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常识

合集下载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欣赏常识一、曲的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园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新的高峰。

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 “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

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

”明王世贞《曲藻》则称: “曲者,词之变。

”“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

”这些都说明曲与词有渊源关系。

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曲的宫调、调名和体制,有不少来源于词。

一些词调直接变成了曲调;曲的小令,源于寻常的词;曲的联套源于联章词;北曲的带过曲,源于词的犯调等。

为什么词会变而为曲?这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

还是王世贞说的: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

急缓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眉之。

”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种与燕乐不同的胡乐在北方兴起,并逐步代替燕乐。

因而,为胡乐配词的曲,便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

至于杂剧,则是我国戏曲艺术,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形成和发展之后,用北曲谱写而成的。

元曲,包括无科白串连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连的戏曲两种。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与词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调的性质,如“黄钟”、“南吕”、“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

戏曲,即金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杂剧。

它的构成,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

表示动作的术语叫做“科”,两人对话叫做“宾”,一人自说叫做“白”。

整个剧本的重点是歌唱,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担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说无唱。

戏中主角的唱词,就是各种曲调组成的散曲。

散曲的兴起,在元杂剧之先。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看元杂剧常识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
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识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1) [元曲四大家]关于元曲的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

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 (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梧桐雨》白朴
什么是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 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
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 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 、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元曲的产生与发展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
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
元曲常识
明人王世贞《曲藻序》: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什么是元曲?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来说,元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
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 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 曲指的就是小令。
什么是曲牌?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 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
,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 字数、句法、平仄等.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 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

常识积累:元曲四大喜剧盘点

常识积累:元曲四大喜剧盘点

常识积累:元曲四大喜剧盘点一、《拜月亭》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关汉卿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

共四折一楔子。

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

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

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

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

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

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

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

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写了崔莺莺、张生的爱情和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歌颂了青年男女为爱情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作者根据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塑造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三个典型形象。

后来人们把红娘指代媒婆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其次,曲作诗情画意般的描绘,细致入微的内心活动的抒写,华美清丽的语言,都成为后来写爱情剧争相模仿的范本。

到现在很多爱情剧都能看的到这部作品的影子。

三、《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白朴的代表作。

简介:该剧讲述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

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

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

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娟妓,把她赶走。

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

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

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四、《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郑光祖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讲述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概述••曲源••曲律••声情••小令专用曲牌••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小令杂剧兼用曲牌••带过曲所用曲牌••定格句•小令作法•散套作法•杂剧体制•著名元曲•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14、元曲及〈高祖还乡讲析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常识
明人王世贞《曲藻序》: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1
什么是元曲?
•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 代文学主体.
• 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
括套数(散套)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 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 清唱。
•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 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2
什么是曲牌?
•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 • 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
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 、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 仄等. •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 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 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
3
什么是宫调?
•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 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 其音列就叫调式。
• 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 道宫。 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 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 宫调。
4
元曲的产生与发展
•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 • 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
“村坊小调”。 •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
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 袤地区流传开来。
5
元曲四大悲剧:
• 《窦娥冤》关汉卿 • 《汉宫秋》马致远 • 《赵氏孤儿》纪君祥 • 《梧桐雨》白朴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