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和南曲

合集下载

【宋元音乐】杂剧与南戏.doc

【宋元音乐】杂剧与南戏.doc

【宋元音乐】杂剧与南戏杂剧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兴起于唐末。

到北宋后期,它以教坊十三部里“正色”的地位超过了一向居于首位的歌舞。

北宋的杂剧,只分“艳段”与“正杂剧”两部分。

“艳段”相当于说话的“入话”,它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其节目有《打虎艳》、《蝗虫艳》、《少年游》、《归塞北》等。

“正杂剧”,共分两段,是杂剧的主体,表演的都是一个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

南宋时,杂剧有了“艳段”、“正杂剧”、“杂扮”这三个组成部分。

杂扮原来是民间一种独立演出的滑稽戏,表演形式非常随便,有时表演的是山东、河北等地村叟的故事。

这时杂剧在开演前总有一段器乐演奏的开场曲,称为“曲破”。

演完后也有一段终场曲,叫“断送”。

南宋时杂剧也有不加杂扮的,而且还有一种只演一个艳段或正杂剧的“小杂剧”。

“小杂剧”表演时一般只有“断送”,其曲牌有《遶池游》、《四时欢》等等。

宋代杂剧艺人已有自己的专业组织“绯绿社”,他们不畏豪强,敢于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表演,直接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统治者的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的政策。

历史记载,南宋初年杂剧艺人曾经利用一次给大汉奸秦桧演戏的机会,用杂剧公开讽刺了他的卖国罪行。

南宋后期杂剧艺人也演出了揭露统治者乱改钱制对人民进行变相榨取、斥责官史贪脏在法为非作歹的杂剧。

此外,杂剧艺人也演出一些如《四小将整乾坤》等歌颂英雄豪杰来寄托当代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敬仰的杂剧,以及《莺莺六么》、《相如文君》、《郑生遇龙女》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与《李勉负心》、《王魁三乡题》等谴责做官后抛弃妻子的负心人的杂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一些反映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杂剧。

在教育、鼓舞人民的斗志方面,可以说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宋代的杂剧已经有了“旦”(女角)、“孤”(常扮作官的)“末”等多种角色。

演唱时用鼓、板伴奏。

他们的唱腔与伴奏音乐,如《伊州》、《梁州》、《六么》等则取自歌舞大曲,《啄木儿》、《黄莺儿》等则取自民间曲子、唱赚、诸宫调等乐种。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2.元杂剧四大爰情剧3.元曲四大家4.《东篱乐府》5.北曲6.南曲7.宫调8.楔子9.宾白、科、介10.元诗四大家11.铁崖体12.南戏13.昆山腔1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15.元曲16.散曲17.酸甜乐府18.永乐大典戏文种19.《录鬼簿》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曲〃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爰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爰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爰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爰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转自:七月流火的博客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了解元曲的基本术语,是学习元曲的必要前提。

小编整理了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关子——戏曲术语。

指故事情节。

现代曲艺中的术语“关子”指为吸引观众而制造的悬念,当由元剧“关子”一词得来。

折——戏曲名词。

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每剧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整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这种习惯用法的形成与元杂剧戏剧结构及情节发展的需要有关,也与各宫调的声情有关。

楔子——戏曲名词。

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多数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过渡的作用。

北曲——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等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等传统音乐艺术,并吸收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包括汉族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

用韵以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无入声。

清人编订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581个。

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等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北曲相对。

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主要在江浙一带),有平上去入四声。

清人编订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1530个(包含集曲)。

南北合套——戏曲、散曲术语,是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

题目正名——戏曲名词。

元杂剧剧本结尾处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

一联或两联。

对句的末句为剧名全称,全称中截取前半或后半即为剧名简称。

乐府——诗体名。

指乐府官员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如《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皆以“乐府”指散曲。

传奇——一是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二是指明清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三指元杂剧,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陶宗仪的《辍耕录》。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律有十二律吕,即十二个半音阶;音乐有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01第一章 元代杂剧与南戏

•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 书会才人” 文人的处境不幸 •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 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明人胡侍《真珠船》 志不获展,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 –农业:《元史 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农业: 元史·河渠志 河渠志》 内立都水监, 农业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大都: 通衢交错,列巷纷纭”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 华区锦市,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 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第二讲元代戏剧

第二讲元代戏剧

四、元杂剧的分类
元杂剧的内容异常丰富广阔,通常将其分为: 爱情婚姻剧 神仙道化剧 公案剧 社会剧 历史剧
(一)爱情婚姻剧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等《黄粱梦》 马致远《任风子》 范康《竹叶舟》
(四)《西厢记》艺术特色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 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 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 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 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 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 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 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 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后期:元杂剧逐渐衰微,创作中心移至杭州、温 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
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和秦简夫等。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 周德清: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马、关、白、郑(《曲论》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元代文学常识

元代文学常识

Day7元代1.戏曲: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但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杂剧: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

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

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

➢南戏:宋元时代流行在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

2.元曲四大家:一种说法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杂剧的奠基人。

曾自称自己“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以《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白朴:字仁甫,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

代表作《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倩女离魂》。

➢王实甫:名德兴,大都(北京)人,代表作《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3.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剧情: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为女儿申冤。

➢纪君祥《赵氏孤儿》剧情: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将其满门抄斩。

赵盾的儿子赵朔,妻子是庄姬公主,幸免于难,她已怀有身孕。

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

庄姬公主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

程婴与公孙杵臼[chǔjiù](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商议,程婴用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北宋到元代,在我国出现两种不同的戏曲演出形式,这就是杂剧和南戏。

杂剧在元代也称元曲,杂剧流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一带。

南戏则以浙江温州为发源地,以后流传于南方诸省。

杂剧与南戏都属戏曲,但在剧本结构、唱腔、行当排场等却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剧本结构
杂剧中,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共四折及一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构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共用了五本二十折,打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通过“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本详细的描述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使文章更吸引人。

南戏中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

高明的《琵琶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四十二出,情节详尽。

2、唱腔
杂剧中,一折戏的音乐唱腔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音乐均为曲,不同南曲。

南戏中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

3、演唱体制
杂剧中,剧本分旦本(女角)和末本(男角),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

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

《汉官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

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唱,如《窦娥冤》一剧为旦本,各折均由窦娥唱,但楔子可由窦天章唱。

而《西厢记》是打破了一个人主场的惯例,生、旦还有其他的角色都有唱,这样也使得人物刻画更为生动有趣。

南曲中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

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4、行当
杂剧中,行当有旦、末、净、杂四人行当。

南戏里行当有七个:生、旦、净、末、丑、外、贴。

人物的动作的形容词也发生了改变,在元杂剧中,用“科”,“,如《西厢记》中第三本第二折中,[醉春风]则见他钗軃玉斜横,髻偏云乱挽。

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旦做起身长叹科][红唱]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

而南戏里用“介”,如琵琶记》第三出中,【雁儿舞】深院重重,怎不怨苦?要寻个男儿,并无门路。

甚年能勾,和一丈夫,一处里双双雁儿舞?,
(唱舞介)(末白)老姥姥拜揖。

(净白)院子万福。

5、杂剧在元代末年开始走向衰落,而南戏则经历了宋元之后,至元末明初向南方和北方流传,成为戏曲的主要形式。

元统一中国后,南戏在和元杂剧的交流中,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

元中期以后,南戏逐渐流传至北方大都(今北京)等地。

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以及《琵琶记》等名作一时竞出,呈现了新的局面。


中,前三部剧仍富南戏原有现实主义传统,除《琵琶记》在思想上投合统治者的口味而以艺术性知名、流传者外,南戏的许多民间脚本常遭宋、元统治者禁止,因此传者甚少。

明中叶以后,又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传世之作,如梁伯龙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初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这些用明代以来盛行的昆腔和其它声腔演唱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

6、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多为公案剧,历史剧、风月剧,还有爱情、婚姻题材。

《窦娥冤》就是典型的公案剧,歌颂了劳动人民英勇的反抗斗争,也突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南戏的题材内容,多为反映当时在阶级和民族压迫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因此现实性较强,并富于斗争性。

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南戏: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南戏的中兴之祖—《琵琶记》代表了南戏的最高成就,是南戏发张的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