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艺术丰碑。

小编整理了元曲基础知识大全,欢迎欣赏与借鉴。

〔般涉调〕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

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

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

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

南北曲中都有。

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

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

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

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

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钟〕元曲宫调之一。

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

古近二体。

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

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

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全同宋词。

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

又叫〔青衫湿〕。

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

定格11句。

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

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

套数首牌。

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元曲基础知识“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融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读到的元杂剧其实就是供元倡优舞台演出的剧本。

在结构上,杂剧剧本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折,首先是剧本剧情的一个自然段落,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加强前后剧情的联系,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有的将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长的戏,可写多本。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在角色分类上,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外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的分类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散曲释名一、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二、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

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一、散曲的产生1、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

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寨儿令》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

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

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

巧丹青,怎画绰然亭?【沉醉东风】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

衰笠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

概念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内容是散曲与元杂剧的曲文。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衬字:曲谱规定的必需的正字之外增加的字。

不规定平仄,用于调节句法、补充语义和语气。

有“衬字不过三”的提法。

幺篇:写作过程中连续使用同一个曲牌时候,后面各个曲牌不再标出,而写作“幺篇”或“幺”。

南曲称“前腔”。

重头:凡是同一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几十遍,用韵互异,首尾句法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换头: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后曲换前曲的头一句或几句,稍稍增减字数,性质与幺篇相同.犯:程式标识,即使用同一宫调或相同笛色的不同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节句集合的新曲。

集同一宫调曲牌者叫“犯本宫”,不同宫调相集者称“犯xx宫”。

符号厶:表示此处应填的字宜去可上,去,指去声字,上,上声字二:句式:除了诗词中讲的一字至七字句外,多出了八、九、十、十一字句。

其中:八字句(复合式单句)以上三下五最常用,上二下六也偶尔见之。

九字句(复合式单句)基本是上三下六,其次为上四下五句式。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的基本常识
#1.
散曲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
Hale Waihona Puke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 歌曲、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 宾白、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 样式。 样式。 体例:四折一楔子。 体例:四折一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 高潮和结局。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的基本常识
曲: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是配乐歌 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 的诗。 唱 的诗。 体制:曲牌和宫调(宫调 即现代音乐的C 宫调, 调等)。 体制:曲牌和宫调 宫调,即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 曲牌: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曲牌 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宫调: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 宫调 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 干个曲牌。 干个曲牌。
[注解] 注解]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指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闪杀人:害死人。 闪杀人:害死人。 旌节:军队。 旌节:军队。 士夫:人民。 士夫:人民。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銮舆:天子车驾, 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銮舆:天子车驾,代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
一、元曲:
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两者都采用 北曲的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 主体。
二、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三、杂剧:
1.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 前期的剧坛领袖。
2.元杂剧的特点:
(1)一本杂剧由“四折一楔子” 组成;
(2)角色:
正旦:女主角; 正末:男主角;
科:人物所做的动作、表情及舞台 效果; (5)杂剧能使用“衬字”;
四、散曲:
1.散曲有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 (1)小令:由单支曲:由两支以上
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
2.散曲的特点:
(1)散曲通首同韵,句句押韵, 不能换韵; (2)散曲能用“衬字”来增添字 句;
净:地位低下的带有喜剧性的人物;
杂:除了旦、末、净三类人外的所 有人;
(3)音乐方面:
元杂剧的每一折戏只能由一个人演 唱:由正旦演唱,称为旦本;由正 末演唱,称为末本;
元杂剧每一折戏都是在同一宫调下
由若干曲牌连缀而成;
(4)杂剧舞台由唱、白、科三部
分组成。
唱:唱歌、演唱;
白:道白,××云;

关于元曲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曲的文学常识

元曲文学常识一、元曲起源与背景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元曲起源于金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诗歌和宋朝的词曲,它们为元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灵感。

元朝时期,由于汉族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政治上的压抑,他们选择了与之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通过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为元曲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元曲代表作家元曲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人性的细腻刻画。

白朴的《墙头马上》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元曲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的《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被誉为“万花筒中的珍品”。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三、元曲题材与风格元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婚姻、社会伦理、历史故事等。

元曲的风格多样,有豪放、有婉约,有悲壮、有清新。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四、元曲流传与影响元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海外,元曲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文学艺术发展。

五、元曲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元曲与诗词、话本等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吸收了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元曲与话本相比,虽然都是叙事文学,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话本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描写,而元曲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

六、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和完美。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个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基础知识第一讲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 《倩女离魂》
12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13
元曲基本知识
1
产生背景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 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 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 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 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2பைடு நூலகம்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 曲”、“胡乐”,首先在 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 小令”或“村坊小调”
9
角色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 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
男有女 杂,包括“孤”(官员)、“卜儿”
(老人)、“细酸”(书生、穷秀才) 等,是末、旦、净三类之外的杂角。
10
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主唱的角 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 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 秋》,汉元帝主唱。
3
组成
杂剧(戏曲) 散曲(诗歌)
4
散曲
小令,单片只曲,调短字 少是其基本特征
套数,由两支以上同宫调 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 篇幅较长,表达复杂情感
5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 于一定的宫调。
6
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折一楔子 ,合为一本。每套各有
若干支曲子,少则3支,多则20余支, 同属一个宫调 。在第一支曲子上标 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曲子一般要 用“煞”或“尾”,作为这一套乐 曲的结尾。
7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 面,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 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 戏。
8
剧本的组成
曲词,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到渲染场 景、贯穿情节的作用,是元杂剧的主体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故事情节主要 靠宾白交待。优秀的剧作往往都有生动 的宾白,短短几句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科,包括演员主要的动作、表情和舞台 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