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南戏
第六章 宋元南戏

第三节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 “荆、刘、拜、杀”,皆出现于元代末期,后世被誉为“四大南戏” 或“四大传奇”,是宋元南戏中除《琵琶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几部 作品。
“四大南戏”串联剧照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柯丹邱作。
全剧48出,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 的爱情婚姻故事。
昆剧《杀狗记》剧照
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59)字责诚,温 州瑞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家 庭,少时以博学著称。性情耿 介,为官正直不避权责,后与 上司不和辞官还乡。元末动乱 避居四明(宁波)栎社,隐逸 中完成了《琵琶记》的创作。 所著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 佚,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 亦散佚,今存诗、词、文50余 篇。
一般认为作者为元末施惠。
全剧以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婚姻 波折为主线,基本情节与关剧大致 相同。
明人曾将其与《琵琶记》相提并论, 李贽认为二剧都达到了“化工”的 境界。
《杀狗记》 元杂剧中有《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南戏大致相同,此剧涉及 因财产而引发的手足成仇现象,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矛盾反映比 较充分。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故事结构简洁生动,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学特色,艺术表现 上相对粗糙一些。
刘知远的形象则比较复杂,既有少年时坎坷屈辱的经历也有发迹后 的负心忘义,其人生经历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一些人渴望 发迹变泰的生活愿望。剧本曲辞本色质朴,情节生动自然,艺术上 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改编自关汉卿 《拜月亭》杂剧,是“四大南戏” 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
《琵琶记》
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鞭挞文人 富贵变心的悲剧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单刀会
救风尘
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第六章元代文学
元曲: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双赴梦
玉镜台
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06明代的戏剧

临川四梦: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辞》
“情”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 与真实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 秩序的是非准则。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则 具有活跃性,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当社 会处于变革时期,情与理的激烈冲突必不 可免。明代中后期的尊性抑理,就是把个 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置于既有社会规范之上, 在文学创作中即表现为人性解放的精神。
第六章 明代的戏剧
一、明代前期的杂剧、南戏等 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邱浚《五伦全备记》 朱权《太和正音谱》
二、明代中期的戏剧 1、杂剧 王九思《杜甫游春》 康 海《中山狼》 冯惟敏《僧尼共犯》 徐 渭《四声猿》
狂鼓史渔阳三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 花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
袁宏道《徐文长传》 徐文长(1521—1593) 袁宏道(1568—1610)
——《宝剑记》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 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音,出于会 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 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 止行于吴中。
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 人。
——徐渭《南词叙录》
三、明代后期的戏剧 1、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 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序》
《西厢记》书生在感情与功名之间的选 择,《牡丹亭》感情与生命之间的抉择。 正统的自我界定——表现为获取功名并缔 结为社会所认可的婚姻——让位于自我的 爱情表达。 [美]艾梅兰《竞争的话语》
2、临川派和吴江派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叶宪祖:传奇---《鸾鎞记》《金锁记》,杂剧----《骂 座记》《易水寒》
冯梦龙:《墨憨斋新谱》《墨憨斋定本传奇》《双雄 记》《万事足》
袁于令:《西楼记》《鹔鹴裘》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 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 之为传奇。
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
明传奇的体制特点
1.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2.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3.曲律更为严格 4.角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传奇的发展
特点: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初期 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 特点:反映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中期 《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3、审美风雅化
主要表现在戏剧的诗文化、一部分作品从场上演出变 成只供阅读的案头剧
二、明代戏曲两大系统
明代戏曲的主要剧种有杂剧和传奇。
两大系统: 明传奇 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明杂剧 元杂剧发展而来
三、明代戏曲的发展分期
(一)前期:明初---嘉靖之前,新旧形式的嬗变,基本处于停滞、沉寂、萧 条期。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南戏

• 在戏曲史上,没有第二部作品能够像《琵 琶记》这样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中
的家庭生活的内涵,那么深刻地楔入到以 孝道为中心而推演出来的传统文化特征。
• 三不从
蔡伯喈
辞试 辞婚 辞官
父不从 相不从 君不从
从之 从之 从之
三不孝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守
4.人物
•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 贤孝妇的形象 。她虽然是被作为恪守封建 妇道的典型来写的,但其身上体现出中华 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如善良朴素,刻 苦耐劳,任劳任怨,坚韧不屈,自我牺牲 等等。
• 第三,杂剧有旦本戏、末本戏之分;南戏 没有一定之规,各种角色都可以参加演唱, 还可以合唱、对唱、轮唱,而且,杂剧一 般是先白后唱,南戏则是先唱后白。另外, 杂剧的角色行当归为末、旦、净、杂,是 几个类别;而南戏叫做“生、旦、净、 丑”,只是一些角色,出场人物一般比杂 剧少。
• 第四,音乐风格不同,杂剧音乐 采用“北曲”,主要在诸宫调的 基础上形成,有七声音阶,节奏 急促,风格朴实;南戏则主要借 重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曲调,诸 如“村坊小曲”、“里巷歌谣” 一类,包括吸收一些宋词的调式, 因而总体上属于“南曲”系统, 有五声音阶,节奏舒缓,风格轻 柔婉媚。
• 徐文长《南词叙录》:“听北 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听 南曲则流丽宛转,有柔媚之情。”
3.南戏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 民间歌舞的小戏。
• 第二个阶段,南宋时期,南戏进入临安和 其他城市,吸取各种艺术养料,发展为大 戏,《张协状元》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 第三个阶段,元代初期到中期,南 戏文与北杂剧互相影响。现存《宦 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关于高明《琵琶记》的评论资料: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大学语文B(统考)》第六章 古代戏曲课后练习

C .元杂剧发展的中期是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的时期。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减少,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15、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16、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行列,使剧本中的民间性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 )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17、《长生殿》的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对
错
参考答案:
错误
18、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 )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19、元杂剧初期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20、田汉写有剧作《关汉卿》。( )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21、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
对
错
参考答案:
错误
22、戏剧《风雪夜归人》的作者是吴祖光。( )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参考答案:C
13、《西厢记》共有( )。
A .五本二十一折
B .四本十六折
C .五本二十折
D .两本九折
参考答案:A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传统戏曲总体特点的是( )。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三部分
蔡伯喈形象
一、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蔡伯喈 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 蔡伯喈
1、“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的道德伦理特征。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1)辞试不从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总是 喜。”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所以为不孝。 禄仕,所以为不孝。”
(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 祝允明《猥谈》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颇述名目, 赵贞女蔡二郎》 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
张协状元
早期南戏文本: 早期南戏文本:
《张协状元》、《宦门 张协状元》 子弟错立身》 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而得以保存, 里,而得以保存,人们 统称它们为《 统称它们为《永乐大典 戏文三种》 戏文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 脚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 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 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他所 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结构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 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 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前边写了蔡伯 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 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接着写 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 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 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 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贫富悬殊 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加强整部戏的悲 剧气氛 。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 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 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 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 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 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 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 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他被迫招赘牛府,生 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他并没有因入赘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 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 良心,有善心的丈夫。 但是,蔡伯喈形象又体现 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从君从父的 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 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 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 伯喈的人生悲剧。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 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 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 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 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 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 妇女。
南戏剧目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 女蔡二郎》改编的。此剧写“伯喈弃亲背 妇,为暴雷震死。”高明把蔡伯喈的形象 和故事的结局进行重大改造,使人物、主 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琵琶记》 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蔡伯喈成为“全忠 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 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 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 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 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剧情(2)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 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 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 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 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 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 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 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 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 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 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 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 庐墓守孝。后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 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 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 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 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 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 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 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 优秀品德。《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 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悲剧意蕴
封建伦理,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 然而,伦理纲常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所谓“忠孝 不能两全”,即是因为伦理纲常本身经常出现抵 牾的局面。蔡伯喈服从了皇帝朝廷,便照顾不了 父母家庭;反过来,他要做 “孝子”,便做不了 “忠臣”。至于个人的意愿,更遭到无情的践踏。 这一来,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的蔡伯喈,只能 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 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 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 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 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 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②音乐结构形式原系民歌体,形式活泼﹑自由,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曲牌联套结构。每套曲牌可以 分为引子﹑过曲(中间主体部分)和尾声 3部分。 它虽有一定的联套程序,但在实际运用时相当灵 活,并创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处理曲牌形 式及套曲结构的方法,丰富﹑扩展了原有曲牌的 表现力。 ③南曲对宫调的运用虽较自由;但作为套曲结构, 仍须考虑曲牌的前后连接在调高﹑音域及曲调方 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各种曲牌需要有一定的归 属和类别,为编制新腔和演员的演唱提供方便。 因此,南曲用宫调比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 种宫调,这在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进步。
剧情(1)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 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 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 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 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 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 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 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 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 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 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 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 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 儿说服,遂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 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 传的仅19种。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 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 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 明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 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 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 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语言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蔡伯喈在京 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 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 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这是由于 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蔡伯喈、 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说起话来,自 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 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 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赵五娘这条 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 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 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赵五娘这条线 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 贫穷生活而决定的。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 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他们生活 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 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 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 《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 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它是我国戏剧的最 早成熟形式之一。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 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 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 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音乐特点
①南戏唱腔称南曲,曲调属五声音阶,多平稳进 行,有其惯用的特性音调,形成南曲唱腔绵密柔 丽的特色。唱词用韵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 为标准,有平上去入之别,每套曲牌不限一韵。 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其节拍形式,除散板 ﹑慢板﹑快板与北曲相同外,还应用了一种更慢 的节拍──赠板(8/4拍或4/2拍)。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更为深刻细腻。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 说,是“亦罕节奏”的“随心令”一类,明代中 ﹑后期才对板式的讲求严格起来,形成板数和下 板位置均有定制的固定板式。
南戏的思想内容
涉及面广,有关于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 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其中以“负心”戏 和“乱离”戏最为突出。因为,宋元时代, 战乱频仍,造成了骨肉离散,引起了道德 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 矛盾,也就为当时很多南戏作家所关注。 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 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 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 没有 。
“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 记》,被称为“四大南戏”,简称荆、刘、 拜、杀。
《荆钗记》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剧本叙 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 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 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成婚后, 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 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 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 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 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 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剧本通过王十朋与妻 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 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 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