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四章 南戏

合集下载

第四次课南戏

第四次课南戏
自由、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虚拟表演:例子《张协状元》小二以背为桌、 柳永拜见王德用;《宋祁》夜游赤壁一场戏。 (3)副末开场:演出时,先由副末上场,念词两阕
或一阕,介绍创作意图或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
(三)剧本
篇幅较长,可以展现更加复杂、曲折、完 整的故事情节,也有利于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 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
南戏五大声腔
叶德均先生将温州腔与我们一般 所说的四大声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 今已不传。(《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 戏五大声腔及其支流》 ) 刘念兹先生将泉潮腔和四大声腔 并列为五大声腔。 (《南戏新证》)
南戏其它声腔
除了这数大声腔外,其实南戏声腔还 有不少。 明人文献中发现的南曲声腔:余姚腔, 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杭州腔,乐平 腔,徽州腔,青阳腔(池州调),太平腔, 义乌腔,潮腔,泉腔,四平腔,石台腔, 调腔。
明代沈璟《书生负心》套曲,其中[刷
子序]“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
叶身荣,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
妻鞭死,王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
家,继着莺燕争春。”
《陈叔文三负心》《张协状元》《李勉
负心》《王魁》《欢喜冤家》《调风月》
2,《张协状元》:书生张协在
五鸡山落难时被贫女所救,
两人结为夫妻。张协富贵
6,《崔君瑞江天暮雪》
7-9,《荆钗记》和南戏《拜月亭》的原本、 《白兔记》也可归入负心婚变戏一类。 10,《王魁 负心》 11,《满少卿》
少卿考中进 士后,弃妻 焦氏而别即, 焦氏抑郁而 死,其魂捉 少卿到地府 对质。
负心婚变戏的特点:
内容: 叙事模式 一,负心人都是出身寒门或落难的士子,寒微时 或接受某女救助,结为夫妇;或明媒正娶某寒 门之女为妻; 二,富贵后,入赘豪门,不仅抛弃前妻,还狠心 加害,甚至将前妻杀死; 三,负心人遭到惩罚,或 被雷震死(天谴),或被 抑索去性命(魂报);或当 面羞辱,迫使负心人认错。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第一节 宋元南戏概况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例 三、元末四大南戏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草创时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 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 协状元》等。 2)元灭南宋,南戏一度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 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 3)元末明初,南戏复兴,文人参与创作,出现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与《琵琶记》。 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一、教学要点:(5点)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二、课时安排:(10-14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宋元南戏概况 高明和《琵琶记》 明代传奇概况 汤显祖和《牡丹亭》 清代传奇概况 洪昇和《长生殿》 孔尚任和《桃花扇》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作者 二、《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三、《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四、《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与南戏中兴 六、[作品讲读]
《糟糠自厌》
一、《琵琶记》的作者
高明,少有斗壮志,至正五年进士;为官于处州、 杭州等地,历经宦海波澜后,产生恬淡自守、菲薄 功名思想,晚年隐居四明栎社沈氏楼,闭门著书, 以词曲自娱。
六、[作品讲读]《糟糠自厌》
1、刻画赵五娘形象重头戏,她身上体现社会底层劳 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舍己为人的美好情操。 2、艺术特点: 1)通过语言行动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心理活动。 2)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3)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第一章邈远的追索一、最初的踪影1.戏剧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

2.就戏剧这个词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它是所有模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

3.作为思想的一种外在符号,原始的戏剧性行为远比词语更直接。

4.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

5.原始歌舞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6.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

7.每个原始部落常常选取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对象,构成自己的徽号和标帜,这就是图腾。

8.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是祭祀仪式。

9.戏剧美的因素在原始歌舞中经由象征、拟态和仪式进一步滋长。

二、装神弄鬼1.巫祝包办了人和神的沟通使命。

2.巫觋们的装神弄鬼,标志着戏剧美的进一步升格。

这种装扮有着比较稳定和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又具有被观赏的价值。

3.王国维确认巫觋活动是戏剧的萌芽所在。

4.在歌舞和装扮这两者之间,哪一点对戏剧美更重要呢?回答应该是装扮。

戏剧美,以化身表演为根基。

5.后人一般都同意《九歌》是祭神仪礼中的祭歌。

6.从屈原的《九歌》可见,当时楚地的巫术祭祀,已经体现了人间化的审美关系。

7.为什么中国的祭祀礼仪没有向艺术的领域迈出太大的步伐?巫风长时间地固守着地盘,并渐渐熏染成了一种强硬的生活形态。

象征、拟态、祝祈、装神弄鬼,全部加上了明确而直接的功利,结果出现了一种以虚假为前提的功利性生活形态,快速地走向迷信和邪祟。

那个载歌载舞的神秘天地,失去了愉悦的幻想空间。

三、彬彬有礼1.孔子的出生,与希腊戏剧的形成,几乎同时。

2.孔子奴隶维护由巫术礼仪发展而来的“周礼”,他以“仁”释礼,礼仪不仅没有蜕变成戏剧艺术,而且还被有效扩张,渗透到整体生活之中。

3.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化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化的生活、戏剧化的生活。

4.生活的“泛戏剧化”,是戏剧美的流散,反而阻碍了戏剧美在艺术意义上的凝聚,造成戏剧本身的姗姗来迟。

四、温柔敦厚1.儒家调和与满足的礼乐观念对中国戏剧有何影响?一方面助长了抒情性艺术,使中国的诗歌获得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抵拒了分裂和冲突,使戏剧艺术赖以立身的审美基石失落长久。

六、元代南戏

六、元代南戏
1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4第四章 元代南戏

4第四章 元代南戏
• 三不从
3.艺术 艺术
• (1)形象塑造 • (2)情节 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 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 (3)语言 )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 藻华丽。 藻华丽。
第三节 四大南戏
第四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永乐大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 • 《宦门子弟错立身》 宦门子弟错立身》 • 《小孙屠》 小孙屠》
第二节《琵琶记》 第二节《琵琶记》
1.题材来源 1.题材来源
•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等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2. 《琵琶记》的主题 琵琶记》
•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今来古往, 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 少甚佳人才子, 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 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 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 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 动人难。知音君子, 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 另做眼儿看。 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也不寻宫数调,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 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 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 万马敢争先? 万马敢争先?
• • • • 《荆钗记》 荆钗记》 白兔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拜月亭》 杀狗记》 《杀狗记》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1教学进度:第一章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教学内容:第一节、晚清的戏曲改良(1)文人(梁启超等人)的戏改理论和实践(2)艺人(汪笑侬等人)的舞台改革(3)新兴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传统戏曲的发展、促成话剧的诞生教学目的:了解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

2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二节早期话剧的诞生1、上海的学生演剧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比较:传统—中间环节—新形式日本:歌舞伎—新派剧—新剧中国:戏曲—文明戏—话剧3、国内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比较:题材—风格—形式进化团派:社会生活、讽刺喜剧、结合传统形式春柳派:家庭伦理、悲剧、较多外来形式教学目的: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总体特色3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提问:商业化是不是文明戏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商业戏剧?(1)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与传统戏曲的关系第二章“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讨论题题: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讨论4教学进度: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民众戏剧社和“爱美的戏剧”运动《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与民众戏剧社的成立(汪优游)“爱美的戏剧”口号提出和北京、上海的爱美剧运动(陈大悲)2、戏剧协社和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洪深与《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成功北京艺专戏剧系(余上沅、熊佛西)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话剧高潮教学目的:20年代末现代话剧的状况。

宋元南戏 讲义

宋元南戏 讲义

宋元南戏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南宋初 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旧名永嘉)一带,故 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
两点说明:
南戏的诞生地 南戏兴起的时间
南戏的诞生地——
浙江的温州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城市经济的繁荣
“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梦粱录》)
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
思考:早期南戏中为何存在诸多书生负 心题材?
高 明 《 琵 琶 记 南 》
戏 之 祖
——
《琵琶记》插图
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思考:高明对蔡伯喈形象作了怎样的改 动,为何作如此改动?
蔡伯喈形象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 文人,博学多才 《赵贞女蔡二郎》: 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荆刘拜杀”
指元末明初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又称“四大南戏”或 “四大传奇”。
返回
《拜月亭》
对爱情的处理不落窠臼
把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 的社 会 背 景 下 描 写 , 这在 爱情剧中很少见。
突破 “一见钟情”的爱情剧旧模式,男女主人公在颠沛 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彼此同情、互相帮助,逐渐产生爱情。
南戏产生的时间——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 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 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猥谈》)
二、南戏的体制
以“出”为单位,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 每出结尾有“下场诗” 唱法自由,场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 对唱或合唱。 以南曲为主。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副净)、 末(副末)、丑、外、贴七个基本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1、以出为单位。

戏的开头,“副末开场”或“家门引子”,从第二出开始才进入正戏。

2、南戏不限角色,凡上场人物都可以唱,还可以合唱、伴唱。

3、从音乐上看,一出戏里不限同一宫调。

4、脚色:生、旦、净、末、丑、杂。

5、北杂剧以北方乐曲为主,伴奏用琵琶等弦乐,曲调高亢,悲壮沉雄;南戏以南方戏曲
为主,伴奏用笙、萧、笛等管乐,曲调婉转,轻柔曲折。

三、最早的南戏戏文《赵贞女》《王魁》。

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

《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早期南戏中的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的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
成的具有普遍性社会问题的反映。

第二节琵琶记
一、高明
二、“南戏之祖”《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渊源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二)《琵琶记》解读
1、剧情:(据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

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女
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

罗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

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

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耀门闾。

2、创作动机:“劝世之作”,劝人向善。

3、艺术改造: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无可奈何。

用意:一是元代书生社会地位低下,舆论多持同情态度,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4、改造途径:设置“三不从”的主要关目,即蔡伯喈要奉养双亲,不去应考,其父不从;考中状元,牛丞相招赘,他竭力推辞,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皇帝又不从。

5、悲剧意蕴
(三)戏剧结构
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尽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四)人物形象
赵五娘:“有贞有烈”的孝妇贤妻形象。

温顺、善良、勤朴、任劳任怨、坚忍、刚强。

为中国妇女忍辱负重的典型,千百年来广大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照。

蔡伯喈:知识分子软弱性和复杂心理。

优柔寡断、软弱、动摇、患得患失、委曲求全。

(五)语言特色
第三节“荆”、“刘”、“拜”、“杀”
元末明初的南戏作品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除了《琵琶记》外,,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第四节明前期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