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五)参考文献:
• 1、《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2、《案头与场上》,叶长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 3、《于丹·游园惊梦》,于丹,中华书局。
汤氏宗祠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红梅记》
《李慧娘》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一)生平、思想、创作: • 1、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
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 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 ①34岁以前,读书考试时期。 • ②34~49岁,从官时期。 • ③49~67岁,归隐时期。
•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 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 春香之贼牢也。
(三)《牡丹亭》主题思想与人物
形象:
• 3、人物形象:
• ①杜丽娘:(妖:妖娆,美丽。)
• 杜丽娘是个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而与封建 礼教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是我国古典文学艺 术形象画廊中莺莺之后、林黛玉之前最光辉、最 优美的女性形象。热爱青春、热爱自然、敢于反 抗封建传统、敢于追求理想,是她性格的基本特 征。杜丽娘的胜利,一方面给当时在封建礼教压 抑下的青年妇女以更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对封 建礼教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 ④元杂剧人物少,线索单一;明传奇人物 多,线索复杂。男女主角双线发展。
• ⑤元杂剧悲剧多一些;明传奇喜剧多一些。 杂剧政治性、批判性、现实性强,⑥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 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 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 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 2、神奇的艺术境界。作品造成了一种充满 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大自然、在青春 面前,把对美的执着、对爱情的渴望表现 出来。美的青春毁灭在我们面前,构成了 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爱情理想的境界。青 春剧、爱情剧、抒情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下篇 南戏与传奇

• 3.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 高明《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曲 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体现在:(1)高明提出了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思想,强调戏曲 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了戏曲的地位,同时使得戏曲 充满说教气息;(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 南戏的文学品味,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 其他文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人的 书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琵琶 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蔡伯喈在牛府的奢 华与五娘在乡下的凄苦成功地对比、穿插,确立了双 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 节(如父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被后世 作家袭用。
三.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 根道人,温州永嘉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 理学家黄潽(pū)的弟 子。至正五年中进士后, 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 行省椽吏、浙东阃(kǔn) 幕(统帅府)都事、福 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 颇佳。晚年隐居于宁波 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 娱。
• 1.思想内容
2、创作 传奇五种: 《紫箫记》 《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后四种合称 “临川四 梦”。
二、思想与“至情论”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 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 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 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 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 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 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 达观神交多年。 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 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 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 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 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 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 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 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 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 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其人生信仰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 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 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 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 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 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 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 “南北合套”的方法。
精品课件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 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 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 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 于表现生活。
精品课件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精品课件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精品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 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 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 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 “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 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 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叶宪祖:传奇---《鸾鎞记》《金锁记》,杂剧----《骂 座记》《易水寒》
冯梦龙:《墨憨斋新谱》《墨憨斋定本传奇》《双雄 记》《万事足》
袁于令:《西楼记》《鹔鹴裘》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 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 之为传奇。
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
明传奇的体制特点
1.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2.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3.曲律更为严格 4.角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传奇的发展
特点: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初期 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 特点:反映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中期 《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3、审美风雅化
主要表现在戏剧的诗文化、一部分作品从场上演出变 成只供阅读的案头剧
二、明代戏曲两大系统
明代戏曲的主要剧种有杂剧和传奇。
两大系统: 明传奇 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明杂剧 元杂剧发展而来
三、明代戏曲的发展分期
(一)前期:明初---嘉靖之前,新旧形式的嬗变,基本处于停滞、沉寂、萧 条期。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现浙江等地仍泛称戏曲为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
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
在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南戏迚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
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等。
杂剧是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中各有所不同,其后历代都有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等。
传奇也叫“传奇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一般是指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作者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且成为曲艺和戏曲的素材。
多是一些奇异的故事。
另外,传奇也是明清时演唱南曲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是更加紧凑,情节也更加复杂,人物的刻化也更加细致。
曲调、表演艺术、脚色分行等也都有迚一步的发展,同时吸收和继承了一部分元杂剧的遗产,还兼用了一些北曲曲调。
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
这在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的主要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高腔等等,都以演唱传奇为主。
清明两代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将近两千种,保存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余种。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教学要点: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课时安排:(12-16节)第一节宋元南戏概说一、起源与发展1、起源。
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比较接近实际的。
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时“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发展。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
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
11、明代传奇

2.临川派
又名“玉茗堂派”。明代后期的戏曲 流派,因代表人物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书室名“玉茗堂”而得名。在戏曲创作上, 临川派主才情,不拘音律;要求语言要有 文采,要表现人物的“意趣神色”;以奇 幻事体现浪漫风格,以男女至情反抗礼教。 因此也称之为 “至情派”或“ 文采派” 。 在晚明曲坛上,与注重音律的吴江派各树 一帜。 重要作家有阮大铖 、吴炳等。
《鸣凤记》 得名:
第一出《家门大意》: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 阳丹凤一齐鸣。”
八谏臣,即杨继盛、董传策、 吴时来、张翀、郭希颜、邹 共同点:为国 抗争,为民请 命 。 应龙、孙王扬、林润。 又合夏言、曾铣为“十义”, 或称“双忠八义” 。
杨继盛夫妇形象: 杨继盛揭发严党仇鸾通敌的阴谋,反遭严嵩陷 害,毒刑拷打,手指拶折,胫骨夹损,贬谪到 边地为小吏。仇鸾事暴露后,皇帝召回杨继盛, 升任兵部武选司。出于义愤,杨继盛决心写奏 本弹劾严嵩。当他“灯前修本”时,手指流血, 夫人劝阻,甚至先人鬼魂也现形警诫,他仍义 无反顾。次日,他到午门外朗声宣读奏章,结 果当即被判处斩刑。杨夫人闻讯赶到刑场,为 丈夫满斟别酒一杯,并高诵祭文,表扬丈夫的 “正气”、“忠心”和“壮怀”。为了替丈夫 伸冤,杨夫人伏阙要求“尸谏”,监斩官不敢 转达,她立即
阮大铖传奇戏存4种,有《春灯谜》、 《燕子笺 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 燕子笺 《石巢传奇四种》。
《燕子笺》
《燕子笺》描写唐代书生霍都梁和名妓 华行云、礼部尚书的女儿郦飞云之间的 爱情、婚姻故事。该戏采用双线结构, 关目离奇巧合,引人入胜。然人们对该 戏的评价却不尽相同。清代梁廷楠在 《曲话》中曾赞扬此剧:“《燕子笺》 一曲鸾交两美,燕合双姝,设景生情, 具徵巧思”;而叶堂却斥为“以尖刻为 能”(《纳书楹曲谱读集》)。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南宋颇为兴盛 , 它开始是由民间的村坊小戏演 变而来,现所知最早的作 品是永嘉人所作 《 赵贞
女》 《 、 王魁 》 惜 已不传 。宋代南戏作品流传下来 , 的很少 。据统计 , 见于《 永乐大典 目录》 《 、 南词叙
录》 以及各曲 目、 曲谱 的宋元南戏共 2 8 , 3 本 然今 存不及十分之一 。传世的宋元戏文 ,除 《 张协状
十分严格 。一股 隋况 , 角色 出场 , 唱引 子 , 先 若不 用 引子 , 会有 唱过 曲或念上场 诗的情 况 。过 曲是 唱词
“ 家门” 它或为第一 出, , 或不属各 出而作为全剧开 端。 “ 门” 家 之后 , 便是正戏 了 , 正戏分 “ 出”, 每 “ 都有标 目, 目多为二字或 四字 , 《 出” 标 如 千金 注》 各标 目为 “ 开宗”、 遇仙” “ ……传奇的出与出 之间的安排比较匀称 , 既相连属, 又有间断。 在传奇 正戏中, 一般第二 、 三出是 “ 、 生 旦家 门”, 分别 由
场子的合理安排 , 使场上演出富于变化。它扬弃 了 北杂剧以音乐为中心 、 以套曲为单位构撰剧情的结 构, 增加净 、 、 末 丑的戏 , 加强宾 白和科诨 , 使整个剧
情 结构 出现灵 活多变 、 丰富活泼 的特点 。 2音 乐结构 .
南戏由演员扮演 ,根据剧 中人物类型的不同, 出现了七类角色 : 、 、 、 、 、 、 生 旦 外 贴 丑 净 末。剧中的
生 、 上场 , 旦 唱引子念定 场 白作 自我 介绍 , 其他 角色
中的主要部分 , 过曲的应用有联套 、 专用和兼用三
种。 [ 如 红衫儿 ] 一调, 张协状元 》 在《 第十四出, 与 [ 金莲子 ] 醉太平 ] [ 联成一套 。
3 唱念 表演 .
相继登场 。传奇的各出之间 , 讲究生旦 、 长短 、 冷热
在形式还是内在结构 , 都一脉相承, 但由于时代 、 社
会等 各方 面因素 的不 同 , 奇较之 南戏 又有 长足 的 传
元》 《 、 宦门子弟错立身 》 《 、 小孙屠 》 三种较多保
留原始面目外 , 多数已经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 ) 二 南戏 的特征 1 构 . 结 南戏 由题 目和正文两 部分组 成 , 文又包 括开 正 场和正 戏 。 文最前 面有韵语 四句 , 以介绍 剧情 , 戏 用
的 内涵及其 关 系。
关键词 : 明清; 传奇; 南戏
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学剧本有杂剧 、 南戏和传奇 三大体式。金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的 ,
属北 曲系统 。南戏是 在北宋末 叶 的南方 兴起 的 , 它
元代之前 曾将所有戏剧 杂伎表演形式称为 “ 杂 剧”, 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 被称作 “ 温州杂剧” 或
“ 大收煞 ”, 上下两卷 内容分 量差不 多 。 传奇 由副本 上场 , 明剧 作 宗 旨及 剧情 大 意 , 述 且一 律有 所 谓 的
南戏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歌唱 , 在文学剧本 中, 就表现为 “ 曲词” 南戏的曲子叫 “ 。 南随”, 曲词 由引子 、 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 但这种格式并不
传奇 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传奇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张 科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 广州 5 00 ) 广 10 6
摘
要: 明清传奇是从宋元南戏直接发展 而来的, 一脉相承又有诸 多发展。 传奇和南戏的界限, 历来众
说纷纭。本文试 图以传奇与南戏的概述为基础, 从宏观 角度对二者进行 比较分析 , 探讨 出传奇和南戏
这是我们所说的题 目, 张协状元 》 目: 如《 题 张秀才 应举往长安 , 王贫女古庙受饥寒 , 呆小二村 口调风 月 ,莽强人大闹五鸡 山。正戏之前 ,先 由一个叫
“ ”的角色上 场 , 本 以局 外人 口吻叙述 介绍 剧情 , 并
一
、
南戏 与传奇些静场的话 , 然后引出正戏。早期戏文 《 张协状 元》 的开场 比较复杂热闹 , 元代的《 琵琶记 》 就简 单紧凑多了。从扮演者正式进入角色 , 就算是正戏 开始 ,剧情采用原原本本地交代故事的方式展开 , 有头有尾 , 中间曲折多变 , 完成矛盾 的发生 、 发展 、
南戏, 又称南戏文、 戏文或南曲戏文 , 是中国最
早成熟 的戏 曲形式 。北宋末 年到 明嘉靖末 期 , 由最 初的 “ 温州 杂剧 ” 流布长 江 中下游 和 东南沿 海各
地, 繁衍而成南戏 。 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 ,
收稿 日期 :0 9 1- 8 20 — 1 2
作者简介 : ( 8一)男 , 张科 1 5 , 湖南邵阳人 , 9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0 8级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
“ 永嘉 杂剧 ”。 一般 认为始 于北宋 宣和年 间的南戏 ,
的根源则出 自 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 , 从宋杂剧发展 而来, 属南 曲系列 。 杂剧与南戏无论在剧本形式 、 脚 色体制上 , 还是声律 、 韵律及语言 、 音乐风格上 , 都 有很大差异 , 所以二者关系分明, 容易区别。 明清传
6 3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 1 年第 1 00 期
高潮、 收束的起承转合的过程。南戏以角色扮演故 事, 以曲文 、 念白和表演动作来抒情和叙事 , 通过各 种人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展示剧情 。
2 律 . 格
十五出的《 还魂记》 一本传奇往往分为上下两卷 , 。
上卷结束的一出叫 “ 小收煞”, 下卷结束 的一出叫
进步和更新的发展。因此 , 对传奇和南戏我们既要 看到它们的联系, 也应加以区别。 但是 , 对于南戏和 传奇的界限 , 历来众说纷纭 , 以定论 。 难 关于二者关
系 的探讨 一直是 学术界 热议 的话题 。 文试 图以南 本
戏和传奇 的概述 为基础 , 从宏 观角度 对二 者进行 比
较 分析 , 讨二者 的 内涵及 其关 系 。 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