元 时南 戏 的全 貌 。一 种 戏剧 类型 的扩布 是其 发 展 的最直 接 的 清 晰 的表现 ,刘 埙 《 云村稿 》 卷 四 《 水 词人 吴用 章 传 》载 “ 吴 用 章 … … 擅 能 名 而 试 不 利 , 乃 留 情 乐 府 , 以舒 愤 郁 。 当是 时 , 去 南渡 未 远 ,汴都 正 音教 坊 遗 曲犹 流播 江 南 ……至 咸淳 永 嘉戏 曲 出,泼 少年 化 之 ,而后 淫 哇盛 ,正 音歇 。” _ 历 史 的构建 总是 立 l 足 于特 定 的历 史观 的基础 之 上 ,艺 术史 自不例 外 ,特 定 的艺术 观 决 定 了人 们那 些 艺术 样式 及 其 作品 看成 有 意义 的 并加 以录 述 ,南 戏作 为 “ 淫畦 ”之 声 一直 遭 受排 斥 ,至 清 也只 有 《 南词 叙 录 》一 本专 著 ,但 因其与 生 活关 系 密切 ,所 以仍可 零 星见 于杂 章 之 中 。 上 文 《 村 云 稿 》 中咸淳 年 间为 1 6年 一 2 4 ,紧 近 于 南宋 灭 水 25 17年 亡 ,刘 埙 由宋 入元 , 由 “ 后淫 哇盛 ,正音 歇 ”可 知南 宋 末南 戏 而 已传 入 江 西 ,入元 后 并在 永丰 一 带繁 盛 。 另孙 崇涛 “ 本 的编 篡 锦 与刊 刻 地可 能 都在 今江 西 抚 州地 区 ”并 根据 锦 本的 明人 改 本戏 文 有 “ 西流 行南 戏 自宋 至嘉 靖相 继 不绝 ” _ 江 1 的论 断 。可 见 南戏 向 西发 展 并兴盛 。 南戏 至 南 宋 末 还未 在 江 淮 间普 遍 流 传 , 《 中原 音 韵 ・ 语 作 正 词起 例 》云 “ 南宋 都杭 ,吴兴 与切 邻 故其 戏 文 如 《 昌分镜 》 等 乐 类 ,唱念 呼 吸 皆如约 韵 。 ”_ 1 “ 韵 ” ( 德清 称其 为 “ 以 约 周 闽浙 之音 ” “ 无 有辨 约 韵乃 闽浙 之 音 ” )演 唱说 明 当时南 戏还 未 在 惜 广大 江 南地 区 兴盛 。 另有 刘 一清 《 塘遗 事 》卷 六 “ 文 诲秽 ” 钱 戏 条云 : “ 似道 少 时 ,佻 挞尤 甚 , 自入相 后 ,犹 微 服 间行 ,或饮 贾 于伎 家 ,至 戊 辰 已 巳间 , 《 焕 戏文 》盛 行 于 都下 ,始 自太 学 生 王 黄 可 道 为之 ,一 仓 官 诸 妾 见 之 ,至 于 群 奔 ,遂 以言 去 。 ” 所 记 为咸 淳 四五 年 (2 9 1 7 )问 事 ,似 戏 文 初见 于 杭州 , 以至 16 —2 0 于 “ 群奔 ”诧 为异 事 。可 与之 对 照 的是 由宋 入元 的 词人 张 炎在 大 德 四年 到 九年 ( 3 0 I 0 )作 了一 首 【 江 红 】赠 给南 戏 艺 人 10一35 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以剧作家身份的转换来划分,南戏为民间艺人 集体创作,传奇为文人学士所作。
六、南戏的市民性
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 《荆钗》、《白兔》、《破窑》、《金印》、《跃 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 若出一手。岂其时兵革孔棘,人士流离,皆村儒野 老涂歌巷咏之作耶?
——王骥德《曲律·杂论上》
南戏曲调: (一)、由民间歌曲小调发展而来 “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 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 (《南词叙录》)
(二)、 “益以里巷歌谣”的“宋人词”。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南词叙录》) 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统计,南戏曲调来源于唐宋词的大约 有190首,占总数543首的三分之一。词体歌曲曲调形式与唱词 格式的丰富、变化适合于南戏表现各种人物的感情。 (三)、大曲、诸宫调、唱赚等音乐成分。 (四)、早期南戏,虽然还没有形成以宫调套曲组合曲牌, “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不可 乱也,如【黄莺儿】则继之以【簇御林】,【画眉序】则继之 以【滴溜子】之类,自有一定之序。”(《南词叙录》)
剧本结构采取分场形式。分场以人物的上场、下场 作为界限,把剧本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便成为 一场。
开场戏: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叙述剧情大势,这 种固定程式又叫“副末开场”或者称为“家门大 意”。
四、存佚情况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 《张协状元》等。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 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祝允明《猥谈》云: 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 音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 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 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 撰百端,真胡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
三、南戏的来源与体制
南戏是在பைடு நூலகம்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 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 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 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 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此人虽是一贫如洗,乃是个饱学的秀才。若 招他在府中受享荣华,不肯攻书,后来必定 耽误我女孩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免 将他夫妇二人双双赶出府门受苦,使他用心 攻书,后来必然荣贵。
只可道你读书人志诚,谁知你恁般薄幸。俺爹 爹当初在十字街头,带你回程,赔纳了百两官 银,又将奴招赘为秦晋。指望你中魁名,改门 庭,阴子封妻,一家欢庆。谁想你变了初心, 再娶着小姐千金。(《高文举珍珠记· 逢夫》
望娘子借与,娘子便去说。前途怕钱欠,中途怕钱悭,钱谁与添? 更望娘行,多方宛转。宛转些添,回来自当偿还。(第十八出 【孝顺歌同前换头】) 张协本意无心娶您,在穷途身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 伊家相妻。(第五十三出【和佛儿】)
自家不因灾祸,谁肯近旁你!正是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第二十出白)
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叶身荣, 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妻鞭死,王 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家,继着莺燕 争春。
《陈叔文三负心》、《张协状元》、《李勉负心》、 《王魁》、《欢喜冤家》、《诈妮子》
娘子无夫协无妇,好共成比翼。饱学在肚里,异日风云际,身定 到凤凰池。一举登科,强在庙里。带汝归到吾乡,真个好哩! (第十四出【红衫儿同前换头】)
据徐渭《南词叙录》,高明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 衣记》,今佚。诗文集《柔克斋集》共20卷,亦 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第一出
副末开场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 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 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生上白)讹未。(众喏)(生)劳得谢送 道呵!(众)相烦那子弟!(生)后行子弟, 饶个【烛影摇红】断送。(众动乐器)(生 踏场数调)……
五、关于“南戏”与“传奇”的界限
一、主张按时代的先后来划分,即以明代为界,宋 元为南戏,明清为传奇。
二、以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与梁辰鱼作 《浣纱记》为界限来划分,将按照经魏良辅改革后 的昆山腔所作的长篇剧本称作传奇,梁辰鱼的《浣 纱记》为传奇之首。
极富极贵牛丞相 有贞有烈赵贞女
施仁施义张广才 全忠全孝蔡伯喈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 《杀狗记》——四大南戏 。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 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 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 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女支持,剪 下香云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 怨,径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 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
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将是说非?婆子,你 不晓得,那王秀才是个读书人,一朝显达,名 登高第,那其间夫荣妻贵。
王秀才虽窘,乃才学之士;孙汝权纵富,乃 奸诈之徒。才学之徒,不难于富贵;奸诈之 徒,必易于贫穷。王秀才一朝风云际会,发 迹何难?
自古道:草庐隐帝王,白屋出公卿。蛇穿五 窍,五霸诸侯;蛇穿七窍,大贵人也。我家 一洼之水,怎隐得真龙在家?眉头一皱,计 上心来。我小女三娘,未曾婚配他人,趁此 汉未发达之时,将女儿配为夫妇,后来光耀 李家庄。
南戏演唱形式:一人独唱 两三人对唱 多人同唱、 合唱及其帮腔;演唱不受装扮角色和人数的限制, 所有出场角色都可唱。
南北合唱 集曲(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 )
角色:生、旦、净、丑、外、末、贴。
生:戏中的男主角。 旦:戏中的女主角。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 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 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 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 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 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 诨的特征。 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宋元南戏
戏文、南戏文、南曲戏文、南戏、温州杂剧、永嘉 杂剧、永嘉戏曲、鹘伶声嗽、传奇
一、南戏产生的时间
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1190 - 1194 ),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 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 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明祝允明《猥谈》: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 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二、南戏产生于温州及其原因
第一、两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发达。 第二、温州离大都市较远,上层文人势力较弱。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为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北宋杨蟠《咏永嘉》
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虽作者猬兴, 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故 “士夫罕有留意者”。
琵 琶 记
“《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 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 绝,诸词之纲领,不宜取便苟且,须从头至 尾,字字句句,须要透彻唱理,方为国工。” (魏良辅)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 道人。浙江瑞安人。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于理 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正五年 (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任职期间, 颇有能声,也意欲有所作为。至正十一年(135 1),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因与统帅论事不合, 兼之目睹时政日非,约于至正十六年(1356) 之后,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 《琵琶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