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知识点解析
与朱元思书重点难点阐释及问题例析

与朱元思书〔重点难点阐释〕1.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
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
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
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处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接着写山。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并且争着往高处伸展。
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与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作者还加入了听觉的效果,把山之情韵交代得神趣盎然。
2.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写的却是富春江的秋景,写信的用意何在?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做点缀,其作用大概是用景物打动对方,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写景最终是服务于书信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的全文,难以臆断。
但从“先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
遂私撰其《春秋》,奏之。
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已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
敕付省焚之,坐免职”等文字可以看出,吴均虽有俊才,但帝王昏恶,志不能发,不免心中郁结横生。
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竟让作者流连忘返,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此封书信由景生情、因景而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更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典型问题例析〕〔例一〕下面的加点词均为词类活用,请解释: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互相轩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散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的绝妙。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有寒意的树木,山峦凭借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高笔直地向上插入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嘤嘤声和谐动听。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的啼叫不停。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险峻的山峰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能见到阳光。
重点注释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跟,随。
东西:向东或向西。
2.一百许.里,许:表示约数,左右。
3.天下独绝.。
绝:绝妙。
4.缥碧:浅青色。
5.猛浪若奔.。
奔:飞奔的骏马。
6.皆生寒树,寒:寒意。
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凭借。
上:向上,轩:高。
邈:远,8.泉水激石,激:冲击,撞击。
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蝉鸣声。
穷:不停地、穷尽。
绝:消失。
10.鸢飞戾天者,戾:至。
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治理。
窥:看反:通“返”,返回。
12.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梳理

与朱元思书1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3。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都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从流飘荡4,任意东西5。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译文:(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自6富阳至7桐庐,一百许8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9。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译文: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10111213译文: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急湍14甚箭15,猛浪若16奔17。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18译文: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负势竞上19,互相轩邈20;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译文: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高直指21,千百成峰22。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译文: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激23石,泠泠作响24;23.激:冲击,拍打。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归纳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归纳朱元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界享有盛誉。
朱元思的书法风格独特,兼收并蓄,他的书法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本文将对朱元思书法作品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知识点一:书法的起源与发展朱元思的书法作品深受中国传统书法的影响,而中国传统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刻画和篆刻。
古代文字的发展演变为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而朱元思的书法作品则融合了各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知识点二:字体的特点与表现朱元思的书法作品中,不同的字体展现了不同的特点。
隶书的字体刚劲有力,线条的粗细对比明显;楷书则更加规整、端庄,线条流畅。
行书则追求一种自由而不失稳定的美感,字体流畅且有一定的变化。
朱元思巧妙地结合了这些字体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处理和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知识点三:文化内涵与意境的表达朱元思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他善于在字体中融入自然景物、文人雅趣等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迪,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净化。
知识点四:笔墨纸砚的运用技巧朱元思对于笔墨纸砚的运用非常独到,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画粗细和节奏,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
他选用的墨汁颜色也多种多样,有墨黑、淡墨、酱墨等。
他还注重选择适合的纸张和砚台,使每一次作品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知识点五:朱元思的创作理念与方法朱元思注重研习古人的书法作品,并且从中吸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他的创作方法包括模仿、变通、创新等多种方式,他善于借鉴古代文人的风格,并且加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和感悟,使作品更加独特与精彩。
总结:通过对朱元思书法作品中的知识点归纳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艺术极富个性与创造力,并且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与智慧。
朱元思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朱元思的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
《与朱元思书》必备知识点

表现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01.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认识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道家的飘 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 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 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 “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喧”为声,“动”为动,“归”为动作), 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 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拟人又不可截然分开。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 《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 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 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 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 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 的巧妙结合。
代表作品
作品有《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 书》、《续齐谐记》等。
人物评价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 三十三《何逊传》)
与朱元思书 知识点整理

引言概述:朱元思是中国明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著作《朱子治家格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与朱元思书是一本记录了朱元思与他的学生之间书信往来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与朱元思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朱元思的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正文内容:一、朱元思的治家思想1. 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朱元思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
- 他提倡家庭和睦、孝顺父母,并关注家族传承。
- 强调人们应该尊重家庭伦理和家族价值观。
2. 个人修养及品德塑造- 朱元思注重个人修养,认为只有修养自己才能治理好家庭。
- 他提倡个人坚守道德准则,注重品德塑造。
- 通过锤炼自己的品德,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对家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朱元思的教育思想1. 以德育为主- 朱元思主张以德育为主,认为人的德性是最重要的。
-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培养品德来培养人才。
-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责任感。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元思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语言、数学、文学、历史等方面。
- 他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广泛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 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朱元思对社会伦理的思考1. 社会秩序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朱元思认为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 他主张家庭伦理的健康和积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 强调人们应该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2. 君臣关系与道德原则- 朱元思对君臣关系有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上的关系,强调忠诚和责任意识。
-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祉,而臣子则应该忠诚职守、尽力贡献。
四、朱元思的人生哲学1. 追求道德的人生价值- 朱元思认为追求道德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 他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道德、实践道德。
- 通过追求道德,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价值。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归纳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1. 作者- 吴均(469 - 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辞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 出处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中“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 “窥谷忘反”中“反”通“返”,返回。
2. 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 奔- 古义:飞奔的马。
如“猛浪若奔”。
- 今义:奔跑。
-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
- 今义:比喻政治才能。
- 戾- 古义:至、到达。
“鸢飞戾天者”。
- 今义:罪过,乖张。
3. 一词多义- 绝- ①“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 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 上- ①“负势竞上”:向上(用作动词)。
- ②“横柯上蔽”:在上面(用作状语)。
- 直- ①“直视无碍”:一直。
- ②“争高直指”:笔直。
4.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 负势竞上: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
-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伸展、往远处伸展。
三、特殊句式1.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船”。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富春江上的山光水色,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重点语句翻译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3.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与朱元思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景色。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其生平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随着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 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干(二)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三)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四)词类活用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五)一词多义(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4)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覃柳松)21《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是 吴均 ,字 叔庠 , 南朝梁 (朝代)文学家。
课文选自 《艺文类聚》 。
(二)重点字词: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俱:全,都 从:随着 缥碧:青白色 甚:比得过 奔: 飞奔的马5.负势竞 上6.蝉则千转不穷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负:凭依 “转”同“啭”叫 戾:道 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横柯上蔽经纶:筹划 “反”同“返”返回 柯:树干(三)《与朱元思书》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翻译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五)赏析:(1)富春江的山水“奇”在哪?“异”在哪?“山”奇在峻峭,有活力;“水”异在清,急。
(2)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 A .窥谷忘反(通“返”) B .在昼犹昏(夜晚)C .负势竞上(向上)D .从流飘荡(随着) 2.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A .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 .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C .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D .皆生寒树 寒树:寒冷中依然葱郁的树。
3.下列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B.猛浪若奔/永之人争奔走焉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选出加线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 )(A的“百”是实指,指数目一百,B.C.D项的“百”是虚指,表“很多”之意)A.一百许里B.百千人大呼C.千百成峰D.赏赐百千强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6.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B.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C.经纶世务:治理社会事务。
D.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与“窥谷忘反”加点字“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余幼时即嗜学 D.才美不外见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9.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22《五柳先生传》(一)文学常识:《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 陶渊明 ,名 潜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 (朝代)。
课文选自《陶渊明集》 ,体裁是传记。
(二)重点字词:1.造饮辄尽2.箪瓢屡空,宴如也3.兹若人之俦乎 造:一来 如:若 俦:辈,同类4.不戚戚于贫贱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6.每有会意戚戚:忧愁的样子 许:地方 会:体会,领会 (三)《五柳先生传》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介绍五柳先生身份,称号,生活,性格特点等,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翻译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5.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从不在意该走该留。
(五)赏析: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常著文章自娯。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我认为不过时。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4) “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获得知识,获得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形象:率真随性、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什么地方) B.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 C.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环顾周围) 2.选出下列加线的词语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B .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因以为号焉/且焉置土石 D .以此自终/以乐其志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B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 .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 .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5.下列句中加线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B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6.对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好读书,不求甚解:hào喜欢 B.性嗜酒:sì爱好C.常著文章自娱:zhuó通“着” D.箪瓢屡空,晏如也:ān悠闲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便/欣然/忘食B、家贫/不能/常得C、曾不吝/情/去留D、常著/文章/自娱8.下面句子中加线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 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 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 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 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相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C.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D.“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23《马说》(一)文学常识:《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
课文选自《韩愈文选》,体裁是说。
(二)重点字词: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其真无马邪4.其真不知马也策:鞭打策:鞭子其:难道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餐“食”同“饲”喂材:才能是:这样虽:即使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才美不外见. 10.故虽.有名马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且:尚且等:一样、等同“见”同“现”表现虽:即使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三)《马说》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四)翻译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却不采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人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中,不能以千里马著称。