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按杂剧内容而言,分为:
爱情婚姻剧
《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 《倩女离魂》。
特征:
其一,剧中书生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 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 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 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其二,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中间 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 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 挠。
马致远《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 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 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 死别的悲剧。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 《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楔子:楔子的篇幅比折短小,通常放在
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的 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脉剧情 的作用。
唱词(曲文)
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 “云”(宾白)和“科(介)”(表情,动作)。 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划人物,表现剧 情的作用。
角色: 元杂剧中角色基本上可分三大类: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 第四折前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 遭科”;写刘封、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 曹军,“四将作混战科”。李文蔚《燕青博鱼》 第二折写燕青痛打杨衙内,“做打杨衙内科”、 “杨衙内打斛斗科”,也属武打动作。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 第二折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 掇科”。
20
总之,元杂剧内容广阔,反映了五光十 色的社会生活,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 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

元杂剧知识——精选推荐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墙头马上》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

“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

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

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

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

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

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

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

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

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

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
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

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
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
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
完毕
•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 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 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 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 就是干净,因而名“净”。 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 称“末”。该行当多为中 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 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 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 的 。杂则是饰演杂乱角 色。
•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 郑光祖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一定的影响。
杂剧剧本组成
•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 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 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 使之形象鲜明。 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 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 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 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 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 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 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 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 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 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 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看元杂剧常识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
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识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元杂剧概说

元杂剧概说

四、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有两种解 释,一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 也。”(徐渭《南词叙录》)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 自说曰白”。(单宇《菊坡丛话》)前一说有字义学根据, 较为正确。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 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 (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 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 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 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 有。
六、题目正名
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 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 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 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 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 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 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 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 冤”,末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 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 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 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 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 曲等等。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 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 “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 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 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 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第三节 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一、元杂剧的分期
根据元杂剧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有不同的时段划分。 较具代表性的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两种。最早提出三分法的是王国维。 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录“前辈已死”、“方今已亡”与“方今” 三类曲家的区别,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把元杂剧创作切分为三期: 蒙古时代(自元太宗取中原以后,到元世祖至元一统之初)、一统 时代(自前至元到后至元间)、至正时代(元代末期)。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主张二分法,1949年以来二分法 更为通行,以元成宗大德末年(1300)为界,把元杂剧划为前后两 期。前期作家都是北方人,创作活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以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著名作家为代表,这是元杂剧发 展的最辉煌时期。后期从大德末到元末明初,是杂剧走向衰微的时 代。其创作中心已转移到南方的杭州,作家多为南方人,或是流寓 南方的北方人。较有名气者有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等。其作品的 思想与艺术水平都不逮前期作家。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 6.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
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
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
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 厢记》为其代表作。
•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 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
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 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 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 人物。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
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 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 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 (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 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
•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 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 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 作为《窦娥冤》。
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
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 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 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 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 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
剧 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
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
特 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厢记》--王实甫 • 《拜月亭》--关汉卿
元曲的有关知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 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 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 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指示
(练习册50页)
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 杂 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
剧 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
的 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 体 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 裁 特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 点 比词有词牌子。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 《墙头马上》--白朴 • 《倩女离魂》--郑光祖
杂 剧 的
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 汉卿,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代表作、
发 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纪君祥等人。

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
抗斗争。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由于后期 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作 品的质量也不如前期。比较重要的作家 有郑光祖。
总的看来,元代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它以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 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在中国文学 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 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

剧中的序幕;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
剧 部分。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一) 代表作《窦娥冤》
代表作《汉宫秋》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发展, 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的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