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及其常识资料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欣赏常识一、曲的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园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新的高峰。
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 “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
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
”明王世贞《曲藻》则称: “曲者,词之变。
”“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
”这些都说明曲与词有渊源关系。
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曲的宫调、调名和体制,有不少来源于词。
一些词调直接变成了曲调;曲的小令,源于寻常的词;曲的联套源于联章词;北曲的带过曲,源于词的犯调等。
为什么词会变而为曲?这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
还是王世贞说的: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
急缓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眉之。
”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种与燕乐不同的胡乐在北方兴起,并逐步代替燕乐。
因而,为胡乐配词的曲,便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
至于杂剧,则是我国戏曲艺术,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形成和发展之后,用北曲谱写而成的。
元曲,包括无科白串连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连的戏曲两种。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与词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调的性质,如“黄钟”、“南吕”、“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
戏曲,即金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杂剧。
它的构成,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
表示动作的术语叫做“科”,两人对话叫做“宾”,一人自说叫做“白”。
整个剧本的重点是歌唱,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担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说无唱。
戏中主角的唱词,就是各种曲调组成的散曲。
散曲的兴起,在元杂剧之先。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艺术丰碑。
小编整理了元曲基础知识大全,欢迎欣赏与借鉴。
〔般涉调〕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
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
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
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
南北曲中都有。
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
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
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
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
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钟〕元曲宫调之一。
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
古近二体。
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
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
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全同宋词。
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
又叫〔青衫湿〕。
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
定格11句。
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
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
套数首牌。
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

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欢迎大家分享。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寨儿令》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
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
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
巧丹青,怎画绰然亭?【沉醉东风】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
衰笠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
概念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内容是散曲与元杂剧的曲文。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衬字:曲谱规定的必需的正字之外增加的字。
不规定平仄,用于调节句法、补充语义和语气。
有“衬字不过三”的提法。
幺篇:写作过程中连续使用同一个曲牌时候,后面各个曲牌不再标出,而写作“幺篇”或“幺”。
南曲称“前腔”。
重头:凡是同一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几十遍,用韵互异,首尾句法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换头: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后曲换前曲的头一句或几句,稍稍增减字数,性质与幺篇相同.犯:程式标识,即使用同一宫调或相同笛色的不同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节句集合的新曲。
集同一宫调曲牌者叫“犯本宫”,不同宫调相集者称“犯xx宫”。
符号厶:表示此处应填的字宜去可上,去,指去声字,上,上声字二:句式:除了诗词中讲的一字至七字句外,多出了八、九、十、十一字句。
其中:八字句(复合式单句)以上三下五最常用,上二下六也偶尔见之。
九字句(复合式单句)基本是上三下六,其次为上四下五句式。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1.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分成杂剧和散曲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主食和零食一样。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的经典例子呀,那情节,真让人揪心!
2. 哇塞,元曲的宫调可重要啦!这就好比一首歌有不同的调调,能表达出各种不一样的情绪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就是越调呀,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3. 元曲里的曲牌名可有意思咯!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
像“山坡羊”,好多元曲都用它呢,比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 嘿呀,元曲作家们那可都是才华横溢的呀!他们就像是璀璨的星星在文学天空中闪耀。
白朴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嘛,他的作品超棒的哟!
5. 元曲中的对仗也很绝呢!就如同工整的对联,让曲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不就是绝好的例子嘛。
6. 元曲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形象啊!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古道西风瘦马”,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
7. 元曲里还有好多故事呢!像一个个小电影,吸引着我们。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就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吗。
8. 元曲对后来的文学影响可大啦!就如同火种,点燃了更多的文学之光。
这么重要,你能不了解一下?
9. 总之,元曲真的特别精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呀!。
元曲的基本常识

散曲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
Hale Waihona Puke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 歌曲、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 宾白、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 样式。 样式。 体例:四折一楔子。 体例:四折一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 高潮和结局。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的基本常识
曲: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是配乐歌 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 的诗。 唱 的诗。 体制:曲牌和宫调(宫调 即现代音乐的C 宫调, 调等)。 体制:曲牌和宫调 宫调,即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 曲牌: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曲牌 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宫调: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 宫调 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 干个曲牌。 干个曲牌。
[注解] 注解]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指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闪杀人:害死人。 闪杀人:害死人。 旌节:军队。 旌节:军队。 士夫:人民。 士夫:人民。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銮舆:天子车驾, 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銮舆:天子车驾,代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中的经典剧本
《汉宫秋》:马致远的作品,以历史 故事为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西华山陈抟高卧》: 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 道教神话为背景,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粱梦》:红字李时 中的作品,以道家神话 为背景,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元曲中的经典散曲
《山坡羊》: 张养浩的作品, 以咏史抒怀为 主题,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03 元曲的衰落
• 元代晚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 • 元曲的创作热情减弱,作品质量下降 • 元曲的传承受到阻碍,逐渐衰落
元曲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元曲的流派
• 豪放派: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白朴、红字李时中、马致远等 • 清丽派: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 • 婉约派: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贯云石、薛昂夫、吴仁甫等
元曲与后世文学
• 元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 元曲的艺术特点被后世文学所继承和发展 • 元曲对后世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03
元曲的经典作品赏析
元曲中的经典歌曲
01 《叨叨令》:白朴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02 《马儿跑》: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 03 《沉醉东风》:乔吉的作品,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
元曲的演唱
• 元曲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对唱等 • 元曲的演唱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元曲的演唱对后世戏曲、曲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文学价值
元曲的题材
• 元曲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历史、民间传说等多方面 • 元曲的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 元曲的题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语言
元曲知识(元杂剧)

剧本由唱、 白三部分构成。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 )、曲牌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 方尽剧情之妙” 正说明这一点。 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还没有“ 《中原音韵》。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 ,还没有“四大 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家”的命名 。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才正式出 现四大家的说法:“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 现四大家的说法: 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 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对这四位元代戏曲作家的 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 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 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驰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驰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 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推戴马致 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 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 远,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现在一般认为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 曲家,自明以来,称关、 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 诣论之,宁称关、 郑为妥也。 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 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 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元人第一。 元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