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常识
3长亭送别(缪稿)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 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 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 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 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 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 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 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 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 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 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 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滚绣球] 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 怨恨。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 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 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 长……挂住斜晖‛一句,充分地表现了莺莺离 情难舍、寸阴可贵的心理。‚马儿……”一句表 面上是写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 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而‚听得道一声‘去也’……”一句则运用 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现出莺莺在感 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红了它!
一切景语皆情语,阔远、萧瑟、凄冷的秋 景吻合了断肠人的心境,构成一个优美的‚有 我之境‛。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 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 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 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 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 意境。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02、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
元代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元人绘元代戏班赶路图(绢画部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元杂剧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 城市繁荣为戏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包括演出 场地,市民观众,服装、乐器等其它物质条件。 • 意识形态的相对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专业作 家群的出现,读书人大量参与杂剧创作。 •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 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还有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影 响,重要的有“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新石器时代战争舞蹈
原 始 狩 猎 图
《尚书· 舜典》:“予击 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 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曰 建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载民”的“载”字当 “始”讲。这一阙似乎 是歌咏祖先的由来, “玄鸟”当是一种传说。 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 谷的生长。这首古乐总 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 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 歌有舞,“投足”是一 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 象征着耕作的动作。由 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 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 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歌舞和音乐也总是互相 结合的。
宋人绘宋代杂剧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宋杂剧中副末色专 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 两人均作打拱状。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和 歌舞杂戏的总称,是在继承隋唐参 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 曲艺、歌舞的伎艺发展而成的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 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 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 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 部分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 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 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 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 又称“杂班”或“拔扣”。 据《都城纪胜》载:“杂剧中, 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杂 扮或杂班,又名技和,乃为杂剧之 散段。”即演出以“末泥”角色为 首,四人或五人参加演出,戏剧结 构为艳段、正杂剧二段,杂扮四部 分。戏分两类,一是以对话为主的 滑稽逗乐杂剧,二是以歌舞为主的 歌舞杂剧。
窦娥冤(元杂剧常识介绍)

关汉卿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 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失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丑(文丑、武丑、彩旦)
又称“小花脸”,多扮演比较滑稽或机 智诙谐的角色。
此外,还有 “驾”(皇帝)、 “孤”(官员)、 “卜儿”(老妇人)、 “孛老”(老头儿)、 “徕儿”(小厮)、 “细酸”(读书人)、 “洁郎”(和尚)等角色。
元杂剧常识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元杂剧常识
音乐:宫调、套曲
宫:情感一般慷慨激昂 元杂剧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 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如课文中的 【端正好】等。正宫的风格惆怅雄 壮。
元杂剧常识
角 色
旦(女角) 末(男角)
净(花脸) 丑(小花脸)
杂角
正旦(青衣) 花旦 刀马旦
末→生
净(花脸)
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 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 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
Hale Waihona Puke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粉色脸表现年迈气衰的忠勇老 将,代表人物:廉颇。
金色脸表示象征威武庄严,表 现神仙一类角色。如:《大闹天 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绿色脸勇猛,莽撞。如:《白 水滩》里的徐世英、和《隋唐演 义》里的程咬金。
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 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 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 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 本形式。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一、文化常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它的典型、最高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继元代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它们的区别:〔1〕杂剧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传奇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的末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丰富,分工更细,形式更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故《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因《桃花扇》的成功,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常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看元杂剧常识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
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识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